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云端旅行·宝岛台湾”教学设计(表格式)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6“云端旅行·宝岛台湾”教学设计(表格式)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云端旅行 ·宝岛台湾”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本节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是:“认识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 地图上指出台湾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标中的部分内容,具体为“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 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
二、教材分析:
“台湾省”是初中地理粤人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区域”第六节的内容。该节内容 是认识区域的最后一节,认知方法已经在前几节中充分展示,因此,本节内容主要是以学生 活动的形式展开。该节内容主要包括“祖国的神圣领土”、“美丽富饶的宝岛”和“快速发 展的经济”三个部分。教材将“祖国神圣的领土”放在节首,可以看出该内容是本节的重点。 但由于台湾离我们的生活距离较远,因此学习活动需要设定真实且强有吸引力的活动情境拉 近区域距离,降低学习难度。
三、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来自四川省资阳中学初二年级学生,本校的初中生质量相对较好。在学 习态度上,学生对地理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高,具备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通过前期的学 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基本掌握了地理区域的认知思路和方法,但学生对台湾 具体的认知相对较少。基于此,本节课以“云端旅行”的形式,从视频、景观图、文字等多 方面呈现宝岛台湾。课堂主要包括旅行前“定位析境”——旅行中“知史赏景”——旅行后 “寄语共情”三个模块,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分享评析等方式认识台湾的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并明确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培养 家国情怀,落实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和学情,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定位析境:说出台湾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知史赏景:说出台湾的富饶物产和历史文化;(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寄语共情:明确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期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 (正确的价值观)
五 、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的教学方式,“以 生为本、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来完成课堂教学。下图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
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课程标准
教学方法
教材分析
学习方法
情境导入
情境分析
情境升华
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
分享评析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
培养学科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
六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确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期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
难点:结合地图,分析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七、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云端旅行 · 赏 景共情系列课堂。 2.播放《台湾介 绍》视频片段。 3 . 走进“云端旅 行 ·宝岛台湾”课 堂。 1.观看视频片段 2.激发学习兴趣。 以“云端旅行”为主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运用视频导入,增强可视感, 提升学生课堂注意力。
旅行前 定位析境 (感知美) 1.呈现导学情景:导 学案学习任务一。 2.给定学习任务和 学习资料,组织学 生进行学习探究。 3.巡视、检查;针对 学生出现的共性问 题给与提示。 4.对个别同学的疑 惑给与引导。 自 主 学 习 阅读地图,说出 台湾的地理位 置,完成导学案。 做旅行 准备,知 晓目的 地的位 置和自 然环境 特征,并 据此做 好物资 准备。 通过师生互动,认 识台湾的地理位 置。培养区域认 知。)
合 作 探 究 小组合作,探究 台湾的气候特 征、地形地势特 征和河流特征, 完成导学案。 培养学生的地图 读图、析图能力, 强化学生分析地 理要素特征的思 路和方法。(综合 思维
小组合作,准备 赴台旅行物资的 物资,完成导学 案。 将地理自然环境 特征与人类活动 相联系,提高思维 层次,锻炼学生思 维,培养学生运用 地理知识的能力, 落实地理实践力。
旅行中 知史赏景 (感受美) 呈现导学情景:导 学案学习任务二。 1.强调合作学习要 求和注意事项。 2.巡视、检查;针对 学生出现的共性问 题给与提示。 3.对个别同学的疑 惑给与引导。 4.播放台湾美食、美 景的图片和视频, 了解台湾的美食美 景。 5.承转到台湾的历 史文化和台湾的 “根”的认知。 合 作 探 究 1.按要求完成导 学案。 2.勾画关键词, 获取、解读地理 信息。有疑惑的 地方,举手请教 老师。 3.欣赏台湾的美 食美景,真切的 进行云端旅行。 4.认知台湾与祖 国的地缘关系、 血缘关系和历史 渊源。 1.探究活动材料,由小组合作 讨论完成,通过“生生对话”的 形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积极地融入课堂。提升 合作意识,增强地理实践力实 施的必备品质。 2.重要的旅行活动,在旅行中 认知台湾的物产及原因、美食 美景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 台湾的“根”的思考。 3.顺利承转到台湾的“根”的 学习。将课堂顺利推向高潮。
旅行后 寄语共情 (感悟美) 展示余光中的《乡 愁》、老兵的衬衣、 王炳坤的著作、台 湾同胞呐喊的图 片。并渲染一代代 同袍对台湾回归、 祖国和平统一的渴 望和期盼。 看图思考,引发对台湾 回归的期盼。 1.培养学生爱岛、爱国的豪 情。 2.让学生坚定地认识到台湾 是与祖国大陆血肉相连、不可 分割的关系。 3.激发学生对台湾回归的期 盼。 4.升华课堂情感。
展示学生的成果。 感情饱满的朗诵出同 胞寄语;解说自己的图 画
带领学生齐唱《我 和我的祖国》 齐唱《我和我的祖国》, 激发爱国情感。
课堂小结 从台湾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并重点 强调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以“翘首以待、盼台归来”结束课堂。
八 、板 书设计:
宝 岛 台 湾 — .定位析境:
1.地理位置
2.自然环不境
(
旅行物资
)业
二 . 知史赏景:
1.台湾美称
2.历史文化 三.寄语共情:盼台归来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云端旅行”作为学习台湾的主题情境,以“定位析境”、“知史赏景”、“寄 语共情”将云端旅行前的准备、云端旅行中的认知和云端旅行后的感悟有效整合,构成完整 的云端旅行案例。
“感知美”——在云端旅行前学生通过认识台湾的地理位置,了解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 特征,从而达到“感知美”的层面,使学生初步感知台湾的美景;
“感受美”——在云端旅行时学生通过了解台湾富饶的物产,绝美的自然风光,著名的 人文景观,独特的美味佳肴,及台湾的历史,真切感受台湾的青山、碧水、明谭、绿珠,让 学生真正地去感受台湾的美景、美食和美史;
“感悟美”——在云端旅行后学生通过所见所闻,感受到两岸同胞对台湾回归的强烈渴 望,对爱国、爱岛、爱家的深切体会,并被这份爱国热情所感动。让学生深入感悟这份爱国 情之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坚持爱国行、坚守爱国心!
本课例形式新颖,所选素材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标,师生互动有效,课堂 节奏紧凑。在对学生回答问题时需要进一步引导、实时评价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语言表达 需要进一步简练;课堂激励还可以进一步加深。
云端旅行 · 宝岛台湾(导学案)
一 、课标要求
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分 析其自然地理环境。
二、学习目标(旅行目标)
1.定位析境:说出台湾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知史赏景:说出台湾的富饶的物产和历史文化;(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寄语共情:明确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期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正 确的价值观)
三、学习任务(旅行活动) 学习任务一:定位析境
1.地理位置:
据图说出台湾的地理位置。
台湾位于中国的东南海面上;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2. 自然环境
根据地图分析总结台湾的气候、地形和河流特征,并据此准备7月赴台旅行物资。
(


