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一、单选题深切曲流通常早期存在弯曲河道,由于后期地壳上升,导致河流下切,若深切河曲在下切过程中同时进行较强的侧蚀,使河曲不断发展,河曲颈部的宽度逐渐变窄,也会发生自然裁弯。被废弃曲流环绕的基岩被孤立在凸岸一侧,成为离堆山。图示意太行山区某段深切曲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最可能发育成离堆山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在河流强烈的流水作用下,M处容易发生( )A.地震 B.滑坡 C.泥石流 D.泥沙堆积3.推测太行山区深切曲流的形成过程( )①冰川侵蚀②地壳隆起③侧蚀④断裂下陷⑤下切侵蚀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②⑤下表示意甘肃省南部某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坡向 有机质含量/(g/kg)2420m处 2640m处 3580m处 4050m处半阴坡 41 24 120半阳坡 23 62阴坡 181阳坡 20 904.海拔4050m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 )A.60 B.75 C.105 D.1255.与阳坡相比,阴坡( )A.温度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B.温度低、降水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C.温度高、蒸发强,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强D.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台田是华北平原东部地区一种广泛应用于盐碱地区的耕作方式。修筑台田时,先在底部铺塑膜,塑膜上铺暗管(暗管通向沟渠),然后堆土成台田用于耕作,挖沟为渠,放养水生生物。图甲为台田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虚线部分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华北盐碱地分布区表层土壤盐分最高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7.塑膜、暗管、沟渠、台田的作用是( )A.堆土成台主要是为了便于设施埋放 B.塑膜主要起到防渗保水的作用C.暗管主要是为土壤排水、排盐 D.沟渠主要是为台田灌溉曲流是一种极为秀美壮丽的地质奇观,大多发育在平原地区,但在山地的深邃峡谷中,也会形成宛转的曲流,地质学家称这种曲流峡谷为“曲峡”。曲峡自然裁弯取直后,原先凸岸的基岩残丘成为离堆山。调查发现,嘉陵江中游曲峡与离堆山地貌景观壮美,而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却难觅曲流景观。如图示意嘉陵江中游曲峡及离堆山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图中天离堆山的成因是( )A.风力搬运堆积形成 B.流水搬运堆积形成C.冰川搬运堆积形成 D.岩石物理风化形成9.有利于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曲流景观发育的是A.建防洪大堤 B.人工裁弯取直 C.建坝蓄水发电 D.水土流失加剧百岁兰是一种多年生的裸子植物,可活100年以上,是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被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其特征是茎短、根深;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有革质层,夜间张开。其原产于近海的非洲纳米布沙漠,沿海有寒流流经,会形成大量的海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百岁兰极度兴盛的时期是( )A.早古生代 B.中生代 C.晚古生代 D.新生代11.该时期生物进化的主要特点是( )A.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B.蕨类植物繁盛,形成茂密森林C.联合古陆解体,各陆块向现在的位置漂移D.大量的新物种出现,加强物种多样性12.某些植物的叶会变异成刺或者白毛,而百岁兰的叶片巨大主要是因为( )A.生长需要的光照更多 B.百岁兰的根系更发达C.为根部遮阴可减少蒸发 D.可以更好吸收空气中水分红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质地黏重,肥力较低。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南一带,广泛的分布着深灰色的水稻土。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3.红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原因是( )A.气温较高 B.降水稀少 C.地形崎岖 D.植被稀少14.影响我国南方地区水稻土形成的主要因素( )A.气候 B.生物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黑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近年来该地黑土退化严重,为此当地部分农民在收种时尽量不翻动表层土壤,在收割农作物后,留下作物的根、茎、叶等覆盖在土壤表层,这种保护性耕作方式被称为“免耕”。图为“免耕播种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东北黑土广布,主要因( )A.地形平坦,侵蚀速度较慢 B.年均温低,有机质积累多C.降水较少,矿物质流失少 D.森林广布,枯枝落叶量大16.“免耕”主要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 )A.