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绣湖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2月调研试卷1.(2023七上·义乌月考)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依据考古发掘,可知我国这些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都( )A.懂得人工取火 B.使用打制石器C.使用磨制石器 D.和现代人相貌基本相同2.(2023七上·义乌月考)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其主要原因是( )A.人们的不同生活习惯B.自然条件的差异C.北方人喜欢吃粟,南方人喜欢吃米饭D.北方人少,南方人多3.(2023七上·义乌月考)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民间传说“龙”是多种动物的复合体,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的形象突出反映了( )A.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精神B.中国人善于想象C.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多民族融合而成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4.(2023七上·义乌月考)《礼记 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5.(2023七上·义乌月考)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统一趋势增强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分封制彻底崩溃6.(2023七上·义乌月考)以下是某小组在探究性学习时整理的摘要。他们探究的这一历史时期的主题是(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C.战国社会变革 D.中央集权确立7.(2023七上·义乌月考)小明的期中考试考砸了,爸爸却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了,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爸爸的说法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8.(2023七上·义乌月考)按照秦朝规定,郡守每年秋冬要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政绩,县也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对其下属进行考核。这反映出秦朝( )A.国土疆域并不是十分的广大 B.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统一C.皇帝享有着非常巨大的权力 D.郡县各项事务都受制于中央9.(2023七上·义乌月考)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10.(2023七上·义乌月考)“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A.统一铸造货币 B.实行盐铁专营C.发兵北击匈奴 D.颁布“推恩令”11.(2023七上·义乌月考)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前期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A.州牧势力的膨胀 B.农民起义的打击C.王莽施政的危害 D.外威宦官交替专权12.(2023七上·义乌月考)七年级某同学绘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或政权更替示意图,空格处应该填的朝代名称是( )A.东汉 B.西晋 C.前秦 D.北魏13.(2023七上·义乌月考)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有(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②北方人大量迁往江南地区③八王之乱④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4.(2023七上·义乌月考)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由此看来,秦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①缺少国家认同②赋税徭役繁重③土地兼并严重④思想禁锢严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5.(2023七上·义乌月考)如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该图可以用来研究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A.背景 B.措施 C.结果 D.影响16.(2023七上·义乌月考)2023年暑假出圈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下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A.东晋 B.西晋 C.东汉 D.隋朝17.(2023七上·义乌月考)东汉末年,随着形势的发展,东汉政府实行州牧制度,客观上导致了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形成。由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下列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18.(2023七上·义乌月考)下面两幅图片是出土于魏晋时期的画像砖。这些画像砖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少数民族牛耕画像砖(甘肃出土) 汉人胡食画像砖(甘肃出土)A.尚武之风盛行 B.国家实现统一C.胡汉相互交融 D.军阀混战不休19.(2023七上·义乌月考)“齐民”就是平民百姓的意思,“要术”指的是谋生的重要方法。简单地说,《齐民要术》这本书就是他为百姓的生存总结出来的一些生产和生活的技术、经验。文中“他”是指( )A.宋应星 B.贾思勰 C.徐光启 D.郦道元20.(2023七上·义乌月考)《宋书》记载“江南……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赋役负担繁重C.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战乱相对频繁21.(2023七上·义乌月考)如果你是随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使者之一,你需要准备的东西包括( )①万头牛羊②金币③丝绸④大量的武器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22.(2023七上·义乌月考)读等高线地形图(见下),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 )A.东南向西北 B.西北向东南 C.东北向西南 D.西南向东北23.(2023七上·义乌月考)在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地理事物最详细的一幅是( )A.1:50000 B.1/500000C.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5000米 D.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50千米24.(2023七上·义乌月考)下列剖面图能反映出MN线地形起伏状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5.(2023七上·义乌月考)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是8848.86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4.31米,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为( )A.8694.55米 B.9003.17米 C.8794.55米 D.9004.17米26.(2023七上·义乌月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北方人口)避乱者多南(迁)渡江。——《资治通鉴》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请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的理由。并说出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总体格局的变化有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请说这次改革的名称,并结合材料,概述此次改革的措施。27.(2023七上·义乌月考)图1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山体部位名称:B: ,C: ,请说明C处判断理由 。(2)当地拟在④处修建水库,需要搬迁的村庄是 ,请说明理由 。(3)甲、乙两村间拟建公路方案最合理的是 (②或③),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A、只有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元谋人和北京人不会人工取火,A错误;B、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会使用打制石器,B正确;C、只有山顶洞人会使用磨制石器,C错误;D、只有山顶洞人和现代人相貌基本相同,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 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共同特性。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是中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他们的共同特征之一是能够使用火和打制石器。元谋人知道使用火,北京人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而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2.