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我们从观察开始(教案) -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科学湘科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让我们从观察开始(教案) -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科学湘科版

资源简介

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
1《从观察开始》 教案及反思
教材分析
《从观察开始》是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旨在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观察力。本课通过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首先介绍了观察的重要性,强调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接着,通过具体的观察实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天气的变化等,让学生了解观察的步骤和技巧。学生将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记录观察结果以及如何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此外,教材还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进行观察,比如观察家中的宠物、周围的环境等,从而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观察能力,还能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交流分享。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观察的技能,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特点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通常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喜欢通过观察和触摸来了解事物。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他们能够注意到一些明显的特征,但可能还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他们对事物的描述往往基于直观感受,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需要设计有趣且富有变化的活动,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保持兴趣。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来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学习《从观察开始》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规律。通过比较、分类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观察的系统性,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好奇心,主动观察周围的事物,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观察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简单的观察工具。
教学建议
在进行《从观察开始》这一课的教学时,建议教师首先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来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观察活动,比如观察植物的生长、水的变化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记录观察结果。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丰富学生的观察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观察到的现象。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体验和发现,从而加深对科学观察方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1. 观察的重要性。
2. 观察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1. 观察对象(如植物、小动物、自然现象等)。
2. 观察记录表。
3. 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教学方法
1. 引导观察法: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或物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例如,可以展示不同颜色的花朵、各种形状的树叶等,并鼓励学生描述他们所看到的。
2. 提问法: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比如:“这些物品有什么不同?”“它们为什么会这样?”等问题。
3.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丰富自己的观察视角。
4. 实践操作法: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或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实践来加深对观察对象的理解。例如,可以进行简单的植物生长观察实验。
5. 归纳总结法: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帮助他们梳理观察到的信息,并理解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教师提问
①. 你每天都能看到哪些事物?它们有什么不同?
②. 你认为观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观察?
③. 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④. 你能想象没有观察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吗?
⑤. 你最喜欢观察什么?为什么?
讨论观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周围的世界,发现事物的规律,解决问题,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例如,观察天气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决定是否需要带伞出门;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可以让我们了解如何更好地照顾它们;观察交通信号灯的变化则能让我们安全地过马路。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观察使我们能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并通过收集数据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因此,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和日常生活技能都非常重要。
分享观察经历
同学A:我注意到了教室里的一盆植物。它是一株小豆苗,叶子是嫩绿色的,摸起来很柔软。我观察到它每天都在悄悄地变化,叶子慢慢长大,茎也变得更加挺拔。我还发现,当阳光照在叶子上时,叶子会微微地动,好像在向阳光招手。
同学B:我观察了我们教室的窗户。每天早上,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形成一道道光束。我注意到,随着一天中时间的变化,光束的角度和长度也在变化。早晨的光束比较长,到了下午,光束就变得短而斜了。
