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南昌市高三第一轮复习训练卷生物学(五)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一个基因可突变成多个等位基因B.基因重组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出新的表型C.Ti质粒的T-DNA片段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属于染色体变异D.染色体上的DNA某处发生了个别碱基的增添属于基因突变2.结肠癌是一种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生和转移与一系列基因的调控异常有关,可导致细胞失控性增殖并逃脱凋亡,最终形成肿瘤,相关基因见下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基因类型 主要原因 主要功能原癌基因 C-mye、Ras、EGFR等 促进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抑癌基因 p53、DCC、APC等 抑制细胞生长和增殖,促进细胞凋亡错配修复基因 HMSHI、HLHI、PMSI、PMS2等 修复碱基配对错误的基因危险修复基因 COX-2、CD44等 促进细胞生长、促进细胞转移A.原癌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使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可能引起结肠细胞癌变B.抑癌基因突变,使相应蛋白质活性降低,可抑制细胞凋亡C.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突变可能导致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进一步导致细胞癌变D.危险修饰基因突变或表达量降低,导致结肠癌细胞更容易转移到其他位置3.碱基类似物5-溴尿嘧啶 (5-Bu)既能与碱基A配对,又可以与碱基G配对。在含有5-Bu、A、G、 C、T五种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得到突变体大肠杆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5-溴尿嘧啶引起的基因突变属于自发突变B.5-溴尿嘧啶提高了基因突变频率C.这种碱基的改变也可叫做表观遗传D.繁殖3代后,子代突变体大肠杆菌DNA中的A-T全部替换为G-C4.果蝇(2n=8)属于二倍体生物,其精原细胞可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精原细胞数目,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精巢内,含有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的细胞内可发生的变化是( )A.核基因进行复制与碱基序列的改变B.染色单体分离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C.染色体出现联会、互换D.基因A与a分离,XB与基因A或a随机组合5. 单基因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是P基因突变所致。图中所示为某患者及其父母同源染色体上P基因的相关序列检测结果(每个基因序列仅列出一条链,其他未显示序列均正常)。患者的父亲、母亲分别具有①、②突变位点,但均未患病。患者的弟弟具有①和②突变位点。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未突变P基因的位点①碱基对为A-TB.①和②位点的突变均可能会遗传C.患者同源染色体的①和②位点间发生交换,可使其产生正常配子D.不考虑其他变异,患者弟弟体细胞的①和②突变位点不会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6.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含有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 ,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 b(如图所示),以该植株为父本可以进行测交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B.如果没有其他变异,则测交后代全部表现为白色性状C.如果测交后代有红色性状出现,只能是2和3之间发生了互换D.如果图中的四个基因只有3上的B基因变成b基因,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7.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进行了人类遗传病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一家族中有的成员患甲种遗传病,有的成员患乙种遗传病。右图是该校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该家族遗传系谱图,现已查明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对该家族系谱图的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A.甲病在人群中只有男性患者,乙病只有女性患者B.Ⅲ-8的致病基因中有一个来自Ⅰ-1C.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若Ⅲ-8和Ⅲ-9婚配,则后代男孩患乙病的概率为1/88.栽培马铃薯为同源四倍体,育性偏低。GBSS基因(显隐性基因分别表示为G和g)在直链淀粉合成中起重要作用,只有存在G基因才能产生直链淀粉。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相比二倍体马铃薯,四倍体马铃薯的茎秆粗壮,块茎更大B.选用块茎繁殖可解决马铃薯同源四倍体育性偏低问题,并保持优良性状C.Gggg个体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均含有1个或2个G基因D.若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GGgg个体自交,子代中产直链淀粉的个体占35/369.植物甲(2n=20, AA)的花粉落在自身柱头上时,花粉不能穿过柱头,故无法完成受精作用;植物乙(4n=38, AABB)是正常自花传粉植物,其中A、B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现欲培育新类型植物丙,具体过程为:利用植物甲与植物乙杂交得到 F1, F1再与植物乙杂交得到F2,通过选育便可得到符合要求的植物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植物甲的花粉不能正常萌发而影响受精,应让其作母本B.植物乙是由两个不同的物种通过自然种间杂交后直接获得的C.F1是三倍体,其体细胞中含有29条染色体,不含同源染色体D.若B组染色体在F1减数分裂Ⅰ时随机移向某一极,则F2的染色体组成可能有10种10. 某水果的W基因(存在多种等位基因)影响果实甜度。研究人员收集到1 000棵该水果的植株,它们的基因型及对应棵数如下表。据表分析,这1000 棵植株中W1的基因频率是( )基因型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棵数 211 114 224 116 260 75A.16.25% B.32.50% C.50.00% D.67.50%11.