【答案】B【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农耕文化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北方地区气候干燥,相对寒冷,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开始种植粟;南方地区潮湿炎热,地势低洼,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因此,原始社会时期,我国行成南稻北栗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原因。造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然环境造成的,而不是生活习惯和自身喜好的原因。3.【答案】C【知识点】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径【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和所学可知,龙是华夏族的象征;据“民间传说‘龙’是多种动物的复合体,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可知,“龙”是多种动物的复合体,这与华夏族的形成特点不谋而合,即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多民族融合而成,C项正确;ABD项均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龙的形象突出反映的内容,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龙的形象突出反映的内容的相关史实。4.【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可知,原始社会末期以民主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的世袭制代表禅让制。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世袭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5.【答案】B【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A、变法不一定使得各国时期增强,A错误;B、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进行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主要趋势,即统一趋势的增强。这种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诸侯国在竞争中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结果,B正确;C、小国被兼并没有反映出各国君主的争霸野心很强烈,C错误;D、材料当中没有体现分封制彻底崩溃,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社会现状。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也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促进了各区域的民族融合,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6.【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 他们探究的这一历史时期的主题是战国社会变革。 这一主题与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的连绵不断以及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有关。这些要素都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重要标志,包括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变化,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政治上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民族关系上:民族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7.【答案】A【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可知,这是辩证法思想,道家的主张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故A符合题意;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墨家主张兼爱,儒家主张仁,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道家的思想。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8.【答案】D【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A、国土疆域并不是十分的广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错误;B、材料中没有体现秦朝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统一,B错误;C、材料中没有体现皇帝有非常大的权利,C错误;D、根据材料“ 郡守每年秋冬要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政绩,县也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对其下属进行考核 ”可知郡县的事务受制于中央,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标志。9.【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汉武帝此举是为了监察地方势力。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并设立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监察地方势力,确保地方官员的行为符合中央政府的意图,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过这一措施,汉武帝有效地强化了中央集权,防止了地方势力的膨胀,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C正确,ABD不属于其目的。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的统治措施。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监察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10.【答案】D【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故选项D符合题意;“统一铸造货币”是汉武帝在经济上的大一统措施,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建立刺史制度是为了监察百官,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发兵北击匈奴是军事上的措施,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推恩令的背景。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了,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推恩令。11.【答案】D【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外戚专政,幼帝成年以后又往往依靠宦官诛杀外戚夺回政权,形成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恶性循环。在这些内斗中,东汉逐步走向衰亡,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出现了外威宦官交替专权,它从根本上导致了东汉走向衰落,D项正确;州牧势力、 农民起义是重要原因,王莽施政的危害导致新朝的灭亡,排除ABC三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因此可以总结,东汉灭亡的主要原因为: 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无休止的争斗乱政;土地兼并严重(私有化),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地主豪势力强大,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12.【答案】B【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 空格处应该填的朝代名称是西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是一个重要的朝代。西晋是在三国之后的一个朝代,由司马炎建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西晋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后的历史发展包括了东晋和十六国时期,直至南北朝时期。因此,西晋在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承上启下的角色,是连接三国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关键朝代,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20年,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建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80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但迅速败亡;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晋自立,东晋灭亡;420年—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即南朝;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政权,统称十六国;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即北朝;北周主张胡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统一北方。578年,武帝死后,政权逐渐掌握在杨坚手上。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陈,统一中国,长达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13.