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知识点汇总】知识点一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知识点二 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知识点三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知识点四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知识点五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知识点六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知识点七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知识点八 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知识清单】知识点一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概念(1)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要成为自然资源需要:①能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需求②人类具备相应的开发利用能力(2)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资源类型 含义气候资源 指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等生物资源 指生物圈中植物、动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各种有生命现象的资源,包括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水资源 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有一定数量并能不断更新的淡水,包括浅层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流水等土地资源 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矿产资源 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条件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自然矿物能源资源 指自然界中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的物质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风、流水、潮汐、太阳能等海洋资源 指蕴藏在海洋中人类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矿物等2.自然资源的属性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自然属性表现在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社会属性表现在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受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3.自然资源的特性(1)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①有限性②稀缺性(2)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①开发成本差异②用途差异(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①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分布不均,但有规律可循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空间分异影响,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矿产资源受地质演化历史的制约,往往富集在某些特定地区。②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的影响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如自然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可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组合较好的地区,常常得到优先开发,成为同时期人口集中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使得不同地区间形成资源调配与贸易的需求,导致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也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解决资源分布不均的措施自然资源跨区域流通途径:一些资源可以通过经济、技术手段直接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进行流动;有些自然资源可以通过产品贸易间接进行流动。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历史阶段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社会阶段 充足稳定的自然资源保障是农业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的显著制约工业社会阶段 自然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自然资源禀赋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组合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影响资源性产业的布局。如石油工业城市、钢铁工业城市、有色金属工业城市,均靠近矿产资源富集地区信息社会阶段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降低知识点二 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1.矿产资源及其分类(1)矿产资源:经过地质成矿作用形成的,埋藏在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1)分类①根据产出状态可分为固态矿产、液态矿产和气态矿产②依据特性及用途可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2.我国矿产资源现状(1)我国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丰富,人均储量不足。(2)我国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共生矿多。(3)我国矿产资源区域分布广泛,相对集中。3.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1)矿产资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工业原料和农业生产资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开发通过联动效应,广泛拉动相关部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2)矿产资源是保障国防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武器装备制造提供原材料和能源。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情况,直接影响到国防体系的建设。我国将石油、天然气、煤炭、稀土、晶质石墨等24种矿产列为战略性矿产,作为宏观资源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重点对象。4.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措施(1)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2)健全政策法规,加强对矿产资源管理(3)完善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①储备稀土、煤等相对优势的矿产②储备铜、铝、铁等相对短缺的矿种推进资源供给国际化战略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5.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1)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以煤为主自给,以引进油、气为重心。(2)我国石油供需关系变化发展历程 供需特点20世纪上半叶 “中国贫油论”盛行,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主要依赖进口20世纪60年代 由于大庆油田等大油田的开发,在1964年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 成为自给有余的净出口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是我国石油需求快速增长,二是传统的大油田经过长期开采,面临战略储量减少、稳产难度增大等问题,新增探明储量有限。生产量的增长明显低于消费的增长,1993年再次成为原油净进口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6.