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历史中考专题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6年历史中考专题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

资源简介

2016年历史中考专题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佳题点拔
【例1】秦朝官僚机构中,具有监察职责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门下省 D.军机处
【指点迷津】本题考查学生对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内容的认知能力。
【方法技巧】根据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分析判断。 秦始皇在中央设置“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督百官,选B项。
【参考答案】 B
【例2】小奇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焚书坑儒”、“推恩令”、“文字狱”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测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对外文化的交流
C.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D.民族政策的演变
【指点迷津】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历程的认知能力。
【方法技巧】根据题干“焚书坑儒”、“推恩令”、“文字狱”等关键词可知,这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参考答案】 C
【例3】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设立军机处的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雍正 D.乾隆
【指点迷津】本题考查学生对清初强化皇权——设立军机处及其特征的认知能力。
【方法技巧】 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清初,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汉大臣组成,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故选C项。
【参考答案】 C
触摸中考
1.“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2.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迁都洛阳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令
3.下图分别是中国秦朝和美国政治制度示意图,两幅示意图反映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是( )
A.由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
B.由皇帝专权走向总统专权
C.由专制走向民主
D.由皇帝分权到三权分立
4.下图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汉武帝为消除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 )
A.实行“削藩”
B.颁布“推恩令”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5.北魏时期,促使鲜卑族从语言、服饰、姓氏到思想观念与汉族日趋一致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大化改新 D.戊戌变法
6. 厉行“节俭之风”彰显了以习近平为首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晚唐诗人对唐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感悟。历史上把唐朝鼎盛时期称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7.在唐朝贞观年间,家境虽然贫寒,本人却有学识、有天赋的李四赴京赶考,金榜题名,从而命运改变。李四能够改变命运主要得益于( )
A.禅让制度 B.宗法制度
C.分封制度 D.科举制度
8.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朝,你会见到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人们称她的统治是(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康乾盛世 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9.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 )
A.设置进士科 B.设置明经科 C.开创殿试和武举 D.八股取士
10.今天的江苏、浙江等省级区划制度,开始于( )
A.秦朝 B.东汉
C.隋朝 D.元朝
11.2013年11月3日,第九届中美电影节开幕式在洛杉矶举行。《忽必烈传奇》获优秀电视剧金天使奖。下列属于忽必烈功绩的是( )
A.统一蒙古草原
B.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C.建立蒙古国
D.灭西夏、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12.顾炎武曾批评明朝一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了( )
A.锦衣卫 B.内阁
C.六部 D.八股文
13.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这表明( )
A.东厂厂公只对皇帝负责
B.东厂是明朝的司法机关
C.东厂常用刑具有18套
D.东厂厂公导致明朝灭亡
14.清朝时,有一位考官因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试题而丢官丧命。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大兴文字狱 B.焚书坑儒
C.提倡言论自由 D.独尊儒术
15.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机构设置,是巩固统治的有效措施。下列制度或机构出现的顺序是( )
①行省制度 ②八股取士
③科举制 ④驻藏大臣 ⑤台湾府
A.③②①④⑤ B.③①②⑤④
C.③①②④⑤ D.②③①④⑤
16.下列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的有( )
①秦朝推行郡县制 ②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③明朝设三司 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7.2014年网民最关注的10大热点问题——政府机构改革、反腐倡廉排位第2位。读古代政府机构改革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 图三 图四


