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复习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复习课件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复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大单元教学
1.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单元结构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2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单元梳理
Q1: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辛亥革命
背景:
政治上: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单元梳理
Q2:核心人物孙中山主要革命活动
1894年
1895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17和1920年
1924年
1894年11月,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2月,成立兴中会总部。同年10月,领导广州起义。
1905年8月,孙中山成立同盟会。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7月,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
1917年7月和1920年11月,两次领导护法运动。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Q3:兴中会和同盟会
兴中会 同盟会 时间 时间
地点 地点
宗旨 政治纲领
口号 机关报
性质
意义
1894年11月
檀香山
“振兴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指清朝满族统治者
指资产阶级共和国
1905年8月
日本东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单元梳理
民族
民权
民生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起义名称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影响 结果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镇南关起义 (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广东起义)
1906
1907
1907
1911
萍乡
浏阳、醴陵
刘道一
蔡绍南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名声大振
失败
安庆
绍兴
徐锡麟
秋 瑾
失败
镇南关
孙中山
黄 兴
失败
广州
孙中山
黄 兴
这次起义虽遭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失败
单元梳理
Q4: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百折不挠、勇于为理想献身……
单元梳理
Q5:武昌起义的爆发
武昌起义:1911.10.10
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光复——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先后有14个省和上海宣布独立
单元梳理
Q6:革命成果
成立中华民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这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临时政府定都南京
注意:
民国纪年法:公元xx年=1911+民国N年
实行责任内阁制、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单元梳理
Q6:革命结果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与外国公使合影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单元梳理
Q6:怎样评价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成功(积极性) 失败(局限性)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②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的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③促使社会风俗发生新变化
④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①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③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Q7:革命派与袁世凯之间展开了哪些争斗?
暗杀宋教仁被称为“宋案”
孙中山、黄兴号召反袁,发动二次革命,失败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卖国,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护国战争,袁世凯取消帝制,护国战争胜利
改组内阁破坏责任内阁制
1913年
1913-1914年
1916年
1912-1913年
袁世凯死去
宋教仁四处活动,组建国民党,组织责任内阁
民主
专制
袁世凯上台
1913年
1915年末
1915-1916年
单元梳理
单元梳理
Q8: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怎样的形势?
1912年
1916年
1928年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袁世凯统治时期
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经济破坏,民不聊生
单元提升
比较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
项目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不 同 点 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派别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方式 改革 革命
主张 建立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思想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相同点 ①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严重的民族危机。②领导阶级:资产阶级。③目的: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④失败原因: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等。⑤影响: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名师点拨
1.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即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它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它的探索是失败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
2.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的关系:狭义的辛亥革命特指武昌起义,广义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朝统治而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3.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等斗争说明北洋政府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之间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实质是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斗争。
4.护国战争取得了胜利,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袁世凯刺杀准备组阁的宋教仁,暴露出其反革命面貌,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意味着中华民国名存实亡,故蔡锷等发起护国战争。
名师点拨
单元总结
Q1: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Q2:核心人物孙中山主要革命活动
Q3:兴中会和同盟会
Q4: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Q5:武昌起义的爆发
Q6:革命成果
Q7:革命派与袁世凯之间展开了哪些争斗?
Q8: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怎样的形势?
单元测评
1.(2023·安徽·中考真题)1905年《民报》创刊后,陆续发表了《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等文章。这反映出《民报》作者群体( )
A.倾向改良 B.主张革命 C.拥护君主立宪 D.赞成君主专制
2.(2023·江苏苏州·中考真题)小红同学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图中问号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护国战争
B
C
单元测评
3.(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下图是1912年四川军政府铸造的银币,银币背面上方铸“中华民国元年”,中间铸刻的篆书“汉”字取代了惯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权的蟠龙图案。这一变化可以佐证辛亥革命( )
A.追求民主共和
B.掀起实业救国热潮
C.废除科举制度
D.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A
单元测评
4.(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的事件是( )
A.广西起义 B.广州起义 C.二次革命 D.辛亥革命
5.(2023·湖北随州·中考真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 )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6.(2023·湖南岳阳·中考真题)“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表述的是辛亥革命的( )
A.背景 B.原因 C.经过 D.功绩
D
A
D
单元测评
7.(2023·江苏宿迁·中考真题)下图反映的军事行动取得了胜利,并引发各省纷纷响应。最终,革命行动( )
A.推翻了北洋政府
B.终结了封建专制
C.结束了清朝统治
D.创建了人民军队
C
单元测评
8.(2023·湖南怀化·中考真题)在探索资产阶级革命道路中,湖南涌现出大批仁人志士,其中被誉为“再造民国第一人”的是( )
A.陈天华 B.黄兴 C.宋教仁 D.蔡锷
9.(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1915年末,袁世凯决定第二年登基。蔡锷与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材料表明(  )
A.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B.军阀割据争抢地盘
C.维新人士领导讨袁 D.二次革命武装反袁
D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