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生物学第一轮复习训练题(四)(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生物学第一轮复习训练题(四)(有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南昌市高三第一轮复习训练卷
生物学(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双链DNA分子中有p个碱基G,其中一条链上的嘌呤碱基数量是嘧啶碱基数量的m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DNA分子中嘌呤碱基的数量是嘧啶碱基数量的m倍
B. 该DNA分子中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都与五碳糖的3'C原子相连
C.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D. 该DNA的一条链中的G有p/2个
2. 下列关于DNA复制和转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复制时,脱氧核苷酸通过氢键连接成子链
B. 复制时,解旋酶使DNA双链由5′端向3′端解旋
C. 复制和转录时,在能量的驱动下解旋酶将DNA双链解开
D. DNA复制合成的子链和转录合成的RNA延伸方向均为由5′端向3′端
3. 亚硝酸盐可使DNA的某些碱基脱去氨基而发生变化:C转变为U(U与A配对),A转变为I(I为次黄嘌呤,与C配对)。已知某双链DNA的两条链分别是①链和②链,①链的一段碱基序列为5'-AGTCG-3',此DNA片段经亚硝酸盐作用后,其中一条链中的A、C发生了脱氨基作用,经过两轮复制后,子代DNA片段之一是-GGTTG-/-CCAA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DNA片段在未经亚硝酸盐作用时,核苷酸之间含有8个磷酸二酯键、13个氢键
B. 经亚硝酸盐作用后,②链中碱基A和碱基C发生了脱氨基作用
C. 经亚硝酸盐作用后,DNA片段经两轮复制产生的异常DNA片段有2个
D. 经过两轮复制共消耗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10个
4. 模拟实验是根据相似性原理,用模型来替代研究对象的实验。比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实验一)中用小桶甲和乙分别代表植物的雌雄生殖器官,用不同颜色的彩球代表D、d雌雄配子;“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模拟实验(实验二)中可用橡皮泥制作染色体模型,细绳代表纺锤丝;DNA分子的重组模拟实验(实验三)中可利用剪刀、订书钉和写有DNA序列的纸条等模拟DNA分子重组的过程。下列实验中模拟正确的是( )
A. 实验一中可用绿豆和黄豆代替不同颜色的彩球分别模拟D和d配子
B. 实验二中牵拉细绳使橡皮泥分开,可模拟纺锤丝牵引使着丝粒分裂
C. 实验三中用订书钉将两个纸条片段连接,可模拟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D. 向实验一桶内添加代表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彩球可模拟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5. 某种昆虫的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雌虫有黄色和白色两种表型,雄虫只有黄色,控制白色的基因在雄虫中不表达,各类型个体的生存和繁殖力相同。随机选取一只白色雌虫与一只黄色雄虫交配,F1雌性全为白色,雄性全为黄色。继续让F1自由交配,理论上F2雌性中白色个体的比例不可能是( )
A. 1/2 B. 3/4 C. 15/16 D. 1
6. 在某一动物雌雄各半的种群内, 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分别占20%、80%,若它们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9/20,原因可能是( )
A. 含a基因的雄配子仅有50%具有受精能力 B. 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迁出25%
C. 基因型为Aa的雌性个体有50%无生殖能力 D. 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50%不能成活
7. 某自花传粉植物体内有三种物质(甲、乙、丙),其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三种酶均由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合成。为培育生产乙物质的优良品种,科学家利用野生型植株和两种突变植株(T1、T2)进行自交,结果如表所示(多或少指三种物质含量的多或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亲本(表型) 自交F1代株数(表型)
野生型(甲少、乙少、丙多) 180(甲少、乙少、丙多)
T1(甲少、乙少、丙多) 90(甲少、乙多、丙少)、271(甲少、乙少、丙多)、120(甲少、乙少、丙少)
T2(甲少、乙少、丙多) 91(甲少、乙多、丙少)、270(甲少、乙少、丙多)、122(甲多、乙少、丙少)
A. 野生型、T1、T2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AaBbDD
B. T1、T2自交F1代中(甲少、乙少、丙多)个体的基因型各有2种
C. T1、T2自交F1代中(甲少、乙多、丙少)个体的基因型完全相同
D. 理论上T2自交F1代中能稳定遗传的目标植株与T1自交F1代中一样多
8. 家鸡的Z染色体上分布着影响羽毛生长速率的基因,其中慢羽基因表达使雏鸡的翅尖羽毛长得慢而较短,快羽基因表达使雏鸡的翅尖羽毛长得快而较长。在慢羽雌鸡与快羽雄鸡杂交产生的F1中,雌鸡均为快羽、雄鸡均为慢羽。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慢羽基因与快羽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B. 慢羽基因是显性基因,快羽基因是隐性基因
C. 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中,慢羽鸡的雌雄比例为1:1
D. 纯合快羽雌鸡与纯合慢羽雄鸡杂交的子代在雏鸡阶段也能正确辨识性别
9. 编码某蛋白质的基因有两条链,一条是模板链(指导mRNA合成),其互补链是编码链。若编码链的一段序列为5'—ATG—3',则该序列所对应的反密码子是( )
A. 5'—CAU—3' B. 5'—UAC—3' C. 5'—TAC—3' D. 5'—AUG—3'