【答案】C【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随着西晋社会经济的恢复,以晋武帝为首的统治阶级腐化奢侈、浪费成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统治阶级的内部争斗,使西晋开始衰落;在苛捐杂税和地主、官员欺压下,农民纷纷失去了土地,转为流民,西晋政府无视流民存在,百姓无法生活,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流民起义;西晋政府对内迁的少数民族的残酷压迫,使少数民族进行反抗。①③④是西晋灭亡的原因,北方人迁往江南地区不是西晋灭亡的原因,②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 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的主要原因包括统治集团的迅速腐朽、皇族之间的连年混战、内迁少数民族的反抗,以及统治者的奢侈生活导致的社会风气败坏。14.【答案】C【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 ”可知秦朝缺少国家认同,①正确;“ 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 ”是因为秦朝的文字狱禁锢思想,④正确;“ 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 ”可知秦朝赋税徭役繁重,②正确;材料当中没有体现土地兼并严重,③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的暴政表现在: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法律严苛,刑罚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15.【答案】A【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可以从图中看到封国的人口多于中央的人口,封国的辖郡比中央还多,根据“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国家的统治, 汉初分封了许多王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因此该图可以研究推恩令实施的背景,A正确,无法从该图研究出措施、结果和推恩令的影响,BC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推恩令实施的背景。在西汉初年,诸侯王的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各自独霸一方,有的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举兵叛乱。与此同时,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的存在导致了社会秩序的严重混乱,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施了推恩令,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6.【答案】A【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其代表作包括《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等。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在中国绘画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17.【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东汉末年的州牧制度改革,虽然在短期内看似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但实际上却客观上导致了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反映了权力下放的复杂性,也揭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制度变革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 ,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东汉政府通过改革将权力下放,希望通过地方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然而,这种改革却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最终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18.【答案】C【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 这些画像砖反映的社会现象是胡汉相互交融。 这些画像砖出土于魏晋时期,通过它们可以观察到汉族人向少数民族学习并接受他们的食物,以及少数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由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这些现象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融合,因此,这些画像砖反映了胡汉相互交融的特征,C正确,ABD不能从画中体现。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某些民族间的融合,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19.【答案】B【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 《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所谓“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的是谋生的方法,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文化。《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中国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20.【答案】A【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江南……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南方地区的社会安定,百姓富足,不像北方地区战乱频繁,A正确;B、南方地区赋役繁重说法错误,B错误;C、无法从材料中看出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C错误;D、材料中没有体现北方地区的转乱频繁,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较安定;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21.【答案】B【知识点】探究丝绸之路【解析】【分析】 如果你是随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使者之一,你需要准备的东西包括万头牛羊、金币、丝绸。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和平友好的拜访西域各国,因此,准备万头牛羊作为礼物,可以展示汉朝的友好意图和对西域各国的尊重。金币作为货币,用于购买当地特产或进行贸易交换,也是必不可少的。丝绸作为中国的特色产品,具有极高的价值,用于交换或赠送,以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因此,选项①②③是正确的选择。 相比之下,大量的武器和粮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要的,但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背景下,由于匈奴已经被赶出西域,因此不需要准备大量的武器,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大流通,实现了东西方商贸的互通和经济往来。中国的丝绸、铁器、瓷器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方,而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商品也传入中国。这不仅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2.【答案】B【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在没有指向标和经纬网的地图当中,默认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势的高低影响河流的流向,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河流干流西北方向的地势更高,东南的地势是更低,因此河流干流的流向是自西北流向东南,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地图方向的判断。看地图,必须注意方向。我们面对地图,一般把它的上方定为北,下方定为南,左方定为西,右方定为东。简单地说,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的地图画有指向标,我们可以根据指向标在图上定方向。一般来说,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其相反的方向就是南方。知道了南方和北方,东方和西方就可以确定了;在绘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我们则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3.【答案】A【知识点】比例尺【解析】【分析】比例尺越大,显示的范围越小,显示的内容越详细,ABCD四个选项的比例尺换成数字式分别是1:50000;1:500000;1:500000;1:5000000,因此A选项当中的比例尺是最大的,显示的事物是最详细的,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比例尺相关知识。比例尺大小与实地范围的关系是图幅相同的两幅图,实地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实地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24.【答案】D【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可知MN两地区之间,中间的海拔在100米以下,四周的海拔更高,属于盆地地形,四个选项当中只有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地形剖面图的判断。 