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选择题1~8题,每小题3分,共24分)(2024·宁夏中卫期末)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据此完成1~2题。1.长江和黄河径流量的差异,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 B.③ C.⑤ D.⑦2.我国云贵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出现了“石漠化”现象。该实例体现了( )A.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一致B.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C.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D.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另一区域(2023·山东滨州期末)海南岛云雾林一般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主要分布在海拔1 200米以上地区。林区大雾天数多,一年内甚至会超过300天。下图为“海南岛云雾林主要分布区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海南岛云雾林分布地区的突出地理环境特征是( )A.土壤贫瘠、风速快 B.土壤贫瘠、风速慢C.土壤肥沃、风速快 D.土壤肥沃、风速慢4.据海南岛云雾林的分布特点,推测海南岛云雾林分布地区水汽主要源自( )A.东北风 B.东南风C.西北风 D.西南风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呈正相关)。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5~6题。5.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起影响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是( )①地面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表径流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6.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青藏高原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 ②植被覆盖率增大 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 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2024·江西九江开学考试)云梦泽,我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古代湖泊群的总称。秦汉以前,云梦泽全盛时的总面积达26 000平方千米。至唐宋时,云梦泽不断萎缩,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湖北省“千湖之省”的美誉由此而来。如今,云梦泽已消失,被江汉平原所取代。下图为“云梦泽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7.古云梦泽面积广阔,之后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泥沙淤积 ②河流改道 ③水产养殖 ④围湖造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秦汉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过程不明显,江患甚少”,原因有( )①水域广阔,储水空间大 ②地势起伏较大,利于排水 ③水系稠密,调节作用强 ④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选择题9~13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023·黑龙江大庆期中)受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亚马孙河流域降水丰沛,雨林广布,部分雨林在每年洪水季时会被河水长时间淹没,成为洪泛森林。洪泛森林与陆地雨林生态系统存在差异。下面图1为“洪泛森林分布图”,图2为“洪泛森林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9.导致洪泛森林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沿岸洋流的强弱变化B.赤道低压控制时间的长短C.地势的高低差异D.森林蒸腾作用的变化10.与陆地雨林生态系统相比,洪泛森林生态系统( )A.树木更高大 B.生物种类更丰富C.土壤有机质较少 D.物种传播较慢(2024·河南商丘期末)右玉县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地处晋蒙两省区交界处,四面环山,与毛乌素沙漠毗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森林覆盖率不到0.3%,有“白天沙尘遮天点油灯,黑夜一觉醒来土挡门”的说法。当地采用鱼鳞坑的方式植树造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植被覆盖率提高到54%,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设成为如今的“塞上绿洲”。下图为“右玉县鱼鳞坑及造林后的景观图”。据此完成11~13题。11.关于“白天沙尘遮天点油灯,黑夜一觉醒来土挡门”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候干旱,降水少B.临近亚洲高压,大风天气多C.人类乱砍滥伐D.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12.右玉县采用鱼鳞坑造林主要是为了( )A.增加土壤肥力 B.美化自然环境C.增加地表蓄水 D.减缓水分蒸发13.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以后,给该区域带来的影响有( )①空气湿度增大 ②风沙灾害减轻 ③地表径流增加 ④地下水补给量增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艾比湖位于天山北坡,湖面海拔189米,是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最低洼地和水盐汇集中心,也是新疆目前第一大咸水湖。1950年以来,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大片湖区干涸,引起区域生态环境急剧变化。2007年4月,艾比湖湿地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为艾比湖地理位置示意图。(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近年来艾比湖湖泊萎缩的气候原因。(6分)(2)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推测湖泊持续萎缩对流域内自然环境演化的影响。(8分)1.A 2.B [第1题,长江流域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黄河流域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长江和黄河径流量的差异,是由各自流域内降水量差异造成的,体现的是气候对水文的影响。据图可知①代表气候对水文的影响,A正确。第2题,该实例中,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体现了植被要素变化,水土流失严重体现了水文要素变化,出现“石漠化”现象体现了土壤要素变化,反映了植被变化引起了水文和土壤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B正确。]3.A 4.D [第3题,读图可知,该地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风力强、风速快,强风不利于树木的生长,加上海拔高,土壤贫瘠,造成云雾林分布区植株矮小、树干弯曲,A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海南岛云雾林主要分布在岛屿西南部,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所以云雾林分布地区水汽主要源自西南季风,D正确。]5.B 6.A [第5题,由图可知,随着青藏高原隆起,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增加,西北地区干燥度增加。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水汽的输送,使西北地区更加干燥,大气降水逐渐减少,风力作用逐渐增强。选B。第6题,青藏高原隆起后,西北地区降水减少,晴天增多,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增大,大陆性增强。选A。]