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1)供需空间明显错位导致的运输安全风险煤炭生产、消费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煤炭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例如酸雨、雾霾、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严重制约我国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隐患。因此,需要在保障能源安全与保护环境之间做出权衡。7.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1)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特点①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但增速降低②煤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但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不断降低,消费总量也将在率先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③核能、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等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显著提高④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但受我国油气储量和生产能力限制,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国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高度依赖的状况可能难以得到根本改善。(2)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措施①充分发挥常规能源的资源潜力,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技术、提倡节约消费等途径,提高能源利用率。②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天然气等③开辟多元、稳定的国际能源供应市场,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畅通;加强国家战略能源储备,提高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知识点三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1.我国耕地资源概况(1)概念:由自然土壤发育而形成,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壤。(2)我国耕地资源丰富,类型齐全的特点①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②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③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④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小、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2.我国粮食现状(1)粮食的重要性:粮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资料,是维系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粮食生产现状: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较好地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饭问题。②今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居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仍能实现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3.粮食安全及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1)粮食安全概念: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粮食的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危及粮食安全。(2)我国的粮食政策:我国国务院于1996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阐述了我国“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一贯立场。(3)粮食安全面临问题:主要是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粮食增产难度较大、粮食种植比较收益较低,粮食总体质量偏低。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等问题。4.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粮食总产量与耕地面积和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相关,不仅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关,还与区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相关。5.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1)基本途径①扩大耕地数量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调节措施①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②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包括谷物和大豆)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③建立粮食储备6.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1)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2)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①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勉强平衡状态②粮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矛盾突出③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继续增长难度越来越大④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度波动,宏观调控难度加大(3)保护耕地的政策措施①守住耕地红线②保护与改善耕地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知识点四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1.海洋空间资源开发(1)不同时期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的途径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时期 主要开发途径早期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 主要为海岸和近海的海盐之利和舟楫之便,如利用滩涂为人类提供盐田、耕地、水产养殖、旅游等多种服务现代海洋空间资源开发 现代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范围逐步向深海及海底延伸,服务于工业、农业、军事、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难度:海洋环境和生态条件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使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具有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大,风险大等特点。(3)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类型 分布 开发利用意义交通空间 海港码头、运输船舶、海上航道等 缓解人地矛盾、开发海洋资源、扩展人类生存空间生产空间 资源开发、海水电站、人工岛、填海造陆、海洋牧场等通信空间 海底电缆等储藏空间 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洋倾废场等娱乐空间 海洋公园、海滨浴场、海上运动区等2.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1)海洋空间概念:是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等海洋资源赋存的场所。(2)海洋空间资源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①拥有海洋空间,就拥有了对各种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可丰富资源类型,缓解陆地上资源紧缺的局面,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意义重大③海底可为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资源提供储藏场所。