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案 教学目标一、了解废除科举制对清朝选官制度的影响,理解废除科举制的必要性,培养时空观二、了解民国时期选官制度发展的近代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理解政治局势变化对近代选官制度的影响,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三、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的根本原则和历史地位,培养唯物史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废科举、孙中山文官思想、北洋考试和甄别制、新中国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教学难点:新中国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教学过程设计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改革科举制(1)1898年戊戌变法: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变法失败后废除以上新政(2)1901——1905年清末新政①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又瓦解传统六部②设立大、中、小学堂,合格毕业生,给予科举出身,对优秀者授予官职③1904年正式确立学堂选官制,不久又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2、1905年废除科举制,学堂选官制与留学毕业生选官制成为清政府主要选官制度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1)内容: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中,考试权独立,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2)评价:当时并未实践,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承上启下考试选官制:1913年确立;条件为年满21岁的男子;机构为政事堂铨叙局甄别选官制①内容:已工作的文官需检查毕业文凭、工作成绩与经验等,来决定是否留任②目的及评价: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背景:北洋时期文官制度、中国传统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精华、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2)标志:1929年颁布《考试法》与《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3)内容:选官机构为考试院;选官条件为成年男女;也延续了北洋政府的甄别选官制(4)评价: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但在实施过程中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严重4、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特点:中西合璧、法制化、军治和党治突出、缺乏推广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1)建立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2)发展完善: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十八以来廉政建设(3)根本原则及地位: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公务员制度(1)建立:1993年开始推行、2005年正式形成(2)内容:采用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录用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现实意义:提高了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增强了国家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活力 板书设计晚晴选官制度的变革:1905废科举、学堂选官制与留学毕业生选官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2、北洋政府时期·考试选官制与甄别选官制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4、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特点:中西合璧、法制化、军治和党治突出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课后反思一、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二、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三、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