7.B 8.C [第7题,古云梦泽面积广阔,之后面积缩小,主要原因有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①④正确,B正确。第8题,秦汉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域广阔,储水空间大,不易发生洪涝灾害,①正确;该地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势起伏较小,②错误;水系稠密,调节作用强,起到“削峰补枯”作用,③正确;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可以调节河流径流量,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故选C。]9.B 10.B [第9题,该区域河流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亚马孙河的干支流主要位于赤道以南,当赤道低压带南移时,亚马孙河干支流主要分布区受赤道低压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河流水位升高,当赤道低压带北移时,亚马孙河干支流主要分布区受赤道低压的影响较弱,降水少,河流水位较低,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赤道低压控制时间的长短,B正确。洋流主要影响沿海地区,A错。洪泛森林区主要位于亚马孙平原地区,整体地势平坦,落差较小,C错。该区域所处纬度低,森林蒸腾作用季节变化相对较小,且不是最主要影响因素,D错。第10题,结合图2可知,陆地雨林的树木更为高大,洪泛森林由于河水的不稳定性和土壤排水不良的影响,树木相对矮小,A错;洪泛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更多,包括陆生和水生物种,B正确;洪泛森林生态系统落叶现象明显,落叶沉积在水底,不易被分解,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陆地雨林系统土壤有机质易受外力侵蚀、植被消耗、微生物分解作用影响,有机质含量少,C错;洪水期洪泛森林树木结果,果实成熟落在水中,易被鱼类食用,且洪泛区淹没面积较大,鱼类的游动范围广,有助于洪泛区物种的传播,洪泛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传播较快,D错。]11.C 12.C 13.B [第11题,右玉县位于晋蒙两省区交界处,受夏季风影响较小,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疏。距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冬季西北风影响较大,风力强劲,生态脆弱,风沙灾害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第12题,右玉县位于晋蒙两省区交界处,气候干旱,土地沙化严重,蓄水条件差,采用鱼鳞坑主要为了增加地表蓄水,C正确。第13题,植被覆盖率提高,调节气候的作用增强,空气湿度增大,①正确;植被会增大地表摩擦力,使风力作用减小,风沙灾害减轻,②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固土固水作用增强,增加下渗,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大,地下水补给量增加,③错误,④正确。B正确。]14.(1)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入湖的水量减少;夏季气温高,春季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2)随着湖泊萎缩,湖泊水位下降,盐度升高;湖床裸露,湖泊向干湖盆方向演化;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干,温差加大;土壤沙化、盐碱化加重等。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案例,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联系与整体功能。(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综合思维)3.通过对比,说明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正确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地协调观)知识点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2)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类型 简图 意义水循环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生物循环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岩石圈物质循环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多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变换、能量传输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内容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举例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 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海—气相互作用的消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意义 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2024·山东威海期末)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南海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大部分土壤含盐量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下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2题。1.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蒸发弱 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C.植物多,吸收盐分 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2.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A.鱼类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C.鸟类死亡分解 D.珊瑚、贝壳碎屑答案 1.B 2.C解析 第1题,南海诸岛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故A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导致岛上土壤含盐量较低,故B正确;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盐度的影响较小,故C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所以岛上各地距海比较近,故D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和图可知,南海诸岛鸟类较多,鸟类食用富含磷的海产品,磷在鸟类体内富集,死亡后分解进入土壤中,C正确;鱼类死亡后沉积在海底,分解后对岛屿土壤含磷量影响较小,A错误;植物体内含磷量较低,所以植物死亡分解对土壤含磷量影响较小,B错误;珊瑚、贝壳碎屑不易被分解,所以对土壤中磷的含量影响较小,D错误。知识点二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演化过程项目 内容 举例要素特点 变化性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逐步演化为山地;山地逐步侵蚀为丘陵,进而演化成平原统一性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在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逐渐变厚,植被也更为发育,大气湿度也有所增加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黄山“四绝”(怪石、云海、奇松、温泉)组合是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2.整体响应原理3.响应特点(1)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3)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拓展延伸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2)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某一要素或部分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青藏高原隆起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5世纪时毛乌素地区河水澄清、水草丰美。