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夯实法治基础》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夯实法治基础》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新课导入——聚焦暑期热门电影《孤注一掷》
电影取材自上万起真实诈骗案例,聚焦“反诈主题”,将境外缅北网络诈骗全产业链骇人内幕在大银幕上首度被揭秘。
说一说:
1.为什么这些人容易上当受骗?
2.缅北等地区境外网络诈骗猖獗的原因是什么?
高薪低门槛——
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
政局不稳定,地方势力勾结,官商一体
社会秩序动荡,缺乏相关法律治理
第2单元:《民主与法治》 第4课:建设法治中国
4.1夯实法治基础
自学导航
1
法治的要求?
2
为什么要选择走法治道路(重要性)
3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行动指南、总目标、16字方针?
4
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VS
缅甸
中国
选择走法治道路
第一部分
THE FIRST PART
法制与法治的联系与区别
法制
法制是指法律制度,侧重于立法层面。
法治
区别:
强调的是通过法律对国家和社会事物的管理,侧重于执法、司法层面。
联系:
法制” 是法治的前提,“法治” 是法制的体现和保障。
探究一:知法治之内涵
什么是法治?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什么法?
如何治?
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
1.法治的要求?P45-46AB
A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B法治要求实行善治
探究一:知法治之内涵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于2022年12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
该法立足于电信网络蓬勃发展,电信诈骗多发高发,犯罪活动猖獗的严峻形势,公众迫切希望出台相关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随后该法草案面向社会公众征集意见,共有12390位公众提出了28406条意见,包括建议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人员的惩戒力度、加强追赃挽损工作、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鼓励群众举报奖励等。不仅写入法条当中,并在现实生活中有序推进。
良法
A1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A2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
A3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探究二:悟法治之作用
交警指挥交通
政府便民服务
法庭审理现场
市场监督检查
①对个人:
③对国家: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P45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P47
探究二:悟法治之作用
中国从古代开始,我们就走上法治道路了吗?
1840年以前
(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
1840年以后(近代)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如今
人治社会
变法改制
探索法治建设
——确立依法治国
人高于法、权大于法
个人意志为最高权威
漠视规则、极大的任意性、非理性

失败
法律为最高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具有稳定性、一贯性
③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p47)
唯一方式
②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p44-p45)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
《法国民法典》
《中国宪法》
美国《隐私法案》
探究二:悟法治之作用
2.法治的作用或重要性?P44-p45+47①②③④
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P47
①对人民:
②对社会:
④对国家:
探究二:悟法治之作用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P45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P47
③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标志。p44-p45
描绘法治蓝图
第二部分
THE FIRST PART
探究三:观法治之进程
1978年
1997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
党的十五大提出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颁布《民法典》、
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2020年
2022
党的二十大,
坚定法治中国建设的决心
2012年
党的十八大提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探究三:观法治之进程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3.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行动指南、总目标、16字方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A.重要性:
B.行动指南:
C.总目标:
D.16字方针:
A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P47-3
A2: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探究三:观法治之进程
(前提)
(关键)
(防线)
(基础)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严格执法
P47-49A-D
探究四:践法治中国之行动
为真正解决“网络电信诈骗问题,促使天下无诈“,
小组合作探究:说一说国家、社会、个人应该如何作为?
探究四:践法治中国之行动
4.如何建设法治中国?P49-50(1)(2)(3)
(1)坚持十六字方针(p49)
①科学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②严格执法:使每一部法律都得到严格执行。
③公正司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④全民守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三者有机统一(p50)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 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补充:(3)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p50)
探究四:践法治中国之行动
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敢于同各种违法行为做斗争,见义智为
总结:教师寄语——《孤注一掷》
“那些被骗的,跟年龄、智商都无关,只因人有两颗心,一颗贪心,一颗不甘心。”诱惑的背后只有陷阱 ,恐惧的尽头只剩绝望!真正的财富、自由、幸福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孤注一掷观后感不是让我们不要相信朋友,是让我们学会在这个社会保护好自己。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城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3)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1)实行良法。
(2)实行善治。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新方针:科学立法——前提
严格执法——关键
公正司法——防线
全民守法——基础
(1)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
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夯实法治基础
1、法治的作用?
选择法治道路
2、法治的要求?
描绘法治蓝图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新方针?