鲟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测定了中华鲟、长江鲟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鲟科分为尖吻鲟类、大西洋鲟类和太平洋鲟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B.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C.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D.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12.为控制地中海沿岸某陆地区域蚊子的数量,每年在距海岸线0~20km范围内(区域A)喷洒杀虫剂。某种蚊子的Est基因与毒素降解相关,其基因频率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在区域A中,该种蚊子的Est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B.随着远离海岸线,区域A中该种蚊子Est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由迁入和迁出导致C.距海岸线0~60km区域内,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相同D.区域A中的蚊子可快速形成新物种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选不全得2分,有选错得0 。13.如图表示某雄性个体(基因型为AaBb,基因所在的位置如图1所示)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染色体以及基因的分布情况,图中字母表示相关基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形成过程中基因重组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B.乙产生的原因是减数分裂Ⅱ间期基因A完成了复制C.丙的产生是染色体发生了互换,导致非等位基因组合D.丁的产生可能是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14.下图为某二倍体植物的育种过程,①②分别为具有不同优良性状(不同优良性状由不同基因决定)的该种植物的纯合子,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杂交的目的是将二者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B.③→④过程可能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获得⑩植株的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D.⑥植株为稳定遗传的纯合子,③→⑦需要经过植物组织培养15. 某二倍体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动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群有5.5%的个体患该病B.该种群h基因的频率是10%C.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共有6种D.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H基因频率不变16.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症感染的一类药物,如表为2019-2022年,该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及细菌 W 对该类抗生素耐药率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抗生素直接对细菌的耐药性基因进行选择,使耐药基因频率增大B.抗生素的不科学使用导致细菌耐药基因的产生,并逐代积累C.治疗细菌X引起的疾病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细菌容易发生基因重组D.及时更换新的抗生素类药物,可将细菌耐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三、非选择题:此题共 5 个小题,共60分。17.(11分)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稻穗的大小会影响水稻产量。研究人员通过诱变育种获得了两个单基因纯合突变体品系(突变体1和突变体2),突变体的稻穗显著大于野生型。为探究突变体中两突变基因的关系及大穗的原因,进行了如下研究。(1)将突变体1和突变体2分别与野生型水稻杂交,获得的F 的稻穗大小与野生型相同,说明大穗为 (填“显性”或“隐性”)性状。(2)为研究两突变品系中突变基因的关系,可将 杂交,若F 表型为 ,说明两突变基因彼此互为等位基因;若F 表型为 ,F 自交所得F 的表型及比例为 ,说明两突变基因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3)已知F基因是稻穗发育的主要抑制基因,染色体中组蛋白的甲基化可以影响F基因的表达,野生型水稻F基因表达水平是突变体1的10倍。研究发现,突变体1发生突变的基因为某种甲基转移酶基因,对野生型和突变体1的该基因进行测序,结果如图所示。推测突变体1大穗出现的原因是:突变体1的甲基转移酶基因发生了碱基的 ,其指导合成的mRNA上提前出现 ,合成的肽链变短,甲基转移酶功能异常,组蛋白的甲基化水平改变,从而导致。18.(10分)某女性患有乳腺癌,检测发现其体内存在BRCA1突变基因。研究发现, 该基因突变的人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若干倍。请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BRCA基因的作用是修复一些有害突变,防止细胞癌变,请问BRCA基因属于_______(填“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目前已发现BRCA基因突变有BRCA1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突变和BRCA2基因(位于13号染色体上)突变两种类型,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特点。(2)该女性与一正常男性结婚后:①怀一女孩,要预知该女孩是否也会患病,可采用的最直接的检测方法为_______________,利用该方法检测出该男性也有BRCA1突变基因,说明 BRCA1突变基因属于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②同时发现该女性还携带色盲基因,请问他们生出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③已知他们生了一个两病兼患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男孩,请推断:该过程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有________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该 XXY男孩出现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14分)我国盐碱地面积广,但主要粮食作物难以生长。