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政治试题(Word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政治试题(Word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上)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思 想 政 治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选择题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4第五至九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提起看过的一个关于培养“一县一业”重点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皱 了眉头,这个事情不好下指标,一个县是不是光靠一个产业去发展,要去深入调研,不能大笔 挥,拨一笔钱,这个地方就专门发展养鸡、发展蘑菇,那个地方专门搞纺织,那样的话肯定要砸 锅。”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决策的根本立足点
②只有反映社会存在的产业决策,才对产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③正确的产业决策是充分发挥革命热情和更好从实际出发的基础
④调研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决策的重要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我国数字经济规 模已经发展得非常庞大,但数字经济发展仍然“大而不强”。2023年10月25日,新组建的国 家数据局正式揭牌亮相。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 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设立国家数 据局是基于
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③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调整生产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高二思想政治 第1页(共6页)】 25037B
3.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提到,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
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 献!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这是基于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决定我国社会发展道路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④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明人况钟,极具清廉,人称“况青天”。明正统五年,况钟赴京述职,苏州大小官员和百姓纷纷 赠礼送行。况钟全部拒收,并以诗明志:“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 送,马前洒泪注如泉。”况钟的行为表明
①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②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基于当前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增长持续放缓的严峻人口形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 提出,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引导树立文明婚礼观念,弘扬家庭美德 的新型婚育文化,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和人口高质量发展。这说明
① 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需自觉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
②价值判断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③人们的行为选择总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④立足社会实践才能避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片面化倾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在近期公布的党中央拟表彰的“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中,有一位是来自山东淄博的中国科学
院院士李振声。他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组织实施农业科技 “黄淮海战役”、提出并推动“渤海粮仓”项目建设,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 挥了重要作用。李振声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全国劳 动模范”等称号。李振声院士的先进事迹启迪我们
①要通过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奉献社会中追求自我价值
②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才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③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高二思想政治 第2页(共6页)】 25037B
7.山东省是老年人口大省,截至2021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2151万,占比21%,是全国 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000万的省份。近年来,山东省各级民政部门加快推进养老事业和 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擦亮“孝善齐鲁 ·康养山东”服务品牌。同时,推动养老服务发展与传承 弘扬山东孝善文化有机融合,大力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 年人的社会风尚。这表明
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文化教化育人,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
③要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文化服务社会,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 衡阳是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承办地。2024年“书香湖南”全民阅读主题活动厚植衡阳 元素,深挖本土文化特色,以王船山、蔡伦等名人为切入点讲好湖湘故事,让读者通过以衡阳 为代表的湖湘文化底蕴魅力,窥见湖湘千年的文脉传承,助推湖南文旅融合激发新动能。这 表明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②传统文化支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④全民阅读主题活动是展现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 历经几千年的流传,受不同区域文化的影响,赛龙舟衍生出千差万别的种类,形成各自的规则 和特色。今年是龙年,赛龙舟热度更上一层楼,“龙舟漂移”“龙舟集市”等新玩法层出不穷。 从古代祭祀祈福的民俗活动发展到如今的休闲运动、群众赛事,中华龙舟从古朴走向了创新, 从过去走向了未来。中国龙舟文化的发展
①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②表明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③立足社会实践,凸显文化意蕴和时代特点
④体现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主办的《2024中国 ·AI 盛典》活动展示了许多人工智能创作的 视频作品,为全球观众献上高水准的视听盛宴。借助多模态AI 大模型,沉睡2000多年的兵 马俑与当代歌手“跨时空同台”,永乐宫壁画《朝元图》中的人物形象在数字世界里重归完整, 短片《百家争鸣》拓展了人们对孔子、老子、韩非子、苏格拉底的常规想象。这表明
①新质生产力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作品感染力和文化传播力
②人工智能为作品创意提供新的源泉并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
③劳动资料革新为优化劳动成果产出提供更有力的物质手段
④科学技术带来的创新主体的拓展构成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高二思想政治 第3页(共6页)】 25037B
11 .“合则强、孤则弱”“人心齐、泰山移”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箴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同 心协力、勇往直前;奥运五环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标志,蓝、黄、红、绿、黑五色代表世界五 大洲,五环相扣象征五大洲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由此可见
①中华优秀文化为奥林匹克精神赋予了新内涵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内在相通
