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如《神曲》、莎士比亚的戏 剧,初步认识“人文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教材内容 本课内容包含了四个子目:文艺复兴、但丁、达 ·芬奇和莎士比亚,14世纪中叶,由 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想要冲破封建教会神学的束缚, 主导一场以人为中心,提倡人的个性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但由于新兴资产阶级力量 弱小,采取复兴古希腊罗马传统文化的方式。涌现出了大批的代表人物,其中文艺复 兴的先驱是但丁,代表作《神曲》,深刻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既是艺术大师也是科 学巨匠的达 ·芬奇,通过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摒弃了以往的宗教题材, 以现实人物为主题。充分表达了人性,而非神性。15、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向西欧 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英国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通过其代表作《哈姆雷特》、《罗密 欧与朱丽叶》体现了人的个性自由。他们都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 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世界近代历史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对历史的学习,已经具备初步的史料分析和概括 能力。对于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关史实有所了解,但缺乏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至此需要教师在课 上进行系统的讲解,并做好正确的引导。
教学目标
1.了解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2.初步理解“人文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3.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树立乐观进取的人生观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原因和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学难点:文艺复兴的影响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法 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忆总结归纳第13课学习内容,在农村租地农场的兴起和富裕农民的出现以及城市中 手工工场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兴起都促进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资 本主义的萌芽,但此时整个社会的思想被教会牢牢束缚,新兴资产阶级想要进行一场 思想的革新来解放人们的思想。
讲授新课 一、文艺复兴 【教师】是14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 义时代的分界点。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关系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同时,随 着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结合教材,找一找文艺复兴兴 起的时间和地点。 【学生】时间:14世纪中叶。发源地:意大利。 【教师】出示地图,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出示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文艺复兴兴 起的原因。
(
欧洲文艺
科西嘉岛

那不
丁岛
西西里岛

斯本
)
材料:地中海沿岸自古以来居亚欧贸易的枢纽,工商业发达,在工场主和富商中间产 生了最早的资产阶级。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尤为突出。 【学生】工商业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教师】这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出示材料,分析文艺复兴运动的阶级基 础。 材料:意大利, ……那里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那里的新兴资产阶级——大商人、 企业主、银行家……。他们要求物质享受和优美的艺术欣赏……。这客观上需要促使 一种不同于封建文化的新文化产生并且发展起来…… ——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 【学生】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中世纪的教会极端蔑视人性,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肮脏的、下贱的。 人的一生就是为赎罪而活着,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中世纪的天主教的神学思想, 人们最关心的不是现世,而是来世,是否死后升入天堂。天主教还认为人生而有罪, 但禁欲苦行,可以赎罪。结合教材,说说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 【学生】新兴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 【教师】出示材料,分析文艺复兴兴起的其他原因。 材料一: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和继承者,较多地保留了古罗马文化;它那优越 的地理位置和在地中海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庭和阿拉伯 人吸收希腊文化,这些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发生的一个有利条件。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从14世纪中叶起,欧洲经历了一场历史上规模最大、危害最惨烈的致命瘟疫 ——黑死病(即鼠疫)。1347—1351年间,欧洲死亡人数约2500万,占当时欧洲人口 的三分之一。黑死病既给人们带来恐慌,也促使人们反省:连上帝都不能依靠了,只 能依靠人自己了,所以开始重视人自己的价值。 【学生】意大利较多的保留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黑死病的流行使人们开始重视人 自身价值。 【教师】那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学生】人文主义。 【教师】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出示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首诗,思考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文艺复兴时期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青春是多么美丽啊, 却留不住这逝水年华! 得欢乐时且欢乐吧, 谁知明天有没有这闲暇!” 【学生】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快乐的人生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享受人生、寻求愉悦和 幸福、乐观的精神。 【教师】对比两幅圣母画像,说说它们之间的差异。
中世纪的圣母像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 【学生】中世纪圣母眼神呆滞、无光;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对孩子充满了慈爱,眼神里 泛着光。 【教师】这充分反映了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追求现实生活,宣扬人性,反对神性。 出示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文艺复兴采取的方式 材料:但是那时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 号。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 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学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教师】分析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思想的变化,分析其性质。
中世纪 以 神 为 中 心 禁欲主义 蒙昧主义 安于现状 (

)人文主义内 涵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以 人 为 中 心 享乐主义 理 性 和 科 学 冒 险 和 进 取
【学生】一场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师】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代表人物,如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 二、但丁 【教师】但丁出身于佛罗伦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恩格斯称他“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 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身为佛罗伦萨的行政官之一,因抵制教皇
插手内政,遭到教皇迫害,被判终身流放,流落意大利各地20年,最后客死他乡。他 的代表作是 【学生】《神曲》 【教师】神曲》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描绘了地狱像个大漏斗,共九层,借 梦游三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 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我们来了解另一个代表人物——达 ·芬奇。 三、达 ·芬奇 【教师】达 ·芬奇是意大利的一位艺术大师和科学巨匠。不仅在绘画上深有造诣,在 解剖学和生理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他的研究和发 明还涉猎到军事和机械方面。还在数学领域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代表 作是 【学生】《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教师】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一位商人的妻子。这幅画摒弃了以往的宗教题材,以现 实人物为主题。人物形象神态自若,嘴角含着一丝微笑,显得恬静,似乎又有些忧伤, 富有生命活力。 《最后的晚餐》描述了耶稣被门徒犹大出卖而被揭发时紧张的画面。逾越节那天,耶 稣和12个门徒坐在一起,说“你们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12个门徒闻言后,有的露 出震惊、愤怒、激动、或紧张的表情。达 ·芬奇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成为文艺复兴 的“美术三杰”。 【教师】15、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
欧 洲 文 艺 复 兴 示 意 图
艺 文 艺 里斯本 复 发 复 兴 活 动 托莱多 班 牙 隆 兰 罗 科西嘉岛 微丁岛 或尼斯 伦 罗马9 那不勒 波 兰 维 也 利
西西里岛
四、莎士比亚 【教师】莎士比亚,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诗人,他 一生创作了30多部戏剧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 集大成者。作品充分展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代表作是 【学生】《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教师】出示《哈姆雷特》里的一段独白,反映了什么呢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学生】体现了人的伟大。 【教师】《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了意大利贵族凯普莱特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儿子罗 密欧诚挚相爱,誓言相依,但因两家是世仇而受到阻挠。他们以死捍卫爱情,使两个 敌对的家族最终言归于好。出示材料,结合教材,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艺复兴的影 响 材料一: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束缚……创造 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的成就,对欧洲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康天意《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 材料二:文艺复兴使欧洲冲破了中世纪巨大束缚,为西欧步入资本主义时代做了前期 准备。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学生】①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②为欧洲资 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本课小结 文 艺 复 兴 运 动 文艺复兴 代表人物 及代表作 影响 发源地:意大利 兴起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萌芽 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但丁:《神曲》、达 ·芬奇:《蒙娜丽莎》和 《最后的晚餐》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 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教学反思 本课脉络线索清晰,子目之间有前后因果联系,学生容易理解,形成知识的连贯性。 呈现图示、史料等素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史料解读和分析的能力, 解决了教学重难点问题,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树立乐观进取的人生观和崇尚科学 的精神。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做到教、学、评一体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