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化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至明清时期已形成茫茫大漠。1959年以来,当地政府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截至2020年4月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正在还原其最初的模样!1.[区域认知]毛乌素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过渡性,请从气候和植被角度描述过渡性的表现。答案 气候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植被从森林草原向草原过渡。2.[综合思维]毛乌素自然环境的变迁是什么地理要素变化引起的?分析该要素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答案 植被。植被覆盖率下降(恢复),气候变干旱(湿润),土壤沙化(肥力提高),河流、湖泊干涸(水量增加),植被减少(增加),形成恶性(良性)循环。3.[人地协调观]分析人为干扰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特点。答案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后果常常被放大,环境变化越来越快,而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适应。(2023·湖北武汉月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受气候变暖、降水增减、病虫害增多、人口增长、土地使用、森林火灾,灯光干扰等因素影响,老弱植物在原区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区域发展,种群中心发生转移。研究发现,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树,每十年向北迁移了11千米;喜高温和雨水的开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树、糖枫树、冬青属植物约有3/4每十年向西迁移了15.4千米,没有出现东迁或南迁现象。据此完成1~2题。1.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向西迁移最可能是因为当地( )A.年均温降低 B.蒸发量减少C.自然灾害减少 D.土地开发利用2.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这说明( )A.热量变化大于水分变化B.水分变化大于热量变化C.人类活动在东西方向的影响大于南北方向D.病虫害对东西方向的影响小于南北方向答案 1.D 2.C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开花被子植物喜高温多雨的自然环境。美国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从东南部向西部海拔升高,降水减少,年均温降低,蒸发量增大,自然灾害增多,不利于开花被子植物的生长,A、B、C错误;美国东南部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大,使原有的开花被子植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不利于其生长,导致开花被子植物向西迁移,D正确。第2题,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西移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而北迁主要是自然因素(如全球变暖)引起的,说明人类活动在东西方向的影响大于南北方向,C正确。课时对点练 [分值:58分](选择题1~8题,每小题3分,共24分)(2024·宁夏中卫期末)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据此完成1~2题。1.长江和黄河径流量的差异,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 B.③ C.⑤ D.⑦2.我国云贵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出现了“石漠化”现象。该实例体现了( )A.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一致B.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C.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D.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另一区域答案 1.A 2.B解析 第1题,长江流域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黄河流域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长江和黄河径流量的差异,是由各自流域内降水量差异造成的,体现的是气候对水文的影响。据图可知①代表气候对水文的影响,A正确。第2题,该实例中,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体现了植被要素变化,水土流失严重体现了水文要素变化,出现“石漠化”现象体现了土壤要素变化,反映了植被变化引起了水文和土壤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B正确。(2023·山东滨州期末)海南岛云雾林一般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主要分布在海拔1 200米以上地区。林区大雾天数多,一年内甚至会超过300天。下图为“海南岛云雾林主要分布区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海南岛云雾林分布地区的突出地理环境特征是( )A.土壤贫瘠、风速快 B.土壤贫瘠、风速慢C.土壤肥沃、风速快 D.土壤肥沃、风速慢4.据海南岛云雾林的分布特点,推测海南岛云雾林分布地区水汽主要源自( )A.东北风 B.东南风C.西北风 D.西南风答案 3.A 4.D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该地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风力强、风速快,强风不利于树木的生长,加上海拔高,土壤贫瘠,造成云雾林分布区植株矮小、树干弯曲,A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海南岛云雾林主要分布在岛屿西南部,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所以云雾林分布地区水汽主要源自西南季风,D正确。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呈正相关)。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5~6题。5.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起影响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是( )①地面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表径流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6.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青藏高原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 ②植被覆盖率增大 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 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答案 5.B 6.A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随着青藏高原隆起,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增加,西北地区干燥度增加。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水汽的输送,使西北地区更加干燥,大气降水逐渐减少,风力作用逐渐增强。选B。第6题,青藏高原隆起后,西北地区降水减少,晴天增多,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增大,大陆性增强。选A。(2024·江西九江开学考试)云梦泽,我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古代湖泊群的总称。