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00张PPT)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落基山脉长白山脉东南丘陵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喜马拉雅山脉鱼骨化石海洋生物化石---菊石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常见的地表形态: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一)、内力作用2、分类(1)进行很快的内力作用:火山喷发和地震。(2)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一)、内力作用3、表现形式表现形式: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1)地壳运动: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一)、内力作用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影响: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2、表现形式及作用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相互关系 地球内能太阳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破坏、搬运、堆积使地表高低起伏使地表趋于平缓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共同塑造地表形态内外力共同作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三)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盘古大陆(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勒皮雄 麦肯齐摩根1、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A太平洋BDC2、六大板块的分布全球板块分布示意图AFEDCB3、板块边界类型消亡边界(板块挤压碰撞)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合作探究:思考下列地区的成因以及板块边界类型合作探究2 活动1喜马拉雅山落基山脉日本群岛马里亚纳海沟东非裂谷带红海合作探究:思考下列地区的成因以及边界类型安第斯山脉合作探究2 活动1东非裂谷带红海生长边界合作探究2 活动1消亡边界喜马拉雅山合作探究2 活动1落基山脉日本群岛马里亚纳海沟消亡边界安第斯山脉合作探究2 活动1喜马拉雅山落基山脉日本群岛马里亚纳海沟东非裂谷带红海陆地板块张裂:裂谷与海洋陆地板块与陆地板块碰撞:高山与高原陆地板块与海洋板块碰撞:岛弧、海沟、海岸山脉安第斯山脉运动方式 边界类型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挤压碰撞板块张裂陆—陆4、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陆—海消亡边界形成山脉、高原形成海岸山脉、岛弧、海沟生长边界形成裂谷、海洋习题演练(1)全球岩石圈可分为 大板块,其中几乎全部由海洋构成的板块是______板块。(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是在地球内部 层的基础上运动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总是在 。六太平洋软流板块交界带(3)图中①为 板块,②为 板块,③为 板块,④为 板块,阿拉伯半岛位于 板块上。 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印度洋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A.世界大陆分为六大板块B.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C.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D.全球海洋分为六大板块C2.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 )A.海沟B.岛弧C.裂谷D.海岸山脉C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日本群岛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B板块漂浮在地核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C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D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D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板块运动方向,你来预测一下几亿年后,地球将会是何种面貌 【区域认知】能够分析不同地区风力作用下的典型地貌类型及成因。【综合思维】通过图文材料,分析风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地理实践力】观察、描述常见风力作用下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说出其特点及成因。【课程标准】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课前检测: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全球运动来说,水平为主、垂直为辅。第二课时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全球运动来说,水平为主、垂直为辅。课前检测: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作用(1)风化作用①风化作用的类型、②风化作用的作用、③与风力作用的对比(1)风化作用:影响因素: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其中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是风化作用的两种基本类型。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作用(1)风化作用①风化作用的类型、②风化作用的作用、③与风力作用的对比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作用(1)风化作用①风化作用的类型、②风化作用的作用、③与风力作用的对比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作用(1)风化作用①风化作用的类型、②风化作用的作用、③与风力作用的对比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作用(1)风化作用①风化作用的类型、②风化作用的作用、③与风力作用的对比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作用(1)风化作用①风化作用的类型、②风化作用的作用、③与风力作用的对比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作用不是一回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力作用则指风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风化作用中对岩石产生破坏的是相对静态的物质(温度、水、生物等),而风力作用中风是动态的。