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2025最新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2025最新版)

资源简介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
第1课 古代埃及
一、地理位置: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含义是尼罗河定期泛滥,两岸留下肥沃淤泥,促进农业发展)。
二、古代埃及国家的兴亡:
1.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小国;公元前3100年初步实现统一;
2.法老_图特摩斯三世_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地跨亚非两大洲。
3.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此后相继被他国占领,文明中断。
三、古埃及的文明成就:
金字塔(用途:古埃及国王的陵墓,是其权利的象征。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评价: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象征,反映古埃及经济发展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结晶);
太阳历;象形文字;数学;医学;狮身人面像;木乃伊。尼罗河刺激了古埃及科学文化的发展。
四、法老的统治:(奴隶制君主专制)
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发展历程: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国家。公元前2400年,初步统一。
3.成就: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制;《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
二、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君主专制)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奴隶制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三、《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黑色石柱上)
2.内容:
(1)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2)奴隶制度相当发达。
(3)法典中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规定,说明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3.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4.影响:《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位置: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
2.早期文明:公元前23到前18世纪 哈拉巴、摩亨佐·达罗等.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
3.鼎盛时期:孔雀王朝(雅利安人建立)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4.文明成就:A、佛教;B、阿拉伯数字;C、种姓制度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如国王、官吏等);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人);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特点:A.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B.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C.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原因:种姓制度引起了社会矛盾。
2.创立: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3.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4.传播: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结论:①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体现了古代文明具有多元性特点,同时也具有统一性特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②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与众不同,文明没有断续过,没有被灭过国。③四大文明古国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而古希腊的雅典实行民主制,主要原因是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海洋文明)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
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一、希腊城邦
1.地理特点:环海、多山、多岛屿(影响:不利于希腊的统一;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2.文明历程: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荷马时代——城邦时期
3.希腊城邦:公元前8世纪出现;突出特点:“小国寡民_”;代表:雅典和斯巴达(最大)
二. 雅典的民主政治
1.高峰: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2.雅典的民主制度:
内容:①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使每个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②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功能。③建立津贴制度
评价:1.积极性: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条件,使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奠定基础。2.消极性(局限性):仅适用于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判处有功将领死刑也体现了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消极影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也是体现了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消极影响)。
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雅典是一个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制的国家,该制度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历史结论:雅典民主制经过改革不断完善。雅典政治家的改革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或雅典民主制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三、亚历山大帝国
1.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2.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
消极:具有侵略性,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积极: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B、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C、建造了几十座新城,成为后来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罗马城邦
1.发源: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罗马城(母狼乳婴的传说)
2.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3.政权组织机构:决策权---元老院;执政权--执政官;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实权掌握在元老院。)
4.《十二铜表法》:评价: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意义:对当时: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地位:对后世: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5.扩张:公元前2世纪初,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6.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3年,最终失败。影响: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二.罗马帝国
1.公元前27年,建立者是屋大维,他首创了“_元首制_”。
2.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地跨欧、亚、非三洲,_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3.衰落: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标志着:欧洲奴隶时代结束,封建制开始。
第6课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一、文学和雕塑
1.文学:希腊神话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
《荷马史诗》意义: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有希腊的“百科全书”之称。
2.雕刻:宙斯像(地位: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掷铁饼者》
二、建筑艺术
1.希腊:主要体现在神庙。特点: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代表:雅典帕特农神庙。
2.罗马:特点: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多使用石拱门、穹顶。代表:大竞技场;引水道工程、凯旋门、万神庙。
结论:1.建筑体现政治制度。2.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对后世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哲学和法学
1.古希腊哲学: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论”。
苏格拉底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创立了逻辑学(“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2.法学:《十二铜表法》和万民法、经济法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四、公历:凯撒命人编制“儒略历”,是今天公历的基础。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一、基督教的兴起
1.兴起: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创立者:耶稣。
2.教义:宣扬耶稣就是“救世主”;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3.发展:4世纪末,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之一是保存了古代文化。
二、法兰克王国
1.建立:481年,日耳曼人克洛维建立。
2.巩固措施:(1)宗教:皈依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2)经济:把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3)军事:对外扩张。
※ 封建主及其附庸之间存在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也有义务效忠领主。
三:封君与封臣制度(或欧洲封建等级制度):(查理·马特改革或采邑改革)
1.时间:8世纪前期。
2.内容:不再把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法兰克王国的土地分封形式发生的变化:由无条件的土地分封(赏赐土地)到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赏赐土地)。
3.影响:形成了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度。