10. 如图甲、乙为小鼠的β-蛋白基因(图中的实线为基因的两条链)分别与其最初转录形成的hnRNA和在细胞核内经加工形成的成熟mRNA杂交的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hnRNA和成熟mRNA上都有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B. 甲、乙两图中,与hnRNA和成熟mRNA杂交的DNA单链碱基序列相同
C. 图中hnRNA形成成熟的mRNA过程中有的磷酸二酯键被破坏
D. 若hnRNA和成熟mRNA杂交将出现类似图乙所示的杂交带
11. XBB毒株是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戌新的变异分支,属于单股正链RNA(+ssRNA)病毒,病毒的正链RNA(+ssRNA)可以行使mRNA的功能,其增殖过程如图所示。已知+ssRNA一段序列M中共含碱基2000个,其中G和C占碱基总数的3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XBB毒株子代病毒的合成过程需要宿主细胞提供场所、原料、酶、能量等
B. 以+ssRNA的M序列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的M序列过程共需1280个碱基A和U
C. XBB毒株和细菌遗传信息传递的途径不同,但均存在RNA→蛋白质的过程
D. 新冠疫苗接种者仍有被XBB毒株感染的风险,感染高峰期外出仍然需要小心防护
12. 表观遗传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其中蜂王与工蜂的异型分化就是一种表观遗传现象。刚孵化的幼虫都能取食蜂王浆,但3天后,只有极少数幼虫继续取食蜂王浆,最终发育为蜂王,绝大多数幼虫只能取食花粉和花蜜,发育为工蜂。研究表明,Dnmt3蛋白是一种DNA甲基转移酶,它是Dnmt3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在没有被甲基化的DNA区域添加甲基基团,敲除Dnmt3基因后,无论取食何种食物,幼虫均能发育为蜂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蜂王浆的作用之一可能与重要基因的甲基化有关
B. 敲除Dnmt3基因后形成的蜂王体内的DNA甲基化与由蜂王浆诱导的正常蜂王相似
C. 表观遗传均由DNA碱基的甲基化引起,都不能遗传给后代
D. 表观遗传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但可能会导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选不全得2分,有选错得0 。
13. 遗传物质的发现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经过了许多科学家不断努力才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下列关于人类在探索遗传物质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致死的S型菌株的DNA分子在小鼠体内可使R型活菌的相对性状从无致病性转化为有致病性
B. 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自变量控制的“加法原理”,将“S型菌DNA+DNA酶”加入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结果证明DNA是转化因子
C. 用蛋白质被35S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沉淀物放射性强而上清液几乎没有放射性,这表明蛋白质不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 探究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的实验需要将病毒的蛋白质和RNA分离、纯化,分别侵染烟草
14.某种鸟类的羽毛颜色有黑色(存在黑色素)、黄色(仅有黄色素,没有黑色素)和白色(无色素)3种。该性状由2对基因控制,分别是Z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A/a(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和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H/h(H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对图中杂交子代的描述,正确的是( )
黑羽雌鸟 × 白羽雄鸟
HhZAW hhZaZa
黑羽雄鸟 黄羽雌鸟 白羽雌鸟
A. 黑羽、黄羽和白羽的比例是2:1:1 B. 黑羽雄鸟的基因型是HhZAZa
C. 黄羽雌鸟的基因型是HhZaZa D. 白羽雌鸟的基因型是hhZaW
15. 不同品种烟草在受到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后症状不同。研究者发现品种甲受TMV侵染后表现为无症状(非敏感型),而品种乙则表现为感病(敏感型)。甲与乙杂交,F1均为敏感型;F1与甲回交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3∶1。对决定该性状的N基因测序发现,甲的N基因相较于乙的缺失了2个碱基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B. F1自交所得的F2中敏感型和非敏感型的植株之比为15∶1
C. 发生在N基因上的2个碱基对的缺失不影响该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
D. 用DNA酶处理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然后导入到正常乙植株中,该植株表现为感病
16. 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过程受到多个水平的调控,包括转录前调控、转录调控、翻译调控等,每一水平的调控都会实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下图表示几种调控的原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表示转录的过程是②,图2中表示翻译的过程是⑥
B. 图2中Lin—14基因编码的mRNA与miRNA不完全互补配对属于转录调控
C. 图1中B细胞DNA的选择性重排属于转录调控
D. 与DNA复制相比较,图2中④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形式是A一U
三、非选择题:此题共 5 个小题,共60分。
