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细胞是生命的单位—2024-205i学年高一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一随堂测试(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细胞是生命的单位—2024-205i学年高一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一随堂测试(含解析)

资源简介

2.1细胞是生命的单位——高一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一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高倍镜使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再转为高倍镜
B.高倍镜可以将物体放大
C.把视野调亮,图像才清晰
D.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2.关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细胞是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C.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
D.病毒唯一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
3.下列事实中,不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观点的是( )
A.HIV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B.乙肝病毒依赖人体肝细胞生活
C.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它有纤毛可以运动
D.人体发育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4.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装片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应选用甲图中的组合为②③⑥
B.观察装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左侧较暗,右侧较亮,则应调节光圈
C.丙图为视野内观察到的物像,则装片上的实物应为“6>9”
D.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物体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
5.用低倍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结果如图所示,想用高倍镜观察箭头所示细胞,正确的操作步骤应是( )
①转动转换器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物镜
②将载玻片向右,使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③将载玻片向左,使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④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适宜
⑤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
⑥调节粗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
A.①③④⑥⑤ B.③①④⑤ C.③①④⑥ D.②①⑥⑤
6.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B.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使用了完全归纳法,这一结论是可信的
C.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研究从分子水平进入细胞水平
D.细胞学说揭示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7.细胞学说为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它揭示了( )
A.植物细胞间存在区别 B.真核细胞间存在区别
C.生物细胞的多样性 D.生物界的统一性
8.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及内容要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③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者
④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⑤列文虎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⑥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A.②③⑤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①③⑥
9.①②③④⑤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下图所示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何图形,要使图1转化成图2,所列ABCD四种操作顺序中,正确的应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
④转动转换器
⑤移动玻片
A.⑤-④-②-① B.④-③-①-② C.⑤-④-③-② D.④-⑤-①-②
10.图一是显微镜的镜头,图二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观察标本一定是薄而透明的
B.将细胞a移到视野中央,标本应向左上方移动
C.选择①与③的镜头组合能观察到图二所示的物像
D.选择②与③的镜头组合在同一视野内能观察到更多细胞
11.下列关于显微镜的使用,说法错误的是( )
A.在透明纸上写上“p”字,则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一个“d”字
B.观察临时装片时,由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视野亮度变亮,细胞数目增多
C.目镜选用10×,物镜选用40×,观察的物像被放大到400倍
D.当观察到的物像不清晰时,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12.观察同一材料的同一部位时,高倍镜与低倍镜相比( )
A.物像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B.物像小,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C.物像大,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D.物像大,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13.细胞学说作为生物学大厦的基石,和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一起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和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施莱登和施旺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是通过已存在的细胞分裂产生的
C.动植物都是以细胞为结构基础,有着相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D.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和病毒在结构上的区别
14.细胞学说被恩格斯列入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细胞学说揭示了( )
A.细胞是一切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统一性
C.动物和植物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D.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结构的统一性
15.如图为人体内几种细胞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这些细胞最初来源于同一个细胞——受精卵
B.a的形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但仍属于真核细胞
C.这些细胞在结构上具有统一性
D.这些细胞在功能上具有统一性
二、多选题
16.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可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的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
C.若要换用高倍物镜观察,需先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装片
D.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是逆时针流动