3.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1)海洋国土: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特定的海域及其上空和底土,不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而且还包括该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是内水、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总称。(2)我国海洋国土资源:中国可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中国还拥有总长约为1.8万千米的大陆岸线和总长约1.4万千米的海岛岸线,以及大大小小的海岛11000多个。这些海域、海岸线和岛屿等一起构成了我国广阔的海洋空间资源。(3)开发和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意义是宣示海洋国土主权、体现和行使海洋权益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可以提高国家对海洋国土的管控能力,对保障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扩展战略纵深、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4)海洋利益争端与国家安全①海洋利益争端与国家安全随着各国对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扩大,相关国家之间产生海洋利益争端的概率也相应增加,尤其是在争议海域进行的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可能会导致国家间的冲突和摩擦,进而影响相关各国的国家安全②解决途径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相关法律的框架下,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和平处理海洋空间资源争端,保障国家安全。知识点五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1.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1)碳循环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二氧化碳是大气中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全球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2)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①导致热浪、干旱、洪涝、台风、暴雪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改变了水热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②引起冰川积雪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低洼地带的安全③影响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安全,一些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面临灭绝危险。④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旅游业。⑤威胁公众的身体健康(3)国际减排合作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必须加强国际合作,采取全球性的行动才能实现。世界各国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各国都有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但承担责任的大小和方式等应有所区别。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率先减少碳排放,并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援助、市场开放等形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2.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1)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①全球气候变化:20世纪以来,全球正经历以变暖为突出特征的气候变化,全球气温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②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全球变暖趋势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密切相关大气的温室效应是决定地球平均气温的关键过程之一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阳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形成温室效应,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使用化石燃料和改变土地利用两种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碳循环过程化石燃料的使用,将地质时期固定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成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森林砍伐和焚烧、农田开垦等土地利用变化将陆地植被和土壤中的碳的二氧化碳等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2)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①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②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而影响国家安全③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④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①减缓措施主要包括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两个方面。②适应措施以趋利避害为目标,根据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通过改变人类社会自身,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③加强国际合作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国采取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行动,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通过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通过科学、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知识点六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1.自然保护区的设立的依据和意义(1)自然保护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2)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①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②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③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④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⑤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3)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类别 类型 举例自然生态系统类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 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热带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包括红树林、邻近滩涂、水面以及栖息于此的野生动物野生生物类 野生动物类型 野生植物类型 黑龙江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以丹顶鹤为主的珍贵水禽自然遗迹类 地质遗迹类型 古生物遗迹类型 河南南阳恐龙化石群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目前国内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种类最全的恐龙化石群(4)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应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要意义体现如下:①自然保护区保留一定的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②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庇护所、贮备地,保存了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以及它们的遗传基因和栖息地。