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开学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创作并不是为细节而细节。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
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与赵树理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分不开。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中的乡村教师让孩子们背诵牛顿定律的细节是整个小说结构的重心。这种“宇宙巧合”的细节使人类与宇宙中的碳基联邦发生了奇异的联系,进而产生了拯救太阳系的功用。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细节的出现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形成某种暗示或隐喻。茅盾的《子夜》中描写吴老爷子从传统的乡下进入当时灯红酒绿的上海,立刻就晕了过去。这个细节充满了象征意味,隐喻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将面临像吴老爷子一样的命运。可见,细节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他们具有营造细节的天赋、才华,以及准确运用细节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
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以发现艺术的细节。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细节可能是作家捻断数根须后创造的,但最好的状态是在熟悉描写对象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作家还要有表达的准确度。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
(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
材料二:
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的体量,频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细节出现的频率。
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
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细节肥大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小说往往通过“细节的洪流”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所谓“细节的洪流”,是说“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细节的洪流”就是小说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待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
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地劳作、永不停息地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
(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因此人物的细节越丰富,作品的艺术境界就越高。
B.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从而使作品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
C.因为很多推理小说犯了“细节肥大症”,即使细节描写极其严密精细,人物形象却并不鲜明。
D.在小说中运用了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就能实现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艺术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细节在真实的生活中,作家在熟悉描写对象后自然地将其表现出来,这是最好的状态。
B.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就能够将细节描写得既妥当又成功。
C.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关键要合理安排小说细节的密度,调节细节出现的频次。
D.“细节的洪流”是《变形记》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一共哭了37次,对细节的描写,凸显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B.《智取生辰纲》中反复描写天气炎热,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多次穿大衣和脱大衣,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强化了人物形象。
D.《台阶》中,李森祥把父亲的头发描写为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对《范进中举》中的细节描写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对胡屠户两次“贺喜”的描写是“中枢”意义的细节,作品围绕这一细节展开。