下图是某科研小组尝试利用普通水稻(2n=24)培育耐盐水稻新品种的育种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1)过程①所示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处理的是萌发的种子而不是干种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种子,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答出两点)。(2)若过程①处理并筛选得到的耐盐植株经基因检测是单基因突变导致的,经过程②一代自交、筛选得到的耐盐植株中纯合子占1/3,则经过第二代、第三代自交并筛选获得耐盐植株中纯合子分别占_________、___________。(3)过程③的育种方法叫_____________育种,该过程中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该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过程②相比,过程③的育种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2分)某二倍体雌雄同株植物的茎色受等位基因A和a的控制,且紫色对绿色为显性。科学家用X射线处理某纯合紫株的花药后,将获得的花粉对绿株进行传粉,得到的F1中出现了1株绿株(M)。请回答下列问题:(1)等位基因A和a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 M 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则发生突变的基因是____(选填“A”或“a”)。若 M 的出现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而且变异的配子活力不受影响,但两条染色体异常的受精卵不能发育,则对 M 出现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了确定绿株M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还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请利用杂交实验进行探究,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测结果及结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测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 (13分)一百多年前,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游历,对加拉帕克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进行研究,发现这些鸟与生活在南美大陆上的某种鸟(后称达尔文地雀)有着相似的特征.(1)岛上的13种地雀在羽色、鸣叫、产卵和求偶等方面极为相似,仍属于不同物种,原因是这些地雀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2)后人研究发现,13种地雀来自同一祖先(数千年前的达尔文地雀)。下列最有说服力的研究证据是___________。A.化石 B.胚胎学 C.比较解剖学 D.分子生物学(3)一百多年后,美国生物学家彼得·格兰特对主岛中:Gf地雀(喙较小,取食小坚果)和Gm地雀(喙较大,取食大而硬的坚果)进行了多年研究。其中,1976年6月至1978年1月岛上持续干旱,1983年受厄尔尼诺影响,雨量异常充沛。如图示1975至1978年岛上Gf地雀数量、种子相对数量和种子深度变化;如表所示1975至1985年Gf地雀喙的大小变化。①图中表示Gf地雀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分析1977年间曲线走势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表数据,对地雀喙大小变化作出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多选)A.气候变化是诱因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食物变化是主因 D.喙变异始终存在②Gm 地雀喙大小有差异,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__多样性,深入研究发现不同地雀体内的__________存在差异(多选)。A.碱基序列 B.密码子类型 C.氨基酸种类 D.蛋白质结构(4)若某地雀的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40%、40%、20%,那么这个种群中基因 A 的频率是________。若人为淘汰该种群中aa个体,其它基因型个体随机交配一代,没有自然选择,A对a为完全显性,则该种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___。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2024-2025学年度南昌市高三第一轮复习训练卷参考答案生物(五)一、单项选择题(24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B D B B A C C C D A C B二、多项选择题(16分)题号 13 14 15 16答案 BC AC AB ABC三、非选择题(60分)17.(11分)(1)隐性(1分)(2)突变体1和突变体2(2分),大穗(1分),野生型(1分),野生型:突变型=9:7(2分)(3)替换(1分),终止密码子(1分),F基因对稻穗发育的抑制作用减弱,最终出现大穗现象(2分)18. (10分)(1)抑癌基因(1分),随机性和不定向性(1分)(2)①基因检测(1分),隐性(1分),②1/8(2分),③BC(2分),其母亲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含色盲基因的两条X染色体未分开,进入到同一个卵细胞中,与正常的含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从而形成XXY的色盲男孩(2分)19. (14分)(1)基因突变(1分),萌发的种子细胞分裂旺盛,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2分),随机性、不定向性、突变频率低(答出两点即可)(2分)(2)3/5 (2分),7/9(2分)(3)单倍体(1分),植株弱小,高度不育(1分),单倍体幼苗(1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1分),明显缩短育种年限(1分)20. (12分)(1)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2分)(2)A(2分),在紫株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A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或整条缺失(2分)(3)用绿株 M 与纯合紫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统计F2茎色及比例(2分),若F2中紫株:绿株=3:1,则为基因突变导致的(2分),若F2中紫株:绿株=6:1,则为染色体变异引起的(2分)21. (13分)(1)生殖隔离(1分)(2)A(1分)(3)① a(1分),干旱导致小坚果数量骤降,Gf 地雀种內竞争加剧,存活率下降(2分),BD(2分)②遗传(1分),AD(2分)(4) 60%(1分),15:1(1分),是(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