有机质 B.水分 C.矿物质 D.空气17.热带云雾林是热带森林中一种特殊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美洲和非洲热带地区一定海拔高度的山顶或山脊,林中特有物种丰富。林木多矮小、弯曲,附生植物发达。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热带云雾林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热带云雾林特有物种丰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人类活动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地表反射率的差异,获取我国某区域植被生长状况,从而了解数十年来该地植被生长季始期与末期的变化。图示意该区域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8.该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是( )A.落叶阔叶林 B.针阔混交林 C.荒漠草原 D.高山草甸19.研究者发现该区域近十年来植被生长季的年际变化较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季气温偏低,生长季始期将提前 B.夏季降水增多,生长季始期将推迟C.秋季气温偏低,生长季末期将提前 D.冬季降水增多,生长季末期将推迟20.该区域土壤突出特点是( )A.酸性较强 B.碱性较强 C.富含有机质 D.淋溶层厚度大读某曲流河段多年来的河道变化情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1.图示时间段,该曲流裁弯取直的次数至少为( )A.1次 B.2次 C.3次 D.4次22.与其他河段比,ab段变化小的原因最可能是( )A.地形起伏较大,侧蚀作用增强 B.两岸岩性坚硬,地形束缚明显C.地转偏向力小,河水不易偏转 D.河流泥沙减少,下蚀作用减弱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其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左图示意我国某山地植被随海拔的分布格局,右图为该山地不同森林类型不同深度土壤层碳密度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题。23.该山地最可能是( )A.武夷山 B.横断螺 C.太行山 D.阿尔泰山24.该山地( )A.雪线位于海拔3100米 B.针叶林土壤碳密度最高C.山麓地带水资源丰富 D.高山草甸分布面积最广25.影响该山地土壤层碳密度分布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A.坡向 B.海拔 C.水热 D.植被河流袭夺是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袭夺了另一侧河流,导致河流改道或向后倒流,注入另一河流的现象。图1示意我国某区域未发生袭夺现象前的河流流向,图2示意袭夺现象发生后的河流流向。完成下面小题。26.图中最利于河流袭夺现象发生的条件是( )A.两河间山脉隆起 B.古沂河的河谷下沉C.古沂河某段倒淌 D.古柴汶河河谷隆起27.据图可知河流袭夺现象发生后( )A.古沂河消失不见 B.古沂河袭夺古柴汶河C.柴汶河流速变快 D.沂河的源头逐渐上移28.图中河流袭夺现象发生之初在河流的某段形成一瀑布,该瀑布最可能位于( )A.a处 B.b处 C.c处 D.d处河流阶地记录了区域地貌演化中的构造抬升、气候变化及古水文等诸多信息。河流阶地年龄测定可构建阶地形成的年代序列,更提供了区域河流下切时代、侵蚀速率以及古河流沉积速率等重要演化信息。下图为黔北高原绥阳盆地洋川河阶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理论上能够准确指示阶地形成初期河流下切时间的是( )A. 阶地顶部岩层年龄 B. 阶地底部岩层年龄C. 阶地岩层平均年龄 D. 阶地中间岩层年龄30.图示T2阶地中砾石层指示了其形成时期气候、古河流水文特征是( )A. 干旱少雨,侵蚀为主 B. 温暖湿润,堆积为主C. 干旱少雨,堆积为主 D. 温暖湿润,侵蚀为主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1)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2)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3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高一学生在北京某山地开展实践活动,探究土壤特征与形成,考察前提出假设,并通过实践进行验证。提出假设:不同地点的土壤特征不同,与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关系密切。选点采样:同学们选取四个采样点,进行土壤采样,并记录土壤特征。编号 位置 颗粒大小 土层厚度/cm 土壤表层颜色采样点1 山麓 小 50 棕色采样点2 山前古河道 小 35 棕色采样点3 山坡 大 17 浅棕色采样点4 山顶 大 25 浅棕色(1)依据表格材料,概括并阐释地形对土壤厚度影响的结论。实验探究:(2)同学们将采样点1和采样点3的土样带回实验室进行特征分析。实验结果显示,采样点3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结合表格说明原因。(3)为了进一步验证同学们提出的假设,还可以如何进行研究,提出你的建议。(至少2点建议,6分)3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西藏米林的爬升沙丘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旁。该地区夏季降水丰富,冬春季节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下图为米林爬升沙丘剖面图。(1)分析米林爬升沙丘沙子的来源。