4、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1.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公益广告,广告词是这样说的:“万事皆规律,有法天下和。”这句话告诉我们( )
A.法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B.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唯一标志
C.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D.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已经实现
A
×
×
无关
课堂训练
2.2022年,我国一批法律法规正式施行。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启了我国家庭教育进入“依法带娃"的时代;噪声污染防治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这体现了( )
A.法律反映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人与社会共同进步
B.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C.社会因法治而进步,有了法律制度就有了法治
D.要加强法治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B
×
×
未体现
良法
还需要善治
课堂训练
3.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法治中国建设,青少年应做到( )
A.科学立法,完备体系
B.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C.严格执法,依法行政
D.公正司法,廉洁高效
B
课堂训练
4.为预防、遏制和惩治电信网络诈猜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我国针对反电信网络诈骗立法,体现了( )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②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③坚持科学立法,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提供法律依据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B
×
未体现
全国人大
常设机关
5.新时代是中国走向强国的时代。法治不仅是强国之源、强国之基,而且是强国的重要标志。落实法治,我们应(B)
①实行良法之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②政府应以事实为依据,公正行使审判权③实行善治,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④坚持以人为本,人治与法治相结合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6.2022年6月5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对娱乐健身音响音量过大、室内装修活动、宠物叫声等扰民问题都作出了相应规定。对此,同学们踊跃讨论,你赞同的观点有(D)
①“德治”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法治”,小题大做②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行为,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③我们是未成年人,在家娱乐健身应该不受该法约束④良法还需善治,它的实施还需要有关部门严格执法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B
D
7.数据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与传统生产要素相比,数据要素存在“确权难、定价难、入场难、互信难、监管难”等问题,而数据资产登记是解决数据要素流通“五难”问题的重要基础。基于此,国家将制定数据资产登记法以填补制度空白。此法的制定(D)
A.能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利于实行良法善治B.有利于公正司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C.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强国D.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下列表述符合法治精神的是(C)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国王创造法律,而非法律创造国王C.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D.人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C
9.《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道:过去五年,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惩治腐败犯罪。审结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11.9万件。坚决惩治侵害群众利益的“蝇贪”“蚁腐”,对外逃腐败犯罪分子虽远必惩。这说明(A)
①我国坚持厉行法治、公正司法 ②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③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 ④党反腐惩恶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某校开展“法治进课堂”活动,大家围绕“依法治国”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下列观点你赞同的是(B)
①依法治国是强国之路 ②依法治国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要求实行善治③依法治国要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 ④依法治国对公民的要求只有守法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A
B
11.课堂上,道德与法治老师给大家播报了一则新闻:
  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
上述材料充分表明(D)
A.法治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B.美丽中国的目标已经完全实现C.厉行法治要做到坚持公正司法 D.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形成和实施过程是:党中央提出建议→民主协商→政府起草→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政府执行。这一过程体现了(D)
A.政府是国家的立法机关 B.人民政协履行决策的职能C.共产党坚持依法行政 D.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D
D
13.自2019年1月13日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明确,依法有序推进审判执行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司法行政公开、狱务公开。此举( )
①是对公民监督权的尊重 ②符合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公民的宪法基本原则 ③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 ④有利于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
14.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建设法治中国,要求( )
①要努力使每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②要使各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
③要使大多数的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④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A
A
15.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法治篇”,紧扣国家治理现代化主题,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彰显了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追求。习近平法治思想( )
①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②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③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
16.下列名言、俗语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要求不对应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D
C
17.__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A.科学立法 B.全面依法治国C.全面深化改革 D.以德治国
18.下列符合或体现建设法治中国要求的是( )
①张某参加居委会选举
②《民法典(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并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③两名身穿便衣的民警未亮明身份即进入李某家搜查
④王某在网上传播谣言造成恶劣影响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B
B
11.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12.小文家与邻居家产生了纠纷。小文告诉爸爸可以通过调解解决,因为调解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解决纠纷最常用的方式。( )13.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 )14.东营市公安交通管理部们出台规定,凡未悬挂临时标识或者号牌的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交管部门将依法实施处罚。由于有了号牌,穿行在大街小巷的电动自行车,骑行变得越来越有“规矩”。这表明,有了法律法规就可以实现法治。( )15.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 )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