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外界因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学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课时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4外界因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学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课时训练

资源简介

5.4外界因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学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植物茎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引起了( )
A.呼吸作用加强 B.蒸腾速度加快
C.光合作用增强 D.生长素不均匀分布
2.“玉兰花欲开,春寒料峭来”。每年初春,天气仍然寒冷,我们看到玉兰的花已经开放,而叶却尚未长出。关于此时玉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诱导花芽萌发的温度要高于叶芽
B.细胞中的光敏色素能感受光的变化
C.生长素在细胞中的极性运输消耗能量
D.花开放是激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3.一般植物通常都会落叶,通过根、茎、芽或者种子等器官的休眠度过寒冷、干旱等不适宜生长的季节。下列能帮助植物度过不良环境的植物激素是( )
A.脱落酸 B.生长素 C.赤霉素 D.细胞分裂素
4.某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14h/日才能开花,决定该植物开花的不是光照时长而是连续的黑暗时长。为探究光对该植物开花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能够开花的实验组有( )
实验组别 光照时长(h) 黑暗时长(h) 处理
① 14 10 在光照7h时,黑暗5min处理
② 14 10 在黑暗5h时,照光5min处理
③ 12 12 在黑暗6h时,照光5min处理
④ 12 12 在光照6h时,黑暗5min处理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5.长日照植物开花需日照长于临界值,短日照植物开花需日照短于某临界值。科学家通过改变24小时的光照和黑暗时间处理植物甲和植物乙,结果如图所示。(注:空白表示光照,黑色表示黑暗,长短表示时间)。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甲植物 乙植物
A.根据1~4组可判断甲、乙分别是短日照植物和长日照植物
B.根据5~8组结果可知影响植物开花的关键因素是夜间长度
C.若要甲提前开花,可缩短日照时间
D.若要乙提前开花,可在夜间进行闪烁光处理或延长日照时间
6.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多种因素的调控。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弱光刺激可作为春化信号,调控某些越冬植物开花
B.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伸长生长,诱导根的形成并促进其生长
C.重力信号可转换成合成生长素的信号,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
D.红光与远红光改变光敏色素的空间结构,从而影响植物生命活动
7.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A.②⑤⑦ B.①②③⑤⑧ C.①③④⑥⑦ D.②⑤⑧
8.拟南芥种子中的隐花色素(CRY1)是感受光的受体。研究发现,CRY1通过影响脱落酸(ABA)的作用从而影响种子萌发。为了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将野生型拟南芥的种子和CRY1突变体(无法合成CRYI)的种子,分别放在植物组织培养基(MS培养基)和含有不同浓度ABA的MS培养基中,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种子的发芽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脱落酸与赤霉素在调节种子萌发方面存在拮抗作用
B.黑暗条件下重复上述实验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C.相同浓度的ABA条件下,野生.型种子发芽率比突变怵高
D.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可能是通过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来实现的
9.植物的开花、种子的萌发及休眠都是在一年之中的某一时刻发生的,环境给植物的信号就是所谓的光周期(昼夜的长短),最显著的就是开花过程。根据开花与光周期的关联,可以植物分为短日照植物和长日照植物,下图是研究某短日照植物的开花与光周期的关系,根据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控制开花的因素是持续不断夜间的长度,而不是日照的长度
B.在短日照植物临近开花季节,夜间照明会使开花时间推迟
C.将菊花(短日照植物)每天遮光数小时,可以使其在夏天开花
D.若将实验植物换成长日照植物,暗期内给予多次闪光,长日照植物会推迟开花
10.下列有关温度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秋冬季的低温是部分植物开花所必需的条件
B.有的植物需经过春化作用才能开花
C.茎尖感受低温刺激后,通过春化素即赤霉素把信息传递到开花部位
D.低温作为信号,影响植物的开花是进化的结果
11.将植物横放,重力作用导致生长素由背地侧向近地侧运输,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位置是 ( )
A.a B.b C.c D.d
12.2022年2月下旬,天安门广场各种盆栽花卉凌寒怒放,喜迎冬残奥会的胜利召开。为使植物在特定时间开花,园艺工作者需对植株进行处理,常用措施不包括( )
A.置于微重力场 B.改变温度
C.改变光照时间 D.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13.环境因素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受到光照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向细胞核传递信息
B.“顶端优势”现象与重力因素促进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C.枫树的树叶在秋天变红与温度降低、日照变短等有关
D.植物根的向地性说明环境因素与植物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生长
14.切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同种植物胚芽鞘的顶端,分成甲、乙、丙三组,在相同时间内用相同强度单侧光处理下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再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a、b、c、d、e、f置于去顶胚芽鞘切段的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胚芽鞘切段的倾斜角(弯曲程度)依次是α 、α 、α 、α 、α 、α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
B.c和d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倾斜角变化为α3<α4
C.b和f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倾斜角变化为α2≈α6