(2)说明米林爬升沙丘从底部到顶部沙子颗粒大小如何变化,并分析原因。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离堆山又称曲流环绕岛,指被废弃河曲所环绕的孤立山嘴,称离堆山。它是深切河曲未裁弯前的凸岸山嘴,在易溶性岩石地区(如石灰岩区),也可由地下水对地颈溶蚀而成天然桥,天然桥崩塌形成离堆山。甲位于河流凸岸,易形成离堆山,A正确;乙.丙、丁位于河流凹岸,不易形成离堆山,BCD错误。故选A。2.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M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河流的流速较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B正确,CD错误;地震的发生受地壳运动影响,与流水作用关系不大,A错误。故选B。3.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深切曲流通常早期存在弯曲河道,由于后期地壳上升,导致河流下切,若深切河曲在下切过程中同时进行较强的恻蚀,使河曲不断发展。故太行山区深切曲流的形成过程是:侧蚀一地壳隆起一下切侵蚀,③②⑤正确:与冰川侵蚀,断裂下陷关系不大,①④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4.答案:C解析: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介于半阴坡与阳坡之间,因此从表格中的信息可以推测海拔4050m半阳坡有机质含量为90~120g/kg,结合选项可以判断可能为105g/kg,C项正确。5.答案:D解析:与阳坡相比,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D项正确。6.答案:A解析:华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丰富的降水将表层土壤中的盐分淋溶,表层土壤盐分最低,B错误;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降水较少,故表层土壤盐分最高,A正确;秋季气温开始下降,蒸发减弱,表层土壤中的盐分相对春季低,冬季蒸发最弱,表层土壤盐分较低,CD错误。所以选A。7.答案:C解析:由材料“修筑台田时,先在底部铺塑膜,塑膜上铺暗管(暗管通向沟渠),然后堆土成台田用于耕作,挖沟为渠,放养水生生物”可知,堆土成台主要是为了耕作,A错误;塑膜主要阻挡盐分在旱季和雨季上下移动,缓解田地盐碱化,B错误;暗管主要是为土壤排水、排盐,C正确;沟渠主要是为了放养水生生物,D错误。所以选C。8.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河道废弃前,位于嘉陵江的凸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流水不断搬运泥沙堆积而形成,B正确;风力堆积一般出现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A错误;冰川作用一般出现在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C错误:岩石风化会让岩石破碎,体积逐渐变小,D错误。故选B。9.答案:D解析:建防洪大堤,束缚水流,抑制了曲流进一步发育;人工裁弯取直、开挖入海新河等改造措施,破坏原有的河曲;中上游或支流建坝蓄水发电,削弱河流侧向发展动力;水士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变大,泥沙沉积增多,有利于曲流发育故排除 ABC,选D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地质年代与生物演化规律。由材料可知,百岁兰是一种多年生的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在中生代繁盛B正确。早古生代后期陆地才开始出现低等植物,与材料信息不符,A错误。晚古生代兴盛的是蕨类植物,C错误。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D错误。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地质年代生物进化的特征。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是在早古生代,A错误;族类植物繁盛是在晚古生代B错误;中生代,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陆块向现在的位置漂移,但这不是生物进化的主要特点C错误;该时期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新物种出现,加强物种多样性D正确。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由材料可知,百岁兰原产于近海的非洲纳米布沙漠,沿海有寒流流经,会形成大量的海雾,而百岁兰的叶片在夜间张开,可吸收海雾形成的露水,故百岁兰叶片巨大是为了更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D正确。A、B、C错误。13.答案:A解析: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有:植被的枯枝落叶,气温、降水等。红壤在我国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所以导致红壤有机质含量低,A正确,B错误;地形崎岖影响较小,C错误;南方地方植被覆盖率较高,D错误,故选A。14.答案:D解析:水稻土是指在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产生水耕熟化和氧化与还原交替,以及物质的淋溶、淀积,形成特有剖面特征的土壤。人类活动起到重要作用,D正确;气候、生物、成土母质对水稻土的形成影响较小,ABC错误,故选D。15.