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学习 内容 分 析 本课共包含了三个子目: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主要讲述了中华民国的创建,上承辛亥革命,下启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武昌起义 之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终于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 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中国历史上的巨变,但是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资产 阶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 人民继续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业不断的探索与奋斗。
学 情 现 状 分 析 经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孙中山生平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这都是完成本课学习的有利因素。但八年级学生的知识 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因 此在分析本节课牵扯到的诸如“对辛亥革命成功与否的分析”一类的问题时,还有一定的 难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 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重 点 难 点 预 设 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及袁世凯篡夺果实的主要过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 的理解。 难 点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对辛亥革命 成功与否的分析。
学习 目 标 设 定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民国建立以及对内对、外政策;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以 及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重大意义,认识 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性问题为主线,通过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制度及 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通过“孙中山为什么让位给袁世凯 ” 的讨论,学会全面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民国建立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讲述,让学生明 白实现民主政治的曲折性,从而让学生树立实现民主制度化的远大目标,同时认识到在当 时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教学策略设计
媒体 资 源 以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为主要教学媒介
方 式 方 法 教法: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编排历史小话剧活跃课堂氛 围。。2.活动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独立探索,培养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 作研学的能力。 学法:1. 自主探究学习法。在课前学生进行预习,上课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自 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归纳法。学生在学习中加强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对比,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对知识的 掌握。
(
史料导入
学习新知1




2
学习新知3
互动归纳
学习新知4
学习新知5
课堂总结
讨论
老师讲述
小组探究
互动归纳
研读材料
互动归纳
小组探究
小组探究
课后拓展
二次革命
袁世凯复辟帝制
课前预学
了解北洋政府
知识体系
学法指导