同学小明:前一段时间种植了一颗豆子,我每天都给它浇水,并且把它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我发现豆子发芽了,然后长出了两片小叶子。现在,它已经长出了更多的叶子,并且开始向上生长。
同学小华:分享关于水循环的观察。老师,我观察了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我将一杯水放在冰箱里,过了一段时间后,水变成了冰块。然后,我又将另一杯水放在太阳下,水慢慢变少了,最后完全蒸发了。
老师:非常棒,小华。你观察到了水的固态和气态,了解了水循环的一部分。
二、新课内容
1. 讲解观察的定义和重要性。
《从观察开始》这一课主要介绍了观察的定义和重要性。
观察是人们通过感官或借助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查看和研究,它是科学探究的基础。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了解事物的特征、变化和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和信息。观察不仅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而且是科学实验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步骤。
示范如何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观察。
2.1.首先,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它要求我们仔细地看、听、闻、尝和触摸,以获取关于周围世界的信息。为了更好地进行观察,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比如放大镜。
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步骤如下:
①. 选择一个合适的放大镜。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可以根据观察对象的大小和细节的复杂程度来选择。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通常使用3倍到5倍的放大镜就足够了。
②. 找到一个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观察。光线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物体的细节。
③. 将放大镜靠近观察对象,调整距离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注意不要让放大镜直接接触观察对象,以免损坏放大镜或观察对象。
④. 观察时,可以缓慢移动放大镜,覆盖整个观察对象,以便全面了解其特征。
⑤. 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使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画图来记录。记录时要尽可能详细,包括观察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纹理等特征。
⑥. 观察结束后,整理并保存你的记录,这些记录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或讨论的基础。
2.2.生活中的可用的观察工具
教师提问:生活中可用的观察工具有哪些?他们有什么观察作用?:
同学A. 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和想法。
同学B. 摄像机和照相机:捕捉瞬间的视觉信息。
同学C. 科学计算器:进行数据的收集和计算。
同学A1. 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
同学E.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或细胞结构。
同学F. 温度计:测量温度变化。
同学A3. 风速计:测量风速。
同学4. GPS设备:记录地理位置信息。
同学A5. 计步器:记录行走步数和距离。
同学B. 心率监测器:监测心率变化。
同学A6. 声级计:测量声音的强度。
同学B3. 光谱仪:分析光的组成。
同学E1. 土壤测试套件:分析土壤的成分和pH值。
同学E2. 水质测试套件:检测水质的参数,如pH值、硬度等。
同学A9. 无人机:从空中观察和记录大范围的地形或事件。
教师小结: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精确地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而进行科学研究、环境监测、健康追踪等多种活动。
2.3.观察记录表
小学生观察记录表
日期 观察对象 观察内容 观察结果
- - - -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分成小组,指导他们观察教室里的植物,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例如,教师可以指定观察对象为教室角落的一盆小植物,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需要仔细观察植物的叶子颜色、形状、大小,以及植物的茎和根的特征。学生们可以使用放大镜来观察植物的细节,并记录下他们的发现。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画出植物的形态,有的负责记录植物的特征,还有的负责拍照或录像,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植物绿萝成长记录全过程记录表
成长 阶段 描 述 时 间
发芽期 种子开始发芽,幼苗破土而出 5月20日播种,6月9日,在温度和湿度条件适宜时,绿萝的种子开始萌发。为了促进绿萝种子的发芽,可以将种子放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保持土壤的湿润但不过分积水。同时,确保种子得到足够的光照,但避免直接的强烈阳光照射。发芽后,适当施肥和定期浇水有助于绿萝幼苗的健康成长。
生长期 幼苗逐渐长成,叶片增多 绿萝7月1日长出第一片叶子,7月5日第二片叶子长出,因生长条件和环境因素而异,8月15日绿萝的叶片已经非常茂密了
成熟期 植株完全成熟,叶片茂盛 8月15日……
开花期 植株开花,可能伴随花香 不开花,但爬藤,继续生长更多藤和叶片
结果期 植株结出果实 不结果
小组讨论:
. 绿萝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绿萝的生长需要以下条件:
同学:光照:绿萝喜欢半阴的环境,不需要强烈的直射阳光,但也不能完全没有光照。可以放在室内明亮的地方。
同学:温度:绿萝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8至24摄氏度之间。避免温度过低或过高,以免影响其生长。
同学:浇水:绿萝喜欢湿润的土壤,但不能积水。通常保持土壤表面微湿即可,避免过度浇水导致根部腐烂。
同学: 湿度:绿萝喜欢较高的空气湿度,可以定期向叶面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
同学: 营养:绿萝生长期间需要适量的肥料,可以使用稀释后的液体肥料,每月施肥一次。
同学:容器:绿萝适合在排水良好的容器中生长,可以使用塑料盆、陶瓷盆等,确保底部有排水孔。
同学:空气流通:绿萝需要良好的空气流通环境,避免放置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地方。
通过满足这些条件,绿萝可以健康地生长。
. 绿萝的生长习性有哪些特点?
绿萝是一种常见的室内观叶植物,它的生长习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学生:光照需求:绿萝喜欢半阴的环境,不需要强烈的直射阳光。在室内,它能够适应较低的光照条件,但适当的散射光有助于其生长。
学生:浇水习惯:绿萝对水分的需求适中,喜欢湿润的土壤环境。浇水时应避免积水,以免根部腐烂。通常保持土壤表面微湿即可。
学生:温度适应性:绿萝适应性较强,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8至24摄氏度之间。它不耐寒,冬季需要保持在温暖的环境中。
学生:繁殖方式:绿萝可以通过扦插的方式轻松繁殖。取一段带有气根的茎段,插入湿润的土壤或水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不久后便能生根发芽。
学生:空气净化能力:绿萝具有一定的空气净化能力,能够吸收空气中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适合放置在室内。
学生:生长速度:绿萝生长速度较快,若养护得当,可以迅速长满整个花盆,甚至攀爬至其他物体上。
. 如何更好地照顾绿萝?