秦汉以前,云梦泽全盛时的总面积达26 000平方千米。至唐宋时,云梦泽不断萎缩,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湖北省“千湖之省”的美誉由此而来。如今,云梦泽已消失,被江汉平原所取代。下图为“云梦泽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7.古云梦泽面积广阔,之后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泥沙淤积 ②河流改道 ③水产养殖 ④围湖造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秦汉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过程不明显,江患甚少”,原因有( )①水域广阔,储水空间大 ②地势起伏较大,利于排水 ③水系稠密,调节作用强 ④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7.B 8.C解析 第7题,古云梦泽面积广阔,之后面积缩小,主要原因有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①④正确,B正确。第8题,秦汉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域广阔,储水空间大,不易发生洪涝灾害,①正确;该地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势起伏较小,②错误;水系稠密,调节作用强,起到“削峰补枯”作用,③正确;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可以调节河流径流量,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故选C。(选择题9~13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023·黑龙江大庆期中)受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亚马孙河流域降水丰沛,雨林广布,部分雨林在每年洪水季时会被河水长时间淹没,成为洪泛森林。洪泛森林与陆地雨林生态系统存在差异。下面图1为“洪泛森林分布图”,图2为“洪泛森林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9.导致洪泛森林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沿岸洋流的强弱变化B.赤道低压控制时间的长短C.地势的高低差异D.森林蒸腾作用的变化10.与陆地雨林生态系统相比,洪泛森林生态系统( )A.树木更高大 B.生物种类更丰富C.土壤有机质较少 D.物种传播较慢答案 9.B 10.B解析 第9题,该区域河流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亚马孙河的干支流主要位于赤道以南,当赤道低压带南移时,亚马孙河干支流主要分布区受赤道低压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河流水位升高,当赤道低压带北移时,亚马孙河干支流主要分布区受赤道低压的影响较弱,降水少,河流水位较低,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赤道低压控制时间的长短,B正确。洋流主要影响沿海地区,A错。洪泛森林区主要位于亚马孙平原地区,整体地势平坦,落差较小,C错。该区域所处纬度低,森林蒸腾作用季节变化相对较小,且不是最主要影响因素,D错。第10题,结合图2可知,陆地雨林的树木更为高大,洪泛森林由于河水的不稳定性和土壤排水不良的影响,树木相对矮小,A错;洪泛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更多,包括陆生和水生物种,B正确;洪泛森林生态系统落叶现象明显,落叶沉积在水底,不易被分解,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陆地雨林系统土壤有机质易受外力侵蚀、植被消耗、微生物分解作用影响,有机质含量少,C错;洪水期洪泛森林树木结果,果实成熟落在水中,易被鱼类食用,且洪泛区淹没面积较大,鱼类的游动范围广,有助于洪泛区物种的传播,洪泛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传播较快,D错。(2024·河南商丘期末)右玉县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地处晋蒙两省区交界处,四面环山,与毛乌素沙漠毗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森林覆盖率不到0.3%,有“白天沙尘遮天点油灯,黑夜一觉醒来土挡门”的说法。当地采用鱼鳞坑的方式植树造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植被覆盖率提高到54%,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设成为如今的“塞上绿洲”。下图为“右玉县鱼鳞坑及造林后的景观图”。据此完成11~13题。11.关于“白天沙尘遮天点油灯,黑夜一觉醒来土挡门”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候干旱,降水少B.临近亚洲高压,大风天气多C.人类乱砍滥伐D.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12.右玉县采用鱼鳞坑造林主要是为了( )A.增加土壤肥力 B.美化自然环境C.增加地表蓄水 D.减缓水分蒸发13.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以后,给该区域带来的影响有( )①空气湿度增大 ②风沙灾害减轻 ③地表径流增加 ④地下水补给量增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11.C 12.C 13.B解析 第11题,右玉县位于晋蒙两省区交界处,受夏季风影响较小,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疏。距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冬季西北风影响较大,风力强劲,生态脆弱,风沙灾害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第12题,右玉县位于晋蒙两省区交界处,气候干旱,土地沙化严重,蓄水条件差,采用鱼鳞坑主要为了增加地表蓄水,C正确。第13题,植被覆盖率提高,调节气候的作用增强,空气湿度增大,①正确;植被会增大地表摩擦力,使风力作用减小,风沙灾害减轻,②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固土固水作用增强,增加下渗,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大,地下水补给量增加,③错误,④正确。B正确。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艾比湖位于天山北坡,湖面海拔189米,是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最低洼地和水盐汇集中心,也是新疆目前第一大咸水湖。1950年以来,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大片湖区干涸,引起区域生态环境急剧变化。2007年4月,艾比湖湿地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为艾比湖地理位置示意图。(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近年来艾比湖湖泊萎缩的气候原因。(6分)(2)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推测湖泊持续萎缩对流域内自然环境演化的影响。(8分)答案 (1)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入湖的水量减少;夏季气温高,春季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2)随着湖泊萎缩,湖泊水位下降,盐度升高;湖床裸露,湖泊向干湖盆方向演化;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干,温差加大;土壤沙化、盐碱化加重等。(共57张PPT)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节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1.结合具体案例,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联系与整体功能。(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综合思维)3.通过对比,说明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正确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地协调观)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识点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知识点二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内容索引课时对点练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知识点一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 、水、土壤、 、岩石及地貌等。