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东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学情调研试卷1.(2023七上·萧山期中)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答案】A【知识点】如何开展社会调查【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物遗迹等,是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实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为第一手资料,最可信。因此A项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项的内容为第二手资料。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历史研究的证据。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第二手史料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2.(2023七上·萧山期中)下图不同类型的工具,为距今的70~20万年的北京人所制作。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 )石锤 尖状器 刮削器A.打制 B.磨制 C.烧制 D.炼制【答案】A【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打制,这是基于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打制石器出现的时间,打制石器是比较粗糙的石器,仅仅经过简单的加工,是旧石器时代原始人使用的石器;磨制石器则在打制的基础上再进行仔细加工,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使用的石器。3.(2023七上·萧山期中)如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特点是( )A.起源最早 B.世界领先 C.独一无二 D.多元一体【答案】D【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 A、材料只有我国的陶器,没有与他国进行对比,不能说明中华文明起源最早,故A项错误;B、材料只有我国的陶器,没有与他国进行对比,不能说明中华文明世界领先,故B项错误;C、材料只有我国的陶器,没有与他国进行对比,不能说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故C项错误;D、由材料“尽管他们相距甚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可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故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其中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这些区域文明通过交流、融合、升华,形成了“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4.(2023七上·萧山期中)下图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A.尧 B.黄帝C.舜 D.大禹【答案】D【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据所学知,禹是我国古代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因此说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禹。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大禹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禹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禹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5.(2023七上·萧山期中)1953 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对某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约 80 多个藏粟的窖穴,窖穴里残存了大量粟的化石,还发现有少量破碎的彩陶。据此推测他们发掘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答案】C【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A、元谋人生活的时期原始农业还没有出现,A错误;B、山顶洞人时期原始农业还没有出现,B错误;C、依据所学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半坡人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更种植粟,C正确;D、河姆渡人培植了水稻,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半坡人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6.(2023七上·萧山期中)如图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情况,其中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 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 在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的兼并战争,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最终秦国逐渐崛起并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图中的①是秦国,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7.(2023七上·萧山期中)在“百家争鸣”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其中形成了如图思想学派。对其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A.成书于夏朝,主张“无为而治”B.成书于商朝,主张“以德治国”C.成书于春秋,主张“兼爱非攻”D.成书于战国,主张“以法治国”【答案】D【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图中的书籍是《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子》 是在韩非子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共二十卷。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后人称韩非子或韩子,战国时期韩国人,为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8.(2023七上·萧山期中)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这种原则与下列哪家学派思想相一致。(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兵家【答案】A【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A、 辨证论治与道家学派思想相一致。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与道家学派的思想相一致。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辩证法的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A正确;B、墨家强调的是兼爱非攻,B不符合题意;C、法家强调严格的法律和酷刑,C不符合题意;D、兵家强调的是战争上的战术,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道家学派的思想。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反对争斗。 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9.(2023七上·萧山期中)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写道;“对于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那就是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战国授田制(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种所谓生产力的进步应该是( )A.青铜业、手工业有所发展 B.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C.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D.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并推广【答案】D【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提到的生产力的进步主要是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并推广。 这一观点得到了多个来源的支持和解释。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这种技术的进步直接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战国授田制(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正确,ABC三项不属于生产力的进步。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10.(2023七上·萧山期中)如图所示的水利工程( )A.始建于公元前221年 B.在当今仅存旅游价值C.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D.清除了整个四川地区水患【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图片所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及学生的理解和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11.(2023七上·萧山期中)有学者认为,仅凭高大的宫殿台基、宏伟的城墙、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那数以千计象征着权力与信仰的玉器,就足以让人们相信,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这位学者所说的“这里”是指( )A.河姆渡聚落 B.半坡聚落 C.良渚王城 D.二里头宫殿【答案】C【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王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良渚王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良渚王城是题干这位学者所说的“这里”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良渚王城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良渚王城的相关知识,题干关键信息“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良渚王城被誉为“中华第一城”。12.(2023七上·萧山期中)在《帝国终结》一书中,高度评价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此新制度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A.各自为政 此消彼长 B.中央集权 皇权至上C.层层分封 君主专制 D.郡国并行 权力制衡【答案】B【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各自为政,此消彼长”与此不符,A错误;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即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层层分封,等级分明”是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与题意不符,C错误;D、郡国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表现,并不是最突出的特点,D错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的关键信息“‘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并正确掌握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3.(2023七上·萧山期中)李伊是秦朝的一名中央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他的职位应是 ( )A.太尉 B.御史大夫 C.丞相 D.刺史【答案】B【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 李伊的职位是御史大夫。 