答案:B解析: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东北黑土广布,土壤肥沃,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土壤中储存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黑土,B正确;在我国东部季风区,除了东北平原外,还有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但是这两大平原并没有形成黑土,说明地形平坦不是影响东部季风区黑土形成的主要因素,A错误;东北地区降水较多,C错误;南方地区同样植被茂盛,枯枝落叶多,但是并没有形成黑土,因此枯枝落叶也不是东北黑土广布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16.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近年来该地黑土退化严重,为此当地农民才实行“免耕”,因此“免耕”主要是为了防治黑土退化。要防治黑土退化,就要防治水土流失,免耕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水分,有利于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因此“免耕”主要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水分,B正确;“免耕”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免耕”不能增加土壤中的矿物质和空气,C、D错误。故选B。17.答案:C解析:热带云雾林是指潮湿热带地区被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覆盖的森林,一般分布在热带狭窄的海拔较高的小范围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地形相对闭塞,与周围地区物种交换较少,热带云雾林特有物种丰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C正确;热量、降水不是物种丰富的主要原因,A、B错误;该地区海拔较高,人类活动较少,D错误。所以选C。18.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该区域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降水较少,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故该地区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类型以荒漠草原为主,C正确,ABD 错误;故选C。19.答案:C解析:荒漠草原的生长季始期在春季,生长季末期在秋季,当春季气温偏低,生长季始期会推迟,A错误;生长季始期在春季,当夏季降水增多,不会影响生长季始期,B错误:当秋季温度偏低时,生长季末期会提前,C 正确;生长季末期在秋季,冬季降水增多,不会影响生长季末期,D错误;故选C20.答案:B解析:由于该地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土壤碱性较强,B正确。该地区气候干早,降水少,土壤含水量小;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含量少;降水少,土壤淋溶层厚度小,ACD错误,故选B。21.答案:C解析:依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1991年的河流弯曲程度较大,在1995年时,河流整体变短,说明已经被裁弯取直,到1998年时,河流形态变化不大,说明并未发生裁弯取直现象,到2000年,河流形态更加弯曲,说明河流持续变弯,2003年,河流再次缩短,说明上部弯曲河流再次被裁弯取直,到2004年时,河流又一次变短,说明河流第三次被裁弯取直。整体来看,河流从1991年到2004年期间,至少被裁弯取直3次。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故选C。22.答案:B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ab段之间的河岸从1991-2004年期间并未发生变化可以推测,该段河岸岩石较坚硬,虽受到流水侵蚀作用,但其河岸抗侵蚀能力强,应当是地形束缚的作用,B项正确;若地形起伏较大,河流流速较急,对河岸的侵蚀能力强,侧蚀能力增强,ab段河岸应当会发生弯曲,A项错误;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河段多次被裁弯取直,说明其地转偏向力较大,C项错误;河流泥沙若减少,流水流速可能会增大,侧蚀作用应当会增强,从而冲刷河岸,更容易会使ab河段发生形变,D项错误。故选B。23.答案:C解析:根据图1,该山地海拔为3100米,山麓地带分布的植被类型应为阔叶林,但受人类活动影响,被开发成农业用地,但由于降水少,农业用地为旱地,北方地区的太行山符合该垂直带谱分布,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阿尔泰山、横断山的海拔高于3100米,且阿尔泰山位于温带大陆气候区,降水少,山麓地带为荒漠,BD错误;武夷山位于南方地区,降水多,山麓地带的农业用地以水田为主,A错误;故选C。24.答案:B解析:如图,该山地顶部为高山草甸带,没有积雪带分布,A错误;根据图2,灌木林、针叶林、阔叶林中,针叶林土壤碳密度最高,B正确:该地位于北方地区,降水少,山麓地带水资源缺乏,受人类活动影响,土地被开垦为旱地,农业活动需大量用水,使山麓水资源短缺更严重,C错误;只能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出各海拔处的植被类型占比,不能分析出各植被类型的面积,D错误;故选B。25.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坡向、海拔、水热等条件会影响到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碳密度的分布,但不能根据材料分析出三者对该地土壤层碳密度分布产生直接影响,ABC错误;根据材料“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仓库”,由图可知,该地森林植被以濯木林、针叶林、阔叶林为主,不同的森林植被类型其碳密度不同,因此该山地土壤层碳密度分布差异的直接因素是植被,D正确;故选D。