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找相同和不同教学设计(第1课时)-(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科学湘科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找相同和不同教学设计(第1课时)-(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科学湘科版

资源简介

《找相同和不同》教学设计(第1课时)
课程 科学 类型 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通过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的能力,并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内涵,培养他们全面、准确、深刻的比较分析能力,以及在比较过程中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准备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如小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小铁球等),白纸和笔。 教师准备: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但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等教具。
四、教学时间
本课时预计为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用左右手分别握着两根长度相同但粗细不同的小木棒,展示给学生看,并提问:“猜猜哪根棒更长?”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自己的判断,聚焦到比较方法上来。教师可提供两种方法:一是将两根木棒并排放在一起,对齐一端,观察另一端是否对齐;二是以其中一根木棒为标准,或者用直尺为标准分别量长度,渗透比较时需要统一标准的意识。 教师:(出示两根小木棒)同学们,大家看,我手里有两根小木棒,它们看起来长度一样,但粗细却不同。现在,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猜猜看,哪根木棒更长一些呢?” 学生A:老师,我觉得那根粗的可能更长,因为它看起来更“厚重”。 教师:嗯,你的直觉很有趣,但直觉有时候也会骗我们哦。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地证明我们的判断呢? 学生B: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哪根更长。 教师:非常好!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一种方法——直接比较法。我们可以将两根木棒并排放在一起,对齐它们的一端,然后观察另一端是否也对齐。如果一端对齐而另一端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哪根木棒更长了。 教师:同学们看,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了,其实两根木棒的长度是完全相同的。那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验证我们的判断呢? 学生C:我们可以用尺子量一下它们的长度。 教师:对极了!这就是第二种方法——测量法。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根木棒作为标准,或者用直尺来分别测量两根木棒的长度。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精确的数字,从而准确地判断哪根木棒更长了。 (教师再次示范,使用直尺测量木棒长度,并让学生记录结果) 教师:通过这两种方法,我们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两根木棒的长度是完全一样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观察,还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观察结果。同时,这也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在比较时,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二)新课学习
用眼睛观察比较物品 (1)教师出示颜色相同但形状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四块积木,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比较,并回答:“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再提供同色(绿色)、同形状积木两块和同色(红色)不同形状积木两块,引导学生比较颜色和形状的不同与相同。 (3)提供更多的积木块,增加比较的灵活性,让学生尝试做两个积木块之间的比较,或在比较中有所分类,依据相同形状(颜色)合为一组,又依据不同形状(颜色)区分出不同的组别。 教师:大家看老师手里这四块积木,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A:老师,它们都是红色的! 教师:非常好,A同学观察得很仔细,这四块积木的颜色都是相同的。那么,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形状都一样吗? 学生B:不一样,老师。有的积木是方形的,有的是圆形的,还有两个是三角形的。 教师:B同学真棒,不仅观察到了颜色,还注意到了形状的不同。那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 学生C:我们用眼睛看的,老师。 教师:对,我们用眼睛来观察,就能发现很多不同和相同的地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眼睛观察比较物品。 教师:现在,老师这里又有两块绿色的积木,它们的形状是一样的,都是长方形。大家看,和前面那四块积木比,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吗? 学生D:老师,这两块绿色的积木形状和颜色都和前面有些不一样,它们都是绿色的,而且都是长方形。 教师:D同学说得很对,这两块积木的颜色和形状都有相同的地方。接下来,我再给大家两块红色的积木,但它们的形状不同,一块是圆形,一块是三角形。请大家比较一下它们的颜色和形状。 学生E:老师,这两块红色的积木颜色相同,但形状不同,一个是圆的,一个是三角形的。 教师:很好,E同学总结得很清晰。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物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现在,老师会给大家提供更多的积木块,请大家自由组合,尝试做两个积木块之间的比较,或者在比较的过程中尝试给它们分类。比如,你可以根据形状相同来分组,也可以根据颜色相同来分组。 (学生开始积极动手) 教师:同学们做得都很好,我看到有的同学已经按照形状分好了组,还有的同学在尝试找出所有红色的积木放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目的——通过观察和比较,让我们对物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大家继续加油!
