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道德与法治八下3.1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共分四个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理解权利义务、人民当家作主、崇尚法治精神,本课是第二单元第三课“公民权利”中的第一框题“公民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确认并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是宪法的核心价值。本单元全面系统地讲述了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使学生了解自己享有的基本权利,从而增强自我权利意识、保护意识;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法律法规,逐步树立法治观念;引导学生依法参加社会活动,做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学情分析初中是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学生逐步接触社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农村学生思想单纯,法治意识不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强,对虚拟世界的诱惑抵制力不足。本册教材的内容正好弥补了学生这一方面知识的短缺。目前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对公民的基本权利有了一些了解,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增强宪法意识和法律观念,真正站直做人,胸怀天下。教学目标理性精神:认识公民的基本权利,自觉地依法行使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公共参与:通过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培养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作为国家主人翁的意识。政治认同:结合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增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激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激情。法治精神:结合漫画和案例体现出的公民权利,渗透法治意识的培养。教学过程(一)问题初解:课堂导入,初识权利材料:小云家是个幸福的大家庭。爸爸妈妈在企业工作,工资收入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去年他们家刚买了新房。爷爷奶奶每月能领到养老金。早餐后,小云去上学,爸爸妈妈去上班,爷爷奶奶相伴去公园锻炼。这是他们平凡而幸福的一天。问题:从小云一家人的生活可以看出他们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小云上学,体现她享有……爸爸妈妈上班,体现他们享有……小云家刚买了新房,体现他们享有……爷爷奶奶领取养老金,体现他们享有……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归纳“什么是权利”“公民基本权利和宪法有怎样的关系”来引入课题。我们本节课就通过小云的一家来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公民权利,体会这些权利对一家人幸福生活的意义,从而感受公民基本权利的价值。)(二)问题再解:自主导学,明确权利学生速读宪法第二章节选,明确宪法规定了哪些基本权利并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内容归纳出公民基本权利的知识框架,每组选一个学生在小组白板书写,其他学生在学案上完成。)(设计意图:使学生整体了解本课介绍了哪些基本权利,建构公民基本权利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三)问题提升:小组合作,深入探究分组合作,学生在本组的白板上继续完善问题再解的知识框架,思考“关于以上权利,教材讲了哪些问题”。(要求:①只写问题,不写答案,答案可在书上做好标记。②评选板书最佳小组。最佳小组的标准是用时少、答案准。)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板书内容,并要求其他小组人员补充或纠正答案。同时各组要依据互动的结果完善板书。(设计意图:将评比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能激发学生踊跃展示的积极性,还促使组员相互帮助,使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相结合,同时可以在问题初解、再解、提升中循序渐进,深入理解知识,有效提高能力。)(四)问题再生:大胆质疑,突破难点学生对以上内容中的疑点、盲点自由进行互动提问。生1:什么是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如何区分?师:很好,提了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有没有同学了解?没有的话我就解答了。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结社,是公民依照法定程序组织或者参加社会团体。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师追问: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吗?生:每周一我们举行升旗仪式,这是集会自由。我们加入共青团、少先队,这是结社自由。生2:老师,要想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需要达到多少岁?生笑,齐答:年满18周岁!师:确实,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需要年满18周岁。生3:什么叫财产的收益和处分?教师展示案例:小云爸妈用自己多年的积蓄买了一套两居室,住了两年后把房子租给小李,每月小李定期交房租。又两年后,小云爸妈将两居室出售。分析:小云爸妈对房子行使了哪些权利?生齐答:买是占有,住是使用,租是收益,卖是处分。师:(补充)收益和处分之间有何区别呢?关键在于所有权是否发生转移,出租房屋所有权转移了吗?没有,所以是收益权。出售房屋所有权转移了吗?转移了,房屋不再属于我了,所以是处分权。如热心人士捐款捐物就是在行使——生齐答:处分权。生4:国家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教育?有必要吗?生七嘴八舌议论: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上学才有出路……师:在回答问题前,或许这个视频能够给你启发。(播放视频《张桂梅将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学》17岁,她背井离乡,随着姐姐穿越整个中国,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在艰苦的环境下,靠自己的努力不断深造,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丈夫早逝,她没有子女,就把山里的孩子视如己出。她的理想是将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学,阻断贫困。她创办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主要接受家庭贫困、濒临辍学的女学生。一般来说,这些女生的文化课基础不太好,但这所中学的本科上线率却很高。她还是华坪儿童福利院多位孩子的“妈妈”。人们感谢她,她却说,自己做得还不够。自2008年华坪女高建校以来,张桂梅已经帮助多名女孩走出大山、圆梦大学。在张桂梅的学生中,有很多选择了医生、教师、警察等职业,还有的主动投身偏远、贫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张桂梅改变了这些女孩的命运轨迹,让她们的人生有了不一样的选择。)师:同学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措施。老师也曾是一名僻壤乡村的学生,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今天能够站在讲台上,要感谢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和我的父母省吃俭用供我读书。大山里的女孩有张桂梅妈妈支持,将她们送进大学,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师:(追问)看完视频,你有何感受或启发?生1:我们要努力学习,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生2:我感到很惭愧,我生活在幸福的社会中,有时却诸多抱怨,总想着学习太累了,想去偷会儿懒。(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任何思维活动都是从“疑”开始,又在“疑”中得以发展。通过互动质疑,教师不仅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而且明晰了本课的难点——收益和处分的区别。通过互动质疑,教师明白了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怎么讲,这为问题伴学课堂的限时讲授提供了契机。另外,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学习本课的重点——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有利于理解抽象、深奥的道理。)(五)问题归类:知识归纳,构建体系根据所学,完成本课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自主绘制,教师适时评价。(设计意图:概念是思维的反映,概念不清,思维就难以明了。在课堂结尾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查找知识并组织运用,完善、深化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从而使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真正圆满地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