26.答案:A解析:A 据图分析可知,若两河间山脉隆起,则古柴汶河上下游的落差增大,河流的溯源侵蚀增强,会加快河流袭夺的形成。古沂河的河谷下沉或古柴汶河河谷隆起,会导致古沂河与古柴汶河的落差变小,不利于河流袭夺现象的发生;古沂河某段倒淌是河流袭夺现象后发生的结果,不是条件。27.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古柴汶河向上游溯源侵蚀并切穿分水岭,使古沂河上游改道流入柴汶河,袭夺现象发生;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后,古沂河上游变成了柴汶河的上游,故柴汶河的流量增加、流速变快。沂河因古沂河上游流人柴汶河,流量减少,流程变短,源头逐渐下移:古沂河并未消失,留有部分河段即右图中的沂河。28.答案:B解析:据图文信息分析可知,河流袭夺是地势较低的河流通过溯源侵蚀袭夺地势较高的河流,故图中古沂河流域地势相对较高,古柴汶河流域地势相对较低,两河之间高差较大,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之初,袭夺点b(大拐弯点)因济差大而形成瀑布。29.答案: A解析:河流阶地是地壳抬升和下切侵蚀共同作用导致早形成的河床不断被抬高废弃,新河床逐渐向下发育形成,故越高的阶地越早形成,阶地序列代表了区域多次河流下切和地貌夷平过程。理论上阶地最顶部的沉积岩是最早形成的沉积物堆积而成,A符合题意;其他较矮的阶地形成较晚,与题意不符,BCD错误。故选A。30.答案: B解析:砾石层属于河流搬运沉积地貌,其形成应是以沉积环境为主,砾石层的沉积物较砂泥质层的颗粒粗大一些,说明这期间河流搬运能力强,流量大,流速高于平常,气候应该是温暖湿润,B正确,ACD错误。故选B。31.答案:(1)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2)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图示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解析:(1)图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发育成河流,故河流多沿断裂分布。(2)读材料“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可知,断裂空间分布处金矿石出露较多,图示区域受地壳抬升,河流深切影响,形成山高谷深的地貌形态,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多沿断裂分布,故金矿石出露几率较大;且图示地区山河相间,以列分布,河流众多,使金矿石可出露的空间范围较大。32.答案:(1)结论:地势低平处,土层厚度更大(结论不具化,不给分,比如地形不同,土壤特征不同)。位于山麓、古河道采样点的土层厚度分别为50cm、35cm,山顶和山坡采样点的土层厚度分别为25cm、17cm,由此推断,地势低平处,土层厚度更大。(2)采样点3位于山坡,地形坡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有机质易流失等。(3)可采样草地、林地的土壤样本,分析植被对土壤特征的影响;可采样自然植被覆盖的土壤和耕地土壤,分析人类活动对土壤特征的影响。解析:(1)读表可知,位于山麓、古河道采样点地势较为低平,土层厚度分别为50cm、35cm,山顶和山坡采样点地势有起伏,土层厚度分别内25cm、17cm,由此推断,地势低平处,受沉积作用影响,土层厚度更大。(2)读表可知,采样点3位于山坡,海拔较高,地形坡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较严重,有机质易流失,导致采样点3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3)兴趣小组提出的假设是不同地点的土壤特征不同,与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关系密切,选点采样研究了不同地形对土壤特征的影响,为进一步验证同学们提出的假设,还可研究不同植被和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可采样草地、林地、灌木地和裸地的土壤样本,分析植被对土壤特征的影响,分析其土层厚度、颜色、分层、有机质含量差异;可采样自然植被覆盖的土壤和耕地土壤,分析人类活动对土壤特征的影响,析其土层厚度、颜色、分层、有机质含量差异。33.答案:(1)河流挟带的泥沙淤积,形成河漫滩和沙洲;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和沙洲裸露,成为沙源地。(2)沙丘底部沙子颗粒较大,沙丘顶部颗粒较小。原因:米林爬升沙丘主要是受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随着山坡高度增加,风力减弱,搬运能力下降,颗粒较大的沙粒沉积在底部,颗粒较小的沙粒沉积在顶部。解析:(1)据材料可知,该地夏季降水丰富,雅鲁藏布江流量大,搬运能力强,输沙量大,大量沙质沉积物堆积形成河漫滩和沙洲,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和沙洲出露,成为爬升沙丘的主要沙源地。(2)风力沉积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受地形阻挡,从山坡底部到顶部风力逐渐减弱,风力搬运能力下降,因此颗粒较大的沉积在底部,颗粒较小的沉积在顶部。原因主要从外力作用(风力搬运能力、搬运作用)角度分析,米林爬升沙丘主要是受风力搬运沉积作用形成的,风力强搬运较大的沙粒,风力减弱只能搬运较小的沙粒,随着山坡高度增加,风力减弱,搬运能力下降,沙粒从大到小依次沉积,颗粒较大的沙粒沉积在底部,颗粒较小的沙粒沉积在顶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