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课时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高中地理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件 教案 学案 练习四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第一节 课时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高中地理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件 教案 学案 练习四份打包)

资源简介

课时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地理实践力) 2.结合实例,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综合思维)
知识点一 黄赤交角
1.概念
(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3)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交角,叫作黄赤交角。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是字母B,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
2.规律: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核心归纳
1.黄赤交角相关数据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即图中α。
(2)极圈度数与黄赤交角互余,即图中90°-α。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即图中α′。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2024·江苏徐州期末)下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完成1~2题。
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
A.∠XOF B.∠TOF
C.∠FON D.∠TON
2.若黄赤交角增大,图中度数将增大的是(  )
A.∠XON B.EF的纬度
C.ST的纬度 D.∠XOF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图中MN为赤道平面,E′F为黄道平面,所以∠MOE′与∠FON应为黄赤交角。第2题,若黄赤交角增大,则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增大,即图中EF和E′F′的度数将增大。
知识点二 黄赤交角的影响——决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位于赤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位于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位于赤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位于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
2.周期:一个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在公转轨道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的方法
(1)连线法
①连接日心和地心,将该线作为太阳光线。
②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因为太阳光线与该点的地球表面垂直)。
③观察该点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若在北半球(B点)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在南半球(D点)则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看地轴北端的指向:“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即地轴北端向左倾斜,左侧为冬至日(左图B),向右倾斜,右侧为冬至日(右图D)。
在地球形成初期,一颗偏离正轨的年轻恒星接近太阳,这颗恒星牵引正在形成之中的地球,最终使地球轨道与太阳轨道之间形成一个倾斜角,这个倾斜角就是黄赤交角。黄赤交角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周期是41 000年,变化幅度是22.1°~24.5°,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不亚于瑞士钟表。周期变化早在1911年的巴黎国际天文学大会上就已经公布了。
1.[地理实践力]在下图中标出目前地球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赤交角(∠α)的数值,用阴影标注有太阳直射现象的范围。
答案 
2.[综合思维]推算太阳直射点在地面上的移动速度。
答案 从春分日到夏至日历时三个月(90天),移动的纬度数是23°26′,则太阳直射点每4天左右移动1个纬度。
3.[地理实践力]结合本节知识,在下图中绘制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并用箭头标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答案 
(2024·四川宜宾月考)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北京时间),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于2023年10月31日8时11分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1~2题。
1.“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运行期间,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和地球公转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持续北移 先变慢后变快
B.持续南移 先变快后变慢
C.先北移后南移 先变慢后变快
D.先南移后北移 先变快后变慢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①为春分日(3月21日前后),②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③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④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5月30日接近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②,则B正确 。第2题,由材料可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运行期间为5月30日至10月31日,太阳直射点先北移至北回归线,后南移。飞船运行期间地球经过远日点(7月初),此时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后变快。故选C。    
课时对点练 [分值:60分]
(选择题1~8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2024·山东青岛月考)下图是“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
B.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
C.地轴与黄道平面永远垂直
D.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不同的年份变化很大
2.若β角变为 0°,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太阳直射两极
C.全球无冷暖差异 D.地球公转速度变快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角β是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黄赤交角,A正确;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B错误;地轴与赤道平面永远垂直,地轴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34′,C错误;黄赤交角的大小相对稳定,在不同的年份变化很小,D错误。故选A。
第2题,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太阳终年直射赤道,A正确,B错误;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全球仍存在冷暖差异,C错误;对地球公转速度无影响,D错误。故选A。
