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标题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维护秩序》教学设计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 :认同社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社会秩序与规则的关系,形成自觉遵守和维护规则的理念。 道德修养 :树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培养自律意识和敬畏规则的态度,在公共生活中做文明的社会成员。 法治观念 :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健全人格 :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能够适应社会规则的变化,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责任意识 :关心社会,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积极维护社会秩序和规则,有担当精神。 教学 重点 规则的概念和作用。教学 难点 社会秩序与规则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 近日在湖南株洲一列高铁上,“熊孩子”多次骚扰后排成年男子,引发孩子父母与男子的激烈争执;回溯到今年的“五一”假期,一女子乘坐高铁途中因制止“熊孩子”撞椅背遭到对方家长掌掴一事,也引发了持续数天的关注。 诸如此类的事件不断发生,使得“厌童”一词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厌童症”本是指一种心理疾病,表现为一种对儿童的恐惧、视、厌恶的情绪状态,属于焦虑症的一种。而在社交媒体讨论的语境中,“厌童”仿佛成为一种群体心理的描绘,引起网友的争论。 思考:争论的背后反映着怎样的权益诉求 授新课 议学情景一:“你一个大人,跟孩子较什么劲!” 高铁是争议频发的场所,小孩在车厢内大吵大闹、横冲直撞、踢椅背、揪头发等行为通常是争吵的导火索,往往这些孩子的家长与当事人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只得将事件发布在社交网络进行“网络评审”。 思考:你认为以上“熊孩子”事件引发众怒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 教师:高铁车厢属于公共场所,作为乘客必须维护秩序。 在上面这些熊孩子事件的背后,让人生气的不是小孩子吵闹本身,而是家长的不作为和反驳过激的情绪,这才放大了矛盾。家长文明素养的欠缺、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之间界限意识的缺乏,均暴露无遗!不要试图拿孩子“少不更事”,作为家长违规违法的“挡箭牌”。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社会秩序吗 国家机尖对社会的管理活动的秩序——社会管理秩序 依照劳动法/劳动规章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秩序 道路交通井井有条的状况——交通秩序 知识小结:社会秩序的含义及种类 ( 1)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种类: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 议学情景二:“我们是否对公共场所的小孩过于苛刻了 ” @苏小懒(畅销书作家,粉丝量320.3万)近日通过微博记录了若干起“带孩子乘火车,遭遇苛刻对待”的事,引发了很多网民共情式的“诉苦”,纷纷表示也遇到相似情况。 “儿童禁入区”:一些餐厅所张贴的“kids no”标识,大多是针对13岁以下的儿童。韩国第一家禁止儿童进入的餐厅在2012年诞生,目前已有500多家餐厅拒绝孩子进入,以确保环境安静。 思考:你认同以上公共场所对待小孩的做法吗 为什么 学生: 教师:真正在公共空间打扰他人的,绝不是襁褓内的孩童。所谓“厌童”,厌的不是真正的“童”,而是那些不当的言行举止,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众利益的损害! 秩序意味着光明和安宁,意味着内在的自由和自我控制;秩序是人类最大的需要,是真正的幸福所在。——阿米尔 思考: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 教师: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 议学情景三:儿童在社会中应有的公共空间也不应被压缩 值得注意的是,在“厌童”引起争论之时作为这一词汇主体的儿童,没有也无法参与到讨论中来。在“剑拔弩张”的氛围中成年人一是舆论争夺的主力军。 这些儿童在社交媒体场域无疑是失声者无能力在网络上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人认为这形成了一种“舆论霸凌”苛刻的标准看待儿童正常生理行为,已经损害了儿童的正当权益! 三部门联合发文 一部大修的综合性法律 10部委发文加快推进 思考:以上措施对我们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有何后发 还可以借助哪些力量维护秩序呢 学生: 教师: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禁止车辆闯红灯,禁止高空抛物 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依靠舆论、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如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尊老爱幼,乐于助人....... 纪律: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制定的。如不能在教室内大声喧哗,见到老师要问好....... 知识小结: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种类: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 材料一:全市首个儿童友好街区试点:深圳市福田区于2020年建成全市首个儿童友好街区试点。这个街区附近聚集了十几所学校,拥有超过1万名学龄前儿童。如今,街区内有12个充满趣味的儿童活动空问,是家长们溜娃的好去处。 材料二:全网爆赞!最高法:坚决从重惩处凡是以未成年人为侵害对象的暴力犯罪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犯罪性质、情节极其恶劣,后果极其严重的,坚决判处死刑,绝不姑息! 思考: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规则发挥着什么作用 学生: 教师: ①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②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板书 设计课堂 检测 右边漫画告诉我们( ) A. 大家遵守规则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B. 只要制定了完美的规则,社会秩序自然就会好 C. 遵守规则需要监督 D. 交通规则比其他规则重要 2.仅仅是一场大雨,竟然使湖南省某中学学生在下楼过程中拥挤踩踏,造成八名学生当场死亡、二十六名学生受伤。这些事实说明( ) ①生活离不开秩序②秩序离不开规则 ③不守规则就会造成危害④规则需要强制人们遵守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右面漫画《中国“结”》主要说明( ) ①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②社会公共秩序只能靠强制命令来维持 ③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④社会公共秩序只能靠社会舆论来维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 下列属于法律规则的是( ) A. 《中学生守则》B. 《医生职业道德规范》 C.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D. 《治安管理处罚法》 5. 2017年7月17日上午,河北省乐亭县一家肯德基门口,有一群不明身份的民众打出横幅围堵了店门。横幅上写着:“抵制美日韩菲,爱我中华民族,你吃的是美国的肯德基,丢的是老祖宗的脸。”之后,全国多地出现抵制肯德基的活动。这种行动( ) A. 是爱国行动 B. 破坏社会秩序 C. 是犯罪行为 D. 是正义的 6.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发生了踩踏事故,其原因是课间时间较短,学生集中去厕所,因为拥堵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给我们的警示有( ) ①我们的生活需要秩序 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证 ③有了良好的秩序,就能防止一切事故的发生 ④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7.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要“告别”这一交通违法行为,每个人都应该( ) A. 学会团结协作 B. 积极参与竞争 C. 完善交通设施 D. 增强守规则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