17.(12分)某种由单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S病)患者表现为行走不稳、眼球震颤,多在成年发病。甲乙两人均出现这些症状。遗传咨询发现,甲的家系不符合S病遗传系谱图的特征,而乙的家系符合。经检查确诊,甲不是S病患者,而乙是。回答下列问题:
(1)遗传咨询中医生初步判断甲可能不是S病患者,而乙可能是该病患者,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血型 ②家族病史 ③B超检测结果
(2)系谱图分析是遗传疾病诊断和优生的重要依据。下列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中,一定不属于S病的是________(填序号),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定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是___________(填序号)。
(3)提取患者乙及其亲属的DNA,对该病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电泳结果如下图(1是乙,2、3、4均为乙的亲属)。根据该电泳图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2号和4号个体携带了致病基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孕前干预是出生缺陷防治体系的重要环节。单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也有可能产生不含致病基因的健康配子,再通过基因诊断和试管婴儿等技术,生育健康小孩。该类型疾病女性患者有可能产生不含致病基因的卵细胞,请从减数分裂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0分)作物在成熟期叶片枯黄,若延长绿色状态将有助于提高产量。某小麦野生型在成熟期叶片正常枯黄(熟黄),其单基因突变纯合子ml在成熟期叶片保持绿色的时间延长(持绿)。回答下列问题:
(1)将ml与野生型杂交得到F1,表型为_________(填“熟黄”或“持绿”),则此突变为隐性突变(A1基因突变为al基因)。推测A1基因控制小麦熟黄,将A1基因转入____________个体中表达,观察获得的植株表型可验证此推测。
(2)突变体m2与ml表型相同,是A2基因突变为a2基因的隐性纯合子,A2基因与A1基因是非等位的同源基因,序列相同。A1、A2、a1和a2基因转录的模板链简要信息如图1。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基因相比,a1基因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a2基因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使合成的mRNA都提前出现了________,翻译出的多肽链长度变________,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活性丧失。A1(A2)基因编码A酶,图2为检测野生型和两个突变体叶片中A酶的酶活性结果,其中__________号株系为野生型的数据。
(3)若A1和A2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ml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m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若将ml与m2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
19.(14分)抗除草剂基因bar和pat都能编码磷化乙酰转移酶(PAT),该酶能对除草剂草铵膦中的毒性成分磷化麦黄铜(PPT)中的自出氨基乙酰化从而对PPT解毒,研究人员向小麦中导入bar基因和pat基因培育出对草甘胺膦等多种除草剂具有高耐受性的优良品种。但由于导入的基因在染色体上随机整合,植株的抗除草剂性状也不一定能稳定遗传。已知玉米的2号染色体上另有一对等位基因A、a,分别控制玉米叶形的直叶和卷叶。不考虑互换和突变,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若只有一个抗除草剂基因pat(简称P)导入某杂合的直叶玉米细胞内,通过组织培养获得了抗除草剂性状的转基因玉米,导入的抗除草剂基因P与2号染色体可能存在如图所示的三种位置关系:
请设计最简便的实验探究基因P与2号染色体的位置关系。
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若子代中直叶抗除草剂:卷叶不抗除草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基因P与2号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
②若子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基因P与2号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
③若子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基因P与2号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图3所示。
(2)若仅考虑玉米对除草剂是否具有抗性,同时转入bar和pat两个抗除草剂基因的玉米植株自交后产生的F1的性状分离比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种分离比)。
(3)若已知某基因型为Aa的直叶植株甲转入的两个抗除草剂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且均不在2号染色体上,对甲植株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后,获得多个植株,为了减缓转基因植株的进化速度,将这些植株与杂合的直叶不抗除草剂植株等比例间行种植,那么在自然状态下繁殖的子代中卷叶不抗除草剂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__。
20.(12分)为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HDAC8)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者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HDAC8基因缺失的突变模型(如图1所示)。