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是一回事吗?(1)风化作用①风化作用的类型、②风化作用的作用、③与风力作用的对比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作用(2)侵蚀作用(2)侵蚀作用:影响因素:流水、波浪、风、冰川等作用:对风化产物或地表产生破坏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作用(2)侵蚀作用的作用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溶蚀、海浪侵蚀、冰川侵蚀作用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作用(2)侵蚀作用的作用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溶蚀、海浪侵蚀、冰川侵蚀作用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作用(2)侵蚀作用的作用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溶蚀、海浪侵蚀、冰川侵蚀作用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作用(3)搬运作用(3)搬运作用:影响因素:流水、波浪、风、冰川等作用:使风化或侵蚀的产物离开原来的位置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作用(3)搬运作用的表现形式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作用(4)堆积地貌(4)堆积地貌:影响因素: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作用: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作用(4)堆积地貌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补充:沙丘形态与风向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作用(4)堆积地貌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补充:沙丘形态与风向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作用(4)堆积地貌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补充:沙丘形态与风向二、外力作用----不同地区外力作用的差异3、不同地区外力作用的差异(1)降水丰沛的热带和温带:以流水作用为主,流水地貌发育。(2)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 ,风力作用强,风沙地貌广布。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地形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力塑造地表形态始于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分为三种类型,即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物理风化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化学风化则伴随着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生物风化是生物参与下的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的。图 2-38 植物根系生长撑开岩石裂隙物理风化物理风化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寒暖季节和昼夜之间的温度变化,可使岩石膨胀和收缩。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受太阳光曝晒,温度升高,表层体积膨胀,但内部很少受到热力的影响;夜间,岩石表层逐渐冷缩,内部却因受到白天传导进来的热力影响而膨胀。岩石表里反复地、不均匀地膨胀与收缩,会使岩石产生裂隙,彼此脱离,层层剥落,岩石就破碎了。填充于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分,因冰冻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称为寒冻风化。在高寒、高山及季节变化显著的地区,常在一年或一日之内,发生冰冻及解冻现象。水结冰后体积约增加 1/11,在裂隙或封闭孔隙中会产生约 960 千克 / 厘米2的巨大压力,从而可以撑开和扩大裂隙;气温上升,冰融成水,继续向裂隙深处渗透,这样一冻一解,反复进行,足以使岩石崩解破碎。因此,裂隙中的冰冻作用犹如一把凿石利斧,也称为冰劈作用。图 2-39 寒冻风化过程示意;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问题探究: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吗 】(二)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综合思维】通过图文材料,掌握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地理实践力】观察、描述常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说出其特点及成因。类型 下蚀 侧蚀概念对河谷的影响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向下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伸长加深展宽1.河流侵蚀作用主要有三种,请将表格填写完整。溯源侵蚀2.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河谷一、河流侵蚀地貌横剖面成“V”型发育初期下蚀向下加深溯源侵蚀向源头伸长(河谷深而窄)河谷发育的三个阶段例如,发育在东北黑土区的沟谷,其沟头因溯源侵蚀每年可向源头方向推进数米至十数米不等。瀑布与河流的溯源后退河流中瀑布位置的不断后退,也是溯源侵蚀的结果,如美国与加拿大交界处的尼亚加拉瀑布,在溯源侵蚀的作用下不断向上游后退。观测资料表明,该瀑布在加拿大一侧后退的速度约为 1.3 米 / 年,瀑布形成至今已经后退了 12 千米。我国黄河壶口瀑布也处在不断向上游移动的过程中,其后退速度约为 1.2 米 / 年,但后退速度在逐渐变慢,这可能与黄河水量变小有关。