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学历案单元名称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设计者 授课时间:2.15学校 学科 思想政治 年级 高二班教材 选择性必修二 法律与生活 对应 章节 第二课时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一、你愿意接受挑战吗? 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积极维护人身权利教学设计方案; 掌握人格权的具体内容二、你要学习什么? 1.了解各项人身权利的内容与有关法律规定 2.重点掌握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的内容重要性 3.理解如何依法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三、期望你学会什么? 1.本课课时教学的重要意义 (1)通过学习人身权利的内容,知道积极维护人身权利是民法的重要内容,从而认同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宪法原则; (2)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3)通过分析案例增强法治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 2.写出单元整体教学方案的设计流程及注意事项。 单元整体教学方案的设计流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今日说法之民法典》 同学们,通过视频,我们知道《民法典》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保障公民的权利与尊严,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作为公民,我们应当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民法用民法,其中,通过案例分析学习法律知识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今日说法》是中央电视台的法制栏目,以群众身边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进行普法宣传,正符合我们这一需求。那民法典是怎样保障生命健康、人格尊严的呢?今天,我们就开展“今日校园说法”议学活动来学习本堂课的内容。 欢迎大家来到今日校园说法的现场,我是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总议题: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讲授新课】 总议题: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活动1:温故知新 教师:通过第一框体对民事权利体系的学习(P5上),我们了解到民事权利分为人身权和财产权,那本节课要研究的人身权利在民事权利中处于什么地位呢?为什么? 任务:回顾民事权利体系的构成,明确民法优先保护的人身权利的主要内容。 总结:1.民事权利主要包括: (1)财产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股权等 (2)人身权:人格权、身份权 2.民法保护的人身权利: (1)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以及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身份权 (2)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设计意图] 通过温故知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了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上,明确人身权利是民事权利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更好地理解积极维护人身权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案例探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活动2:举案说法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分为三个专案组,自主选择案例现场办案,结合课本与课前收集的资料,学法懂法。并推举法律代表点评分析案例。 案例: 1.“生命健康权组”——对校园暴力说“不” 2.“姓名肖像权组”——明辨是非 3.“名誉隐私权组”——距离产生美 活动要求: 1.每个专案组负责一个案例。 2.专案组内部可以分工合作,法律代表可以指定一人或多人。 3.办案时间为8分钟。 学生讨论交流,并展示成果。 议题一 生命健康俱可贵 一、“生命健康权组”——对校园暴力说“不” 情景:杨某在参加高二新学期开学典礼时,突然腹部剧痛,晕倒在地,学校紧急将杨某送入医院。医生诊断其脾脏严重出血,于当晚进行了脾脏切除手术。手术后,杨某才向父母道出一个秘密:自入读该校起,他就经常被某些同学无故殴打。两天前,杨某又一次遭到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的围殴,他忍痛两日终致这危险的一幕。 任务:(1)案例中的夏某、林某、张某侵害了杨某的哪些权利?这些权利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什么? (2)案例中的夏某、林某和张某应当承担哪些法律责任?杨某所在的学校应当承担责任吗?请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说说你的理由。 过程:小组成员将课前准备的资料共享,结合实际对案例进行讨论与交流,推选小组法律代表发言展示。 总结:1.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的重要性 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身体是承载生命健康的物质载体;自然人的身心健康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法典把这三项权利置于人格权编的前列。 2.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依据《民法典》规定,夏某、林某和张某侵害了杨某的生命健康权,造成杨某人身伤害和严重精神损害,应当承担民事法律责任。杨某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在校期间受到人身伤害,是由于学校对杨某及其同班学生夏某、林某和张某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造成的,所以杨某所在学校,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议题二 姓名肖像受保护 二、“姓名肖像权组”——明辨是非 情景:播放视频《奔“现”要合法》 任务:(1)事件侵害了李现的哪些权利? 李现能否对自己的名字和照片主张权利 为什么 (说明法律依据) 李现作为明星人物,广受观众喜爱,很多人用他的照片作为微信头像,这是否侵犯他的肖像权?(说明法律依据) 现在很多人进入演艺圈选择改名或使用艺名,民法典中是如何规定的,可以改变名字吗?艺名受法律保护吗?(说明法律依据) 过程: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查阅相关资料,依据民法典相关内容进行讨论与交流,推选小组法律代表发言展示。 总结:1.自然人享有姓名权和肖像权。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依据《民法典》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权。 2.康怡公司在没有征得李现及其工作室许可的前提下,大肆以“代言人”形象使用李现的姓名、肖像进行商业宣传,属于侵权行为。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李现能对自己的名字和照片主张权利,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赔礼道歉。 3.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肖像权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不刻意丑化他们,就不算侵权。 4.姓名权在生活中的表现: ①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由父母决定其姓名。 ②成年后有权自己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姓名,但是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③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姓名的简称等,参照姓名权加以保护。 议题三 名誉隐私不可侵 三、“名誉隐私权组”——距离产生美 情景:视频《广东女孩不堪“人肉搜索”投河自尽》 任务:(1)你认为服装店店主和网友“人肉搜索”的行为是否侵权?分别侵犯什么权?请结合课本知识说明原因。 网友“人肉搜索”的行为是怎样侵犯当事人隐私权的?民法典是如何规定的? (3)“人肉搜索”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4)你能区分名誉权、荣誉权和隐私权吗?请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内涵 侵权表现过程:小组成员讨论与交流,推选小组法律代表发言展示。 总结:1.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和荣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也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 2.个人信息与隐私权的关系 个人信息与隐私权密切相关,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以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方式处理他人个人信息。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 3.法律对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保护有何意义: ①是对宪法规定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住宅不受侵犯等公民权利的落实。 ②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③法律明确保护个人信息,对于保护自然人的人身与财产权利、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区分名誉权、荣誉权和隐私权 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内涵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都拥有名誉权。公民、法人对国家和社会作出突出贡献或取得优异成绩而被授予荣誉称号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只能为自然人所有 侵权表现侮辱、诽谤等方式 或以书面形式辱骂、嘲笑他人,贬损他人人格; 非法剥夺公民或法人的荣誉称号。刺探、侵扰、泄露、公开散布[设计意图] 在学生查阅相关法律知识、搜集相关资料的前提下,引述侵害人身权利的典型案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想共鸣。明确在生活中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懂得侵害他人人身权利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增强法治意识,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活动3:用法导行 情景:组图《人身权利侵权漫画》 任务: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漫画分别侵犯了哪些人身权利?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过程:分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推选小组法律代表发言展示。 总结: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规范,中学生作为社会的成员,应当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1.尊法学法:认真学习法律常识,增强法治意识,明确权利与义务,遵守法律规则。 2.守法:遵守民法典规定,依法行使民事权利,依法履行民事义务,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 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不做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 用法:当人身权利受到侵犯时,要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人身权利,与侵犯人身权利的违法行 为作斗争,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明确了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人身自由是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我们在生活中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任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让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学民法用民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教学反思: 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需要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需要提高学生的专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