教师:同学们,照顾绿萝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绿萝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所以我们要保证它所在的环境温度适宜,不要让它受到寒冷或过热的伤害。我们可以把它放在室内明亮但不直射阳光的地方。
其次,绿萝需要适量的水分。我们可以用手指轻轻触摸土壤表面,如果土壤干燥,就需要给它浇水了。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让盆底积水,以免根部腐烂。
再次,绿萝需要定期施肥。我们可以使用稀释过的液体肥料,每半个月施一次,这样可以保证绿萝得到足够的营养。
最后,绿萝需要适当的修剪。当绿萝的枝叶过于茂盛时,我们可以适当修剪掉一些枯黄的叶子和过长的枝条,这样可以让绿萝长得更加健康。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我们就能更好地照顾绿萝了。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绿萝的好朋友,让它们在我们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3.2.教师指导如何观察如何记录植物
一)、观察目的:
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
二)、观察时间:
(请填写具体日期和时间)
三)、观察地点:
(请填写观察的具体地点)
四)、观察小组成员:
(请填写小组成员的名字)
五)、观察步骤:
1). 观察植物的叶子:记录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和排列方式。
2). 观察植物的茎:记录茎的颜色、粗细、是否具有攀爬性。
3). 观察植物的根:记录根的生长状态和颜色。
4). 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记录土壤类型、光照情况、水分供给等。
六)、观察记录:
(请根据观察步骤填写具体观察结果)
七)、总结:
(请根据观察和讨论结果,总结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照顾方法)
八)、建议:
(提出对植物生长环境改善的建议或对观察过程的改进建议)
实践操作
1). 观察周围的环境:首先,让学生们走出教室,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动物、天气等自然现象。鼓励他们注意细节,比如植物的颜色、形状,动物的行为等。
2). 记录观察结果:给每个学生发放观察记录表,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以包括文字描述、图画、甚至是拍照。
3). 分享观察体验:回到教室后,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观察体验。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全班分享。
4). 分析观察数据: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观察数据,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可能的原因和规律。
5). 实验验证: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比如,如果观察到植物在阳光下生长得更快,可以设计一个控制变量的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
6). 总结学习: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他们的观察、记录、分享和实验过程,让他们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四、总结提升
1). 总结观察的要点和方法。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了解事物的特征和变化。
观察的要点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 观察要有目的性:在开始观察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观察的目标和问题,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
②. 观察要细致入微:观察时要尽量注意到事物的每一个细节,因为即使是微小的特征也可能对理解事物有重要作用。
③. 观察要持续和反复:对事物的观察不应只是一次性的,而应持续一段时间,并且反复进行,以便捕捉到事物的变化过程。
④. 观察要记录:在观察过程中,及时记录所见所感是非常重要的。记录可以是文字描述、图画、照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
⑤. 观察要分类和比较: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与已知信息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观察对象。
⑥. 观察要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性:保持好奇心,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保持开放的态度,接受可能的新发现。
2). 强调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我们能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对自然现象进行初步的理解。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它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激发好奇心,并为后续的实验和研究提供方向。因此,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技巧对于学习科学至关重要。
3).扩展讨论如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技巧
在教授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从观察开始》这一课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技巧:
①.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在开始观察之前,让学生了解观察的目的是什么,比如是为了了解一个自然现象、一个物体的特征还是为了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
②. 教授观察的基本方法:向学生介绍观察的基本方法,如从整体到局部、从表面到内部、从静态到动态等顺序进行观察。
③. 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鼓励学生注意细节,比如观察植物的叶子形状、颜色变化,或者动物的行为习惯等。
④. 使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除了用眼睛观察,还可以让学生用耳朵听、用手触摸、用鼻子闻,甚至用嘴巴尝(在安全的情况下),以获得更全面的观察体验。
⑤. 记录观察结果:教会学生如何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可以是文字描述、绘画、拍照或者制作标本等。
⑥. 分享和讨论观察结果:鼓励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这样可以相互学习,发现更多细节。
⑦. 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习惯:让学生明白观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时间,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保持观察的习惯。
教学反思:
优点:
1). 本课以观察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符合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2). 通过具体的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不足:
1).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可能缺乏系统性的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
2). 课程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观察力差异,需要更多的个性化引导。
3). 课程内容可能过于简单,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观察能力的学生来说,可能缺乏挑战性。
改进方法:
1). 在课程中加入观察技巧和方法的指导,例如如何记录观察结果,如何提出问题等,帮助学生系统地进行观察。
2). 设计不同难度级别的观察任务,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鼓励学生挑战更高难度的观察活动。
3).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增加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结与拓展
在本课中,学生学习了如何使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比如通过看、听、摸、闻等方法。同时,学生也学习了如何记录观察到的信息,比如使用图画、文字描述等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观察不仅仅是看,还包括了对事物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同时,强调了观察的顺序性和细致性,告诉学生在观察时要有序地进行,注意细节,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了解事物的特征。此外,本课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科学探究的习惯。
拓展活动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周围进行观察,比如观察植物的生长、天气的变化等,并记录下来。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观察的意义,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总结来说,《从观察开始》这一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科学学习的基础工具,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为他们日后的科学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