o
○火烧寮


O
)
台湾气候图
气温/℃ 降水量/毫米
热带季风气候
气温/℃ 降水量/毫米
亚热带季风气候
台湾地形图
(1)说出台湾的气候类型,归纳台湾7月的气候特征。
(2)描述台湾的地形地势特征。(描述角度:地势特征、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形分布)
(3)说出台湾的河流特征。(描述角度:发源地、数量、水系形态、流程、落差、水能等)
(4)根据台湾的自然环境,你认为台湾旅行需要准备哪些物资
学习任务二:知史赏景
1.富饶物产
台湾岛物产丰富,被称为“祖国的宝岛”,结合教材P.75 活动第4题,找出台湾岛的 美称并分析其原因。
祖国东南部的海上明珠 台湾独特的
亚洲天然植物园 森林之海 独特的 ,适宜树木生长,林地面积约占一半,树 种_ _,数量多
海上米仓 气候,雨热_ _,土壤_ ,适合水稻生长, 水稻一年_ _熟,产量高
东方甜岛 盛产
水果之乡 盛产 等热带水果
2.历史文化
台湾省自古历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阅读材料,认识台湾的历史文化,并将地缘关系、 血缘关系、历史渊源填在对应的括号里。
几百万年前,由于部分 陆地断裂下陷,海水入侵, 形成了台湾海峡。
( )
台湾省居民中,汉族约占 97%,他们主要是广东、福 建移民的后裔。
( )
(
明朝
隋朝
鸡笼东都
夷洲
流求
三国时期
春秋战国

清朝
台湾
)
台湾地名的变化
台湾同胞与福建人民都信奉妈 祖文化,热爱喝工夫茶,并同属于闽 方言语系。
( )
学习任务三:寄语共情
寄语同胞:写出你最想对台湾同胞说的话。(图案或文字)
四 、学习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