(2)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大气生物植物水分大气有机质无机盐堆积类型 简图 意义水循环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类型 简图 意义生物循环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岩石圈物质循环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多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变换、能量传输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内容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的功能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_________,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______、保持性质_____的功能举例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________,大气提供热量和___________,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 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植物__________、海—气相互作用的消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有机物能量交换调节稳定叶绿素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意义 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_______差异(2024·山东威海期末)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南海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大部分土壤含盐量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右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2题。1.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蒸发弱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C.植物多,吸收盐分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南海诸岛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故A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导致岛上土壤含盐量较低,故B正确;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盐度的影响较小,故C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所以岛上各地距海比较近,故D错误。(2024·山东威海期末)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南海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大部分土壤含盐量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右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2题。2.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A.鱼类死亡分解B.植物死亡分解C.鸟类死亡分解D.珊瑚、贝壳碎屑√根据材料和图可知,南海诸岛鸟类较多,鸟类食用富含磷的海产品,磷在鸟类体内富集,死亡后分解进入土壤中,C正确;鱼类死亡后沉积在海底,分解后对岛屿土壤含磷量影响较小,A错误;植物体内含磷量较低,所以植物死亡分解对土壤含磷量影响较小,B错误;珊瑚、贝壳碎屑不易被分解,所以对土壤中磷的含量影响较小,D错误。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知识点二1.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演化过程项目 内容 举例要素特点 变化性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_____,逐步演化为山地;山地逐步侵蚀为_____,进而演化成平原统一性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_____,在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逐渐______,植被也更为发育,大气湿度也有所增加萎缩丘陵减弱变厚项目 内容 举例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______,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_____ 黄山“四绝”(怪石、云海、奇松、温泉)组合是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______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组合协调演化2.整体响应原理干扰物质迁移能量交换连锁3.响应特点(1)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 的,各要素变化也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 ,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___________。(3)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快速不同步增强越快越来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拓展延伸(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拓展延伸(2)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某一要素或部分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拓展延伸(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青藏高原隆起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5世纪时毛乌素地区河水澄清、水草丰美。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化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至明清时期已形成茫茫大漠。1959年以来,当地政府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截至2020年4月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正在还原其最初的模样!1.[区域认知]毛乌素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过渡性,请从气候和植被角度描述过渡性的表现。答案 气候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植被从森林草原向草原过渡。5世纪时毛乌素地区河水澄清、水草丰美。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化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至明清时期已形成茫茫大漠。1959年以来,当地政府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截至2020年4月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正在还原其最初的模样!2.[综合思维]毛乌素自然环境的变迁是什么地理要素变化引起的?分析该要素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答案 植被。植被覆盖率下降(恢复),气候变干旱(湿润),土壤沙化(肥力提高),河流、湖泊干涸(水量增加),植被减少(增加),形成恶性(良性)循环。5世纪时毛乌素地区河水澄清、水草丰美。