在秦朝,御史大夫是中央政府中的一个重要职位,主要负责监察百官,包括对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一职位的设置体现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官员监督的重视,确保政府高效运作和法律的实施,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设立的政治制度。秦朝时期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和御史大夫(监察)统领。14.(2023七上·萧山期中)某同学阅读的历史资料中有“楚汉之争”“约法三章”“垓下之战”等关键词,下列历史人物与这些词相关的是( )A.秦始皇 李斯 B.赵高 秦二世C.陈胜 吴广 D.项羽 刘邦【答案】D【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楚汉之争是刘邦和项羽的争夺战, 约法三章是刘邦的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刘邦攻入咸阳,进入秦朝首都之后。当时,刘邦与民众约定,新法的规则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和盗贼根据其罪行接受相应的惩罚。这一举措迅速赢得了民心,为刘邦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也为他后续建立汉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这几个成语相关的历史人物是刘邦和项羽,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2年1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汉朝而告终。15.(2023七上·萧山期中)西汉初期,国力较弱,百废俱兴。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稳定社会局势,统治者采取了( )A.约法三章政策 B.君主专制政策C.休养生息政策 D.尊王攘夷政策【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是由汉高祖 刘邦提出的。 这一政策旨在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特别是在西汉建立初期,社会十分贫困的背景下,刘邦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16.(2023七上·萧山期中)阅读材料:文物和遗迹是形象的历史。材料一 下列是入选 “邮票—国博专列”的部分文物。材料二图3(1)图1文物的名称是什么?图2中文物上刻的文字称之为什么文字?请从其地位或重要性角度分别阐述他们入选的理由。(2)图3所示建筑样式的名称是什么?联系所学,指出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答案】(1)司母戊鼎 甲骨文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中国早期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干栏式建筑 农作物种植 家畜饲养的出现 聚落 磨制石器的发展【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夏、商、西周的兴亡;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1)根据图1的照片可知,铸造时间为商王武丁时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2当中的文字是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的青铜器,这件文物不仅是商朝青铜器制作的巅峰之作,而且因其巨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视为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2)图3代表的是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聚落和磨制工具的发展。【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商周时期的文化。甲骨文主要发掘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商代晚期著名遗存,也是我国历史上发现最早文字记载工具,是商代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西周时期是青铜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这时候华夏大地上到处都是青铜器遗存,而且青铜器上不少都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载。17.(2023七上·萧山期中)阅读材料: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及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 食货志》材料二图1 图2(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指出其主要措施。(2)写出材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3)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开创了哪一政治制度?请说出图2中的统一措施。【答案】(1)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及耕战之赏 ”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内容如下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封建经济;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图1反映了秦始皇开设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自称皇帝,设置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负责不同的部门,在地方上设立郡县制。图2展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每个国家的文字都是不一样的,秦始皇灭六国之后,统一文字为小篆。【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皇帝制 :皇权至上,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地方郡县制 ,将全国划分为多个郡,郡下设县,地方官由皇帝选拔,官位不世袭,直属中央。 1 / 1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东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学情调研试卷1.(2023七上·萧山期中)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2.(2023七上·萧山期中)下图不同类型的工具,为距今的70~20万年的北京人所制作。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 )石锤 尖状器 刮削器A.打制 B.磨制 C.烧制 D.炼制3.(2023七上·萧山期中)如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特点是( )A.起源最早 B.世界领先 C.独一无二 D.多元一体4.(2023七上·萧山期中)下图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A.尧 B.黄帝C.舜 D.大禹5.(2023七上·萧山期中)1953 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对某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约 80 多个藏粟的窖穴,窖穴里残存了大量粟的化石,还发现有少量破碎的彩陶。据此推测他们发掘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6.(2023七上·萧山期中)如图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情况,其中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 )A.① B.② C.③ D.④7.(2023七上·萧山期中)在“百家争鸣”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其中形成了如图思想学派。对其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A.成书于夏朝,主张“无为而治”B.成书于商朝,主张“以德治国”C.成书于春秋,主张“兼爱非攻”D.成书于战国,主张“以法治国”8.(2023七上·萧山期中)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这种原则与下列哪家学派思想相一致。(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兵家9.(2023七上·萧山期中)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写道;“对于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那就是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战国授田制(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种所谓生产力的进步应该是( )A.青铜业、手工业有所发展 B.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C.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D.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并推广10.(2023七上·萧山期中)如图所示的水利工程( )A.始建于公元前221年 B.在当今仅存旅游价值C.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D.清除了整个四川地区水患11.(2023七上·萧山期中)有学者认为,仅凭高大的宫殿台基、宏伟的城墙、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那数以千计象征着权力与信仰的玉器,就足以让人们相信,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这位学者所说的“这里”是指( )A.河姆渡聚落 B.半坡聚落 C.良渚王城 D.二里头宫殿12.(2023七上·萧山期中)在《帝国终结》一书中,高度评价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此新制度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A.各自为政 此消彼长 B.中央集权 皇权至上C.层层分封 君主专制 D.郡国并行 权力制衡13.(2023七上·萧山期中)李伊是秦朝的一名中央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他的职位应是 ( )A.太尉 B.御史大夫 C.丞相 D.刺史14.(2023七上·萧山期中)某同学阅读的历史资料中有“楚汉之争”“约法三章”“垓下之战”等关键词,下列历史人物与这些词相关的是( )A.秦始皇 李斯 B.赵高 秦二世C.陈胜 吴广 D.项羽 刘邦15.(2023七上·萧山期中)西汉初期,国力较弱,百废俱兴。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稳定社会局势,统治者采取了( )A.约法三章政策 B.君主专制政策C.休养生息政策 D.尊王攘夷政策16.(2023七上·萧山期中)阅读材料:文物和遗迹是形象的历史。材料一 下列是入选 “邮票—国博专列”的部分文物。材料二图3(1)图1文物的名称是什么?图2中文物上刻的文字称之为什么文字?请从其地位或重要性角度分别阐述他们入选的理由。(2)图3所示建筑样式的名称是什么?联系所学,指出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什么?17.(2023七上·萧山期中)阅读材料: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及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 食货志》材料二图1 图2(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指出其主要措施。(2)写出材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3)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开创了哪一政治制度?请说出图2中的统一措施。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如何开展社会调查【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物遗迹等,是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实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为第一手资料,最可信。因此A项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项的内容为第二手资料。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历史研究的证据。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第二手史料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2.【答案】A【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打制,这是基于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打制石器出现的时间,打制石器是比较粗糙的石器,仅仅经过简单的加工,是旧石器时代原始人使用的石器;磨制石器则在打制的基础上再进行仔细加工,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使用的石器。