(2023·湖北黄石期中)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每年的秋分日。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中国农民丰收节”这天,地球位于图中(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4.“中国农民丰收节”过后,我国即将迎来(  )
A.挂国旗,欢度国庆 B.放风筝,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结合题意可知,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每年的秋分日,结合图示可知,b处对应秋分日,B正确。第4题,结合题意可知,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每年的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中国农民丰收节”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逐渐接近国庆节(10月1日),A正确;放风筝,踏青插柳,为北半球的春季,B错;放鞭炮,守岁迎春为除夕,C错;望双星,鹊桥相会在农历的七月初七,在秋分日之前,D错。故选A。
(2024·河北石家庄期中)图1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图2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2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我国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图2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5.D 6.D
解析 第5题,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从图中看,④位于12月22日之后,最接近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故选D。第6题,由材料可知,我国昆仑站建成于2009年1月27日,可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逐渐向北移,即与④点最接近。故选D。
(2023·江西南昌月考)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②处到④处之间,全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
B.太阳直射点位于⑤处时,节气是秋分
C.太阳直射点位于③处时,日期是6月22日
D.太阳直射点从④处到⑤处,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再变慢
8.我国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  )
A.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D.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答案 7.D 8.C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从②处到④处之间,即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全年有两次太阳直射,A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⑤处时,即太阳直射赤道且向北移动,节气是春分,B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③处时,即太阳直射赤道且向南移动,此时节气是秋分,日期为9月23日前后,C错误;图中显示,太阳直射点从④处到⑤处期间,即从冬至日到次年春分日,地球经过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先变快再变慢,D正确。第8题,我国国庆节期间为10月,处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之间,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C正确。
(选择题9~14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2024·河南洛阳质检)下图中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一分点和一至点。读图,完成9~10题。
9.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
B.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
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90°
D.黄赤交角变为0°
10.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的纬度数为(  )
A.23°26′ B.66°34′ C.11°43′ D.46°52′
答案 9.B 10.A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乙北极附近出现极夜,南极附近出现极昼,对应冬至日;甲全球昼夜平分,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知,甲为秋分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黄赤交角的数值不因季节而变化,目前为23°26′,因此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第10题,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至南回归线,移动过的纬度数为23°26′。
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其中①③是两种假设),完成11~12题。
11.若移动轨迹是①,与②相比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纬度数每日比②(  )
A.约少2′ B.约多2′ C.约少4′ D.约多4′
12.若移动轨迹是③,则(  )
A.回归线纬度将增加3个纬度
B.极圈与回归线的纬度差将扩大6个纬度
C.极圈的纬度将缩小6个纬度
D.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将扩大6个纬度
答案 11.B 12.B
解析 第11题,若移动轨迹是①,则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南北移动过的纬度数为26°26′×4=95°44′,与②相比,多移动纬度数为12°,则每日多移动的纬度数约为12×60′/365≈2′,故每日多移动约2′。第12题,若移动轨迹是③,即黄赤交角为20°26′,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将缩小6个纬度,回归线纬度将减少3个纬度,极圈的纬度将增加3个纬度,极圈与回归线的纬度差将扩大6个纬度。
(2024·湖南长沙期中)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太阳直射点移动顺序正确的是(  )
A.a→b→c→d B.b→a→c→d
C.c→a→b→d D.d→c→b→a
14.若太阳直射点的最大纬度值为β,则晨昏线①②③摆动的最大范围是(  )
A.β/2 B.β C.2β D.3β
答案 13.A 14.C
解析 第13题,太阳直射点移动顺序正确的是从赤道到北回归线到赤道到南回归线再到赤道。第14题,晨昏线摆动的最大范围应是太阳直射点最大纬度值的2倍。
15.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天赤道和黄道的夹角为________,若该夹角变小,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会________,回归线的纬度会________,极圈的纬度会________。(4分)
(2)判断节气: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4分)
(3)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________附近,在某地观测到北极星的高度为38°,则该地的纬度为________。(2分)
(4)六一儿童节时,地球在黄道的位置是________;春节时,地球在黄道的位置是________。(2分)
答案 (1)23°26′ 变小 变小 变大 (2)春分 冬至 秋分 夏至 (3)北极星 38°N (4)B C(共47张PPT)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一节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课时2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地理实践力)