4.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层层分封,逐级保护和负责,但不能越级统领)
5.封君与封臣权利义务关系:
A、封臣:对封君忠诚,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
B、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保护。
※ 查理 马特改革使西欧确立起封建等级制度。
四、查理曼帝国
1.800年的圣诞节,教皇为查理加冕,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说明教权高于王权)
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2、统治措施:四处征伐;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命令人民贡献“什一税”。
3、分裂:843年,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中古西欧文化特点:传承了古希腊文化;有基督教文化的特征(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低俗文化)
第8课 西欧庄园
一.庄园经济
1.9世纪出现,11世纪遍布欧洲。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3.居民: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农民和无自由的农奴,自由民的土地受法律保护)。
4.土地:自营地(领主所有,占庄园地的1/3---1/2,收入全归领主所有)。
份地(佃户所有),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
公用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注意:庄园的耕地只有自营地和份地)
5.庄园特点:自给自足。
6.自由农民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二.庄园法庭:(说明庄园拥有司法权)
1.工作人员: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2.时间: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
3.地点:不固定
(三不固定:无固定人员;无固定地点;无固定时间)
4.惩罚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
5.审判依据: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6.作用:①维护庄园公共秩序,②维护了领主的利益,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第9课 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巴黎、佛罗伦萨、伦敦等)
1.兴起原因: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农业技术提高、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加(生产力提高)
2.争取自治的手段: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代表城市:法国琅城)
3.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的形式: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这表明西欧中世纪部分自由城市实现了相对的自治。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城市居民:手工工匠和商人。农奴进城,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获得市民的身份。
2.城市兴起的影响:①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②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③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大学的兴起
1.原因:(1)1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2)城市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要。
2.兴起时间:12世纪,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3.大学自治: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司法特权指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是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结论: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或中世纪基督教促进了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课程设置特点: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结论:中世纪西欧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或大学的兴起)。
1.世界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发展起来。
3.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最大的不同是:中古西欧城市有自由和自治权。
4.中古西欧城市的地位:经济中心。
5.城市兴起的作用: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6.西欧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成长。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一、查士丁尼及其法典
1.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查士丁尼法典》 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撰而成 《罗马民法大全》评价:进步性: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局限性:仍然承认奴隶制
《法学汇纂》 由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而成
《法理概要》 用以指导学习法律文献
《新法典》 由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而成
2.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罗马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是:都是维护统治阶级私有财产、统治秩序,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衰亡原因:固步自封逐渐落后;穷兵黩武使国库空虚;财尽民穷无力抵挡外族入侵。
2.灭亡: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3.影响:它对东西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4.历史地位: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5.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拜占庭文化的特点: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1-2世纪,日本建立100多个小国。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
2.管理形式:“部民”制。(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1.646年开始,孝德天皇年号大化,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2.特点: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并结合本国国情(效仿中国并依据本国国情进行改革)。
3.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吏治理。经济上,(1)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2)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分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3)统一赋税。
4.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加强了中央集权。
5.启示:要不断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改革是国家兴旺的动力。
※结论:推动日本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自身的改革。历史认识: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背景:(1)土地私有与兼并盛行(2)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3)中央权力削弱,社会局势动荡。
2.诞生: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武士团)成员称为“武士”(注意:西欧封建制度的纽带是土地,日本封建制度的纽带是血缘关系和主从制)
3.幕府统治: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
4.幕府统治特点:(1)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2)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3)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4)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从疆域上看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相同点:地跨欧、亚、非三洲。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 教义:独尊安拉。
2.建国:穆罕默德于622年在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国家形成和统一的纽带:宗教)从麦加出走麦地那——徙志。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
3.统一: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1.结论:伊斯兰教的创立有助于国家统一。(伊斯兰教对统一阿拉伯国家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2.伊斯兰教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伴随着伊斯兰教的创立和发展,阿拉伯半岛完成了统一;或阿拉伯半岛是伴随着伊斯兰教的创立而完成统一的。)
二、阿拉伯帝国: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帝国灭亡。
※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和统一;阿拉伯帝国扩张又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外传)。
三、阿拉伯文化
1.哈里发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在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形成阿拉伯文化。
2.数学:阿拉伯人改造和传播了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创造了代数学。
3.医学:《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
4.文学: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即《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5.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入欧洲。
※1.阿拉伯文化特征:多民族性(多元性、多样性)、学习与创新结合(兼收并蓄)、推陈出新。
2.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古印度人,改造和传播者是阿拉伯人。
3.阿拉伯人对不同文化成就融会贯通。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促进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意:没有政治)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西发展自此殊途)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农业: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租地农场出现,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地租形式变化:由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租地农场的特点: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租地农场的出现,产生的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租地农场的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