借助多个感官观察比较物品 (1)教师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包括轻重)的玩具球,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特别是轻重方面。 (2)再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的玩具球和积木块,让学生利用多个感官进行观察比较,充分找出它们的不同点,特别是软硬方面的不同。 教师:大家观察一下,看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A:老师,它们都是圆的! 教师:很好,你观察到了它们的形状,都是圆的。那么,还有其他相同点吗? 学生B:它们都可以滚来滚去! 教师:没错,它们都有滚动的能力。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它们的不同点。 学生C:老师,这个球(指向其中一个)是蓝色的,那个球是红色的! 教师:颜色不同,观察得很仔细。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点呢? 学生D:我感觉这个球(拿起一个)比那个球(指另一个)轻很多! 教师:太棒了!你感受到了它们的重量不同,这就是轻重方面的差异。现在,我们来用手掂一掂,确认一下哪个更轻,哪个更重吧。 (学生动手掂量,确认两个球的轻重) 教师:接下来,老师又带来了两个新的小伙伴,一个是玩具球,另一个是积木块。请大家用眼睛看、用手摸、甚至可以用耳朵听来比较它们的不同点,特别是软硬方面的不同。 学生E:老师,玩具球是圆的,积木块是方形的! 教师:形状不同,观察得真仔细。还有呢? 学生F:我用手摸了,玩具球摸起来软软的,而积木块硬硬的。 教师:非常好!你通过触觉感受到了它们的软硬差异。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其他发现? 学生G:我用耳朵听了,摇一摇玩具球,里面有声音,而积木块摇起来没有声音。 教师:哇,你还用到了听觉来观察,真棒!确实,玩具球里面可能有填充物,所以摇起来有声音,而积木块是实心的,摇起来就没有声音了。不过,我们今天的重点是比较它们的软硬,所以你的这个发现也很棒,只是稍微偏离了一点主题。 教师:现在,大家已经通过多个感官比较了这两个物品的不同点,特别是软硬方面的不同。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去观察和发现更多的事物!
(三)活动二:找我们的不同和相同
学生两人一组,先借助感官找不同(如高矮、胖瘦、说话声音等),再找相同(如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人的共同特征等)。 在比较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适时启发他们尝试着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或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比较(如用笔画出脚的轮廓、用电子秤称量等),让比较活动更丰富。 全班汇报比较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人和人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教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就是两个人一组,通过感官来找出彼此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请大家先找一位伙伴,我们开始吧! 学生A:(与学生B站在一起)老师,我先来和B同学比较吧! 教师:好的,A同学,你可以先试着从视觉上观察,看看你们之间有哪些不同。 学生A:嗯,B同学比我高一点点,而且他比我瘦一些。 教师:很好,A同学观察得很仔细。那么,你们有没有尝试用其他感官来发现不同呢?比如声音? 学生B:老师,A同学说话的声音比较响亮,而我的声音可能稍微柔和一些。 教师:非常棒!你们已经使用了视觉和听觉。现在,我们可以尝试用其他感官,或者借助工具来进一步观察。比如,你们可以用手来感受对方的手的温度,或者用尺子来测量身高。 学生A:哦,对了,B同学的手好像比我凉一些。 学生B:我们可以用尺子来量一下身高,这样就更准确了。 (学生A和学生B拿出尺子开始测量) 学生A:老师,我量过了,B同学确实比我高了5厘米。 教师:很好,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很多不同之处。那么,我们再来找找相同之处吧。你们觉得人和人之间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 学生B:老师,我觉得我们都有两只手、两只脚,还有眼睛、鼻子、嘴巴这些身体部位。 学生A:对,我们还都有心脏在跳动,需要呼吸空气来维持生命。 教师:非常好,你们总结得很全面。人和人之间确实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身高、体型、声音等;但同时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人的基本生理需求等。通过今天的活动,希望大家能够学会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去观察事物,并且理解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通过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我们学会了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并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科学态度。
七、板书设计
《找相同和不同》 观察方法:眼睛、手、耳朵等 比较方法:选择标准、多个对象比较 总结:相同点、不同点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了如何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尝试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和标准进行比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