2.结合实例,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综合思维)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黄赤交角
知识点二 黄赤交角的影响——决定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内容索引
课时对点练
黄赤交角
>
<
知识点一
梳理
1.概念
(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 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 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3)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交角,叫作黄赤交角。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是字母B,目前的黄赤交角是 。
教材新知
垂直
公转
23°26′
2.规律: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 的。
不变
核心归纳
1.黄赤交角相关数据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即图中α。
(2)极圈度数与黄赤交角互余,即图中90°-α。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即
图中α′。
核心归纳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2024·江苏徐州期末)右图中,XOY为地轴,
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
为极圈。读图,完成1~2题。
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A.∠XOF B.∠TOF
C.∠FON D.∠TON
落实
思维方法

图中MN为赤道平面,E′F为黄道平面,所以∠MOE′与∠FON应为黄赤交角。
(2024·江苏徐州期末)右图中,XOY为地轴,
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
为极圈。读图,完成1~2题。
2.若黄赤交角增大,图中度数将增大的是
A.∠XON B.EF的纬度
C.ST的纬度 D.∠XOF
落实
思维方法

若黄赤交角增大,则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增大,即图中EF和E′F′的度数将增大。
黄赤交角的影响——决定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
<
知识点二
梳理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材新知
6月22日
9月23日
3月21日
12月22日
梳理
教材新知
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位于赤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位于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位于赤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位于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
2.周期:一个 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回归
在公转轨道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的方法
(1)连线法
①连接日心和地心,将该线作为太阳光线。
②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因为太阳光线与该点的地球表面垂直)。
③观察该点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若在北半球(B点)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在南半球(D点)则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看地轴北端的指向:“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即地轴北端向左倾斜,左侧为冬至日(左图B),向右倾斜,右侧为冬至日(右图D)。
探究
核心知识
在地球形成初期,一颗偏离正轨的年轻恒星接近太阳,这颗恒星牵引正在形成之中的地球,最终使地球轨道与太阳轨道之间形成一个倾斜角,这个倾斜角就是黄赤交角。黄赤交角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周期是41 000年,变化幅度是22.1°~24.5°,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不亚于瑞士钟表。周期变化早在1911年的巴黎国际天文学大会上就已经公布了。
探究
核心知识
1.[地理实践力]在右图中标出目前地球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赤交角(∠α)的数值,用阴影标注有太阳直射现象的范围。
答案 
探究
核心知识
2.[综合思维]推算太阳直射点在地面上的移动速度。
答案 从春分日到夏至日历时三个月(90天),移动的纬度数是23°26′,则太阳直射点每4天左右移动1个纬度。
探究
核心知识
3.[地理实践力]结合本节知识,在下图中绘制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并用箭头标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答案 
(2024·四川宜宾月考)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北京时间),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于2023年10月31日8时11分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1~2题。
1.“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时,地球在
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落实
思维方法

落实
思维方法
读图可知,①为春分日(3月21日前后),②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③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④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5月30日接近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②,则B正确 。
(2024·四川宜宾月考)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北京时间),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于2023年10月31日8时11分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1~2题。
2.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运行期间,太阳直
射点移动方向和地球公转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持续北移 先变慢后变快
B.持续南移 先变快后变慢
C.先北移后南移 先变慢后变快
D.先南移后北移 先变快后变慢
落实
思维方法

落实
思维方法
由材料可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运行期间为5月30日至10月31日,太阳直射点先北移至北回归线,后南移。飞船运行期间地球经过远日点(7月初),此时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后变快。故选C。
课时对点练
(2024·山东青岛月考)下图是“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
B.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
C.地轴与黄道平面永远垂直
D.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不同的年份变化很大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础过关
读图可知,图中角β是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黄赤交角,A正确;
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B错误;