(1)据图1分析可知: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实现靶向切除HDAC8基因的原理是Cas9蛋白—sgRNA复合体中sgRNA识别并与目标DNA中的靶点序列结合,其中sgRNA与靶点序列结合的碱基序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as9蛋白作用于目标DNA的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键)使双链断裂,实现对HDAC8基因敲除。
(2)sgRNA是由体外转录形成的,其基因的上游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该结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对野生型斑马鱼和实施HDAC8基因敲除的斑马鱼HDAC8进行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数字表示HDAC8氨基酸的数量)。研究人员认为HDAC8基因敲除成功,理由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丧失。出现图2结果的原因可能是HDAC8基因转录的mRNA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前出现。
(4)将敲除成功的纯合斑马鱼与野生型斑马鱼杂交,F1自由交配得F2。将F2不同类型的斑马鱼标记后放归到有捕食性天敌的野外水域中,一段时间后发现突变纯合子数量明显减少,而其他类型的数量几乎没变。请结合图3解释突变纯合子数量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2分)瓢虫鞘翅上的斑点图案多样而复杂。早期的杂交试验发现,鞘翅的斑点图案由某条染色体上同一位点(H基因位点)的多个等位基因(h、HC、HS、HSP等)控制的。HC、HS、HSP等基因各自在鞘翅相应部位控制黑色素的生成,分别使鞘翅上形成独特的斑点图案;基因型为hh的个体不生成黑色素,鞘翅表现为全红。通过杂交试验研究,并不能确定H基因位点的具体位置、序列等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体杂交,所得F1的表型与两个亲本均不同,如图所示。
亲本的表型在F1中的表现,表明该亲本的黑色斑是__________性状。若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表型的比例为___________。
(2)近期通过基因序列研究发现了P和G两个基因位点,推测其中之一就是H基因位点。为验证该推测,研究人员在翻译水平上分别阻止了P和G位点的基因表达,实验结果如表所示。结果表明,P位点就是控制黑色素生成的H基因位点,那么阻止P位点基因表达的实验结果对应表中哪两组?_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此外,还可以在___________水平上阻止基因表达,以分析基因对表型的影响。
组1 组2 组3 组4
未阻止表达
阻止表达
(3)为进一步研究P位点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相关实验。两个大小相等的完整鞘翅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如图甲所示,说明P位点基因的表达可以促进鞘翅黑色素的生成,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底红点鞘翅面积相等的不同部位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如图乙所示,图中a、b、c部位mRNA总量的差异,说明P位点基因在鞘翅不同部位的表达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鞘翅上有产生黑色素的上层细胞,也有产生红色素的下层细胞,P位点基因只在产生黑色素的上层细胞内表达,促进黑色素的生成,并抑制下层细胞生成红色素。综合上述研究结果,下列对第(1)题中F1(HCHS)表型形成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有哪几项_____。
A. F1鞘翅上,HC、HS选择性表达 B. F1鞘翅红色区域,HC、HS都不表达
C. F1鞘翅黑色凸形区域,HC、HS都表达 D. F1鞘翅上,HC、HS只在黑色区域表达
2024-2025学年度南昌市高三第一轮复习训练卷参考答案
生物(四)
一、单项选择题(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B C A A D D A D B C
二、多选题(16分)
题号 13 14 15 16
答案 ABC AD ABD BC
三、非选择题(60分)
17.(12分)
(1)②(1分)
(2)③(1分),系谱图③中Ⅰ的两个亲本不患该病,而Ⅱ中一个子代患该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一定不属于S病 (2分),①②(2分)
(3)不能(1分),乙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电泳图可知,乙(1号个体)为杂合子,但无法推断哪条条带携带致病基因,哪条条带携带正常基因(3分)
(4)该类型疾病女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和正常基因是随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2分)
18.(10分)
(1)熟黄(1分),持绿(或m1或突变型)(1分)
(2)碱基对的替换(1分),碱基对的增添(1分),终止密码子(1分),短(1分),①(1分)
(3)a1a1A2A2(1分),A1A1a2a2(1分),1/2(1分)
19.(14分)
(1)取该杂合直叶玉米植株自交,统计与分析子代性状分离比(2分),3:1(2分),直叶不抗除草剂:直叶抗除草剂:卷叶抗除草剂=1:2:1(2分),直叶抗除草剂:直叶不抗除草剂:卷叶抗除草剂:卷叶不抗除草剂=9:3:3:1(2分)
(2)抗除草剂:不抗除草剂=3:1、全抗除草剂、抗除草剂:不抗除草剂=15:1(4分)
(3)25/256(2分)
20.(12分)
(1)5'-CAAUG-3'(2分),磷酸二酯键(1分)
(2)启动子(1分),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 (2分)
(3)基因敲除斑马鱼HDAC8蛋白长度变短(2分),终止密码子(2分)
(4)(HDAC8基因被敲除后使)突变纯合子的运动能力(游动速度、活动性、运动距离均)下降,更容易被天敌捕捉(2分)
21.(12分)
(1)显性(1分),1:2:1 (顺序可调)(1分)
(2)组3、组4 (1分),对应3、4组阻止P位点基因表达后实验结果应该是没有黑色素生成(2分),转录(1分)
(3)黑底红点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远远大于红底黑点(2分),黑色斑点面积大小(2分)
(4)ABD(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