17.细胞学说的创立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施莱登和施旺发现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
B.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C.魏尔肖指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D.“所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结论的得出,运用了完全归纳法
三、读图填空题
18.根据图示的显微结构回答问题:
(1)草履虫、绿眼虫和变形虫都是_________生物,单个细胞就可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由此也可以说明细胞是生物体_________。
(2)三者都可以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直接进行_________,多细胞生物则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由此也可以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_________。
19.光学显微镜是中学生常用的实验仪器,请回答问题:
(1)一位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发现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于是想将它移到视野中央仔细观察,应将装片向_______________移动。活细胞内的细胞质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流动着,其方式多数呈环形流动,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的细胞质沿逆时针方向流动,则实际的流动方向应为_______。
(2)下图一是在使用目镜为10×,物镜也为10×的显微镜下观察蛙的皮肤上皮细胞时的视野,下图二是更换物镜后的视野,则更换的物镜应为_____________(放大倍数)。
(3)在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有4个镜头,甲、乙一端有螺纹,甲较长、乙较短;丙、丁无螺纹,丙较长、丁较短。则放大倍数最大的镜头组合是___________;在同样光源下,视野最暗的镜头组合是________。
(4)一般来说,我们用肉眼是分辨不清蓝细菌的,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是当它们以细胞群体的形式存在时,你可能见过。请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一个湖泊中的蓝细菌和其他所有生物一起共同形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而整个湖泊则形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
20.请回答显微镜的相关问题:
(1)下图中表示在低倍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要使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_____(左、右)方移动。
(2)如果用10×8的显微镜观察组织装片。发现有100个细胞均匀分布在视野中。按用10×40的显微镜后,视野中能看到_____个细胞。
(3)运用下列各物镜和目镜的组合进行观察,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细胞数目最多的是_____细胞体积最大的是_____视野最明亮的是_____。
A.目镜16×,物镜10×B.目镜10×,物镜40×
C.目镜10×,物镜10×D.目镜16×,物镜40×
(4)用低倍镜观察菠菜叶的下表皮细胞时发现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异物不动,换上高倍镜后异物仍在,异物可能在_____上。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先用低倍镜是因为在低倍物镜下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数小,但看到的标本实际面积大,容易找到目标,然后在换用高倍镜,A正确;B、与低倍物镜相比,高倍物镜下看到的物像大,但缩小了观察的视野,B正确;C、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因此要把视野调亮,图象才清晰,C正确;D、在使用高倍镜的过程中,只调节细准焦螺旋,不用粗准焦螺旋,D错误。故选D。
2.答案:D
解析:AB、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各组成之间分工合作成为一个整体,使生命活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控、高度有序地进行,因此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A、B正确;
C、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C正确;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具有核糖体,D错误。
故选D。
3.答案:A
解析:A、HIV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只能说明其结构特点,没有体现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A错误;
B、乙肝病毒依赖人体肝细胞生活,说明病毒需依赖细胞生存,可以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B正确;
C、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有纤毛可以运动,依赖单个细胞躲避有害刺激,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C正确;
D、人体发育依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说明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细胞,D正确。
故选A。
4.答案:C
解析:A.为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应选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最大的组合,根据分析可知,应选用甲图中的组合为②③⑤,A错误;
B.观察装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左侧较暗,右侧较亮,这说明光照不均匀,需要调节反光镜,B错误;
C.显微镜下成的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虚像,丙图为视野内观察到的物像,则装片上的实物应为“6>9”,C正确;
D.显微镜下放大的倍数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被放大的倍数,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增大为原来的10倍,而不是面积,D错误。
5.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分生区细胞位于视野左侧,因此用高倍镜观察分裂期细胞,正确的操作步骤应是:将载玻片向左,使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物镜→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答案:A
解析:A、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主要由施莱登和施旺两人完成,魏尔肖做了补充,A正确;
B、在众多前人观察和思维的启发下,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细胞学说,因此细胞学说的建立是理论和科学实验的结合,结论是可靠的,B错误;
C、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器官组织水平进入细胞水平,并为后来进入分子水平打下基础,C错误;
D、细胞学说提出了动植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没有涉及微生物),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D错误。
故选:A。
7.答案:D
解析: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答案选D。
8.答案:D
解析: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这是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①正确;②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②错误;③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建立,③正确;④细胞学说没有认为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④错误;⑤罗伯特 虎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⑤错误;⑥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新细胞通过分裂产生,⑥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⑥正确,②④⑤错误。故选D。
