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跟踪】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单元考点大通关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跟踪】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单元考点大通关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单元考点大通关 第二单元
秋 天 的 怀 念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 》 《病隙碎笔》 《合欢树》。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整宿( ) 憔悴( ) 诀别( ) 絮叨( ) 沉寂( )  
【易错字词】
暴怒 侍弄 淡雅 烂漫 央求 高洁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理解词语
暴怒无常: 。
猛地: 。
侍弄: 。
狠命: 。
憔悴: 。
捶打: 。
田地: 。
翻来覆去: 。
絮叨: 。
喜出望外: 。
烂漫: 。
主题识记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三、问题归纳
1.如何理解“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句中的“悄悄地”“偷偷地”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3.怎样理解母亲的“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4.“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的“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动作?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6.母亲提议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这一提议有什么深刻含义?
7.从1-5段中,找出一些否定意义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8.文中有几处插叙,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什么含义?
9.文章最后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结尾处的“好好儿活”在文中有何用意?
四、素养提升
《秋天的怀念》一文围绕“看花”来写,
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 事件。
②“看花”是 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 的象征,是 的达成。
散 步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 》《诗礼人家》等。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熬过( ) 嫩芽( ) 蹲下( ) 分歧( ) 霎时( )
水波粼粼( )
【易错字词】
拆散 委屈 习惯 取决 各得其所
理解词语
信服: 。
分歧: 。
取决: 。
熬: 。
一霎: 。
两全: 。
粼粼: 。
各得其所: 。
主题识记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问题解疑
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几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祖孙发生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5.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 “我”是怎样解决的 这体现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6.“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这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7.怎样理解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四、素养提升
《散步》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 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 、 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
散 文 诗 两 首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泰戈尔 (国籍)诗人、作家,被称为“ ”。他的诗集有《 》《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1913年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1900—1999),原名 ,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其作品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内容包括: 三个方面。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匿笑( ) 沐浴( ) 慈怜( ) 荫蔽( ) 祷告( )
心绪( )
【易错字词】
并蒂 莲蓬 徘徊 流转 乘凉 烦闷 林荫
理解词语
《金色花》
1.匿笑: 。
2.祷告: 。
3.沐浴: 。
《荷叶·母亲》
慈怜: 。
繁杂: 。
烦闷: 。
荫蔽: 。
名句积累
母亲啊! ,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主题识记
《金色花》
《荷叶·母亲》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空中摇摆。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遮蔽。
三、问题释疑
《金色花》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假如一词有什么作用?
2.“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这一段写出了孩子的什么特点
3.怎样理解“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句话
4.第④-⑦段按时间顺序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5.怎样理解妈妈对“我”说的“你这坏孩子”的一句嗔怪
《荷叶·母亲》
1.第②③段写莲,先平淡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红莲是本文描写的重点,此处为什么要写白莲
3.“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攲斜”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4.怎样理解“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
5.第⑤⑦段中,作者为什么反复写雨势之大
6.怎样理解结尾句的含义和作用?
四、素养提升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荷叶 母亲》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隐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歌颂了伟大的 。
《 世 说 新 语 》 二 则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由 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其是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 小说。
刘义庆(403—444), 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学。著作有《 》《幽明录》《宣验记》等。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咏雪》
讲论( ) 雪骤( ) 差( )可拟 柳絮( )
无奕( ) 谢道韫( )
《陈太丘与友期》
⑴尊君在不( );⑵非人哉( );⑶相委( );⑷友人惭( )
【易错字词】俄而 欣然 友人惭
划分节奏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待君久不至
节奏划分有争议,一般有两种划分: 待君/久不至 待君久/不至)
名句积累
《咏雪》文中以比喻来写雪景的句子是:“ ”
主题识记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三、内容理解
《咏雪》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2.为什么“公大笑乐”?
3.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何用意?
5.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6.你还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7.请默写出其他关于雪含有雪的诗句:
《陈太丘与友期》
1.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
2.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陈元方的“方正”?
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4.你对文中“友人”的做法和表现有何评价?