地轴与赤道平面永远垂直,地轴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34′,C错误;
黄赤交角的大小相对稳定,在不同的年份变化很小,D错误。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础过关
(2024·山东青岛月考)下图是“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2.若β角变为 0°,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太阳直射两极
C.全球无冷暖差异
D.地球公转速度变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础过关
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太阳终年直射赤道,A正确,B错误;
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全球仍存在冷暖差异,C错误;
对地球公转速度无影响,D错误。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础过关
(2023·湖北黄石期中)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每年的秋分日。右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中国农民丰收节”这天,地球位于图中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结合题意可知,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每年的秋分日,结合图示可知,b处对应秋分日,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础过关
(2023·湖北黄石期中)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每年的秋分日。右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4.“中国农民丰收节”过后,我国即将迎来
A.挂国旗,欢度国庆 B.放风筝,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础过关
结合题意可知,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每年的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中国农民丰收节”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逐渐接近国庆节(10月1日),A正确;
放风筝,踏青插柳,为北半球的春季,B错;
放鞭炮,守岁迎春为除夕,C错;
望双星,鹊桥相会在农历的七月初七,在秋分日之前,D错。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础过关
(2024·河北石家庄期中)图1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图2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础过关
5.图2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础过关
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从图中看,④位于12月22日之后,最接近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由材料可知,我国昆仑站建成于2009年1月27日,可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逐渐向北移,即与④点最接近。故选D。
基础过关
6.我国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图2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础过关
(2023·江西南昌月考)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②处到④处之间,全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
B.太阳直射点位于⑤处时,节气是秋分
C.太阳直射点位于③处时,日期是6月22日
D.太阳直射点从④处到⑤处,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再变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础过关
读图可知,从②处到④处之间,即北回归
线与南回归线之间,全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A错误;
太阳直射点位于⑤处时,即太阳直射赤道
且向北移动,节气是春分,B错误;
太阳直射点位于③处时,即太阳直射赤道且向南移动,此时节气是秋分,日期为9月23日前后,C错误;
图中显示,太阳直射点从④处到⑤处期间,即从冬至日到次年春分日,地球经过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先变快再变慢,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我国国庆节期间为10月,处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之间,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C正确。
基础过关
(2023·江西南昌月考)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8.我国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
A.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D.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能力提升
(2024·河南洛阳质检)下图中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一分点和一至点。读图,完成9~10题。
9.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
B.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
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90°
D.黄赤交角变为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能力提升
读图可知,乙北极附近出现极夜,南极附近出现极昼,对应冬至日;甲全球昼夜平分,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知,甲为秋分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黄赤交角的数值不因季节而变化,目前为23°26′,因此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至南回归线,移动过的纬度数为23°26′。
能力提升
(2024·河南洛阳质检)下图中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一分点和一至点。读图,完成9~10题。
10.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
动过的纬度数为
A.23°26′ B.66°34′ C.11°43′ D.46°5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能力提升
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其中①③是两种假设),完成11~12题。
11.若移动轨迹是①,与②相比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纬度数每日比②
A.约少2′ B.约多2′
C.约少4′ D.约多4′

若移动轨迹是①,则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南北移动过的纬度数为26°26′×4=95°44′,与②相比,多移动纬度数为12°,则每日多移动的纬度数约为12×60′/365≈2′,故每日多移动约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能力提升
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其中①③是两种假设),完成11~12题。
12.若移动轨迹是③,则
A.回归线纬度将增加3个纬度
B.极圈与回归线的纬度差将扩大6个纬度
C.极圈的纬度将缩小6个纬度
D.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将扩大6个纬度