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化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至明清时期已形成茫茫大漠。1959年以来,当地政府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截至2020年4月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正在还原其最初的模样!3.[人地协调观]分析人为干扰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特点。答案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后果常常被放大,环境变化越来越快,而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适应。(2023·湖北武汉月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受气候变暖、降水增减、病虫害增多、人口增长、土地使用、森林火灾,灯光干扰等因素影响,老弱植物在原区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区域发展,种群中心发生转移。研究发现,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树,每十年向北迁移了11千米;喜高温和雨水的开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树、糖枫树、冬青属植物约有3/4每十年向西迁移了15.4千米,没有出现东迁或南迁现象。据此完成1~2题。1.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向西迁移最可能是因为当地A.年均温降低 B.蒸发量减少C.自然灾害减少 D.土地开发利用√据材料可知,开花被子植物喜高温多雨的自然环境。美国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从东南部向西部海拔升高,降水减少,年均温降低,蒸发量增大,自然灾害增多,不利于开花被子植物的生长,A、B、C错误;美国东南部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大,使原有的开花被子植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不利于其生长,导致开花被子植物向西迁移,D正确。2.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这说明A.热量变化大于水分变化B.水分变化大于热量变化C.人类活动在东西方向的影响大于南北方向D.病虫害对东西方向的影响小于南北方向√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西移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而北迁主要是自然因素(如全球变暖)引起的,说明人类活动在东西方向的影响大于南北方向,C正确。课时对点练(2024·宁夏中卫期末)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据此完成1~2题。1.长江和黄河径流量的差异,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A.① B.③C.⑤ D.⑦基础过关1234567891011121314√长江流域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黄河流域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长江和黄河径流量的差异,是由各自流域内降水量差异造成的,体现的是气候对水文的影响。据图可知①代表气候对水文的影响,A正确。基础过关(2024·宁夏中卫期末)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据此完成1~2题。2.我国云贵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出现了“石漠化”现象。该实例体现了A.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一致B.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C.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D.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另一区域√1234567891011121314基础过关该实例中,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体现了植被要素变化,水土流失严重体现了水文要素变化,出现“石漠化”现象体现了土壤要素变化,反映了植被变化引起了水文和土壤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B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基础过关(2023·山东滨州期末)海南岛云雾林一般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主要分布在海拔1 200米以上地区。林区大雾天数多,一年内甚至会超过300天。右图为“海南岛云雾林主要分布区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海南岛云雾林分布地区的突出地理环境特征是A.土壤贫瘠、风速快 B.土壤贫瘠、风速慢C.土壤肥沃、风速快 D.土壤肥沃、风速慢√1234567891011121314基础过关读图可知,该地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风力强、风速快,强风不利于树木的生长,加上海拔高,土壤贫瘠,造成云雾林分布区植株矮小、树干弯曲,A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基础过关(2023·山东滨州期末)海南岛云雾林一般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主要分布在海拔1 200米以上地区。林区大雾天数多,一年内甚至会超过300天。右图为“海南岛云雾林主要分布区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4.据海南岛云雾林的分布特点,推测海南岛云雾林分布地区水汽主要源自A.东北风 B.东南风C.西北风 D.西南风√1234567891011121314基础过关读图可知,海南岛云雾林主要分布在岛屿西南部,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所以云雾林分布地区水汽主要源自西南季风,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基础过关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呈正相关)。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5~6题。5.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起影响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是①地面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表径流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基础过关由图可知,随着青藏高原隆起,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增加,西北地区干燥度增加。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水汽的输送,使西北地区更加干燥,大气降水逐渐减少,风力作用逐渐增强。选B。1234567891011121314基础过关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呈正相关)。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5~6题。6.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青藏高原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有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 ②植被覆盖率增大 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 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A.①④ B.②③C.①② D.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基础过关青藏高原隆起后,西北地区降水减少,晴天增多,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增大,大陆性增强。选A。1234567891011121314(2024·江西九江开学考试)云梦泽,我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古代湖泊群的总称。