3.【答案】D【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 A、材料只有我国的陶器,没有与他国进行对比,不能说明中华文明起源最早,故A项错误;B、材料只有我国的陶器,没有与他国进行对比,不能说明中华文明世界领先,故B项错误;C、材料只有我国的陶器,没有与他国进行对比,不能说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故C项错误;D、由材料“尽管他们相距甚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可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故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其中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这些区域文明通过交流、融合、升华,形成了“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4.【答案】D【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据所学知,禹是我国古代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因此说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禹。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大禹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禹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禹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5.【答案】C【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A、元谋人生活的时期原始农业还没有出现,A错误;B、山顶洞人时期原始农业还没有出现,B错误;C、依据所学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半坡人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更种植粟,C正确;D、河姆渡人培植了水稻,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半坡人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6.【答案】A【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 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 在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的兼并战争,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最终秦国逐渐崛起并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图中的①是秦国,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7.【答案】D【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图中的书籍是《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子》 是在韩非子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共二十卷。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后人称韩非子或韩子,战国时期韩国人,为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8.【答案】A【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A、 辨证论治与道家学派思想相一致。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与道家学派的思想相一致。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辩证法的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A正确;B、墨家强调的是兼爱非攻,B不符合题意;C、法家强调严格的法律和酷刑,C不符合题意;D、兵家强调的是战争上的战术,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道家学派的思想。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反对争斗。 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9.【答案】D【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提到的生产力的进步主要是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并推广。 这一观点得到了多个来源的支持和解释。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这种技术的进步直接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战国授田制(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正确,ABC三项不属于生产力的进步。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10.【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图片所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及学生的理解和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11.【答案】C【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王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良渚王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良渚王城是题干这位学者所说的“这里”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良渚王城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良渚王城的相关知识,题干关键信息“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良渚王城被誉为“中华第一城”。12.【答案】B【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各自为政,此消彼长”与此不符,A错误;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即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层层分封,等级分明”是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与题意不符,C错误;D、郡国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表现,并不是最突出的特点,D错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的关键信息“‘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并正确掌握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3.【答案】B【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 李伊的职位是御史大夫。 在秦朝,御史大夫是中央政府中的一个重要职位,主要负责监察百官,包括对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一职位的设置体现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官员监督的重视,确保政府高效运作和法律的实施,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设立的政治制度。秦朝时期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和御史大夫(监察)统领。14.【答案】D【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楚汉之争是刘邦和项羽的争夺战, 约法三章是刘邦的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刘邦攻入咸阳,进入秦朝首都之后。当时,刘邦与民众约定,新法的规则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和盗贼根据其罪行接受相应的惩罚。这一举措迅速赢得了民心,为刘邦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也为他后续建立汉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这几个成语相关的历史人物是刘邦和项羽,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2年1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汉朝而告终。15.【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是由汉高祖 刘邦提出的。 这一政策旨在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特别是在西汉建立初期,社会十分贫困的背景下,刘邦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16.【答案】(1)司母戊鼎 甲骨文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中国早期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干栏式建筑 农作物种植 家畜饲养的出现 聚落 磨制石器的发展【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夏、商、西周的兴亡;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1)根据图1的照片可知,铸造时间为商王武丁时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2当中的文字是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的青铜器,这件文物不仅是商朝青铜器制作的巅峰之作,而且因其巨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视为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2)图3代表的是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聚落和磨制工具的发展。【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商周时期的文化。甲骨文主要发掘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商代晚期著名遗存,也是我国历史上发现最早文字记载工具,是商代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西周时期是青铜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这时候华夏大地上到处都是青铜器遗存,而且青铜器上不少都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载。17.【答案】(1)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及耕战之赏 ”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内容如下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封建经济;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图1反映了秦始皇开设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自称皇帝,设置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负责不同的部门,在地方上设立郡县制。图2展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每个国家的文字都是不一样的,秦始皇灭六国之后,统一文字为小篆。【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皇帝制 :皇权至上,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地方郡县制 ,将全国划分为多个郡,郡下设县,地方官由皇帝选拔,官位不世袭,直属中央。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东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学情调研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东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学情调研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