若移动轨迹是③,即黄赤交角为20°26′,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将缩小6个纬度,回归线纬度将减少3个纬度,极圈的纬度将增加3个纬度,极圈与回归线的纬度差将扩大6个纬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4·湖南长沙期中)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太阳直射点移动顺序正确的是
A.a→b→c→d B.b→a→c→d
C.c→a→b→d D.d→c→b→a
能力提升

太阳直射点移动顺序正确的是从赤道到北回归线到赤道到南回归线再到赤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能力提升
(2024·湖南长沙期中)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完成13~14题。
14.若太阳直射点的最大纬度值为β,则晨昏线①②③摆动的最大范围是
A.β/2 B.β
C.2β D.3β

晨昏线摆动的最大范围应是太阳直射点最大纬度值的2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能力提升
(1)天赤道和黄道的夹角为________,若该夹角变小,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会________,回归线的纬度会________,极圈的纬度会_______。
(2)判断节气:甲_______,乙_______,丙_______,丁_______。
23°26′
变小
变小
变大
春分
冬至
秋分
夏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能力提升
(3)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________附近,在某地观测到北极星的高度为38°,则该地的纬度为________。
(4)六一儿童节时,地球在黄道的位置是____;春节时,地球在黄道的位置是_____。
北极星
38°N
B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课时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1.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地理实践力) 2.结合实例,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综合思维)
知识点一 黄赤交角
1.概念
(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__________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________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3)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交角,叫作黄赤交角。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是字母B,目前的黄赤交角是________。
2.规律: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________的。
核心归纳
1.黄赤交角相关数据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即图中α。
(2)极圈度数与黄赤交角互余,即图中90°-α。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即图中α′。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2024·江苏徐州期末)下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完成1~2题。
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
A.∠XOF B.∠TOF
C.∠FON D.∠TON
2.若黄赤交角增大,图中度数将增大的是(  )
A.∠XON B.EF的纬度
C.ST的纬度 D.∠XOF
知识点二 黄赤交角的影响——决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位于赤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位于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位于赤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位于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
2.周期:一个________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在公转轨道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的方法
(1)连线法
①连接日心和地心,将该线作为太阳光线。
②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因为太阳光线与该点的地球表面垂直)。
③观察该点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若在北半球(B点)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在南半球(D点)则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看地轴北端的指向:“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即地轴北端向左倾斜,左侧为冬至日(左图B),向右倾斜,右侧为冬至日(下图D)。
在地球形成初期,一颗偏离正轨的年轻恒星接近太阳,这颗恒星牵引正在形成之中的地球,最终使地球轨道与太阳轨道之间形成一个倾斜角,这个倾斜角就是黄赤交角。黄赤交角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周期是41 000年,变化幅度是22.1°~24.5°,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不亚于瑞士钟表。周期变化早在1911年的巴黎国际天文学大会上就已经公布了。
1.[地理实践力]在下图中标出目前地球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赤交角(∠α)的数值,用阴影标注有太阳直射现象的范围。
2.[综合思维]推算太阳直射点在地面上的移动速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理实践力]结合本节知识,在下图中绘制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并用箭头标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2024·四川宜宾月考)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北京时间),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于2023年10月31日8时11分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1~2题。
1.“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运行期间,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和地球公转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持续北移 先变慢后变快
B.持续南移 先变快后变慢
C.先北移后南移 先变慢后变快
D.先南移后北移 先变快后变慢课时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选择题1~8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2024·山东青岛月考)下图是“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
B.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
C.地轴与黄道平面永远垂直
D.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不同的年份变化很大
2.若β角变为 0°,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太阳直射两极
C.全球无冷暖差异 D.地球公转速度变快
(2023·湖北黄石期中)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每年的秋分日。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中国农民丰收节”这天,地球位于图中(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4.“中国农民丰收节”过后,我国即将迎来(  )