秦汉以前,云梦泽全盛时的总面积达26 000平方千米。至唐宋时,云梦泽不断萎缩,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湖北省“千湖之省”的美誉由此而来。如今,云梦泽已消失,被江汉平原所取代。右图为“云梦泽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7.古云梦泽面积广阔,之后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泥沙淤积 ②河流改道 ③水产养殖 ④围湖造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基础过关1234567891011121314古云梦泽面积广阔,之后面积缩小,主要原因有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①④正确,B正确。基础过关12345678910111213148.秦汉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过程不明显,江患甚少”,原因有①水域广阔,储水空间大 ②地势起伏较大,利于排水 ③水系稠密,调节作用强 ④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基础过关1234567891011121314秦汉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域广阔,储水空间大,不易发生洪涝灾害,①正确;该地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势起伏较小,②错误;水系稠密,调节作用强,起到“削峰补枯”作用,③正确;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可以调节河流径流量,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故选C。基础过关1234567891011121314(2023·黑龙江大庆期中)受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亚马孙河流域降水丰沛,雨林广布,部分雨林在每年洪水季时会被河水长时间淹没,成为洪泛森林。洪泛森林与陆地雨林生态系统存在差异。下面图1为“洪泛森林分布图”,图2为“洪泛森林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9.导致洪泛森林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沿岸洋流的强弱变化B.赤道低压控制时间的长短C.地势的高低差异D.森林蒸腾作用的变化√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该区域河流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亚马孙河的干支流主要位于赤道以南,当赤道低压带南移时,亚马孙河干支流主要分布区受赤道低压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河流水位升高,当赤道低压带北移时,亚马孙河干支流主要分布区受赤道低压的影响较弱,降水少,河流水位较低,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赤道低压控制时间的长短,B正确。洋流主要影响沿海地区,A错。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洪泛森林区主要位于亚马孙平原地区,整体地势平坦,落差较小,C错。该区域所处纬度低,森林蒸腾作用季节变化相对较小,且不是最主要影响因素,D错。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能力提升10.与陆地雨林生态系统相比,洪泛森林生态系统A.树木更高大B.生物种类更丰富C.土壤有机质较少D.物种传播较慢√1234567891011121314能力提升结合图2可知,陆地雨林的树木更为高大,洪泛森林由于河水的不稳定性和土壤排水不良的影响,树木相对矮小,A错;洪泛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更多,包括陆生和水生物种,B正确;洪泛森林生态系统落叶现象明显,落叶沉积在水底,不易被分解,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陆地雨林系统土壤有机质易受外力侵蚀、植被消耗、微生物分解作用影响,有机质含量少,C错;1234567891011121314能力提升洪水期洪泛森林树木结果,果实成熟落在水中,易被鱼类食用,且洪泛区淹没面积较大,鱼类的游动范围广,有助于洪泛区物种的传播,洪泛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传播较快,D错。1234567891011121314能力提升(2024·河南商丘期末)右玉县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地处晋蒙两省区交界处,四面环山,与毛乌素沙漠毗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森林覆盖率不到0.3%,有“白天沙尘遮天点油灯,黑夜一觉醒来土挡门”的说法。当地采用鱼鳞坑的方式植树造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植被覆盖率提高到54%,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设成为如今的“塞上绿洲”。下图为“右玉县鱼鳞坑及造林后的景观图”。据此完成11~13题。1234567891011121314能力提升11.关于“白天沙尘遮天点油灯,黑夜一觉醒来土挡门”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A.气候干旱,降水少B.临近亚洲高压,大风天气多C.人类乱砍滥伐D.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右玉县位于晋蒙两省区交界处,受夏季风影响较小,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疏。距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冬季西北风影响较大,风力强劲,生态脆弱,风沙灾害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类活动影响较小。1234567891011121314能力提升12.右玉县采用鱼鳞坑造林主要是为了A.增加土壤肥力B.美化自然环境C.增加地表蓄水D.减缓水分蒸发√右玉县位于晋蒙两省区交界处,气候干旱,土地沙化严重,蓄水条件差,采用鱼鳞坑主要为了增加地表蓄水,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能力提升13.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以后,给该区域带来的影响有①空气湿度增大 ②风沙灾害减轻 ③地表径流增加 ④地下水补给量增加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植被覆盖率提高,调节气候的作用增强,空气湿度增大,①正确;植被会增大地表摩擦力,使风力作用减小,风沙灾害减轻,②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固土固水作用增强,增加下渗,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大,地下水补给量增加,③错误,④正确。B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能力提升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艾比湖位于天山北坡,湖面海拔189米,是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最低洼地和水盐汇集中心,也是新疆目前第一大咸水湖。1950年以来,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大片湖区干涸,引起区域生态环境急剧变化。2007年4月,艾比湖湿地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右图为艾比湖地理位置示意图。1234567891011121314能力提升(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近年来艾比湖湖泊萎缩的气候原因。答案 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入湖的水量减少;夏季气温高,春季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2)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推测湖泊持续萎缩对流域内自然环境演化的影响。答案 随着湖泊萎缩,湖泊水位下降,盐度升高;湖床裸露,湖泊向干湖盆方向演化;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干,温差加大;土壤沙化、盐碱化加重等。1234567891011121314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案例,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联系与整体功能。