山峰 通常指的是一座山或一个山顶,山峰的等高线特征是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 盆地 则是一种更广泛的地形区域,其基本形态是中间低、四周高,呈盆状。盆地的等高线特征是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25.【答案】B【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 相对高度是指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之差 。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是8848.86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4.31米,也就是-154.31米。因此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为9003.17米,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相对高度的计算。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26.【答案】(1)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劳动力,也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地区社会比较安定(3)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宜改姓元氏说明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措施:禁用鲜卑语,说汉语。【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 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 ”可知是因为三国鼎立局面虽然是一种分裂的状态,但它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即从分裂走向统一。这种趋势在三国时期已经显现,为后来的统一提供了历史方向和动力。三国鼎立后,各个国家都重视恢复和发展经济,这种竞争促进了各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全国的经济统一奠定了基础。例如,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孙吴开发江东,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这些措施都加速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尤其是南宋时期,使得江南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转变对中国的经济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的经济中心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 。(2)根据材料二“ 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这句话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南方较为安定,导致北方人大量南迁,再此过程中,北方人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南方,并且为南方的生产提供了充足劳动力,加之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等自然条件较好,因而在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江南经济得到发展。(3)根据材料三当中的“北人”“拓跋氏”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措施有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自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隋统一中国,经历了362年。这一时期的历史,涉及到几十个割据政权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复杂的民族关系,出现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由于连年战争,这一时期的统计处于发展迟缓的阶段。27.【答案】(1)山脊;陡崖;此处是多条等高线汇集处(2)丙;因为此处位于海拔最低处,会被水淹没,需要迁移(3)②;线路②经过的等高线较少,坡缓,施工难度小;线路③经过山脊,施工难度大;【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到B处的等高线凸向低处,为山脊部位;C处多条等高线重合,为陡崖部位。(2)从图中可以看到如果④地区需要修建水库,丙村需要搬迁,丙村的海拔低于④处,水库修建之后会被水淹没。(3) 甲、乙两村间拟建公路方案最合理的是②,经过②线路是沿着等高线修建,坡度更缓,行车的安全性更高,修建的难度更小,如果是③线路,需要开凿隧道,工程的成本高。【点评】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水库修建库址建在有利于集水的盆地;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注意尽量少迁移居民,少淹没农田,避开断层。 道路尽量选在坡度较缓的地方,避开陡坡。通往山顶的公路需要盘山而建。引水渠 由地势高处向地势地处引流,注意溶洞和断层。1 / 1浙江省金华市义乌绣湖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2月调研试卷1.(2023七上·义乌月考)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依据考古发掘,可知我国这些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都( )A.懂得人工取火 B.使用打制石器C.使用磨制石器 D.和现代人相貌基本相同【答案】B【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A、只有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元谋人和北京人不会人工取火,A错误;B、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会使用打制石器,B正确;C、只有山顶洞人会使用磨制石器,C错误;D、只有山顶洞人和现代人相貌基本相同,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 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共同特性。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是中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他们的共同特征之一是能够使用火和打制石器。元谋人知道使用火,北京人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而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2.(2023七上·义乌月考)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其主要原因是( )A.人们的不同生活习惯B.自然条件的差异C.北方人喜欢吃粟,南方人喜欢吃米饭D.北方人少,南方人多【答案】B【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农耕文化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北方地区气候干燥,相对寒冷,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开始种植粟;南方地区潮湿炎热,地势低洼,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因此,原始社会时期,我国行成南稻北栗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原因。造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然环境造成的,而不是生活习惯和自身喜好的原因。3.(2023七上·义乌月考)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民间传说“龙”是多种动物的复合体,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的形象突出反映了( )A.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精神B.中国人善于想象C.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多民族融合而成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答案】C【知识点】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径【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和所学可知,龙是华夏族的象征;据“民间传说‘龙’是多种动物的复合体,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可知,“龙”是多种动物的复合体,这与华夏族的形成特点不谋而合,即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多民族融合而成,C项正确;ABD项均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龙的形象突出反映的内容,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龙的形象突出反映的内容的相关史实。4.(2023七上·义乌月考)《礼记 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可知,原始社会末期以民主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的世袭制代表禅让制。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世袭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5.(2023七上·义乌月考)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统一趋势增强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分封制彻底崩溃【答案】B【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A、变法不一定使得各国时期增强,A错误;B、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进行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主要趋势,即统一趋势的增强。