护国战争
军阀害割据
)
课前检测
【测评内容】
学案自学梳理知识】
任务1:【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 记录反馈老师。
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的时间: 2.地点:
3.领导人:选举 临时大总统, 为副总统。
4.标志: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 0
5.措施:以1912年为 ,改用 。
6.意义: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在 软硬兼施的逼迫下, 清朝 的统治结束。
2.袁世凯就任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 就职,成为中华民国新任临时 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 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时间: 2.颁布者: ;3.制定机构: 4.性质:
5.意义(影响):
【评价反馈】
1.小组内互评,组员交叉批改后自我订正。
2.教师表扬完成优秀的同学,并针对突出的问题予以讲解。
课堂练测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坠入屈辱、彷徨与困惑之中。为挽救 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 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上述材料中的“共和之路”指的
历 史 事 件 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2. 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 )
A.清帝退位 B.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 湖北军政府成立 D.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的条件是()
①清帝退位②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③孙中山担任政府总理④黎元洪担任副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下诏退位的清朝统治者是( )
A. 同治帝 B. 光绪帝 C.宣 统 帝 D.咸丰帝
5.下列有关袁世凯的说法错误的是()
A.1912 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
B.1912 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C.1912 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1912 年3月11日,袁世凯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
A. 武昌 B. 北 京 C(. 南 京 D.安 庆
7.“实际权力掌握在官僚和军阀手中,他们几乎一直无视名义上在北京统治这个国家的民 国政府.材料主要描述的是()
A.辛亥革命后民国有名无实B.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 C. 官僚和军阀支持清朝复辟D.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
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
讼。”该材料体现的政治原则有( )
① 主权在民 ②三权分立 ③民主共和 ④君主立宪原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9.在民国初年,各派政治势力围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展开了诸多冲突。下列不属于此
类冲突的是( )A. 宋教仁案 B. 二次革命 C. 清帝退位 D. 护国战争
10.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领导的革命活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 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 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员饯别会的演说》(1912年)
材料二:《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 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言论、集会、结社、出版以及宗教信仰等自由;按照行政、立 法、司法三权分立原则建构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材料三:2016年7月23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3名大陆青年学生与来自台 湾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18名台湾青年学生参加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主题活动,并 举行圆桌会议,展开了“中山精神与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讨论。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颁布的性质与意义。
(3)根据材料三,试分析今天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
【评价反馈】
1.小组内充分讨论后形成书面答案;小组派代表展示答案,要求展示答案的同时指出材 料中的依据,其他小组可点评和补充
2.教师点评各小组答案,对归纳简洁、讲解到位的三个小组予以加分。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
【展示资料】
据统计,全国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比如:南京的逸仙桥,
中山路,广东的中山市……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
教师设疑:这里的“国”指的是什么呢 孙中山先生有哪些功绩 学生回答:中华民国。略。
【设计意图】
1.通过材料描述了解孙中山以及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评价孙中山,让学生掌握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
学与教的活动
第一篇章圆梦-中华民国的建立
【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记录反馈 老师。
【设计意图】
1.在进入新课知识学习前,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知识脉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互助探究生成能力】
【小组探究】阅读课本第46—47页“中华民国的建立”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中华民国建立的背景、时间、地点、标志、意义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背景
武昌起义后全国15个省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的发展要 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材料:武昌起义发生时,孙中山正在美国向华侨募款,筹备军费。得到这一意外消息后, 他立即绕道英、法,争取外交支持。12月25日,孙中山抵达上海1912年1月1日,孙中 山自上海乘火车赴南京,下午5点到南京站,一时欢声震天,长江江面的军舰鸣礼炮 1响。 晚上11点,孙中山在总统府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
新课讲解
)
政府名称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时问 1912年1月1日
首都 南京
总统 孙中山
副总统 黎元洪
立法机关 临时参议院
纪年 改用公历,1912年为民国元年
意义 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重要成果
教师:临时政府成立后,对内对外政策是什么 变化有哪些 思维延伸
归纳孙中山的主要活动,我们应该学习孙中山什么精神
(1)活动:创建兴中会、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提出三民主义,就任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创办黄埔军校等。
(2)精神: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大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公而 忘私的高贵品质,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设计意图】
1. 小组成员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并形成简洁明了的书面答案。教师点 评各组答案,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能 力。
教师过渡: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但为什 么刚就任大总统不久的孙中山会提出解职总统职位呢
第二篇章窃梦-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小组探究】阅读课本第47—48页“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孙中山为什么让位于袁世凯
问题2.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篡夺革命果实的 问题一的回答:学生展示小组探究的成果,归纳如下:
(1)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扶植;
(2)袁世凯控制着北洋军阀的强大武力;
(3)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从内部对革命派发动进攻;
(4)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 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教师总结:最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不充分。
袁氏窃梦的过程:
(1)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 王朝结束。(2)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条件
①临时政府设在南京;②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等。
历史小达人表演短剧《袁氏窃国》, 看袁世凯如何玩弄权术的
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不肯南下,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3月,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 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历史进入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课本以及展示材料和历史图片,通过小组合作充分的讨论交流,有利于加强学 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同时提高其阅读、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书面表达 的能力。通过表演历史小短剧,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第三篇章护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小组探究】阅读课本第48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回答下列问 题。
问题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什么,并归纳其内容。 问题2.谈谈你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认识:体现了什么性质、意义
(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
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
—律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
集会、结社、宗教信仰以及请愿、考










和权利;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
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
独立等。
新课讲解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
教师提问:从内容可以看出,孙中山如何用法律的形式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学生回答: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可以限制总统的权力。
教师提问: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有何 意义
学生回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 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 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教师出示教材第49页“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性质的文件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
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教师拓展: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
定三权分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院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 司法独立。其目的除了维护共和制度外,还有就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由于当时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加紧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革命派企图用这些法律条文约束。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列表格和引导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本目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激发学生对历史 的兴趣。
第四篇章评梦-辛亥革命成败
拓展: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
命 为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展示答案:
成功:(1)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华民国。
(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1)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教师总结:(1)辛亥革命成功了。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 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 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多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 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宪法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此辛亥革 命成功了。
(2)辛亥革命失败了。
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规辛亥革命是失败 了
【设计意图】破解难点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埋葬帝制,创建民主共和国,功不可没。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也没有 赶走帝国主义,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可见实现民主政治的曲折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 命取得完全的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设计意图】
1.总结各学习子目的关系,强化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子学生构架完整的知识 体系。
板书内容:
(
中华民国「时间:1912年1月1日
的建立
选大总统;定都南京,改用公历等
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
袁世凯窃
取革命成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中华民国的创建[颁布时间:1912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
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临时约法》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
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