A.挂国旗,欢度国庆 B.放风筝,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2024·河北石家庄期中)图1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图2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2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我国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图2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3·江西南昌月考)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②处到④处之间,全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
B.太阳直射点位于⑤处时,节气是秋分
C.太阳直射点位于③处时,日期是6月22日
D.太阳直射点从④处到⑤处,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再变慢
8.我国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  )
A.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D.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选择题9~14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2024·河南洛阳质检)下图中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一分点和一至点。读图,完成9~10题。
9.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
B.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
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90°
D.黄赤交角变为0°
10.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的纬度数为(  )
A.23°26′ B.66°34′ C.11°43′ D.46°52′
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其中①③是两种假设),完成11~12题。
11.若移动轨迹是①,与②相比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纬度数每日比②(  )
A.约少2′ B.约多2′ C.约少4′ D.约多4′
12.若移动轨迹是③,则(  )
A.回归线纬度将增加3个纬度
B.极圈与回归线的纬度差将扩大6个纬度
C.极圈的纬度将缩小6个纬度
D.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将扩大6个纬度
(2024·湖南长沙期中)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太阳直射点移动顺序正确的是(  )
A.a→b→c→d B.b→a→c→d
C.c→a→b→d D.d→c→b→a
14.若太阳直射点的最大纬度值为β,则晨昏线①②③摆动的最大范围是(  )
A.β/2 B.β C.2β D.3β
15.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天赤道和黄道的夹角为________,若该夹角变小,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会________,回归线的纬度会________,极圈的纬度会________。(4分)
(2)判断节气: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4分)
(3)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________附近,在某地观测到北极星的高度为38°,则该地的纬度为________。(2分)
(4)六一儿童节时,地球在黄道的位置是________;春节时,地球在黄道的位置是________。(2分)
1.A 2.A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角β是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黄赤交角,A正确;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B错误;地轴与赤道平面永远垂直,地轴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34′,C错误;黄赤交角的大小相对稳定,在不同的年份变化很小,D错误。故选A。第2题,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太阳终年直射赤道,A正确,B错误;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全球仍存在冷暖差异,C错误;对地球公转速度无影响,D错误。故选A。]
3.B 4.A [第3题,结合题意可知,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每年的秋分日,结合图示可知,b处对应秋分日,B正确。第4题,结合题意可知,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每年的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中国农民丰收节”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逐渐接近国庆节(10月1日),A正确;放风筝,踏青插柳,为北半球的春季,B错;放鞭炮,守岁迎春为除夕,C错;望双星,鹊桥相会在农历的七月初七,在秋分日之前,D错。故选A。]
5.D 6.D [第5题,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从图中看,④位于12月22日之后,最接近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故选D。第6题,由材料可知,我国昆仑站建成于2009年1月27日,可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逐渐向北移,即与④点最接近。故选D。]
7.D 8.C [第7题,读图可知,从②处到④处之间,即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全年有两次太阳直射,A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⑤处时,即太阳直射赤道且向北移动,节气是春分,B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③处时,即太阳直射赤道且向南移动,此时节气是秋分,日期为9月23日前后,C错误;图中显示,太阳直射点从④处到⑤处期间,即从冬至日到次年春分日,地球经过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先变快再变慢,D正确。第8题,我国国庆节期间为10月,处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之间,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C正确。]
9.B 10.A [第9题,读图可知,乙北极附近出现极夜,南极附近出现极昼,对应冬至日;甲全球昼夜平分,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知,甲为秋分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黄赤交角的数值不因季节而变化,目前为23°26′,因此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第10题,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至南回归线,移动过的纬度数为23°26′。]
11.B 12.B [第11题,若移动轨迹是①,则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南北移动过的纬度数为26°26′×4=95°44′,与②相比,多移动纬度数为12°,则每日多移动的纬度数约为12×60′/365≈2′,故每日多移动约2′。第12题,若移动轨迹是③,即黄赤交角为20°26′,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将缩小6个纬度,回归线纬度将减少3个纬度,极圈的纬度将增加3个纬度,极圈与回归线的纬度差将扩大6个纬度。]
13.A 14.C [第13题,太阳直射点移动顺序正确的是从赤道到北回归线到赤道到南回归线再到赤道。第14题,晨昏线摆动的最大范围应是太阳直射点最大纬度值的2倍。]
15.(1)23°26′ 变小 变小 变大 (2)春分 冬至 秋分 夏至 (3)北极星 38°N (4)B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