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第一单元 我们的守护者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猜一猜:这是什么字?法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怎么体现“法”呢?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年10月4日,12岁的小萧使用父亲萧先生的账号,扫码开锁骑共享电动车。在骑行过程中,小萧逆向行驶,与驾驶两轮电动车且未戴头盔的夏女士相撞,造成两车受损、夏女士受伤。经司法鉴定机构鉴定,夏女士驾驶的车辆为两轮轻便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小萧负该事故主要责任,夏女士负该事故次要责任。事故发生后,夏女士因脑外伤导致精神障碍,被鉴定属于一级精神伤残,即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小萧为什么要负该事故主要责任?小萧年纪太小没有钱就可以不用承担责任吗?交警认定责任后,夏女士要怎么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夏女士戴头盔,夏女士是否需要对该事故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因事故发生时小萧未成年,夏女士故以小萧的父母诉至涧西区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之规定,驾驶电动车须年满16周岁,本案中小萧驾驶电动车时未满16周岁,违反了上述规定。共享电动车上有显眼标识,禁止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骑行,且平台注册条件中也有设置未满16周岁不符合注册条件,不允许注册成功,故共享电动车所有公司和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法院依法判决小萧的父母赔偿夏女士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等共计110余万元。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但在上海有这样父母竟将自己的儿子扔在医院长达3年多一直不管不顾。“我养不起的,现在我也不看(小孩)了。”这个声称养不起孩子的人就是被遗弃孩子的父亲陈某。2019年,陈某将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子放在医院,此后再也不管不顾。这样子的父母是否构成犯罪?犯有遗弃罪,获刑一年六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遗弃罪指的是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且情节恶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七条第一款: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虐待、遗弃、非法送养未成年人或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在法律的规定下,我们享有以下权利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劳动权人格尊严权监督权获得物质帮助权宗教信仰自由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权利扶养权、隐私权、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人身安全权和财产权。 受教育权和人格尊严权人身安全权和财产权家庭学校社会既然我们拥有财产权,那么我们的压岁钱是否可以随意花呢?父母有能否随意花我们的压岁钱呢?《民法典》 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既然我们拥有财产权,那么我们的压岁钱是否可以随意花呢?父母又能否随意花我们的压岁钱呢?权利VS义务我要遵守交通规则我要保护野生动物权利VS义务那么受教育属于我们的权利还是义务呢?受教育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我国现行《宪法》第四十六条中,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纪律、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异同同异分类 产生方式 适用对象范围 违反后果法律 国家制定与颁布(权威性) 全体社会成员 受到法律强制性惩罚纪律 相关组织拟定 该组织成员 批评教育、相应处分道德 自然形成 全体社会成员 受到舆论的谴责哪种行为属于违反了法律?哪种行为属于违反了学校纪律和人交往,一定要慎重,牢记古人忠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要和那些心术不正的人交往,更不要和校外的劣迹者同流合污。男同学如此,女同学更要如此。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慎独”意识,就会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我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遇事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要有自己的主见,且不可盲从。违反法律和违反学校纪律是一样的。不对,它们可不是一回事你认为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一样的吗?违纪VS违法违反学校纪律和违反法律的后果是不一样的违纪老师会对我们进行批评教育,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错误,避免我们犯大的错。违法违反法律是会被追究刑事、民事责任的。有可能会被剥夺人身自由、被剥夺财产、赔偿巨大金额一不小心就可能违法的行为违法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 法律是什么.pptx media1.mp4 media2.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