这种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诸侯国在竞争中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结果,B正确;C、小国被兼并没有反映出各国君主的争霸野心很强烈,C错误;D、材料当中没有体现分封制彻底崩溃,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社会现状。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也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促进了各区域的民族融合,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6.(2023七上·义乌月考)以下是某小组在探究性学习时整理的摘要。他们探究的这一历史时期的主题是(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C.战国社会变革 D.中央集权确立【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 他们探究的这一历史时期的主题是战国社会变革。 这一主题与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的连绵不断以及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有关。这些要素都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重要标志,包括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变化,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政治上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民族关系上:民族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7.(2023七上·义乌月考)小明的期中考试考砸了,爸爸却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了,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爸爸的说法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答案】A【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可知,这是辩证法思想,道家的主张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故A符合题意;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墨家主张兼爱,儒家主张仁,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道家的思想。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8.(2023七上·义乌月考)按照秦朝规定,郡守每年秋冬要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政绩,县也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对其下属进行考核。这反映出秦朝( )A.国土疆域并不是十分的广大 B.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统一C.皇帝享有着非常巨大的权力 D.郡县各项事务都受制于中央【答案】D【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A、国土疆域并不是十分的广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错误;B、材料中没有体现秦朝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统一,B错误;C、材料中没有体现皇帝有非常大的权利,C错误;D、根据材料“ 郡守每年秋冬要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政绩,县也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对其下属进行考核 ”可知郡县的事务受制于中央,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标志。9.(2023七上·义乌月考)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汉武帝此举是为了监察地方势力。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并设立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监察地方势力,确保地方官员的行为符合中央政府的意图,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过这一措施,汉武帝有效地强化了中央集权,防止了地方势力的膨胀,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C正确,ABD不属于其目的。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的统治措施。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监察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10.(2023七上·义乌月考)“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A.统一铸造货币 B.实行盐铁专营C.发兵北击匈奴 D.颁布“推恩令”【答案】D【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故选项D符合题意;“统一铸造货币”是汉武帝在经济上的大一统措施,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建立刺史制度是为了监察百官,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发兵北击匈奴是军事上的措施,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推恩令的背景。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了,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推恩令。11.(2023七上·义乌月考)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前期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A.州牧势力的膨胀 B.农民起义的打击C.王莽施政的危害 D.外威宦官交替专权【答案】D【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外戚专政,幼帝成年以后又往往依靠宦官诛杀外戚夺回政权,形成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恶性循环。在这些内斗中,东汉逐步走向衰亡,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出现了外威宦官交替专权,它从根本上导致了东汉走向衰落,D项正确;州牧势力、 农民起义是重要原因,王莽施政的危害导致新朝的灭亡,排除ABC三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因此可以总结,东汉灭亡的主要原因为: 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无休止的争斗乱政;土地兼并严重(私有化),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地主豪势力强大,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12.(2023七上·义乌月考)七年级某同学绘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或政权更替示意图,空格处应该填的朝代名称是( )A.东汉 B.西晋 C.前秦 D.北魏【答案】B【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 空格处应该填的朝代名称是西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是一个重要的朝代。西晋是在三国之后的一个朝代,由司马炎建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西晋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后的历史发展包括了东晋和十六国时期,直至南北朝时期。因此,西晋在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承上启下的角色,是连接三国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关键朝代,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20年,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建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80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但迅速败亡;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晋自立,东晋灭亡;420年—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即南朝;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政权,统称十六国;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即北朝;北周主张胡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统一北方。578年,武帝死后,政权逐渐掌握在杨坚手上。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陈,统一中国,长达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13.