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一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秦汉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联系的加强,了解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理解唐太宗“天可汗”称呼的由来,认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意义,培养民族情感了解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培养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情怀归纳我国古代中外交往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教学过程设计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中华各民族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各民族对华夏民族的认同感产生商朝设宾,西周设小行人,负责管理民族事务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周边民族:东北的夫余和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氐和羌、南方的夷和越(2)中央机构:设典客和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3)边疆管理①BC215年,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②BC214年,修灵渠,征服岭南设三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③修五尺道,征服西南夷(今云贵地区)④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设道与县同级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中央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边疆管理①汉匈战争汉初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通过三次战役(漠南之战收复河套、河西之战设河西四郡、漠北之战霍去病封狼居胥·仅作了解)击败匈奴主力东汉初年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击败北匈奴,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②边疆行政汉武帝时期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汉宣帝时期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西汉时期还在东北设立乌桓校尉③屯戍政策北方:大量移民屯田西域:设田官,督率戍卒屯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交融五胡内迁:东汉以来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西晋时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五胡介入到西晋皇族的八王之乱,并逐渐主导局势,最终灭亡西晋五胡十六国:五胡相继在北方建立政权,并学习汉族典章制度,(4)北魏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推动了民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5)南方开发:吴蜀以及东晋、南朝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与东、西南地区人的交融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中央机构:尚书省礼部、鸿胪寺①礼部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其中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②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2)边疆管理①周边民族:西北部突厥、吐谷浑、党项归附隋朝;岭南百越纳入隋朝治理;加强于流求接触②边疆行政:推行郡县制,但往往由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2、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交融(1)中央机构:基本沿袭隋朝(2)边疆管理①周边民族西北部:唐太宗灭东突厥和高昌,其余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西南部:与吐蕃(今青藏)会盟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册封南诏(今云贵)东北部:唐玄宗封东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②边疆行政: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其中都督府都督与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A、西北部:设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B、北部:设安北都护府和单于都护府C、东北部:设安东都护府D、南部:安南都护府注·羁縻制度:在边疆设羁縻州,以夷制夷;羁指用军事政治手段控制,縻指用经济手段安抚3、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长期对立①北宋与北部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部党项族建立的西夏长期对立②南宋与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西北部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以及后来北部蒙古族长期对立(2)民族交融①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吸收中原王朝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②两宋在边境设立榷场同边疆政权进行茶马互市,加强经济交流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民族政策①行汉法·汉化、儒治: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四等人制·民族歧视与压迫A、第一等为蒙古人B、第二等为色目人:西北、西域各族人,如西夏人、回回人、畏兀儿人C、第三等为汉人:北方汉族,也包括已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D、第四等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人(2)边疆管理①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青藏地区和佛教事务②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在云南地区设云南行省③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④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西域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培养翻译少数民族文字的人才)(2)边疆管理①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修筑明长城并布置九边军镇,防范蒙古入侵②在北部边境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③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下设卫所;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注:卫所长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队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继续推行土司制⑤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册封西藏宗教领袖为法王;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3、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中央机构:设理蕃院管理新疆、蒙古、西藏,地位与六部相当(2)边疆管理①北部:在漠北蒙古/外蒙设乌里雅苏台;在漠南蒙古/内蒙设盟、旗两级,并采取满蒙联姻②西北:击败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新疆设伊犁将军府;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③西南:西藏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由清廷册封(金瓶挚签)并委派驻藏办事大臣;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④东南: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次年设府,隶属福建省⑤原则: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社会习俗和信仰,笼络上层份子4、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设军政机构、和亲政策、册封授官、会盟定约、边境贸易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先秦时期的对外关系·初步交流2、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1)陆路①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并与中亚、西亚交往②东汉班超命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一带(2)海路①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航行至印度南部②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3、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1)陆路·重开路上丝周之路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②唐朝与大食国/阿拉伯帝国接触(怛罗斯之战·仅作了解),并将造纸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③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今印度)取经④伊斯兰教和景教(基督教中的东正教的一个分支)在唐朝传入中国(2)海路①隋朝常俊从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出航到达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该国也回访②日本派遣大规模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和制度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大化改新③日本高僧空海来唐取经,唐朝高僧鉴真东渡传授佛法④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形,广州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并设市舶使(3)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4、两宋时期的对外关系·北方陆路交通受阻,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繁荣(1)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海路(2)开辟了由明州(今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新航路(3)泉州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5、元朝时期的对外关系·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行纪》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世界:闭关自守,维护朝贡贸易(立扬国威,充实国库;郑和七下西洋)补充知识:明朝海禁与清朝闭关锁国(仅作了解)①明朝海禁政策A、原因:防止倭寇之患,巩固海防;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根源)B、时间:洪武三年(1370年)—隆庆元年(1567年)C、表现:禁止民间海外贸易,使海外贸易被官方垄断(朝贡贸易)②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原因·前期打击东南沿海反清复明势力;后期防范西方殖民者的扩张·统治者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根源)B、表现·清初多次颁布禁海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到五十里)·清前中期解除禁海令,设四口通商(粤、闽、浙、江)·清中后期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③历史影响A、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正常发展B、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D、使沿海居民丧失生计,或为海盗或背井离乡(2)周边:维护宗藩体系①朝鲜:16世纪末爆发万历朝鲜战争,击退了日本丰臣秀吉的入侵②越南:明朝朱棣一度将越南纳入直接管辖,后又恢复藩属国地位;清朝嘉庆下赐国号越南(3)西方:碰撞与交流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租借澳门;明末荷兰独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②1683年清朝在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③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先后派遣马嘎尔尼和阿美士德使团访华,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但遭到清朝皇帝拒绝④明末一些开明士大夫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科学书籍(西学东渐)A、徐光启与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古希腊时期欧几里得所著)B、李之藻与利玛窦合作刊刻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7、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变化(1)对外交往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变为以海路为主(2)交往商品由以丝绸为主转变为以瓷器为主(3)对外政策由自由开放转变为闭关自守 板书设计一、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2、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典客、道、岭南三郡3、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大鸿胪、汉匈战争、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交融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尚书省礼部、鸿胪寺2、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交融:唐太宗天可汗、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3、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长期对立、民族融合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行汉法、四等人制、宣政院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九边军镇、土司制3、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理藩院、因地制宜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先秦时期的对外关系·初步交流2、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3、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4、两宋时期的对外关系·北方陆路交通受阻,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繁荣5、元朝时期的对外关系·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行纪》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海禁与闭关锁国 课后反思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3、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