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3.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B A C受热冷却冷却低压高压高压高压低压低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面间的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知识回顾一、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地表受热不均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风气压梯度: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1010(hpa)10051000103010201010(hPa)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AB风向1、风向形成的三种情况之一: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理想状况)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甲乙两地哪个地方的气压梯度大?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10101008100610041002(hPa)气压梯度力风向地转偏向力北半球高空中的风向2、风向形成的三种情况之二: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高空风向)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始终与风向垂直。(hPa)1000100510101015气压梯度力风向地转偏向力3、风向形成的三种情况之三: (近地面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斜交)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减小风速)。与风向相反。表示风的符号风向玫瑰图风矢【典例1】【考点:大气的水平运动】材料 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状况图(单位:百帕)。1.图中C、D两地的风向如何?两地中何地风速较大?判断依据是什么?2.图中虚线E两侧的风向有何不同?答案:C地吹东北(偏北)风,D地吹西南(偏南)风。C地风速较大,理由是C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答案:西侧(左侧)吹西北(偏北)风,东侧(右侧)吹西南(偏南)风。学习目标1.能识记大气的水平运动;2.能识记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3.能识记大气活动中心和季风环流;一、预习检测1.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和特点;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一)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2.意义: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1、单圈环流:在理想状态下,地球赤道和两极间存在的热力环流以北半球为例,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暖气流在高空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北纬30°附近偏成西风,导致“堆积”效应,产生下沉气流,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1)低纬环流和信风带30°N0°低空高空0°30°N60°N90°N被迫下沉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北信风带这种被迫的空气运动就是动力因素2、三圈环流:0°30°N60°N90°N赤道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西风带极地高气压带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三圈环流①地球自转(有地转偏向力)②地球表面性质均一想一想(2)30oN温度非常高,为什么也形成下沉气流呢?(1)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怎样形成的?(3)60oN温度比较低,为什么会形成上升气流呢?www.赤 道 低气 压 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东北信风盛行西风极地东风东南信风盛行西风极 地 东 风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高低相间南北对称总结:热力原因动力原因动力原因动力原因动力原因热力原因热力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属性低气压带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高气压带空气下沉,水汽受热难以凝结,气候比较干燥空气上升地面低气压空气下沉地面高气压30°N0°N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水汽受热难以凝结,气候比较干燥60°N30°N风从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冷却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总结: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低压——气流上升——多雨:赤道低气压带(1个)、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高压——气流下沉——少雨: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极地高气压带(2个)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暖湿气流、气温降低——多雨:西风带(2个)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干冷气流、气温升高——少雨:信风带(2个)、极地东风带(2个)下图为“全球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①地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2.图中甲气压带名称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CA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气压带风带是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①地球不自转②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单圈环流①地球自转,②地球表面性质均一考虑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地球表面性质不均一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压和低压中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60 N30°N亚 欧 大 陆洋大西洋太平一月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升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高压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冷高压切断,使得低压只留在海洋上,而亚洲高压尤为强烈,控制范围最广。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七月60 N30°N亚 欧 大 陆洋大西洋太平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亚洲(印度)低压亚速尔高压夏威夷高压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2、南半球:海洋面积广,气压带成带状分布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热低压所切断,使得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而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①②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主要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分类:东亚季风、南亚季风(三)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又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也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澳大利亚北部的西北季风: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形成。南亚的西南季风成因: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形成。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风向 冬季:西北风 夏季:东南风 10---5月:东北风5---10月:西南风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低温少雨)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日本、朝鲜半岛、俄东南沿海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学法P43)【典例2】1.【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及特点】材料: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1)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较高纬形成的风和极地高压带流出的气流性质有何差异?这两股气流在60°纬度附近汇聚后导致什么结果?(2)在南北纬30°附近,风不会轻易来这儿做客,在古代人们把这个恼人的无风带戏称为“马纬度”;而南北纬40°~60°常年风速很大,给过往船只带来很大威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答案】1.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较高纬的气流,形成西风,为暖气团;极地高气压带流向低纬的气流形成极地东风,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为冷气团。暖轻的西风气流爬升到冷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一起上升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2.南北纬30°附近为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40°~60°为中纬西风带。2.【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图表示北半球 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 。(2)一般说,A地比B地降水 ,原因是 。(3)C气流来自 气压带, 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的原因是 。(4)气流相对上升的纬度是 和 ,那里一般是 气压带,天气特点是 ;气流相对下沉的纬度是 和 ,那里一般是 气压带,天气特点是 。(5)A处是________气压带,它是________因素形成的。由图可看出,有一个气压带在南北半球之间来回移动,它是( )A.副热带高气压 B.副极地低气压带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答案:(1)冬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南移;(2)丰富 A处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产生;而B地气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3)副热带高气压带 C气流较暖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4)南北纬60 赤道地区 低 多阴雨天气 南北纬30 极地 高 多晴朗天气(5)副极地低; 动力; D【典例3】【考点:大气活动中心和季风环流】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问题。1.如果该图所示的气压状况出现在亚洲大陆东部和西太平洋地区,A在亚欧大陆上,B在太平洋上,则气压中心A是__________,气压中心B是__________。2.如果该纬度带表面物理性质均一,没有海洋和陆地的区别,从气压带、风带角度看,应为__________气压带分布地区。3.图中C地风向为__________风,风的性质特点是__________。此时南亚盛行__________风,地中海沿岸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4.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受季风影响明显,请说明季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好处 答案:(1)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2) 副极地低气压带;(3) 西北风 寒冷干燥 东北风 温和湿润;(4) 气候、生产、生活、旅游等方面都可以。五、反思归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