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1.2.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神秘地球”科普展览在校园科技节中拉开帷幕,同学们纷纷前往,学习地理知识,探究地球奥秘。据此完成1~3题。1.“探索认知”展区展示了人类对地球形状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现如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最简单、最直观的方法是( )2.“实践感知”展区放置了一个地球真实的“素颜”模型(如图),由此可以看出地球是个( )A.圆形 B.椭圆形C.正球体 D.不规则的球体3.在“互动体验”展区,同学们借助计算机工具,一起帮地球量“身材”,下列数据记录有误的是( )A.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B.平均半径约6 371千米C.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D.最大半径约6 371千米4.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简易地球仪的过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学具名称:简易地球仪。准备材料:泡沫球、铁丝、胶布、彩笔等。制作步骤:第一步,在泡沫球上用彩笔画出重要的经纬线和极点。(如图1所示)(1)分别写出图中a、b、c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a ,b ,c 。 第二步,将铁丝弯成半圆,所弯的半圆要比泡沫球略大些。(如图2所示)(2)图中d是地轴,倾斜的地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大致为 。 第三步,在泡沫球a、b两处各钻一个小孔,将d从泡沫球小孔中穿过,然后在a、b两处裹上胶布,这样既可以将泡沫球固定在d的中间,又可以转动泡沫球。(如图3所示)(3)小明制作的这个简易地球仪半径只有10厘米。请你用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实际大小。(答出两点即可)能力提升5.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有多名航天员进入太空。右图为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天宫”中看到的地球。在空间站能观察到地球表面的( )A.经线 B.纬线C.地轴 D.海洋6.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工具,地球仪上有很多点和线,根据图中的提示,猜猜“我”是谁。(填字母和名称)(1)“我”是地球上始终对着北极星方向的一个点。“我”是 。 (2)人们都说“我”是南北两极的最近“通道”,可是“我”在地球中并不真实存在。“我”是 。 (3)人们可以用“我”来表示地球的大小,“我”的长度约为4万千米,“我”是 。 思维拓展7.(选做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这点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十分微小,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仍可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如果按照比例制作一个半径为1米的地球仪,那么赤道半径仅仅比极半径长了大约3毫米,人的肉眼是难以觉察出来的,因此制作地球仪时总是将它制成规则球体。(1)地球是不是正球体 你能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吗 (2)为什么将地球仪制成规则球体 (3)中国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造林面积超过110万亩(1亩=1/15公顷),如果把此处的树按1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估算一下塞罕坝机械林场有多少棵树。答案:课后知能演练1~3.1.D 2.D 3.D 解析:第1题,现如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最简单、最直观的方法是观看地球卫星影像。第2题,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第3题,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平均半径约6 371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4.答案:(1)北极(点) 南极(点) 赤道 (2)66.5° (3)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 371千米,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等。5.D 解析:经线和纬线以及地轴都是存在于地球仪上的,在地球上并没有经线、纬线和地轴,但是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是真实存在的,在空间站能观察到。6.答案:(1)E北极 (2)A地轴 (3)B赤道解析:第(1)题,地球上始终对着北极星的点是北极,在图中是E。第(2)题,连接南北两极的最近“通道”是地轴,在图中是A。第(3)题,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是赤道,在图中是B。7.答案:(1)不是正球体。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地球虽不是一个正球体,但赤道半径仅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将地球缩小制成地球仪,这点差距变得微乎其微,因此人们将地球仪制成规则球体。(3)4.8亿棵树。解析:第(1)题,由材料“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知,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第(2)题,对于体积很大的地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那么对于缩小后的地球仪,这点差距变得微乎其微,几乎看不出来,所以人们将地球仪制成规则球体。第(3)题,地球赤道长约4万千米,赤道12圈约48万千米。按1米的株距计算,也就是有480 000 000米÷1米/棵=4.8亿棵。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