(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综合思维)3.通过对比,说明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正确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地协调观)知识点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________、水、土壤、________、岩石及地貌等。(2)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类型 简图 意义水循环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生物循环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岩石圈物质循环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多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变换、能量传输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内容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___的功能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________________,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______、保持性质______的功能举例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____________,大气提供热量和____________,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 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植物____________、海—气相互作用的消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意义 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________(2024·山东威海期末)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南海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大部分土壤含盐量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下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2题。1.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蒸发弱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C.植物多,吸收盐分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2.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A.鱼类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C.鸟类死亡分解 D.珊瑚、贝壳碎屑知识点二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演化过程项目 内容 举例要素 特点 变化性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________,逐步演化为山地;山地逐步侵蚀为________,进而演化成平原统一性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________,在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逐渐________,植被也更为发育,大气湿度也有所增加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________,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________ 黄山“四绝”(怪石、云海、奇松、温泉)组合是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________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2.整体响应原理3.响应特点(1)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________的,各要素变化也__________。(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________,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____________。(3)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拓展延伸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2)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某一要素或部分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青藏高原隆起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5世纪时毛乌素地区河水澄清、水草丰美。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化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至明清时期已形成茫茫大漠。1959年以来,当地政府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截至2020年4月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正在还原其最初的模样!1.[区域认知]毛乌素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过渡性,请从气候和植被角度描述过渡性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综合思维]毛乌素自然环境的变迁是什么地理要素变化引起的?分析该要素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地协调观]分析人为干扰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3·湖北武汉月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受气候变暖、降水增减、病虫害增多、人口增长、土地使用、森林火灾,灯光干扰等因素影响,老弱植物在原区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区域发展,种群中心发生转移。研究发现,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树,每十年向北迁移了11千米;喜高温和雨水的开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树、糖枫树、冬青属植物约有3/4每十年向西迁移了15.4千米,没有出现东迁或南迁现象。据此完成1~2题。1.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向西迁移最可能是因为当地( )A.年均温降低 B.蒸发量减少C.自然灾害减少 D.土地开发利用2.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这说明( )A.热量变化大于水分变化B.水分变化大于热量变化C.人类活动在东西方向的影响大于南北方向D.病虫害对东西方向的影响小于南北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五章 第一节 练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高中地理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x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学案 高中地理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x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高中地理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x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共57张ppt)高中地理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