(2023七上·义乌月考)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有(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②北方人大量迁往江南地区③八王之乱④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C【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随着西晋社会经济的恢复,以晋武帝为首的统治阶级腐化奢侈、浪费成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统治阶级的内部争斗,使西晋开始衰落;在苛捐杂税和地主、官员欺压下,农民纷纷失去了土地,转为流民,西晋政府无视流民存在,百姓无法生活,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流民起义;西晋政府对内迁的少数民族的残酷压迫,使少数民族进行反抗。①③④是西晋灭亡的原因,北方人迁往江南地区不是西晋灭亡的原因,②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 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的主要原因包括统治集团的迅速腐朽、皇族之间的连年混战、内迁少数民族的反抗,以及统治者的奢侈生活导致的社会风气败坏。14.(2023七上·义乌月考)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由此看来,秦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①缺少国家认同②赋税徭役繁重③土地兼并严重④思想禁锢严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 ”可知秦朝缺少国家认同,①正确;“ 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 ”是因为秦朝的文字狱禁锢思想,④正确;“ 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 ”可知秦朝赋税徭役繁重,②正确;材料当中没有体现土地兼并严重,③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的暴政表现在: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法律严苛,刑罚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15.(2023七上·义乌月考)如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该图可以用来研究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A.背景 B.措施 C.结果 D.影响【答案】A【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可以从图中看到封国的人口多于中央的人口,封国的辖郡比中央还多,根据“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国家的统治, 汉初分封了许多王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因此该图可以研究推恩令实施的背景,A正确,无法从该图研究出措施、结果和推恩令的影响,BC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推恩令实施的背景。在西汉初年,诸侯王的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各自独霸一方,有的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举兵叛乱。与此同时,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的存在导致了社会秩序的严重混乱,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施了推恩令,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6.(2023七上·义乌月考)2023年暑假出圈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下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A.东晋 B.西晋 C.东汉 D.隋朝【答案】A【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其代表作包括《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等。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在中国绘画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17.(2023七上·义乌月考)东汉末年,随着形势的发展,东汉政府实行州牧制度,客观上导致了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形成。由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下列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东汉末年的州牧制度改革,虽然在短期内看似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但实际上却客观上导致了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反映了权力下放的复杂性,也揭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制度变革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 ,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东汉政府通过改革将权力下放,希望通过地方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然而,这种改革却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最终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18.(2023七上·义乌月考)下面两幅图片是出土于魏晋时期的画像砖。这些画像砖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少数民族牛耕画像砖(甘肃出土) 汉人胡食画像砖(甘肃出土)A.尚武之风盛行 B.国家实现统一C.胡汉相互交融 D.军阀混战不休【答案】C【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 这些画像砖反映的社会现象是胡汉相互交融。 这些画像砖出土于魏晋时期,通过它们可以观察到汉族人向少数民族学习并接受他们的食物,以及少数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由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这些现象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融合,因此,这些画像砖反映了胡汉相互交融的特征,C正确,ABD不能从画中体现。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某些民族间的融合,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19.(2023七上·义乌月考)“齐民”就是平民百姓的意思,“要术”指的是谋生的重要方法。简单地说,《齐民要术》这本书就是他为百姓的生存总结出来的一些生产和生活的技术、经验。文中“他”是指( )A.宋应星 B.贾思勰 C.徐光启 D.郦道元【答案】B【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 《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所谓“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的是谋生的方法,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文化。《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中国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20.(2023七上·义乌月考)《宋书》记载“江南……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赋役负担繁重C.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战乱相对频繁【答案】A【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江南……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南方地区的社会安定,百姓富足,不像北方地区战乱频繁,A正确;B、南方地区赋役繁重说法错误,B错误;C、无法从材料中看出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C错误;D、材料中没有体现北方地区的转乱频繁,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较安定;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21.(2023七上·义乌月考)如果你是随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使者之一,你需要准备的东西包括( )①万头牛羊②金币③丝绸④大量的武器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探究丝绸之路【解析】【分析】 如果你是随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使者之一,你需要准备的东西包括万头牛羊、金币、丝绸。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和平友好的拜访西域各国,因此,准备万头牛羊作为礼物,可以展示汉朝的友好意图和对西域各国的尊重。金币作为货币,用于购买当地特产或进行贸易交换,也是必不可少的。丝绸作为中国的特色产品,具有极高的价值,用于交换或赠送,以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因此,选项①②③是正确的选择。 相比之下,大量的武器和粮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要的,但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背景下,由于匈奴已经被赶出西域,因此不需要准备大量的武器,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大流通,实现了东西方商贸的互通和经济往来。中国的丝绸、铁器、瓷器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方,而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商品也传入中国。