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散文,阅读本单 元要领会作者的情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本文是茅盾 散文的代表,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苦的时期,北方军民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 重的打击,从解放区人民身上,作者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章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借赞美西北的白杨树讴 歌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精神和意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其魅力经久不衰。 本文中,白杨树象征抗战时期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时值今天,这种精神仍 然激励着我们,如新冠病毒来临,我们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在我们学 校举行的拔河比赛中,同学们为了班级的荣誉,团结一致,力争上游等等。可见, 这篇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可贵,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抒情线索,体会作者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赏析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其象征意义,把握象征手法。
3.感受抗战时期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并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内容,赏析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其象征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白杨树图片同学们,请看屏幕,这种树是白杨树。你能否用用简洁的 语言说说它的外形特点 (提问,点评)著名作家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指名读)
三、理解题意
1.指名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2.师根据情况引导,点评,强调“礼”字。
3.出示:“礼赞”指崇敬而赞美;“白杨礼赞”怀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题目直 接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让学生自由 读“出示的句子”,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四、速读课文,把握线索
1.快速默读全文,用横线标出作者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并用一句话概括 出本文的抒情线索。
2. (1)师巡视,了解学生读标的情况;(2)提问,指名读标出的语句并点 评;(3)出示:(第1、4、6自然段,第8自然段中“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 不但象征了......力求上进的精神。”和第9自然段中“......我要高声赞美白 杨树!”)。
3.指导学生读标出的句子:
①作者赞美白杨树的感情有何变化 (由第1自然段的“赞美”到第9自然 段的“高声赞美”,感情越来越强烈,读时声调要越来越高昂)。
②哪 三个字点明了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不平凡。读时要读出白杨树的 不平凡,就要对不平凡起强调作用的词重读:“实在是”、“决不是”)
4.引领学生齐读“标出的句子”。
5.师:这些句子贯穿全文,就像一根线把课文的内容串联起来,是课文的抒 情线索,用一句话概括为:“我”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板书:不平凡那么,白杨树不平凡的表现有哪些呢
五、探究课文,赏析“不平凡”
(一)寻其境(首先,我们来寻找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默读课文第2、3自 然段,回答:作者笔下的白杨树生长在哪里 其环境有何特点 行驶在这样的环 境里,作者有何感受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1.学生默读,师巡视指导。
2、提问,引导,点评。
3、(1)让学生完成屏幕上“填空”,巩固默读成果,。出示:行驶在(黄绿 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上,作者先是感到(雄壮、伟大), 接着感到(倦怠、单调),最后猛抬眼看见傲然耸立的白杨树时,(惊奇)地叫了 一声!(2)让学生看着屏幕自由朗读,眼前呈现“黄土高原”的画面。
4、师:这样的黄土高原孕育了让人感到惊奇的白杨树,为白杨树的出场铺 垫、蓄势,可见,白杨树生存的环境不平凡。板书:环境那么,生存在这样环境 中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呢
(二)观其形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课文第5段中描写白杨树外形的句子,完成下列问题: 白杨树总的外形特点是什么 作者依次从哪四个方面具体描写的 各有何特点 从其外形中,我们能感受到白杨树怎样的精神品格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读探究,师巡视指导。
2.提问,引导(读出总写白杨树外形的句子,其中哪个词既写出了白杨树的 外形特点,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积极进取的精神品格 “力争上游”);(作者依 次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具体描写的);(具体描写白杨树干的句子中,哪个词 最能突出干的特点 “绝无旁枝”从中感受到白杨树的什么精神品格 正直。依 次类推,引导分析枝、叶、皮)点评。
3.出示:
力争上游
干:绝无旁枝(正直)
枝: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上进)
皮:光滑、微微泛出淡青色(质朴)
师:作者采用总分的结构对白杨树进行了细致传神地描写。
(让学生完善自己的批注,然后让女生怀着感情齐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的句子) 从白杨树的外形中,我们能感受到它正直、团结、上进、质朴的精神品格,可见, 白杨树的外形不平凡。
板书:外形
(三)赞其神课文中有没有直接写白杨树精神品格的句子,找出来,以自己 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并圈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记忆,完成屏幕上的填空
出示:北方风雪压迫下的白杨树(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对 抗着西北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是树中
的(伟丈夫)。
1.学生读,圈词语,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完成填空,师点评。
3.师:面对恶劣的气候条件,白杨树具有坚强的抗争精神,伟丈夫的形象, 这就是白杨精神!可见,白杨树的精神品格不平凡。板书:精神
4.男生齐读上面填空的句子。(读出白杨树伟丈夫的形象,读出阳刚之气, 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慷慨激昂);点评。面对形神兼美的白杨树,作者联想 到什么
(四)赏其象征义
以小组读为单位研读第7自然段中四个“难道”的句子,讨论交流下列问 题:
A.作者由白杨树想到了什么
B.分别由白杨树的什么精神或形象想到的 用了怎样的句式
C.当时作者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读,圈画批注,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2.指名回答问题
A(由白杨树想到北方农民,想到哨兵,再想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点 评。
3.出示“填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B(先指名完成填空,然后让学生自由读理解)