③自然保护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④自然保护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的目的地⑤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1)生态安全是指国家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具有整体性、不可逆性和战略性。(2)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构筑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关键点,我国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知识点七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1.污染物跨国转移方式(1)污染物跨国传输:一个国家排放的污染物,可通过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传输到其他国家。(2)废弃物跨国转移:一个国家通过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将在本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输送到其他国家。(3)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或含有尚未被认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进入其他国家。2.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1)对输入国家的环境安全造成威胁(2)引发跨境环境污染物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对双方的国家安全均造成影响。3.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1)对通过自然过程产生影响的跨国污染源①要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来源国的污染治理。②一旦发生跨国污染事件,要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控制影响范围,消除危害③做好生态恢复、赔偿损失等善后处理工作(2)对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类型的跨国污染问题①需要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控制境外环境污染物的输入。严格禁止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的产品和该污染固体废弃物入境。②严格打击走私和私自夹带高污染固体废弃物等行为。③对一些因国内经济发展、就业、资源短缺等原因必须进口的有污染的废弃物和产品,应加强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国内替代已逐步减少进口。④对已经产生的跨国污染,要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4.国家之间应对跨国安全问题污染物跨国转移将环境安全风险转嫁到其他国家,可能引发跨国环境安全问题。国家之间应对跨国环境安全问题有冲突与合作两种方式。知识点八 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1.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现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环境标准和国际公约组成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涵盖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防灾减灾和国际合作等多个门类,为依法治国、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及措施【知识演练】镁是生产镁合金的主要原料,多蕴藏于白云石中。2002年,陕西省府谷县镁业开始起步,独创了利用兰炭产生的煤气和热源冶炼镁技术,突破了传统炼镁耗电大的不足。2020年,府谷县原镁产量约为48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2%,被誉为“世界镁都”。但2021年9月起,府谷县40余家镁厂通过停产、减产等方式整体压减产量。下图示意府谷县镁业产业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府谷县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成为“世界镁都”,主要得益于( )①原料丰富②技术改良③成本低廉④资金充足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2.2021年府谷县整体压减原镁产量,主要目的是( )A.提高原镁市场价格 B.降低镁产品市场风险C.降低能耗,保护环境 D.维持产业链供应稳定2021年以来,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能源供需矛盾持续偏紧,在实现2030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下,我国一些地方持续出现“拉闸限电”现象。下表为美国能源信息署发布的2018~2021年全球石油供需情况(单位:万桶/天)。读表,完成下面小题。年份 2018 2019 2020 2021需求 10001 10114 9241 9746供给 10072 10067 9420 95873.2019~2020年世界石油供需变化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受新冠肺炎影响 B.绿色能源的增长C.各国严控对化石能源的投资 D.全球“双碳”目标实现的影响4.目前,受世界石油供需状况影响较小的工业是( )A.乙烯 B.小排量汽车 C.合成树脂 D.合成橡胶5.“双碳”目标下“拉闸限电”引发的中国能源供给思考,正确的有( )①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②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③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④减少油气勘探开采力度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主要的耕地资源是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60%。近半个世纪以来,坡耕地黑土层厚度下降了30~40厘米,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影响坡耕地黑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图示意我国东北地区某黑土研究区不同冲刷强度下不同垄作方式产流时间(即受到冲刷后产生径流的起始时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甲、乙、丙、丁四种垄作方式分别是( )A.横坡垄作、斜坡垄作、顺坡垄作、无垄作B.横坡垄作、斜坡垄作、无垄作、顺坡垄作C.顺坡垄作、无垄作、斜坡垄作、横坡垄作D.无垄作、顺坡董作、斜坡垄作、横坡垄作7.与甲垄作方式相比,丁垄作方式产流时间较短,则其( )①地表径流较多②下渗较少③蒸发较多④降水较少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8.据研究,当冲刷强度较大时横坡垄作产沙量最大,针对这一情况我国东北地区应( )A.将横坡垄作改为顺坡垄作 B.对坡耕地均实施无垄耕作C.将横坡垄的垄台进行加固 D.将坡耕地均改为林草地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域广阔,水产养殖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目前我国养殖产业以浅海养殖为主,发展深海养殖成为渔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措施,如图为大型半潜式.智能化深海“渔场”养鱼装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与浅海养殖相比,深海养殖的海产品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是深海养殖( )A.饵料来源丰富,水产品生长速度快 B.深海水质好,养殖水产品的品质好C.位于外海水域,盐度高,水域广阔 D.受风浪和洋流影响,水产品口感好10.为了减轻远离陆地带来的不利影响,深海养殖平台设计时要考虑( )①降低平台建造成本②提高自动运作水平③抵御海洋恶劣天气④适应海底复杂地形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某地年降水量约480毫米,仅有冷暖两季,冷季平均气温约-10℃,暖季平均气温约10℃,植被以灌丛为主。灌丛在生长季表现为碳汇,在非生长季表现为碳源。