资源简介 湘科版 六年级上册 《水的循环》单元 3.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教学设计单元 《水的循环》 课题 3.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课时 1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统学习内容及要求 10.2水循环 5~6年级 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能够根据示意图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科学思维 运用分析、归纳、概括。尝试用箭头和简单文字建立水循环的模型。 探究实践 通过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并能够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态度责任 乐于大胆想象,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合作学习。 2.善于实验,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3.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建立大自然中的水循环模型。教学 准备 教师:1.爱牛课件优化 教师: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学生:塑料盒,保鲜膜,皮筋,盐,碗;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一、聚焦(预设5分钟) 谈话导入[材料准备:PPT] 谈话: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呢。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呢?二、探索(预设25分钟) 1.水的三态变化 [材料准备:PPT] 谈话:雾、云、雨、雪、露、霜、冰雹这些都是水的变化。 提问1:是什么导致大自然中水的三态变化呢?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分析。 (预设:温度) 小结:水在不同的温度下呈现气态、液态和固态。 2.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材料准备:塑料盒,保鲜膜,皮筋,盐,碗;PPT] 提问1:水的三态变化与水在大自然的循环有什么关系呢?提出你的推测。 全班交流、分析。 (预设:蒸发 云 雨 ) 谈话:我们做个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推想。 模拟实验。 在水盆中倒入小半盆干净的热盐水(40℃)模拟海洋。 再在盆中倒扣一个空碗,模拟陆地。 (3)将水盆用透明塑料膜蒙住,用一个冰袋在塑料膜上造成一个下垂的锥,正对准陆地上方。 (4)将实验装置放在强烈阳光下暴晒。 (5)观察一段时间,并记录实验的现象。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提问2:尝一尝碗蒂里的水,还是咸的吗?为什么? 提问3:当碗蒂里的水溢出并流入水盆中,这又模拟了大自然中的 什么现象? 全班交流、分析。 小结:水盆好比大海,保鲜膜好比天空,碗蒂好比陆地。海水蒸发凝结后形成雨落下来。 提问4:请你们试着把自己的想法用图画或文字的形式在这幅图上表达出来。 水循环示意图标注说明。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提问5:根据水循环示意图解释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 全班交流、分析。 小结:大自然中的水在大海、天空、陆地之间不断循环。三、研讨和交流(预设5分钟) 1.提问: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是什么造成的呢? 2.提问: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与水的三态变化有什么关系呢? 3.提问:水能在大自然中循环,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四、练一练 一、选择题 1.水在自然界不断循环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 A.温度的变化 B.日夜的变化 C.季节的变化 D.人类活动的变化 2.下列水的形态,属于固态的一组的是 ( ) A.露、霜、雨 B.霜、雪、冰雹 C.雾、雪、霜 D.雾、雪、冰雹 3.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水滴或冰晶,以( )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 A.霜 B.露 C.雨、雪 D.雾 4.水循环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 ( ) A.蒸发、凝结和降水 B.降水、凝结和径流 C.降水、凝结和径流 D.降水、蒸发和径流 5.下列关于水循环错误的是( )。 A.海陆之间水循环和陆地之内循环能使水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 B.水循环实现了陆地和海洋之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水资源处于不断循环更新过程中,所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水循环与水的三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判断题 1.地球上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中。( ) 2.降水的动力来源是太阳辐射。 ( ) 3.固态的水只能变成液态的水,不能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 4.自然界中的水是循环往复的,所以不需要节约用水。( ) 5.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并塑造着地表形态。 ( ) 参考答案: 1.A 2.B 3.C 4.D 5.C 1.√ 2.√ 3.× 4.× 5.√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六、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