第一个“难道”引起读者的思考,由树过渡到人;
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想到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由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联想到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更远一点想到抗日 军民的精神和意志。“难道”是什么句式的标志
(反问句)让学生任选一个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对比着读一读,有何变化 (原句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四个“难道”又构成什么句式 有何效果
(排比句,富有气势)
师:这四个“难道”组成一组排比句,作者由树到人,再到人的精神品质, 层层深入,通过联想(觉得、想到、联想到、更远一点想到),由近及远,揭示 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情逐步升华,赞美之情推向高潮。
读四个“难道”的句子,语速要渐快,语调要渐高。(指名读,点评;读得好, 引领全体学生鼓掌给以鼓励;读得不到位,鼓励其他学生挑战读)4.出示背景,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C,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作者为何由赞美白杨树 来赞美抗日军民哪 )。
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这期间,作者看到了国 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北方抗日军民在共产 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坚强不屈的抗战情形,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 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 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就采用象征手法,借赞美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 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指名读)
师:于是,作者在第8自然段就水到渠成地直接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指名读原句)这就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意图,文章的中心。(再齐读原句,慷慨 激昂)
2.师:直到今天,这种团结、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
6我们中华儿女将继续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可见,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不平 凡。
板书:象征义:
人出示:综上所述,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外 形特点不平凡、精神品格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引领学生齐读)
出示:作者礼赞白杨的意图是礼赞与之相似的北方抗日军民及其精神,这种 言此意彼的写作方法,叫做象征
“言此”即礼赞白杨;“意彼”即礼赞北方的抗日军民及其精神)。板书:象 征
六、再读重点句,理解“象征”
再读第7段中四个“难道”的句子和第8段,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 义和象征手法,完成屏幕上的填空:出示:白杨树和北方的抗日军民相似,都有 (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作者通过(联想)把二者的相 似点联系起来;为表明白杨树的象征义,作者先对白杨树进行了(细致传神)地 描写。
象征:言此意彼、神似、联想、描写(让学生批注)
七、学以致用我说我写
(一 )同学们能否说出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1.指名学生说,点评。
2.出示:下列句子: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凌寒独自开的“梅”;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的“蜡烛”......
(二)同学们趁热打铁,完成课的后“积累拓展”第五题: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 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学生构思写作,师巡视,了 解学生写作情况。
八、课下作业设疑启思
1、课下继续完成“片段写作”,小组内交流评改并选出佳作,下堂课“范读”!
2、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除了运用象征写法,还采用了哪些写法 各有 何作用
九、赠语:高原白杨处处见,白杨精神代代传!
愿同学们做新时代的“小白杨”,枝繁叶茂,力争上游!
十、《白杨礼赞》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不平凡
课后反思
(
环境
外形
精神
)树
象征
象征义: 人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语文课标”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顺 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认为有以下亮点值得保持和发扬:
1、《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应通过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 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使文章所倾吐的情和意,扣住学生的心 灵,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采用不同方式的读,给学生营造 了情感氛围,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击,产生心灵的共鸣,入情入境地 感悟,充分地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2、“不平凡”是本文的文眼,礼赞“不平凡”是本文的线索,我从抓关键句 分析入手,首先让学生把作为抒情线索的句段标出来,体会其线索作用,有利于 学生快速抓住文章的情感主旨。
3、“语文课标”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强调民族精神的传承并发扬光大。为此,教学时,我结合白杨树的象征 意义,使学生充分感知抗战时期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然后结合身边典型事 例,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这种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深深意识到要继续把 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进而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本课涉及的精彩词语比较多,成语也较多,通过设计“填空题”,既让学 生及时巩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让学生积累了词汇,有利于增强作文的文采。
5、象征手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让学生再读“重点句”完成 “填空”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象征手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运用象 征手法的片段写作,就轻而易举了。
6、坚持开放的态度,重视学生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文 施教”,给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爱上语文这门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