下图示意该地灌丛生长季月平均二氧化碳通量(正值表示生态系统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平均二氧化碳通量由光合固碳和呼吸作用共同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该地光合固碳速率最快的月份是( )A.6月 B.7月 C.8月 D.9月12.影响灌丛生长季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风速珙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其自然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和根蘖繁殖两种方式。黑竹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103°E,29°N),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郁闭度和枯枝落叶覆盖度都较大。研究发现,保护区内珙桐更新以根蘖繁殖为主。图为黑竹沟自然保护区珙桐种群龄级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关于黑竹沟自然保护区珙桐种群说法正确的是( )A.I—V龄级的个体数随着龄级的增大呈上升趋势B.I龄级个体存活数少是由于植株抵抗力和竞争力弱C.小径级与大径级个体数较多,中间径级比例较高D.IV龄级后个体存活数急剧下降是由于人类活动所致14.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内珙桐的种子繁殖力差,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土壤、光照 B.土壤、水分 C.热量、水分 D.热量、光照15.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内珙桐群落呈衰退趋势,属下降种群的主要原因是( )A.植株老龄化趋势明显 B.种群环境适应能力弱C.植株幼苗存活率低 D.人类活动干扰性大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图中显示,府谷县从山西运入白云石矿(冶炼镁的原料),因此当地成为“世界镁都”不是得益于原料丰富,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陕西省府谷县独创了利用兰炭产生的煤气和热源冶炼镁技术,突破了传统炼镁耗电大的不足,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当地成为“世界镁都”主要得益于技术改良和成本低廉,②、③符合题意;作为内陆县地区,资金不是其突出优势,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2.答案:C解析:近些年来,府谷县镁产量高、占全球产量比重大,由于镁产业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当地镁产业也带来了沉重的能源、环境压力,为了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2021年府谷县整体压减原镁产量,C符合题意;压减原镁产量,有可能提高原镁市场价格、降低镁产品市场风险,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B;压减原镁产量,有可能减少对下游产业的供应,不一定有利于维持产业链供应稳定,排除D。故选C。3.答案:A解析:据表可知,2019~2020世界石油需求明显下降,最可能是受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A正确;2030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是我国提出的绿色发展目标,CD错误;根据2021年世界石油需求又开始增长可知绿色能源增长对2020年石油需求下降影响不大,B错误。故选A。4.答案:B解析: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都是石油化工的衍生品,受原料供应影响大,因此受世界石油供需状况影响较大,ACD错误,小排量汽车油耗低,受石油供需状况影响较小,B正确。故选B。5.答案:D解析: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都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促进“双碳”目标实现,①②③正确;天然气为清洁能源,应提高其能源比重,且我国石油供给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不应减弱勘查开采力度,④错误。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6.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甲产流时间最长,说明应是横坡垄阻挡水流,不易产生径流;丁产流时间最短,说明丁应是顺坡垄作,对水流起引导作用,易产生径流。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7.答案:A解析:①项,由材料可知,产流时间较短,会使地表水更早地汇集成径流。故①正确;②项,由材料可知,产流时间较短,地表径流多,减少下渗。故②正确;③项,由材料可知,径流时间较短,会使地表径流增加,蒸发减少。故③错误;④项,产流时间长短不影响降水量。故④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①②,正确答案为A。8.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顺坡垄作易产流,对地表侵蚀作用较强,地表水下渗少,不宜采用,A错误;无垄耕作对坡耕地起不到保持水土的作用,B错误;加固垄台可以减少横坡垄溃决情况的发生,减少侵蚀,C正确;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多,应因地制宜,不应全部改为林草地,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故选C。9.答案: B解析:浅海阳光更充足,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更强,饵料更多,浅海水温更高,生长速度快,A错误。深海水体量大,自净能力强,水质优于浅海养殖,水产品品质好,经济效益高,B正确。当前,近海海域空间并未得到完全利用,深海海域水域广阔并没优势,C错误。浅海也受到风浪和洋流影响,D错误。故选B。10.答案: C解析:由于远离陆地,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维护设备、人工投食等比较麻烦,设计时要考虑提高自动运作水平,设计成全自动智能化养殖设备,同时海上恶劣天气较多,所以要具备抵御海洋恶劣天气的能力,②③正确;深海养殖设备建造成本高;该平台属半潜式,无需考虑海底地形,①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答案:B解析:不考虑分解作用的微量影响,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灌丛呼吸通量—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光合固碳速率可以用灌丛呼吸通量减去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来衡量。7月灌丛呼吸通量最大,而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为负值,且绝对值最大,说明7月灌丛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远大于呼吸通量,光合固碳速率最快,效果最强,B正确。6月、8月、9月灌丛呼吸量均小于7月,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为负值,绝对值也小于7月,说明光合固碳速率小于7月,A、C、D错误。故选B。12.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灌丛生长季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逐渐由碳源变成碳汇,且随着绝对值的增大碳汇效应增强,7月之后碳汇效应逐渐减弱,与北半球年气温变化一致,故总体与热量条件有关。该地暖季平均气温仅10℃,热量条件成为限制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A正确。与光照、水分、风速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13.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Ⅰ—Ⅳ龄级的个体数随着龄级的增大呈现上升趋势,Ⅳ龄级以后数量迅速减少;小径级与大径级个体数较少,中间径级占有较高比例,AC错误。Ⅰ龄级为珙桐幼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偏弱,在种群中处于不利地位,而Ⅱ、Ⅲ、Ⅳ龄级存活数量多,表明经过筛选的珙桐幼苗,对环境具有较强抗性和竞争力,个体死亡率与损失度低,B正确。该珙桐种群位于自然保护区内,且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人类干扰小。Ⅳ龄级后,珙桐越来越接近生理死亡年龄,对光照、土壤、水分、空间等因素的竞争力减弱,导致死亡率和损失度急剧上升,D错误。故选B14.答案:A解析:珙桐种子萌发需要种子接触土壤以及适宜的光照、热量、水分条件,但林下草本层覆盖度(地被物覆盖度)较高,不利于珙桐种子到达土壤,并且林内郁闭度较高,林内光照弱,使得珙桐种子萌发率较低,A正确。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量、水分适宜珙桐繁殖生长,BCD错误。故选A。15.答案:C解析:在自然环境中,植物种子向幼苗过渡期间遇阻和幼苗存活率低下是植物濒危最主要的原因。由材料可知,该珙桐群落Ⅰ龄级的幼苗数量少,说明其自然更新能力弱,为衰退型种群,且由此带来老龄化迹象。珙桐群落呈衰退趋势与种群环境适应能力、人类活动关系不大。G下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