这不仅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2.(2023七上·义乌月考)读等高线地形图(见下),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 )A.东南向西北 B.西北向东南 C.东北向西南 D.西南向东北【答案】B【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在没有指向标和经纬网的地图当中,默认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势的高低影响河流的流向,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河流干流西北方向的地势更高,东南的地势是更低,因此河流干流的流向是自西北流向东南,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地图方向的判断。看地图,必须注意方向。我们面对地图,一般把它的上方定为北,下方定为南,左方定为西,右方定为东。简单地说,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的地图画有指向标,我们可以根据指向标在图上定方向。一般来说,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其相反的方向就是南方。知道了南方和北方,东方和西方就可以确定了;在绘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我们则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3.(2023七上·义乌月考)在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地理事物最详细的一幅是( )A.1:50000 B.1/500000C.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5000米 D.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50千米【答案】A【知识点】比例尺【解析】【分析】比例尺越大,显示的范围越小,显示的内容越详细,ABCD四个选项的比例尺换成数字式分别是1:50000;1:500000;1:500000;1:5000000,因此A选项当中的比例尺是最大的,显示的事物是最详细的,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比例尺相关知识。比例尺大小与实地范围的关系是图幅相同的两幅图,实地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实地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24.(2023七上·义乌月考)下列剖面图能反映出MN线地形起伏状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可知MN两地区之间,中间的海拔在100米以下,四周的海拔更高,属于盆地地形,四个选项当中只有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地形剖面图的判断。 山峰 通常指的是一座山或一个山顶,山峰的等高线特征是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 盆地 则是一种更广泛的地形区域,其基本形态是中间低、四周高,呈盆状。盆地的等高线特征是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25.(2023七上·义乌月考)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是8848.86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4.31米,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为( )A.8694.55米 B.9003.17米 C.8794.55米 D.9004.17米【答案】B【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 相对高度是指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之差 。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是8848.86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4.31米,也就是-154.31米。因此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为9003.17米,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相对高度的计算。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26.(2023七上·义乌月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北方人口)避乱者多南(迁)渡江。——《资治通鉴》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请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的理由。并说出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总体格局的变化有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请说这次改革的名称,并结合材料,概述此次改革的措施。【答案】(1)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劳动力,也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地区社会比较安定(3)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宜改姓元氏说明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措施:禁用鲜卑语,说汉语。【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 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 ”可知是因为三国鼎立局面虽然是一种分裂的状态,但它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即从分裂走向统一。这种趋势在三国时期已经显现,为后来的统一提供了历史方向和动力。三国鼎立后,各个国家都重视恢复和发展经济,这种竞争促进了各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全国的经济统一奠定了基础。例如,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孙吴开发江东,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这些措施都加速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尤其是南宋时期,使得江南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转变对中国的经济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的经济中心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 。(2)根据材料二“ 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这句话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南方较为安定,导致北方人大量南迁,再此过程中,北方人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南方,并且为南方的生产提供了充足劳动力,加之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等自然条件较好,因而在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江南经济得到发展。(3)根据材料三当中的“北人”“拓跋氏”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措施有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自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隋统一中国,经历了362年。这一时期的历史,涉及到几十个割据政权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复杂的民族关系,出现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由于连年战争,这一时期的统计处于发展迟缓的阶段。27.(2023七上·义乌月考)图1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山体部位名称:B: ,C: ,请说明C处判断理由 。(2)当地拟在④处修建水库,需要搬迁的村庄是 ,请说明理由 。(3)甲、乙两村间拟建公路方案最合理的是 (②或③),请说明理由 。【答案】(1)山脊;陡崖;此处是多条等高线汇集处(2)丙;因为此处位于海拔最低处,会被水淹没,需要迁移(3)②;线路②经过的等高线较少,坡缓,施工难度小;线路③经过山脊,施工难度大;【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到B处的等高线凸向低处,为山脊部位;C处多条等高线重合,为陡崖部位。(2)从图中可以看到如果④地区需要修建水库,丙村需要搬迁,丙村的海拔低于④处,水库修建之后会被水淹没。(3) 甲、乙两村间拟建公路方案最合理的是②,经过②线路是沿着等高线修建,坡度更缓,行车的安全性更高,修建的难度更小,如果是③线路,需要开凿隧道,工程的成本高。【点评】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水库修建库址建在有利于集水的盆地;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注意尽量少迁移居民,少淹没农田,避开断层。 道路尽量选在坡度较缓的地方,避开陡坡。通往山顶的公路需要盘山而建。引水渠 由地势高处向地势地处引流,注意溶洞和断层。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绣湖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2月调研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绣湖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2月调研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