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巴黎奥运会引发“碳中和”讨论——2024年巴黎奥运会热点链接生物考点新闻内容近日,2024巴黎奥组委可持续发展总监乔治娜·格勒农揭秘了巴黎奥运会争做“碳排放量最少奥运会”的具体方法:临时或永久改造了包括旧发电厂在内的多座现有建筑;租用影视基地作为运动员的训练设施;三分之一建筑的屋顶配备了太阳能电池板;奥运村配备的14250张床也是由可回收材料制成……巴黎奥组委在申办阶段就做出了大胆的举动,他们承诺将碳排放量缩减至2012伦敦和2016里约奥运会平均排放量的一半,举办有史以来最具可持续性的奥运会。运动之外,不只是运动。运动赛事的减碳承诺也引发了关于活动碳中和以及碳抵消合理性的广泛讨论。赛事活动究竟该不该用碳抵消项目来追求“碳中和”?(新京报)链接考点——碳中和1.碳中和概念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2.碳中和与净零排放的区别净零排放(Net zero)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区、行业或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其减排行动所吸收或抵消的碳排放量相互抵消,从而达到零排放的状态。“净零”这个概念首先来源于《巴黎协定》提出的2℃温控目标,并力求将升温控制在1.5℃以内。在范围上,碳中和一般针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净零涵盖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在边界上,碳中和最低要求覆盖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并鼓励包含范围三排放。净零排放必须覆盖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排放。试题练习1.“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或个人等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B.每个自然生态系统都可依靠自身实现“碳中和”C.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是增加生产者的数量D.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2.下列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碳中和”是指生产者固定CO2的量与所有生物呼吸产生的CO2量相等B.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减缓温室效应需各国配合C.增加生产者数量是“碳中和”的有效措施,“碳达峰”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明显减慢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不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3.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碳达峰后一段时间内,大气CO2浓度仍可能继续增大B.导致大气中CO2全球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乱砍滥伐C.为实现碳中和,需要扩大人类的碳足迹D.实现碳中和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会明显减慢4.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为人类的共同命运承担起大国责任。碳达峰是指碳排放达到峰值,之后一直稳定在峰值以下水平或逐年递减的情形;碳中和是指通过自然的植物光合作用、人工的造林活动等方式固碳,抵消人为活动产生的碳排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的过程B.生态系统CO2的释放只来自于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碳中和的结果是实现CO2的排放速率和吸收速率达到平衡D.实现“碳中和”可以减少酸雨等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序号①~⑤和⑦表示CO2的排出量或吸收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碳循环的实质是CO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B.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所涉及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C.若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则该数学模型是④=①+②+③+⑤+⑦D.为了实现碳中和,主要应增加④过程,减少⑦过程6.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碳中和是指CO2吸收量和CO2排放量达到平衡,实现CO2的“零排放”。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可能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C.水电、风电和光伏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CO2的排放D.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复的过程7.某同学绘制的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型如图所示,其中甲~戊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序号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碳循环是指含碳的化合物在甲与戊之间循环B.图中过程③④⑤⑥⑦均可代表呼吸作用C.乙与丙之间的碳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铅等有害物质在图中乙内的积累量最大8.“二孩政策”“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减少环境污染”获得人们普遍认同。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波动。最新预测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如下表所示:2020年 2030年 2040年 2050年16.6% 23.3% 26.5% 28.7%表中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到2050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__,这将严重影响劳动力来源,导致经济衰退和加重养老负担,因此我国适时放开“二孩”政策。(2)2015年全球多数国家气温监测显示:年平均气温较往年持续升高。如图是与温室气体有关的循环示意图:①图中B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a代表的主要生理过程是_______。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在生物圈碳循环中,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间循环。岩石圈中的碳________(填“直接”或“不直接”)参与碳循环。②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______________。若生产者有2 500 kg,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__kg。③温室效应是由于以________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的平衡,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大图中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的途径,也可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减少人类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依赖。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A正确;B、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中和”是全球性的,不是单独的生态系统,B错误;C、实现“碳中和”,可以增加生产者的数量,提高生产者对二氧化碳的消耗,C正确;D、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产生会导致冰川融化,最终导致海平面的上升,D正确。故选B。2.答案:D解析:A、碳中和是生产者固定的CO2的总量与消费者、分解者呼吸释放的CO2的总量和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CO2的总量达到动态平衡,A错误;B、碳循环指C元素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具有全球性,减缓温室效应该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B错误;C、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实现碳中和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还是可以顺利进行,不会明显减慢,C错误;D、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不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D正确。故选D。3.答案:A解析:A、碳达峰后一段时间内,若继续增大对化学燃料的使用,则大气CO2浓度仍可能继续增大,A正确;B、导致大气中CO2全球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B错误;C、生态足迹的值越小,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少,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小,为实现碳中和,需要缩小人类的碳足迹,即减少对碳的使用,C错误;D、实现碳中和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还是可以顺利进行,不会明显减慢,D错误。故选A。4.答案:C解析: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的过程,A错误;B、生态系统CO2的释放来自于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B错误;C、碳中和的结果是实现CO2的排放速率和吸收速率达到平衡,实现CO2的“零排放",C正确;D、实现“碳中和”可以减缓温室效应,不能减少酸雨的发生,D错误。故选C.5.答案:A解析:A、碳循环指的是C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的反复循环的过程,A错误;B、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所涉及的生理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涉及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B正确;C、碳中和应该是CO2的排出量等于CO2的吸收量,所以达到碳中和时④=①+②+③+⑤+⑦,C正确;D、为了实现碳中和应增加④光合作用,减少⑦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D正确。故选A。6.答案:D解析:AB、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CO2浓度,AB正确;C、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水电、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的利用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排放,C正确;D、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D错误。7.答案:C解析:A、碳循环是指含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A错误;B、题图为碳循环模型图,其中甲~戊表示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相关过程,故甲为生产者,戊为大气中的CO2,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①为光合作用,②③④⑦均为呼吸作用,⑤⑥为捕食,B错误;C、乙(初级消费者)与丙(次级消费者)之间的碳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正确;D、铅等有害物质在图中丙(最高营养级)内的积累量最大,D错误。故选C。8.答案:(1)老龄化程度加剧;衰退型(2)分解者;光合作用;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不直接;能量流动;100;CO2;碳循环;C→A;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解析:(1)表中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增加,说明我国人口呈现老龄化程度加剧的特点,年龄结构为衰退型。(2)①图中A指向C,C指向A,A、D、E都指向B,A、D、E又指向C,说明C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是分解者,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a代表二氧化碳进入生产者体内,主要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有机物,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岩石圈碳酸钙中的碳不能直接参与碳循环,碳循环时,碳主要以CO2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②能量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所以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若生产者有2500kg,则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按20%计算)2500×20%×20%=100(kg)。③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是由于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这主要是由人类自身的活动引起的: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导致温室气体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排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另一方面是人类大面积地砍伐森林,使得吸收CO2的植物大量减少。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大图中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强度,即图中C→A途径,同时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释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