D.e和f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倾斜角变化为α5>α6
15.温度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的影响。如冬小麦幼苗感受到低温刺激后会产生某种特殊蛋白质,从而促进植株开花。温度还可以影响种子的萌发、叶的衰老和脱落等生命活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温度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
B.秋冬季植物细胞的分裂速度比春夏季的快是植物出现年轮的原因之一
C.植物分布的地域性与温度、光照等有关
D.温度可能通过影响某些激素的合成来影响叶的衰老和脱落
二、多选题
16.“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植物依靠内含“淀粉体”的细胞感受对重力的单一方向的刺激。淀粉体是一种特化的白色体,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聚合成淀粉,再以淀粉粒的形式储存于淀粉体中,淀粉体也含有自己的环状DNA分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淀粉体中也会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淀粉体最终将重力信号转变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
C.植物根部的向地性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根的背地侧生长素分布较多,生长较快,而使根向地生长
17.下列有关环境因素参与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内的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通过改变自身结构引发胞内信号转导,影响特定基因表达
B.重力可能会使植物平衡石细胞中“淀粉体”分布不均,通过影响生长素合成使其分布不均
C.树木年轮的形成是因为春夏季温度高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小,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在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大,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
D.春化作用说明光和湿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三、非选择题
18.将一株正在生长的植物水平放入正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飞机的暗室内,暗室朝向地心的一侧开一个小孔,小孔附近放一光源,如图1所示;图2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茎生长的作用情况;图3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作用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植物茎的生长方向是__________,根的生长方向是__________。单侧光照使生长素由__________侧运向__________侧。
(2)图2中促进茎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_____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茎生长速度为n时,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有两种,即m或2m。现有生长速度为n的植物茎若干,请用实验探究促进茎的生长素浓度是哪种浓度,简述实验思路﹑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
(3)图3中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部生长影响的是曲线__________。ab段生长素浓度对顶芽生长的影响是__________。
19.研究表明,Ca2+可使生长素向Ca2+含量高的部位运输。现将燕麦幼苗进行如图所示处理,并放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请回答:
(1)一段时间后,右图中根的生长状况为_____________ (向右弯曲/向左弯曲/竖直向下)。为使本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对照组的设置是:将含Ca2+的琼脂块换为_____________,其他条件不变。
(2)若要探究单侧光与Ca2+对根生长的影响大小,在右图的基础上,实验组还应在根的_____________(左/右)侧给予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若根_____________(向右弯曲/向左弯曲/竖直向下),则单侧光对根生长的影响较大。
(3)若将胚芽鞘水平放置,将含Ca2+的琼脂块放在胚芽鞘的远地侧,一段时间后,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若胚芽鞘背地生长,则说明_____________。
20.为研究机械压力在豌豆幼苗出土时对上胚轴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完成下列实验。
(1)在植物生长过程中,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等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对出土的豌豆幼苗而言,机械压力具有重要影响。
(2)科研人员将若干豌豆幼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施加机械压力,对照组不施加(如图1),测定幼苗的乙烯产生量,实验结果如图2。
请结合图1,解释图2中20天后两条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的原因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进一步实验,给豌豆幼苗施加机械压力(分别覆盖厚度为60mm、90mm、120mm的玻璃珠)或施用不同浓度乙烯处理(单位为ppm),得到图3所示结果。
①由实验结果分析,___________可导致豌豆上胚轴缩短变粗。
②综合上述结果,科研人员推测机械压力导致豌豆上胚轴缩短变粗依赖于乙烯,论证依据____________。
(4)由此可见,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___________共同调节的。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C
15.答案:B
16.答案:AD
17.答案:BCD
18.答案:(1)向着光源方向生长;水平生长;向光;背光
(2)g;将生长状况相似的茎等分为甲、乙两个实验组,分别向两组实验中加入少量且等量的外源生长素,观察对比两组植物茎的生长速度,若甲组生长速度大于乙组的生长速度,则甲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m,乙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2m
(3)①;促进
19.答案:(1)向右弯曲;空白琼脂块(不含Ca2+的琼脂块)
(2)右;向左弯曲
(3)重力与Ca2+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大小;重力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较大
20.答案:(1)光、温度和重力
(2)20天后,实验组幼苗生长触及机械压力位置时,乙烯产生量明显增加,对照组没有机械压力,几乎无乙烯产生
(3)机械压力和乙烯机械压力导致乙烯产生量增加、上胚轴缩短变粗;单独施用乙烯时,也可导致上胚轴缩短变粗
(4)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