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让他们立起来》课程名称:青岛版一年级上册2024科学第一单元《走进科学课》——《让他们立起来》授课教师:科学老师学生年级:小学一年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站立的基本原理,并尝试运用不同方法使物体立起来。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耐心、细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物体站立的基本原理,掌握使物体立起来的方法。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多种方法,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积木、纸片、小木棍、橡皮泥等)、记录表、奖励贴纸等。学生准备:画笔、白纸、剪刀、胶水等手工材料(视需要而定)。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故事导入:科学老师(微笑):“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兔子波波在森林里玩耍,它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物体,有的能自己站立,有的却怎么也站不稳。波波很想知道为什么,于是它决定邀请我们聪明的小朋友一起来帮助它,让这些物体都能稳稳地站起来。你们愿意帮助波波吗?”活动设计:展示物体:教师将准备好的物体一一展示给学生看,引导学生观察哪些物体能自然站立,哪些不能。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些物体了吗?哪些能自己站起来?哪些不能?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让那些站不起来的物体也立起来呢?”二、新课讲授(约10分钟)理论讲解:基本概念:教师简单介绍物体站立的基本原理,如重心、支撑点等概念,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专业术语。教师:“同学们,一个物体要站起来,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要能让物体的重心保持平衡。比如,这根小木棍,我们可以把它插在地里或者靠在墙上,这样它就有了支撑点,就能站起来了。”方法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用不同方法使物体立起来。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纸片、橡皮泥等物体,它们怎么才能站起来呢?大家可以开动脑筋,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动手试一试。”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使物体立起来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动手实验:各小组选取一种或多种物体进行尝试,记录下使物体立起来的方法。三、展示交流(约10分钟)成果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成果,并分享使物体立起来的方法和过程。教师和其他学生给予积极反馈和鼓励,提出改进建议。教师总结:科学老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你们不仅找到了很多让物体立起来的方法,还学会了合作学习和分享交流。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勇于尝试,就能发现很多有趣的秘密。”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创意挑战:教师:“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个更高的挑战。请你们用桌上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能够站立的创意作品。可以是动物、植物、建筑物等任何你们想象得到的东西。准备好了吗?开始你们的创作吧!”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创新。完成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介绍创作思路和过程。五、课堂总结(约5分钟)总结回顾:科学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让物体立起来的奥秘,不仅学会了很多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保持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成为小小科学家!”作业布置:请同学们回家后,找一找家里的物品,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让它们立起来,并记录下你的发现和感受。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