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课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 学 时 间核心 素养 目标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通过良渚、陶寺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历史解释: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家国情怀: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重点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炎黄联盟和华夏族的形成、禅让制。难点 我国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禅让” 的含义和实质。教法 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启发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 手段 多媒体课时 1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新课 白板展示图片和问题 学生识图,简单回答 问题。 图 片 和 问 问题导入 直观了解, 激 发 学 生 探索新知 的兴趣(图中巨型雕像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形象,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是怎样的 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 位于河南郑州的炎帝(右)、黄帝(左)雕像)教师导入新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特点是 怎样的 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 故事,这些传说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 带着这个 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讲授 新课 议题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子议题1.阅读教材P15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叙述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时间、过程 (2)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如下图片: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后回 答:(1)时间:大约在5 000多年前。过程:① 大约在5000多年前, 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 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 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 区域中心集中,早 期城市逐步形成。②随 让 学 生 分 组讨论有 利于提高(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家、祭坛 着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 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 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 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 政治、经济、军事和祭 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 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 治,对外发动战争,形 成了早期国家 (2)私有制、阶级和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 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学生讨论后回答:(1)良 渚古城规模宏大;良渚 文明社会阶级分化明 显;良渚文明借助神权 管理国家;良渚文明治 理秩序规范;良渚文明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 (2)当时的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 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 级分化相当明显。 (3):(1)良渚古城: 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 今约5300—4300年。 古城规模在当时世界上 首屈一指。城北面的水 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 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内城建有大型广场和多 组高等级建筑。这些发 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 学生分析 解决问题 的能力 有 助 于 加 深学生对 知 识 的 理 解和运用, 提 高 学 生 认知能力。教师总结: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朝阳,属于西辽河流域的 红山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 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 和祭祀礼仪。 议题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子议题1.展示材料:材料一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 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迄 今为止,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 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 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 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材料二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 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陶寺遗址的墓葬 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 多件。 教师提问:(1)结合材料一和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出你 对良渚文化的认识。 (2)概括你从材料二中得到的信息。 (3)结合教材内容,请你对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做一简 介,并回答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什么特征。教师总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 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 年左右,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不断交流和融合,共同构 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距今4000多年,以中原地区为 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议 题 三 远 古 的 传 说 子议题1.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简要概括华夏族 的由来,并指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子议题2.展示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 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 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教师提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教师过渡:相传最后黄帝乘龙归天,而在他之后,我 国的黄河流域又相继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领袖,他们就是 尧、舜、禹。 子议题3 展示材料: 材料一 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 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 力。城内外墓地的随葬 品对比鲜明,说明良渚 当时不同身份和等级的 群体埋葬在不同的区 域,社会的阶级分化已 经相当明显。此考古发 现证实当时长江下游地 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陶寺古城:遗址 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 4300—4000年。墓中 随葬器物的不同,以及 用人殉葬的现象,说明 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 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 分化严重。大型墓葬的 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 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 聚中原。此遗址的发现 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 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学生看书后回答:炎黄 在阪泉大战,炎帝战败, 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 成联盟。后炎黄部落联 盟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 战,蚩尤战败,其部落 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 盟。黄帝被推举为炎黄 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 落联盟以后逐渐演化为 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 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 族的人文初祖。 学生回答:华夏族由错 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 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 中逐渐融合而成。 提高学生 分析问题 解 决 问 题 的能力,加 深 对 知 识 点 的 理 解 和运用。材料二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 子之政,荐之于天。 ——[西汉]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 材料三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 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 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 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 敢专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 教师提问:(1)何为禅让制 (2)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子议题4.展示材料:《史记 ·夏本纪》记载:“(他)乃劳 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教师可以请同学讲述有关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 考: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具有哪些优秀 的品质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 1.说说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和远古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学生回答:(1)含义:首 领传位给贤德之人的制 度。 (2)实质:民主推选联盟 首领(原始民主)。 学生讨论后总结:创新 精神,不屈不挠、坚持 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 奉献精神,敬业精神,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学生讨论后回答 进 一 步 巩 固 知识2.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 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 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平日来瞻仰的人 络绎不绝。如果你来当黄帝陵的导游, 请从人物经历、主要贡献等方面,撰写 一篇导游词,向游客介绍黄帝的事迹。课堂 小结 白板展示图片: 2至4名学生在教师的 启发下对本课知识点进 行总结 整体把握 本课脉络, 有利于学 生对知识 的理解和中华文明的起源 入文明社会的重要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家形成过程 境 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 远古的传说 市记忆。巩固 练习 一单选题: 1.据《史记 ·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 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 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 . 黄 帝 B . 炎 帝 C . 蚩 尤 D . 大 禹 2.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说道:“中华开国五 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这里赞扬的是( ) A . 女 娲 B . 黄 帝 C . 炎 帝 D . 大 禹 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 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据此可知,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B.勤劳智慧,创造了众多 的文明成就C.由炎帝和黄帝建立D.杂居相处, 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4.据《史记 ·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 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 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 的是中华民族的( ) A.英雄主义精神B.无私奉献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D.民族主义精神 5.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黄帝 创制等传说来自不同地区。在中国走向大一统的过 程中,这些地域性传说揉合在一起,形成了传说系 统。这表明,中华文明具有( ) A.创新性特质B.区域性差异C.连续性特点 D.一体性特征 6.为搭建两岸青少年交流融合的桥梁,传递两岸 同胞一家亲的文化认同,我市特组织了一场“神农 杯”海峡两岸青少年篮球邀请赛。活动中与“神农” 相关的古代传说中人物是( ) A . 炎 帝 B . 尧 C . 黄 帝 D . 禹 二、综合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炎黄时代也被称为中国古史的传说 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荜路蓝缕、 生生不息,留下了早期华夏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 绝的文化轨迹……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 祖文化、龙头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摘编自李俊《炎黄文化与民族认同》 材料二文献记载,炎帝发明农业、医药、交 易、纺织、陶器、房屋、音乐、舞蹈等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黄帝在继续推进炎帝发明的物质文明和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分 析指导。 加深对知 识点的理 解、巩固和 运用精神文明的基础上 , 创造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尤 其 是 建 立 了 以 黄 帝 为 首 的 “ 华 夏 联 盟 集 团 ” 。 有 学 者 指 出 , 这 是 国 家 出 现 的 前 奏 , 是 “ 前 国 家 ” 或 “ 早 期 国 家 ” 时 期 。 (1)据材料 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炎黄文化是“根 祖文化”的原因,并分析近年来举办“寻根”活动的意 义。 ( 2 ) 据 材 料 二 , 指 出 炎 帝 和 黄 帝 都 在 哪 两 大 领 域 有 伟 大 的 贡 献 , 并 指 出 材 料 二 提 及 的 学 者 对 “ 华 夏 联 盟 集团”是如何评价的。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的基本含义 。板书 设计 中 华 文 明 的 起 源(时间形成过程重要标志良渚古城的概况及特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概况及特点文明特征远古的炎帝联盟、人文初祖传说禅让制、尧舜禹的贡献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陶寺古城)教学 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