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一、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 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史料,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通过识读地图,了解甲午中日 战争的过程概况,培养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通过文字、图表等多种史料的研读,学生能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 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 地化程度。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认识中华民族面临的严重危 机,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涵养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和危害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美国的“门户开放”的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华战争。它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引发了后来的 瓜分中国狂潮。这场战争是怎么爆发的 进程如何 《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些 有什么影 响 外国侵略者是如何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
(二)、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材料:日本位于亚欧大陆极东地区,因资源贫乏且崇尚武力,在传统上长期奉行对外扩张战 略,从古代开始,朝鲜半岛长期以来是日本扩张的重要跳板。
材料: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急需大量工业原料和销售市场,走上对外 侵略扩张的道路。明治政府建立之初,日本提出“大陆政策”,积极备战,预备对外扩张。
材料:“欲称霸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 朝鲜。”——日本大陆政策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有着怎样的背景
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征服朝鲜时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
2、导火索:
材料:1894年2月15日(农历甲午年正月十日),经过五天的准备,古阜、泰仁上千名农民 在当地东学道首领全捧准、崔景善、金道三、郑益瑞等人的率领下,蜂拥向衙门冲去。群情 激愤的人们高举着鸟枪、长矛、大刀、铁叉、锄头、木棍,有人把平时供在厅堂里的祖传宝 剑也拿了出来。赵秉甲闻讯,吓得屁滚尿流,赶紧逃走。起义军占领郡衙后,惩办贪官污吏, 烧毁地契、奴婢卖身契,释放狱中百姓,打开仓库,把非法强征来的水税米退还给农民。
上述材料反映那一事件
1894年甲午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请求,清政府出兵镇压,日本也趁机出兵朝 鲜。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材料: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 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
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3、战争的经过:
(1)、丰岛海战:
材料:1894 年7月24日下午,由方伯谦率领的北洋海军“济远”、“广乙”编队正在朝鲜牙 山湾外驻泊,保护运载中国陆军的运兵船安全入港装卸人员和物资。为了加快进度,两舰 上的小艇也加入了繁忙的转运工作。正当一切都在忙碌进行时,牙山湾口外的南洋湾突然 出现了一艘日本军舰,随即转舵而去不见踪影。下午5时30分,先行出动侦察的“威远” 舰从仁川返回,从“威远”不同寻常的的高航速上,北洋舰队官兵们嗅到了不祥的气息。 材料反映那一事件
1894年7月,日本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 政府被迫对日宣战。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2)、平壤战役:
阅读教材26——28页,结合地图找出平壤战役及战况和英雄人物
1894年9月,平壤战役爆发;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逃跑,平壤陷落。
(3)、黄海海战:
材料:从12时50分开战,战况异常激烈。到17时30分日舰高强度炮击已持续近2小时, 但定远、镇远两舰仍岿然不动。这让日方上下深感绝望。日本司令担心僵持下去会遭鱼雷 艇夜袭,下令撤兵。大东沟一役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等5艘军舰,定远等4艘战舰重伤。
材料:邓世昌,广东人,清末北洋水师名将,民族英雄。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
指挥"致远"舰全速撞向敌舰。不幸鱼雷发射管被敌击中,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 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牺牲。
材料反映什么事件
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海面也展开激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 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名将士壮烈殉国。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是主力尚存。可惜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进入威海卫军港, 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取得制海权。
(4)、辽东战役:
图片反映哪一战役 简述这一战役的经过。
辽东战役。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一路渡过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直逼辽阳。另一路从辽 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旅顺。大连守将不战而逃,旅顺守将只有徐邦道孤军迎敌,血战 四天,终因敌众而战败。
材料:据英国法学家胡兰德的《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公法》引用维利尔斯的记载:“当时日 本官员的行动,确已越出常轨。他们从战后第二天起,一连四天,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 和妇女儿童。在这次屠杀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中国人,全市中只剩36人(后考察生还者约 800余人)。而这36人,完全是为驱使他们掩埋其同胞的尸体而留下的。”“其中有一个叫鲍 绍武的人说:‘我们来参加收集尸体时,看到有的人坐在椅子上就被捅死了。更惨的是,有 一家炕上,母亲身边围着四五个孩子,小的还在吃奶就被捅死了’”。
上述材料反映那一事件
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进行了4天的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
行。
(5)、威海卫战役:
材料:1895年2月3日,日舰及占据南帮炮台的日军水陆合击北洋海军,"定远"中雷后搁浅, 不久自毁,"来远"、"威远"、"宝筏"等相继沉没,擅自逃跑的12艘鱼雷艇,皆被俘。日旗 舰"松岛"受重创,沉毁鱼雷艇5艘。北洋海军内的外国顾问英国人马格禄、美国人浩威等, 勾结部分贪生怕死清军将领,公开威胁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在得到陆路增援无望 密报后,令各舰同时沉船,以免资敌,遭到抵制,旋又令剩余舰船拼死突围,也无人执行。 材料反映那一事件
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陷入绝境。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写信 给北洋提督丁汝昌,劝其率舰队投降,遭到严词拒绝。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自杀殉 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
李鸿章
) 日本马关的”春帆楼” 伊藤博文
通读阅读课本和图片,找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人物。
1895年4月,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4 月17日,李鸿章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危害:
(1)、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3)、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 度。
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材料:“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 明显失败的政体”——《纽约时报》评论
材料:德俄合作干涉之结果,可能由中国获得一海军军港或煤站之割让。法国也想借此向
中国邀功,取得南海岛旁中国一小岛……
— —梁启超著《李鸿章传》
材料:《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利益。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 并以武力威胁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
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反映那一事件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 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胶州渣租借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
法国 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 职借地 威海 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品建
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上图反映了那一事件
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 狂潮。
2、美国门户开放:
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在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材料: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5% 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 的费用。——“门户开放”政策
材料反映那一事件
1899年9月至11月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政府提出了"门户 开放"政策。
主要内容:
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②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阅读材料,分析: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和实质
目的:承认列强既得权益,侵华机会均等,美国达到利益均沾。
实质: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知识拓展:台湾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在内乏饷械、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不甘做亡国奴的台湾人民和 部分留台清军,对日本的占领进行了顽强抵抗。战斗从1895年6月开始,到10月台南陷落 为止,历时5个月。台湾军民与日军进行了大小100余次战斗,抗击日本3个近代化师团和 1支海军舰队,先后打死打伤日军3.2万多人。日本近卫师团有一半被消灭。民军和留台清 军除少数人生还外,大部分战死。这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极为壮烈,值得后人永远纪 念。此后,台湾人民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活动。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日本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经过黄海海战、辽东半 岛战役、威海卫战役,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程度;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四)、课堂练习:
1、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吞并
了清朝藩属国——琉球;光绪十一年(1885 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光绪二十 年(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D
) A. 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 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2、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 的目的,他说:“他们(日本人)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 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 ” 上述材料反映出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 (D)
A. 清军力量弱 B. 清政府内部势力不团结
C. 日军力量强 D. 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3、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合法化、规模化,并取得在中国采矿及修筑铁路等特权,列强对华 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种现象发生在( C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4 、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 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D )
A. 维护中国关税统一 B. 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C. 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D. “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五)、板书设计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2、战争的导火线
3、战争的经过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内 容
2、影响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2、美国门户开放:
(六)、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