5.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6.诚信名言
四、素养提升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 ”“ ”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四、文言现象
例 句
解 析
通 假 字 尊君在不
古 今 异 义 词 与儿女讲论文义
未若柳絮因风起
陈太丘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相委而去
元方入门不顾
下车引之
词 类 活 用 友人惭
陈太丘与友期行
文言句式 判 断 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省 略 句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待君久不至,已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单元考点大通关 第二单元
秋 天 的 怀 念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 《病隙碎笔》 《合欢树》。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整宿(xiǔ) 憔悴(qiáo cuì) 诀别(jué) 絮叨(xù) 沉寂(jì)  
【易错字词】
暴怒 侍弄 淡雅 烂漫 央求 高洁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理解词语
暴怒无常:形容一个人的脾气坏到了极点,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
猛地:突然、忽然。
侍弄:方言,经营、照管、喂养的意思。
狠命:使劲、拼命,表示用尽全力。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捶打:用拳头或器物砸。
田地:这里指地步,指不好的处境或境况。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絮叨:来回的说,指说话啰嗦。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主题识记
本文通过记叙自己双腿瘫痪之后,母亲强忍着内心极度的痛苦和重病的折磨,无比关怀、爱护、鼓励病残儿子的感人情景,展示了博大深沉、崇高无私的母爱,抒发了对母亲无限深切的怀念。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拟人: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鲜明、浓郁的气氛,暗示了“我”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心理变化。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动作描写: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就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
三、问题归纳
1.如何理解“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通过“砸玻璃”和“摔东西”两个细节,具体写我双腿瘫痪之后内心的痛苦和暴怒无常,并用“我”的暴怒无常来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句中的“悄悄地”“偷偷地”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母亲“悄悄地”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内心的痛苦,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这无声地离开,体现了母亲的谨慎小心,她怕自己让儿子痛苦,她理解儿子的行为,也为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3.怎样理解母亲的“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句话是理解本文的关键点,“好好儿活”是母亲鼓励儿子要珍惜、热爱生命,要勇敢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这句话发自母亲内心,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4.“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景物描写,突出“我”内心的痛苦、无望、孤独的心情。
5.“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的“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动作?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她怕我看到秋天落叶的萧条的景象,而触动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绝望的心情,母亲希望我能够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6.母亲提议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这一提议有什么深刻含义?
表现:“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心情:“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母亲提议秋天去看菊花,是想让“我”从菊花顽强无畏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希望“我”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境,顽强地活下去。
7.从1-5段中,找出一些否定意义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我看不见的地方”“不,我不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些有否定意义的语句说明“我”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浑然不觉,母亲的病危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表明“我”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思念。
8.文中有几处插叙,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什么含义?
第一处:“母亲喜欢花……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说明: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为照顾儿子放弃照顾花,这是一个深爱儿子的母亲。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睡不了觉。”
说明: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哪步田地;②反映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9.文章最后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母亲活着的时候曾经多次要带“我”去看花,几乎都遭拒绝,而在母亲去世后“我”却与妹妹一同去看花,其中包含着“我”对没有体会到母亲的关爱和良苦用心的懊悔,也包含着“我”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无尽的缅怀。
10.结尾处的“好好儿活”在文中有何用意?
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好好儿活”,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内容上表现了“我”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我”走出封闭的自己,是母爱让“我”重拾生活的热情,让“我”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生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
四、素养提升
《秋天的怀念》一文围绕“看花”来写,
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散 步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诗礼人家》等。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熬过(áo) 嫩芽(nèn) 蹲下(dūn) 分歧(qí) 霎时(shà)
水波粼粼(lín lín)
【易错字词】
拆散 委屈 习惯 取决 各得其所
理解词语
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
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一霎:一会儿;短时间。
两全:顾全两个方面。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的样子。
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
主题识记
文章叙写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画面,表现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浓浓亲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揭示了中年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在年迈的母亲眼里,儿子正值中年,是“强壮”的;“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在年幼的儿子眼里,父亲是“高大”的。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景物描写。用美丽的景物烟托了一家人的和谐、美满。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表面看,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深层看,“我和妻子”代表中年人。“母亲”代表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因此,对于国家、民族而言,象征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
三、问题解疑
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几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几句话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并且为下文“我”背母亲埋下伏笔,其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是一个对称句,表明年老的母亲非常信服“我”,就像“我”小时候信服她一样,这句话表明,随着母子年龄的变化,依赖感也发生了转化。
2.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熬”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熬过”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出“我”的欣慰。
3.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段对初春田野进行的景物描写,突出了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欢乐的心情。
4.祖孙发生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祖孙发生分歧,“我”若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若处理不好,全家不愉快,破坏家庭和谐,所以“我”感到责任重大。
5.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 “我”是怎样解决的 这体现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散步时发生的分歧是: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处于核心地位的“我”选择走大路——“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考虑到自己陪伴儿子的时间还很长,即使这一次委屈了他,还有长久的日子可以补偿,但“我”能为母亲做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的细节描写,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孝顺和尊敬。
6.“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这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景物描写作用分析法来分析。“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田园风光图,这分明是春天和生命的召唤,写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也衬托出母亲愉快的心情。
7.怎样理解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写出了中年人所肩负的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我”背上的母亲,代表着过去,妻子背上的孩子代表着未来,这重大的责任中年人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这个带有象征意味的句子,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素养提升
《散步》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散 文 诗 两 首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1913年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其作品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内容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匿笑(nì) 沐浴(mù) 慈怜(lián) 荫蔽(bì) 祷告(dǎo) 心绪(xù)
【易错字词】
并蒂 莲蓬 徘徊 流转 乘凉 烦闷 林荫
理解词语
《金色花》
1.匿笑:偷偷地笑。
2.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3.沐浴: 洗澡;借指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荷叶·母亲》
慈怜:慈爱怜惜。
繁杂:(事情)多而杂乱。
烦闷:(心情)不畅快。
荫蔽:遮蔽。
名句积累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主题识记
《金色花》通过“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 一个神奇的儿童与母亲“捉迷藏”,构成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荷叶·母亲》通过对风雨中荷叶护莲的描写,借以表达对伟大无私母爱的赞颂。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空中摇摆。 想象:作者把儿童相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的可爱。金黄的色彩是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给人们带来快乐,作者借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遮蔽。 拟人:“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曲终见题旨,结尾宕开一笔,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而“心中的雨点”涉及的面很广,内容纷繁,谁来荫蔽,这就把母爱推向高潮。
三、问题释疑
《金色花》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假如一词有什么作用?