③倡导合作、崇尚团结是中西方的共同价值追求
④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与奥林匹克精神一脉相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说:“放弃独立 思考,是一切不幸的核心。”中法两国文化以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共同的独立自主精神,这说明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
②不同国家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③一般寓于特殊之中并且通过特殊表现出来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 .《马可 ·波罗游记》这样描述中国瓷器:“玲珑可爱,简直无法想象。”当西方人开始认识瓷器、 探寻瓷器之美时,中国瓷器也逐渐出现了椰枣纹和西洋风光等域外文化元素,东西方的人文 风尚和制造技术,在一件件器物中得以碰撞与交融。这说明
①中国瓷器以其鲜明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
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推动了文化发展
③我们要全盘吸收西方文化以促进自身发展
④文化趋同是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4.《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我们走在大路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每逢 “七一”“八一”“十一”,这些镌刻着时代标记的旋律总会不经意间飘进我们的耳朵,串联起百 年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竿路蓝缕的奋斗史。这些红色经典
①指引着前进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探索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印刻着时代烙印,是百年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和斗争成就的生动表达
③传承着革命基因,唤醒中华民族为人类谋解放的思想觉悟和使命担当
④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激励中国人民在党领导下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2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的节目《上春山》让中华传统诗词焕然一新。不同于有些喜庆 歌曲的锣鼓喧天,《上春山》的词曲巧妙融入古诗词的元素,通过歌舞、山水以及丝竹的配合, 描绘了人们在春日相遇时的美好情感,给观众带来了清新喜悦的体验。该节目取得成功得 益于它
① 通过现代科技展现传统节日的欢乐氛围 ②融合多种艺术,创新古诗词的传承方式
③承载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④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特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高二思想政治 第4页(共6页)】 25037B
16.为了进一步刺激消费,扩大对外开放,中国政府推行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这让一大批外 国游客纷纷涌入中国。这些外国游客吃着美食、坐着高铁、用着手机支付,感受到了中国安 全和现代化的一面,而他们随手拍摄的视频,让更多外国人重新审视过去部分媒体对中国的 不实报道和刻板印象。这
①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展示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③说明认识具有上升性,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
④体现出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就是对中国现代文明的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2024年2月25日,浙江著名民营企业家,原杭州娃哈哈集团总裁宗庆后逝世,社会各 界深切缅怀,众多市民自发前往吊唁。
宗庆后,42岁白手起家,从蹬三轮车送文具、卖冰棍开始到创办娃哈哈集团,在克服了 资金短缺、原料供应不稳定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种种困难,带领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现如今,娃娃哈集团已发展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亦 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标杆,宗庆后本人也三次问鼎中国首富。他不进军房地产业、不上市、 不贷款、不放贷,积极投身慈善、热心公益、善待员工,他认为:“企业家不但要会赚钱,会经营 企业,更需要社会责任感,有良心的财富才有意义。”
当媒体不断称道宗庆后成功背后的个人努力时,宗庆后却在自传中写道:自己不过是从 底层崛起的凡人,只是幸运地赶上了好时代。
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知识,分析宗庆后的成功对新时代青年的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2014年6月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一 长期以来,大运河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各地 积极采取措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挖掘和阐释工作加快,北京、扬州、浙江等大运河主题博 物馆建成开放。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东运河文化园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做好大运河这篇文章,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材料二 循迹溯源、传承发展,走进运河博物馆, 一件件承载时代的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 证,也是滋养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 一次次实地探访,总会联想起越王勾践主持开凿山阴故 水道的故事,也会联想起先辈们年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场景。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做好大运河这篇文章”。(8分)
(2)从文化载体的角度,阐释运河博物馆的文化价值。(4分)
【高二思想政治 第5页(共6页)】 25037B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高二某学习小组就“聚焦中国故事,探究中国智慧”主题整理了下列材料,并开展讨论。
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难题,中国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增加 了发展中国家话语权;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 略、措施和行动。从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成立国际民间减贫合作网络,到宣布“可 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并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中 国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讲述中国故事、蕴含中国智慧元素的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 《跨越千年,书写繁荣的丝路新画卷》多语种微视频,展现了“丝路精神”薪火相传背景下推动 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被多家国外主流媒体转载,覆盖受 众4亿多人次。契合青年文化潮流的民间舞蹈“科目三”火热出圈,传到日韩、欧美后掀起中 国流行符号的海外模仿秀,形成文化热点事件……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日益深入 人心。
以“国际传播中如何将‘中国故事’转为‘世界故事’”为议题,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 化创新”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山西是戏曲大省,剧种丰富,历史悠久。如五台赛戏,融民俗礼仪与表演艺术为一体,距 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追本溯源,许多地方剧种都源于民俗活动,活跃于乡间。由此而言,唤醒赛戏的生命力, 不能脱离乡村这个根。近年来,山西加强对本地戏曲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增加公益性展演 增强稀有剧种的影响力。针对赛戏道白多以方言为主、不少观众不易听懂这一情况,赛戏团 将普通话和方言结合,形成“五台普通话”道白。演出时还不时穿插流行小曲、说念段子,用 以暖场、活跃氛围。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进社区,同时以省际艺术交流为契机,将赛戏唱到 内蒙古、江苏等地。2024年“五一”假期,在五台山景区连演5天,为游客带去耳目一新的文 化体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山西打响赛戏新招牌行动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