9.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图1转为图2是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所以①-⑤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时的几个操作步骤,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的图像从左图转为右图,正确的操作步骤⑤→④→③→②,切记使用高倍镜时,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故C正确。
10.答案:A
解析:A、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必须使可见光线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如果不透光就不能在视野中成像,所以该观察标本一定是薄而透明的,A正确;B、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细胞a位于视野的右下方,所以将细胞a移到视野中央,标本应向右下方移动,B错误;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①和③都是目镜,C错误;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数目越少,故选择①与④的镜头组合在同一视野内能观察到更多细胞,D错误。故选A。
11.答案:B
解析:A、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若载玻片上有p字母,则视野中呈现d字母,A正确;
B、由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视野亮度变暗,视野中细胞数目减少,B错误;
C、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目镜选用10×,物镜选用40×,观察的物像被放大到400倍,C正确;
D、当观察到的物象不清晰时,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调节物镜与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更清晰,D正确。
故选B。
12.答案:D
解析:高倍物镜的透镜小,曲度大,离玻片近,进入透镜的光线少,所以视野变暗;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变大,因此观察到的物像与原物像相比物像变大,细胞数目少,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3.答案:B
解析:A、施莱登和施旺对部分动植物组织的观察得出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并没有对所有的动物和植物组织进行观察,采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A错误;B、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由老细胞分裂而来,即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是通过已存在的细胞分裂产生的,B正确;C、植物没有系统这一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故动植物都是以细胞为结构基础,但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不完全相同,C错误;D、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病毒,故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细胞和病毒在结构上的区别,D错误。故选B。
14.答案:C
解析:A、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是动物和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没有说明细胞是一切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错误;
B、细胞学说揭示了植物和动物个体结构的统一性,即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组成的,B错误;
C、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没有揭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的统一性,C正确;
D、细胞学说没有揭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统一性,D错误。
故选C。
15.答案:D
解析:图中a为精子,b为神经元,c为心肌细胞,d为上皮细胞,这些细胞均为真核细胞;都拥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均来自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分化而来。但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4种细胞功能是不同的,D错。
16.答案:BCD
解析:A、标本染色较深,此时应调亮视野,即观察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调大通光孔,A正确;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B错误;C、在换用高倍镜时,应直接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不能提升镜筒,C错误;D、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D错误。故选BCD。
17.答案:ABD
解析:A、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但是细胞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并命名,A错误;B、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没有涉及多样性,B错误;C、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是对细胞学说的补充,C正确;D、“所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结论的得出,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D错误。 故选:ABD。
18.答案:(1)单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繁殖;离不开细胞
解析:(1)草履虫、绿眼虫和变形虫都是由单个细胞组成的生物,其生命活性依靠单个细胞就可以完成,由此也可以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由于这三种生物均为单细胞生物,因此三者都可以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直接进行繁殖,而多细胞生物由于含有多种细胞,因此其生命活动的进行需要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由此也可以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9.答案:(1)右上方;逆时针
(2)40×
(3)甲和丁;甲和丁
(4)群落;生态系统
解析:(1)光学显微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当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于是想将它移到视野中央仔细观察,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的细胞质沿逆时针方向流动,由于在显微镜视野下看到的是倒立的虚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也就是旋转180度,因此实际的流动方向依然为逆时针。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面积则是放大倍数的平方倍,连续一排的细胞需要考虑的是距离而不是面积,已知原来观察到了8个细胞,现在观察到了2个,说明比原来扩大了4倍,即物镜为40×。
(3)物镜一端有螺纹,并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无螺纹,并且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因此放大倍数最大的镜头组合是甲和丁。放大倍数越大,物镜镜头离载物台越近,进光量越少,视野越暗,故在同样光源下,视野最暗的镜头组合是甲和丁。
(4)群落是同一地区所有生物的集合,一个湖泊中的蓝细菌和其他所有生物一起共同形成了一个群落;整个湖泊包括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属于一个生态系统。
20.答案:(1)右
(2)4
(3)C;D;C
(4)目镜
解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