(1)图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下,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2)图二唐太宗时期,六部长官都是宰相,唐太宗当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3)图三反映哪一朝代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影响?
(4)与图一、图二、图三相比,图四反映的中央机构设置有何变化? 根据上图说明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
(5)以史为鉴,请你对当前政府机构改革、反腐倡廉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选任为官吏。)汉武帝刚即位,就着重选取富有才学和才智的人,予以破格重用。庄助第一个受到武帝的青睐,而朱买臣、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终军等人陆续成为武帝的左右亲信。元封五年,武帝颁布诏书说:“大凡不同寻常的功业,必须等不同寻常的人才去完成。有的人虽然世俗不容,却能建功立业。各州郡考察本地吏民有特殊才能,可以胜任将相之职,或者出使遥远国度的人才,保荐给朝廷。”。
———韩兆琦、赵国华《秦汉史十五讲》
材料二 唐代考课(考核)官员的标准可分为官员道德和任职才能两种。《新唐书》记载,为官道德统一规定为“四善”(“四善”即是四种好的道德,这是迅速提升的关键):“一日德义有闻,二日清慎明著,三日公平可称,四日恪勤匪懈(品德高尚声望高、清廉谨慎、断事公平、忠于职守且谨慎而不松懈)”.,任职才能按照官员的不同职务与职责分为“二十七最”……根据“四善”和“二十七最”的考课标准,分别定为九个等级。如果官员在任职期间有特别政绩,或犯有“情状可矜”的轻微过失以及“情状可责”的重大罪过,考校时可由考官“临时量定”。如唐太宗所说:“赏当其穷,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成惧”。
——摘自林岩、王蔓编著的《中国古代廉政文化集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用人之道。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唐选拔官员时对“道德”和“才能”方面的要求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
(3)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选贤用人为例,说说他们用人的共同之处。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不切实际)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是年(1610年),侍郎王图主庚戌会试,宾尹(人名)以庶子为分校官。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越房搜得之,与各房互换(舞弊)闱卷凡十八人,强图(强行人为)录敬为第一。
—————《明通鉴》
(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依据主要是什么?你认为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2)据材料二明太祖设科举的目的是什么?暂罢科举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 反映出明后期科举存在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三分析明朝科举制说明了什么严重后果?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书·景帝纪》。汉景帝元年七月,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如何惩处贪污受贿的官员,最后的决议是:“吏迁徙免罢,受其故官属所将监治送财物,夺爵为士伍,免之。无爵,罚金二斤,令没入所受。有能捕告,畀(给予)其所受臧(同‘赃’)。”就是说,将贪官污吏收受的赃款赃物给予监督举报的人。汉代“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大约与采取这种办法反腐治吏有极大关系。
材料二:贞观三年,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被解除了职务,因为他是唐太宗以前的老部下,跟随太宗多年,与太宗感情很深,因此给太宗写信请求原谅。开始太宗也念旧怜惜他,不想再追究他的责任,但后来还是听从了魏征建议,对宠相寿说,我从前为秦王,只是一个王府的主人,现在是皇上,就要为全天下的百姓着想,不应该偏坦秦王府的老人。于是赐帛打发他走,最后庞相寿流着泪离去。太宗深知上梁不正下梁歪,为了使国家稳定,保护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唐太宗对待腐败真可谓是零容忍。
材料三:北魏原无官吏俸禄制度,官吏对百姓任意勒索,为改变这一状况,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在俸禄之外,贪赃绢一匹的处以死刑。
材料四:雍正时,推行了“耗羡归公”与“养廉银”制度。“耗羡”是指征收赋税、交纳钱粮时对损耗部分的补贴,原来由地方官私征私用。实行耗羡归公后,耗羡的征收合法化,但收入不归州县官,而属布政司,截断了地方官的一条生财之路。为了防止地方官再对百姓征收额外费用,又实行“养廉银”制度,即在正俸之外,从耗羡归公部分提起一部分给州县官作为生活补贴及办公费用,可以让官吏们得到多于正俸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收入,对减少贪污起到了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惩腐倡廉”或“高薪养廉”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不少于 100 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表述清楚,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
1.B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秦朝认为西周分封制衰落,周最终被诸侯国所灭,所以不再采用分封制来统治全国,因而“周制”在这里指的是西周分封制,故选B项。
2.A 【解析】 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作答。迁都洛阳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符合内容的是B、C、D项。
3.C【解析】第一幅图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秦始皇把中央到地方的权力都掌握在自已手中,从而建立了一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第二幅图是美国三权分立示意图,从而建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相互制衡的民主政体,故选C项。
4.B 【解析】 汉武帝为消除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将诸侯国分封为若干侯国,削弱王国的力量,从而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5.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改革内容判断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从语言、服饰、姓氏、思想理念等方面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B项。
6.C 【解析】根据题中唐朝诗人所作的诗寓意:节俭富国,奢侈衰国可知,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从而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开元盛世”,后期他奢侈腐败,不理朝政,从而引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故选C项。
7.D 【解析】 题中反映了科举制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故选D项。
8.D 【解析】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她为后来盛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
9.A 【解析】 科举制始于隋朝设立的进士科,它按考试成就选拔人才,打破了门第限制,所以选A项。
10.D 【解析】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在今天江苏、浙江设置的江浙行省,故选D项。
11.B【解析】 历史上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的是铁木真,故排除A、C项;攻灭西夏、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的是成吉思汗,故选B项。
12.D 【解析】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的演变及其影响。科举制创建于隋唐,宋代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到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这一制度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故选D项。
13.A 【解析】 明朝时期君主制度不断加强,其中厂卫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一大特色。明太祖时期设置了锦衣卫、后来又设置了东厂、西厂,这些机构直属中央,对皇帝负责,故选A项。
14.A 【解析】 此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根据题目:考官因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试题而丢官丧命,反映了清朝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文字狱。
15.B 【解析】 本题考点:古代政治制度。①行省制度设立于元朝;②八股取士兴起于明清时期;③科举制创立于隋朝;④驻藏大臣设立于雍正时期;⑤台湾府设立于康熙帝时期,故选B项。
16.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③④反映明清的中央集权制度,它强化了皇权,并不能加强对地方直接控制,故选A项。
17.(1)秦朝。郡县制。
(2)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3)元朝、行省制度。意义: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至今仍然保留省级行政机构。
(4)在中央,废除了丞相,撤销了中书省,分权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变化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5)建议:精简机构、增强公务员选拔、考试、录用的透明度;依法行政、党政分开、加强政府监管等。(类似亦可)
18. (1)任用儒生作官;广开仕途;重才学才智;大力选拔人才;不计出身和资历,破格提拔人才。(任意三点即可)
(2)变化:汉以能力、才学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唐把道德作为迅速提升的关键,但道德与才学兼顾。 原因:独尊儒术的影响;时代的需要;统治的需要;历史背景的影响;提高官员素质的需要。
(3)共同之处:不拘一格、破格选用人才。例如:唐太宗知人善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兼收并用,如破格选用马周做宰相。武则天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的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如选拔姚崇、宋璟、狄仁杰等。唐玄宗排除干扰选拔姚崇,他被誉为开元初年的“救时之相”。
19.(1)隋朝。门第的高低。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类似亦可)
(2)目的:实心求贤,巩固明政权。原因:科举录用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3)反映出科举存在严重的询私舞弊问题。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是统治者钳制知识分子的手段。说明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0. 评分标准
一等:①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①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 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注意:(1)“惩腐倡廉”侧重以惩处腐败与王朝盛世关系论述,可以汉朝、唐朝盛衰为例。
(2)“高薪养廉”可以材料为例解读“高薪”与廉政建设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