图 2-41 尼亚加拉瀑布溯源后退示意A凹岸侵蚀B凸岸堆积发育中期侧蚀向河流两岸展宽连续的河湾BA横剖面成“U”型成熟期不断侧蚀,河谷更宽(河谷宽而浅)[提醒] 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1)平直河段按地转偏向力判断如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2)曲流河段则不管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图所示:横向环流河水流过弯曲的河谷,其主流线因惯性作用而向凹岸偏移,受到较强离心力作用的上层河水会加速流向凹岸,使凹岸水面变高,产生向下水流。凹岸下降水流沿河床底部向凸岸推移,即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以维持水流的连续性,这样就使河床水流构成连续的螺旋状推进的横向环流系统。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时,把泥沙也带到了凸岸。2. 沉积作用河流中挟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在河床上沉积下来。河流流速较大时,可挟带比较粗的碎屑颗粒,如山区河床上常沉积有砾石;河流流速较小时,只能挟带比较细的泥沙。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在构造沉降区,河流可形成冲积平原,如华北平原自新生代以来的沉积物厚度,最大的达 5 000 米以上,最小的也有 1 500 米左右。图 2-43 河流流速与挟带泥沙颗粒粒径之间的关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说出图中A、B、C的地貌名称及发育位置。ACB 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地貌河段 上游 中游 下游主要流水作用主要侵蚀方式河谷形态特征冲积平原类型侵蚀搬运、堆积堆积下蚀溯源侵蚀下蚀减弱侧蚀加强侧蚀“V”型谷深而窄河湾河谷拓宽“U”型谷宽而浅洪(冲)积扇洪(冲)积平原河漫滩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活 动1. 水蚀作用会造成一些特殊的地理现象。例如,当河流源头向上游溯源侵蚀到达并切穿流域分水岭后,有可能发生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现象,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在图 2-44 中,原来流入另一条河流的支流,在地淤沟以南突然转向流入恶沟。据此,完成相关任务。图 2-44 山东省局部区域水系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活 动(1)读图 2-45,从水蚀作用角度,解释图 2-44中的水系演变现象。(2)旋峰峪附近的河谷非常宽浅,径流量很小,却充填着大量的河流冲积沙砾石及亚沙土。试对这一现象进行合理解释。(3)议一议,发生袭夺后,恶沟的径流量及地貌会发生什么变化?2. 当河流进入海洋时,河水很快分散,由于流速突然降低而产生沉积作用,同时河水与海水混合,海水中的离子使河水中不易沉积的胶体物质絮凝沉降。在大河河口,尤其是河流泥沙含量高的河口,因泥沙大量沉积而形成三角洲。据此讨论三角洲形成的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图 2-44 山东省局部区域水系活 动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前述河流弯道横向环流原理,完成相关任务。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的岷江中游,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公元前 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于工程设计科学合理,2 000 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网纵横、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分水鱼嘴位于河流进入弯曲河段处,把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宝瓶口位于该弯曲河段凹岸中部,是内江河水进入灌区的入口,入口处窄而深。在宝瓶口的右侧,是宽而浅的飞沙堰,飞沙堰的泄洪水道上建有一座溢流低坝。活 动(1)在洪水期,为什么都江堰能保证灌区不受洪水威胁?在枯水期,又如何保证有足够的水量进入灌区?(2)为什么都江堰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泥沙通过宝瓶口进入灌区?图 2-47 都江堰水利工程(1)防洪:首先通过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江,外江用于泄洪。其次通过位于鱼嘴分水堤尾部、靠着宝瓶口的飞沙堰,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灌溉:修筑分水堰鱼嘴,迫使大量江水流入宝瓶口,使内江水流向成都平原。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时,部分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有足够的生产生活用水。(2)通过内江的弯道,让江水形成环流,加强对宝瓶口一侧河道的侵蚀,洪水中夹带的泥石由飞沙堰流入外江,减少通过宝瓶口进入灌区的泥沙。黄河,滋养着泱泱五千年华夏文明,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保护好这条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1)黄河两岸,分布着大片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分别说出甲、乙、丙三地沙质沉积物的成因。(2)黄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来自 (填“上”“中”或“下”)游的 (填“流水”或“风力”)侵蚀,黄河中游乙地的地貌特点表现为 。 (3)在黄河入海口处,因河流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请描述其形成的过程。第(1)题,从甲地的地理位置看,此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应该是沙漠,所以甲地的沙质沉积物应该是风积作用形成的。乙地位于黄河中游,处于黄土高原地区,因此乙地的沙质沉积物是风积作用形成的。丙地位于黄河下游,此处沙质沉积物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第(2)题,黄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流水侵蚀,黄河中游乙地的地貌特点表现为沟壑纵横。第(3)题,在黄河入海口处,因河流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三角洲,其形成的过程是挟带着泥沙的河流,在河流入海口流速变慢,泥沙沉积。答案(1)甲:风积作用;乙:风积作用;丙:流水沉积作用。(2)中 流水 沟壑纵横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图1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砾石滩照片,图2是带队老师提供给学生参考的河流不同流速下搬运物质颗粒的大小。