2.手工业:手工工场出现,工人和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3.影响: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1.农村:富裕农民、骑士、乡绅不断集中土地,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2.城市: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市民阶层。商人巨贾的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欧洲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14—16世纪,兴起于意大利)
——“发现人的时代”‘人被发现的时代’
1.原因:
(1)根本原因:14世纪中叶,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2)直接原因: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
(3)有利条件:意大利较多的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4)印刷术的应用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大技术成就,为传播文化起了重大作用。
(5)欧洲黑死病的爆发诱发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开展。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并不排斥宗教。
3.实质: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4.意义: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与科学的关系: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
5.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代表人物 国籍 称谓 代表作
但丁 意大利 文艺复兴的先驱,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神曲》
达 芬奇 意大利 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美术三杰”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莎士比亚 英国 《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思想解放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思想解放与科学革命相互促进(互相促进)
“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是恩格斯对但丁的称赞)
思想解放运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探寻新航路
——“发现世界”(地理大发现或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日益发达,资本主义萌芽,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刺激,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通商要道,欧洲人迫切需要通往东方的新商路。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天文、地理知识和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
3.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航海家 资助国家 时间 航行方向及路线 成就
迪亚士 葡萄 牙 1487-1488年 向东,绕非洲南端到达好望角 发现好望角
达·伽马 1497-1498年 向东,绕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印度 到达印度
哥伦布 西班 牙 1492年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发现美洲
麦哲伦 1519-1522 向西,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完成环球航行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欧洲:欧洲的商业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对世界: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3)对亚非美洲: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第16课 早期的殖民掠夺(欧洲殖民者的大缺大得)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需要开拓市场。
一、早期殖民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1.葡萄牙:亚、非、拉美 方式:建立殖民据点与商站;进行劫掠式的贸易。
2.西班牙:凭借强大的“无敌舰队”,在美洲 方式:建立起殖民大帝国;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开采金银矿和在种植园劳作。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1.原因:(1)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手工业迅速发展,促使其开拓海外市场。
(2)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
2.殖民方式:①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建立大种植园。②贩卖黑奴——三角贸易。
3.“三角贸易”:含义:以贩卖黑奴为中心的贸易。英国是最大的奴隶贩子。
A.出程:欧洲→非洲(将欧洲的枪支、机械制品、火器、酒带到非洲倾销)B.中程:非洲→美洲(从非洲掠买黑奴卖到美洲种植园)C.归程:美洲→欧洲(将美洲的金银、工业原材料蔗糖烟草等带回英国)。
影响:A、对非洲: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动力,加速了非洲的贫穷与落后;B、对欧洲: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C、对美洲:为美洲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经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成立特权贸易公司、建立殖民地、发动争夺殖民地的战争、掠夺财富。
※奴隶贸易:解决了美洲劳动力不足(短缺)问题。三角贸易中程体现了三角贸易的残酷性和血腥性。
三、荷、法、英殖民争霸
1.经过:①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②英国相继打败荷兰(“海上马车夫”)、法国,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
2.评价欧洲国家的殖民掠夺:
积极:①加速了物种、商品交流②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③欧洲先进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消极: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殖民掠夺充满了残酷性和野蛮性。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直接原因:苏格兰人民起义。
(1215年颁布《大宪章》,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议会由上下两院构成,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平民代表组成,税收权掌握在议会手中。)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经过:(1640年——1688年)
1.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要求限制王权。
2.著名战役:议会军与王军展开的战役有:马斯顿荒原战役、纳西比战役。
3.革命高峰:查理一世被处死。议会废除君主制,宣布英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
4.克伦威尔专权统治:1653年议会尊克伦威尔为“护国主”,克伦威尔独揽大权。
5.克伦威尔死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恢复君主制,詹姆士二世恢复天主教和专制制度
6.结束标志:1688年宫廷政变,废黜詹姆士二世,迎威廉夫妇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
三、革命成果——《权利法案》的颁布
1.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2.颁布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防止出现独裁专制。
3.内容:①重申“议会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权利;②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③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担任英国国主,英国国王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4、意义:A、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形成君主立宪制。B、从此,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1.对英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2.对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特点:长期性、反复性、曲折性和不彻底性(妥协性)。
※英国“制度创新”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
※结论:用立法的形式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结论:《权利法案》的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英国革命后政治特点:国王统而不治。
※英国革命后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
※17世纪末以来,英国的权力中心发生了转移:国王——议会——内阁。
第18课 美国的独立
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在北美建立13个殖民地)
2.直接原因(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
1.开始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2.建军: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决定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任总司令。
3.建国: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意义:标志美国的诞生。
《独立宣言》的评价:①是第一个以国家的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纲领的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②局限性: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4.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5.胜利:1781年,约克镇之战。
6.结束: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三、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双重性)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四、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五、1787年美国宪法 地位: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1.1787年、美国费城、华盛顿、制宪会议
3.内容:
A、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B、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C、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4.特点:联邦共和制,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5.原则: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6.意义(影响):
(1)积极影响: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使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消极影响: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的原则: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美国的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个权力部门的关系是: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1787年美国宪法的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基础: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为法国大革命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3.导火线: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
A、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
B、代表人物:伏尔泰(启蒙运动的旗手,推崇英国的政治制度)、卢梭(最大限度的让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孟德斯鸠(提倡分权制衡的政治模式)。
C、共同思想(核心思想):自由、平等、民主(理性主义)
D、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17——18世纪),兴起于英国,以法国为最典型。性质:是一场反对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二次,第一次是文艺复兴)思想核心:理性主义。
代表性思想家: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卢梭: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提倡分权制衡的政治模式(三权分立学说、天赋人权学说)。影响: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二、法国大革命的过程——诞生了《马赛曲》——法国国歌
1.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
2.颁布文件:1789年,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治)
3.制定宪法:1791年,制宪议会制定了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4.发展:1792年9月,废除君主制,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
5.高潮:雅各宾派上台,打退了反法联盟(英、俄、普、西、奥等组成),平息了国内叛乱,把法国革命推向高潮(1794年)。
6.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革命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为什么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法国大革命?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远、革命彻底。
※巴黎人民三次起义不断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显示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三、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
1.拿破仑夺权:1799年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
2.拿破仑称帝: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5)
3.拿破仑的内外政策:(1)对内政策:改善财政,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农业;1804年颁布实施《拿破仑法典》(《民法典》)(特点: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意: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
(2)对外战争: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并向外侵略。
(评价:一方面对外战争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同时打击欧洲封建势力;另一方面当地人民进行压榨和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
※如何看待拿破仑进行的对外战争?一分为二,初期,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解放战争,后期变为军事侵略性战争,所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同时也损害了他国人民的利益。
4.覆灭: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滑铁卢之战。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简表
名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起止时间 1640—1688 1775—1783 1789—1794
根本原因 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法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克伦威尔) 资产阶级(华盛顿) 资产阶级(罗伯斯庇尔)
革命任务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导火线 苏格兰人民起义 波士顿倾茶事件 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
结果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美国获得独立,建立了联邦制国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制度 君主立宪制 联邦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
重要文件 《权利法案》 ①《独立宣言》②1787年宪法 ①《人权宣言》②《法典》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即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共同意义 改变了本国的社会性质,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都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用立法的形式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拿破仑巩固法国大革命的两种手段:立法、战争。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机器大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 行业:英国的棉纺织业。
一、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的原因
1.政治前提:英国较早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制度保障是工业化的必要前提。
2.直接原因: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市场需求刺激了工业革命的爆发。
※科技革命使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工人分化为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开始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英国政府鼓励科技创新。
2.动力革新:瓦特改进的蒸汽机(1785年)——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性成就。
(蒸汽机的改进有什么作用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2.工厂开始集中。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现代工厂制度确立。)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瓦特改良蒸汽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
3.交通运输革新: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火车)投入使用——铁路时代到来,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捷交通工具,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4.完成标志:19世纪中期,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5.工业革命的扩展:从18世纪后期起,法国、美国、德国等国也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积极:
1.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英国的经济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消极影响:工业污染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四、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技,坚持“科技兴国”战略。
2.科技是一柄双刃剑,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亚当 斯密,英国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他认识到经济发展需要自由的环境,政府不应该干涉经济活动,经济应该留给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节。
第2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1)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的待遇却很差。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暴露。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兴起,随着工人运动发展,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强调: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二、《共产党宣言》
1.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
2.内容:①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②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③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3.历史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三、第一国际
1.成立: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
2.目标:以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为目标进行经济斗争。
四、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
2.开始:1871年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武装起义。
3.建立政权的尝试:1871年3月28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尝试。
4.结果:1871年5月28日,资产阶级反对政府勾结普军联合反扑,公社失败。
强调: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当时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还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①推动了各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和发展;③极大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启示: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