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第 6 课 戊戌变法
一、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戊戌变法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了解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以及各地的
重要报纸,了解维新派早期的活动
时空观念: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
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课本,分析史料,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戊戌变法的意
义和局限性
历史解释:通过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分析材
料,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 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小组合作、讲授法。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 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这 次变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 变革的内容有哪些 它的历史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讲授新课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 材料: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材料: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以后 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 ……戊戌春季的瓜分更是刺激了变法派和 光绪帝……——摘编自蒋廷 《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分析戊戌变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 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2、意义:
材料:具呈举人康祖诒(yí) 等,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变通
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分析公车上书的意义是什么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人物扫描: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20多岁时到香港和 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 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 帝,请求变法图强,遭到顽固派的阻挠。后来,他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 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
3、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时务 报》1896年上海创刊,《国 闻报》1897年创刊于 梁启超主笔 天 津 ,严复主
图片说明了什么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 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2)、梁启超与《时务报》:
材料:“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 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日本变政考》
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
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 人物扫描: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7 岁跟康有为学习。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 传变法思想。25岁时,到长沙时务学堂任中文总教习。
(3)、严复与《国闻报》
材料: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 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甲午战争期
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 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 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说明了严复哪些观点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 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二、百日维新
1、背景:
线
青岛
胶州湾
材料:1897年11月1日夜,阴云密布。十多个手拿匕首,短刀的人,闯进磨盘张庄教 堂,杀死了德国神父能方济和韩理迦略。能、韩二人原本分别在阳谷和郓城一带传
教,因去兖州天主教总堂参加"诸圣瞻礼",路此天晚而宿。张庄教堂神父薛田资,主 让客先,安顿能,韩二人成了替死鬼。薛田资听到动静后发现情况不妙,仓惶逃往济 宁,电告德国驻华大使并转德国政府。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 也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 记 》
材料说明了什么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人物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以自强。
2、变法过程:
简述戊戌变法的经过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内容:
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4、变法失败:
材料一: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 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 洋奴汉奸。 ——蒋廷凝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 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陈變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命八旗人下,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起。
——黄鸿寺《清史纪事本末》
通过以上材料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 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材料:“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 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材料:谭嗣同临刑前有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事迹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前后仅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3)影响:
材料一: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 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 保留下来,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通过材料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三)、本课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 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 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 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四)、课堂练习
1、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 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华银行”等。这一现象 (c )
A.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c. 体现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 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他认为变法从根本上要变革(D)
A.教育制度B.科举制度C.文化制度D.政治制度
c. 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梁启超指出,清王朝社会政治制度的弊病在于“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即君权太重,
官制等级森严,而人民没有政治权利。因此他提出,维新变法“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民共主”。这说明梁启超(B)
A.注重团结底层人民群众B.提倡限制君权扩大民权 C.提倡消除封建礼教危害D.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4、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 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由此可见,梁启超强烈主张(A)
A.实行变法救亡图存B.推翻清朝专制统治C.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D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五)、板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背 景
2、公车上书
3、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二 、百日维新
1、背景
2、变法过程
3、变法内容
4、变法失败
5、变法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