读图,完成3~5题。3.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A.河源 B.入海口C.凸岸 D.凹岸4.使砾石变圆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 B.流水搬运C.流水沉积 D.物理风化5.根据图2推测,从河流下游到该砾石河滩,看到的沉积物顺序最可能是( )A.粗砂、细砂、黏土B.黏土、细砂、粗砂C.石块、粗砂、黏土D.鹅卵石、细砂、粗砂第3题,砾石滩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不会出现在河流的源头,A错误;入海口处河流流速慢,沉积物主要是颗粒较小的物质,颗粒大的砾石不会出现在入海口,B错误;根据河流在凸岸沉积、凹岸侵蚀的原理,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凸岸,C正确,D错误。第4题,河流的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与砾石的表面光滑变圆无关,B错误;物理风化是大块岩石变得细碎的过程,D错误;使砾石变圆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A正确,C错误。第5题,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流速减慢,颗粒直径逐渐变小,从下游到该河滩,流速逐渐变快,故看到的沉积物的半径应从小到大,最可能是黏土、细砂、粗砂,B正确。答案3.C 4.A 5.B阅读课本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风蚀作用的类型及其塑造的地貌。2.风积作用发生的原理及塑造的地貌。(三)、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蚀作用(1)概念: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2)分类2.风积作用(1)概念: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2)沙丘的形成:在风沙搬运的过程中,当风力变弱,或遇到障碍物(如山体阻挡,或地面草丛、建筑物阻碍),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会对风沙流产生影响,导致沙粒从气流中跌落堆积,从而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当挟沙气流在运行过程中遇到较冷的气流时,会向上抬升,这时一部分沙粒不能随气流上升而沉降,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湖盆附近。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风化壳是指由岩石风化产物在大陆岩石圈表层所构成的、呈不连续分布的疏松表层。它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物理风化的产物是粗细不等、棱角分明的碎块。在干旱地区或寒冷地区,物理风化产物常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形成倒石堆(岩屑堆)。化学风化的产物一部分溶解于水,随水流失;部分难溶物质,如Al 2 O 3 、Fe 2 O 3 等,则多残留在原地。1. 风化作用与气候有什么关系?哪些地区物理风化比较强烈,哪些地区化学风化比较强烈?2. 风化壳的厚度与哪些条件有关?哪些地区的风化壳比较厚?为什么?图 2-40 西藏定结附近物理风化产物形成的倒石堆【问题探究:风化壳的厚度与哪些条件有关】地形因素:地形和缓的地区较容易形成深厚的风化壳;气候因素:湿热的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强烈,形成的风化壳较为深厚;反之,较浅薄;岩石性质:成分和性质影响风化程度。活 动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黄土呈灰黄或褐黄色,是一种质地均一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具有多孔性、垂直节理(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断裂构造)发育等特点。黄土物质的颗粒以粉沙(0.005~0.05 毫米)为主,富含 CaCO 3 。全球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我国黄土区的西面和北面与沙漠相连,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戈壁、沙漠、黄土。黄土高原是典型的风积地貌。在地质历史时期,亚洲地区强大的偏北风将中亚和蒙古高原的细小风化物搬运至南方,受秦岭和太行山阻挡而沉积,形成深厚的黄土高原。黄土形成时期风速有大有小,因此黄土高原具明显的层状结构,各层颗粒物粒径不同。活 动黄土地貌以地面破碎、沟谷众多为主要特征。它可分为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间地地貌等类型。按沟谷的发育阶段,黄土沟谷地貌可依次分为纹沟、细沟、切沟、冲沟四种类型。坡面上最常见的是细沟和切沟。细沟的规模较小,可以横跨耕作;切沟的宽度和深度都较大,不能横跨耕作。黄土沟(谷)间地地貌可分为塬、墚、峁三种类型。黄土塬是顶面平坦宽阔、面积较大的黄土高地,黄土墚为长条状的黄土高地,黄土峁是一种孤立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1)黄土的物质组成和分布特征反映了黄土的成因。列举黄土是风成的证据。(2)推测黄土墚和黄土峁的形成过程。(3)根据黄土高原的区域特征,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措施。4. 大自然的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天长日久,岩石被“雕刻”成各种奇妙的地貌,真可谓鬼斧神工。读图 2-48,完成相关任务。(1)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上述地质景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2)制作 PPT,向同学介绍若干中外地质美景,并说明其景观特点及形成原因。图 2-48 世界著名地质景观澳大利亚波浪岩美国波浪谷4.(1)澳大利亚波浪岩:地质时期剧烈的岩浆活动使部分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花岗岩,后被抬升,外力将其侵蚀而出露。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昼夜温差的变化,花岗岩表层剥蚀,且经风力吹蚀把较下层的外表挖去,留下成蜷曲状的顶部。雨水将矿物质和化学物沿岩面冲刷,同时产生化学作用,留下一条条红褐色、黑色、黄色和灰色的条纹。美国波浪谷:沉积过程中,下层沉积物不断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沙覆盖、水中的矿物质把沙凝结成砂岩,形成层叠状的结构,后随地壳抬升,砂岩层次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形成流畅的纹路,宛如波浪一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