“假如”表明全篇文章是以一种想象的方式来写的,这个词是本文的文眼。
2.“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这一段写出了孩子的什么特点
本段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听着母亲的呼唤,“我”“暗暗”“匿笑”“一声儿不响”,表现了孩子的调皮、可爱、活泼、天真。
3.怎样理解“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句话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是孩子对母爱的回报。快乐、活泼的孩子沐浴着母爱,想要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他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
4.第④-⑦段按时间顺序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在三次嬉戏中,“我”散发出香气,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恢复原形,缠着母亲讲故事,更是对母亲的爱的自然流露。总之,这三次嬉戏都是“我”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深切的爱和依恋。
5.怎样理解妈妈对“我”说的“你这坏孩子”的一句嗔怪
上文写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孩子不见了,妈妈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妈妈自然会嗔怪孩子,所以说“我”是“坏孩子”,嗔怪中透出的其实是至真的母爱。
《荷叶·母亲》
1.第②③段写莲,先平淡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平平淡淡地铺叙,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去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作铺垫。
2.红莲是本文描写的重点,此处为什么要写白莲
这是对比,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比,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雨点打谢了,而红莲却能够在荷叶的庇护下迎接风雨,这样对比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3.“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攲斜”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三步分析法作答。“攲斜”是“倾侧,歪斜”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风雨中红莲的样子,为下文写荷叶在风雨中对红莲的庇护埋下伏笔。
4.怎样理解“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
“我不宁的心绪”是因为红莲遭受雨打而“左右攲斜”,现在由于荷叶的遮蔽,红莲安然无恙,“我不宁的心绪”自然就散尽了。这句话,表明“我”内心已被荷叶对红莲的勇敢呵护所触动,涌起对荷叶的爱恋,对精心呵护子女的母亲的爱恋。
5.第⑤⑦段中,作者为什么反复写雨势之大
强调雨势之大,更反衬出荷叶对莲的荫蔽之情有多重要,同时突出荷花的无助和荷叶的勇敢慈怜,表达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6.怎样理解结尾句的含义和作用?
“心中的雨点”象征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结尾句直抒胸臆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四、素养提升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荷叶 母亲》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隐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 世 说 新 语 》 二 则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其是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学。著作有《世说新语》《幽明录》《宣验记》等。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咏雪》
讲论(lùn) 雪骤(zhòu) 差(chā)可拟 柳絮(xù) 无奕(yì) 谢道韫(yùn)
《陈太丘与友期》
⑴尊君在不(fǒu);⑵非人哉(zāi);⑶相委(wěi);⑷友人惭(cán)
【易错字词】俄而 欣然 友人惭
划分节奏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待君久不至
节奏划分有争议,一般有两种划分: 待君/久不至 待君久/不至)
名句积累
《咏雪》文中以比喻来写雪景的句子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主题识记
《咏雪》通过咏雪赋诗的故事,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赞扬了谢道韫的聪慧和才情,表达了作者对谢道韫的赞美之情。《陈太丘与友期行》借元方责客之事,赞扬元方的聪敏,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景物描写、语言描写:文章用此营造了一种其乐融融、温馨、民主的家庭气氛。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语言描写:元方从“信”和“礼”两方面反驳父亲的友人。
三、内容理解
《咏雪》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1)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2)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
2.为什么“公大笑乐”?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3.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4.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何用意?
文末补充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非常赞美她的才气
5.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撒盐”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此喻好。
“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6.你还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李商隐《对雪二首》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7.请默写出其他关于雪含有雪的诗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陈太丘与友期》
1.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
陈太丘:守信用,严格遵守约定,坚持原则;教子有方。
友人:无信无礼,但知错能改。
元方:直率方正有性情,懂礼识义,勇敢聪明机灵,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
2.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陈元方的“方正”?
他懂得“信”的重要
他懂得“礼”的重要
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他用“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失礼:客人已有悔意,应该给对方致歉的机会,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若元方能更大度些,则更令人钦佩。
4.你对文中“友人”的做法和表现有何评价?
“友人”与人约定日中,而他日中不到,这是不讲信用;面对儿子骂人家父亲,这是没有礼貌。但他有悔改之意,又值得肯定。
5.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①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
②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
③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④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⑤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6.诚信名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四、素养提升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四、文言现象
例 句
解 析
通 假 字 尊君在不 “不”同“否”。
古 今 异 义 词 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女,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子女。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今义:因为。
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预定的日期。
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处的地方。
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今义:注意,照管。
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今义:引起,使出现。
词 类 活 用 友人惭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陈太丘与友期行 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文言句式 判 断 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也”表判断,对人物的身份加以说明。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则是”是判断句的标志,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判断。
省 略 句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省略了介词“于”,句子应为: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
待君久不至,已去。 省略了主语,句子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