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认识到 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本课的学习当中需要 知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香港、澳门 回归的具体史实,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港、澳、台问题是历史遗 留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大陆全体 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自新中国成立,党和政府就一直在努力。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方式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在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回归了祖国。香港、澳门回归后经 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 强大生命力。同时,为台湾的回归,祖国的统一,展示了光明的前景。历史的发 展让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必定会实现统一!教材分析《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一课出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第四册第四 单元。本单元共有2条线索:“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本课与第14课《海 峡两岸的交往》共同组成“祖国统一”这一线索。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祖国统 一大业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顺利回归说明当今 中国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有能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民族 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本课教材从“‘一国两制’ 的构想”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出发,主要讲述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 出的背景、内容、地位以及在此指导下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与 意义。除此之外,以插图、相关史事、材料研读、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形式补 充了“一国两制”的内容、关系,港澳回归的原因、过程、意义、区旗区徽等相 关信息。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1、时空观念:了解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知道“一国两制”的内涵,香 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2、史料实证:(1)通过分析地图,探究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识图、解图的 能力,联系新旧知识的能力;(2)通过问题思考、合作探究、材料分析与简图设计,认识“一国两制” 的合理性、科学性,理解“一国”、“两制”的关系、具体内容和意义,提高学生 分析归纳、自主建构的能力。(3)通过视频材料的解读,数字材料的对比,认识中国政府对于收回香港、 澳门的决心,港澳同胞对于回归的热情以及港澳回归后的迅速发展,提高学生比 较分析材料的能力。3、唯物史观,家国情怀:(1)铭记“弱国无外交”的历史教训,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2)认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性和强大生命力,认识到实现祖国 统一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同时看到正是中国共产党 的正确领导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提高,才能收回被掠夺的领土,洗刷百年国耻, 增强学生对于党和国家实现统一的坚定信念与责任意识,达到历史育人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和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七子之歌》,教师向学生介绍它的基本情况。《七子之歌》是闻一多所 创作,“七子”象征着当时中国被侵占的七处领土。七子,就是祖国母亲的七个 孩子,在列强的炮火之下,他们被迫离开了祖国的怀抱。当心中国成立后,中华 民族终于站起来了,当时香港、澳门却仍未回归祖国。他们要何时才能回来呢 二、讲授新课(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展示《英国侵占香港示意图》和澳门示意图,回顾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教师 提问:在英国和葡萄牙的长期统治下,香港澳门会发生哪些变化 港、澳的社会 制度和内地是否相同 展示文字材料:“港澳台地区发展为亚太地区区域性的国际经济中心...... 20世纪70年代末,港澳台地区的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或接近3000美元...... ”——齐鹏飞《“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历史经验研究》教师提问:此时,港澳台和内陆经济状况对比如何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 水平,这会给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带来什么 为了实现统一,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 构想 展示文字材料:“......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 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是这样...... ”——《邓小平文选》教师提问:什么是“一国两制” 这一构想对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1.香港回归展示图片: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教师讲述: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被称为“铁娘子”,因为她的政治作 风十分强硬。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就香港回归的问题进行了谈判。撒切尔夫人在谈判中表示:按照三个条约,香港的主权应该属于英国,并且 只有在英国的统治下,香港才能繁荣发展,你是想要香港的主权,还是想要香港 的繁荣呢 教师提问: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是邓小平,如果你是国家的领导人,你 会如何恢复撒切尔 教师讲述:虽然撒切尔夫人是“铁娘子”,邓小平也不甘示 弱,毛主席曾送给他一个绰号叫“钢铁公司”。我们来看看邓小平的回答。展示材料:“关于主权问题,......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 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 九九七年中国国将收回香港。”——《邓小平论祖国统一》教师提问:为什么邓小平说“现在时机成熟了” 展示视频:《香港回归仪 式》,教师介绍: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1997年7月1日,终于实现香 港的回归。英国的国旗缓缓降落,中国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香港的上空飘扬。 此刻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区旗。教师提问:香港回归祖国后,成为了什么行政单位 区旗的含义是什么 展示图片材料“香港之死”和文字材料“数说香港”。教师提问:国际上,对香港回归的评价如何 香港回归后,真的“完蛋”了 吗 展示材料:“啊,我们错了!”“在1997年7月1日回归后的十年,香港离完蛋还有 很远,而且并没有死掉。”“这座城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充满活力”。2.澳门回归展示图片: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和澳门回归仪式。 展示文字材料:“数说澳门”。教师提问:港澳回归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香港、澳门能顺利回归的原因有哪些 (三)未来前景教师提问:香港、澳门实现了回归,现在还有哪个地方没有实现统一 对于 台湾,我国政府做了许多努力,你如何看待祖国统一前景 请说出你的理由。三、课堂小结示意图小结,学生填写。(课堂小结综合国力增强(根本)“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邓小平,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回归意义完成祖国统—大业的基本方针-国:一个中国,指的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两制:两种社会制度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1、标志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2、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一国两制回归原因1、2、地位实践)附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评测练习1、祖国统一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祖国和平统 一开辟了正确道路的是()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2、“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是()A、一个国家,两个政党执政B、一个政权,两个国家联盟C、一个国家,两个中央政府 D、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其发生的变化主要有()A、经济制度B、社会制度 C、主权归属 D、生活方式4、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解决港澳问题,其根本原因()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殖民国家的削弱C、改革开放带来综合国力的提高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5、“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神州大地上彻底结束了外国人在我国领土上进行 管治的屈辱史,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A、香港回归祖国 B、澳门回归祖国C、“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D、对台方针的提出6、“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你 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七子之歌 ·澳门》(1)歌词中的 “MACAU” 是指什么地方 “母亲”又是指什么 (2)她按照什么方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这一方针是谁最早提出来的 (3)根据这一方针,“母亲”的另一个孩子“谁”在什么时候最先回到了母亲的 怀抱 (4)这两个孩子回归“母亲”的怀抱有什么重大意义 课后反思本课围绕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这一线索展开,从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一 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史实、意义。本课优点如下:1、导入:选择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而熟知的港珠澳大桥导入,引发学生的共 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授课过程中以“港澳问题的由来——如何解决———解决过程——回归 ——历史意义”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顺序。3、通过地图、活动照片、文字、视频等材料补充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视频 与文字材料,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史论结合”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4、在理解“一国两制”内涵的设计上,由学生自主用图画展示并解释“一 国两制”,使学生更加明确“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明确“一个中国”是两制 的前提和基础,在大脑中建构出“一国两制”的知识体系。5、多次使用比较法,对比港澳问题的由来与解决,港澳回归前后的发展,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的自信与自豪,坚定学生对祖国统一的信心, 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发挥历史育人的作用。同时,本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课前工具准备不足,板擦出现问题;“一 国两制”的内涵关系用时过长;意义中格式设计出现疏漏,引导学生思考时没有 明确提出从国内、国际两方面进行;香港回归视频中抖音标志没有遮盖;在香港、 澳门回归过程中的设计略显平淡无趣,在情感升华部分不够激烈,最后的问题“怎 样才能实现台湾回归、祖国统一上”没有点出坚持“一国两制”以及过渡不够流 畅,教授姿态较随意等问题。今后将继续改进教学当中的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