B.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细节真实准确又生动形象,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
C.范进中举后,胡屠户低头替范进扯后衣襟,这一细节体现了作者艺术的敏锐性。
D.对范进发疯时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升华了作品的品格,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5.《孔乙己》中多处写掌柜提到“还欠十九个钱”这一细节,显示出作者营造细节的能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记黄河晋陕大峡谷
贾平凹
别的江河,就是某某江,某某河,黄河却称之为天下黄河。它诞生在巴颜喀拉山下,少年游荡于青藏寒地,而当知道了遥远的东南有大海,便掉头大行,经过了黄土高原,这就是晋陕大峡谷。
世上的路首先是水走出来的。黄河深刻出了大峡谷,大峡谷又将它束缚其中。越是束缚越使最柔软的水坚硬如铁。①它奋斗,呐喊,暴躁,充满戾气,生长和完成着自己的青春,囫囵的黄土高原也从此一分为二,一半给了陕西,一半给了山西。
两岸隔绝,竟然是东边岸高耸了,西边岸低落;西边岸高耸了,东边岸低落。川潦泻散,河声充满,②只有黑鹳和白琵鹭凭空往来。站在山西永和县的岸上看到了乾坤湾,站在陕西清涧县的岸上看到了太极湾。那是黄河九十九道湾中最神奇的两湾,西窄东宽,东窄西宽,入湾至出湾都是几百米,状若左右葫芦。到壶口去呀,壶口是黄河突然下跌,如一脚踏空了,溅起千堆雪。石门下去的大梯子崖,那是河东岸的一个缺口,斧劈刀削般危险。有瀑布,被风吹起,飘然如烟。而栈道其上,若游人经过,从河道看去,真的在“飞檐走壁”。如果再往陕西的佳县,再往山西的麒麟滩,千米长的水蚀浮雕镶嵌于绝壁,两岸山峦起伏,乱石堆砌,散者如塔,聚如城堡,每块石头上又布满虫纹,疑为天书。
面对着大峡谷无数的景点胜地,能想象黄河寻找出路是多么地艰辛:日瘦月小,星寒云低,它在横冲直撞,冲撞出的沟壑峡崖在不断地坍塌,无数的堰塞湖,壅堵滞流,只能千回百折。
大峡谷上下差不多有六十五条小河汇入,流域覆盖了整个黄土高原。而祖籍在这里的或外籍人来到这里的,也意识到身上的每一条血管也是黄河的支流,他们便都有了黄河的秉性,大气,豪迈,向往远方,从此英雄风气流转。轩辕在西岸有陵,尧帝在东岸建庙,汉刘彻来后土祠祭祀,李自成登白云山发愿。更有着毛泽东于高家坬上高吟《沁园春·雪》,石破天惊,鱼龙出听。
黄河远行,也把黄土带去,送给了河南,送给了山东,送给了一个华北平原,却使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多少风流人物,能出走的都有一番大世界的作为,留下来的是坚守而顽强。千百年里,黄河奔流不息,大峡谷两岸人畜焦渴,壑梁台峁上树木庄稼干枯。他们要么到十几里外的那一点泉眼里去挑水,要么在门前屋后挖暗窖收储天雨。相传过去的吴堡城,那么大的城里只有一口苦水井,每日由知县亲自掌握,分配给每人一瓢。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浪漫,城西门上的匾额写着“明溪”,城东门上的匾额写着“闻涛”。
干旱使居家只能在土崖下凿窑,凿窑便创造着艺术。西湾的民居在斜坡上层层叠叠,三十多个院落连为一体。李家山村选择了一条梁的两边沟,窑洞从沟底直达梁头,竟能多到九层。土地上是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了,而糜子、高粱、谷子、荞麦、豆类和土豆,把地里所有营养所有颜色都聚集起来,做出谷面窝头,豆面抿尖,红面旗子,小米捞饭。尤其是枣,到处都是枣林啊,冠枣、狗头枣、牛心枣,秋天里满山红遍。他们认为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红枣,而这里的枣是世上最好的枣,因为它们能听到黄河涛声。
再就是开山和钻水了,开山就是挖炭,钻水就是撑船筏。在许多地方,剥开地皮就是炭,有许多地方的炭,用火纸便能点燃。在除夕夜里,有人家在中堂的案上供奉了土豆和红枣,有人家把一块大炭用红纸裹了就放在门槛两旁,称它们是“黑汉”,还贴上“瓜子人人”。“瓜子人人”后就衍变成了剪纸,鱼虫花鸟、山水人物,遍贴在门上窗上、米面罐上和树上。钻水呢,从河口镇到碛口镇从来都行船筏。船是木船,木船上有艄公扳舵。筏子有油筏木筏皮筏,皮筏是用羊皮做成的囫囵圪筒。除了船筏,两岸还没有通车的年代里,忙碌的都是骆驼骡马和毛驴。船筏卸下的货,骆驼运长途,骡马跑短途,毛驴驮炭。每天下午毛驴排着一字长蛇阵,像一股黑水注入镇来。赶脚人都能唱,有苦了有乐了心里有人了,随口编词,任意起调,这就形成了民歌。
那是一个早晨或是晚上,黄河终于走完了黄土高原,冲开了最后一个关隘,那是惊天动地轰鸣,自此有了“岳色河声”一词。再往南二百里,汇入了汾水、洛水、渭水,黄河河面开阔,汪洋一片。而正是在这二百里,③黄河成熟了,它的成熟也成熟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西岸的大荔、合阳、韩城,东岸的运城、临汾,产生了那么多的圣君明相,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单就文学,司马迁、司马光、王维、柳宗元,这就够了,应是中国最最聚文气的地区了。
黄河继续南行,秦岭却拦住了它,迎头站着的就是华山潼关。潼关为雄关,历来的战争莫不发生于此,那狰狞的崖头,阴寒的壑底,以及怪石、弯树和细路,充满萧煞。中国历史上有过渔樵问答,那只是探询生命难题。④而秦岭是否和黄河在此有过对话呢 如果有,那一定是关于天下格局的大事。于是,黄河再没有南下与长江相会,黄河就是黄河,让长江去行南方吧,它就在北方,而转头往东去了。
这该是再一次伟大的转折,于是东岸就有了鹳雀楼,历史让王之涣登上楼头,看到了那最壮丽的场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大峡谷的描写有声有势,动静相宜。写壶口瀑布时突出静态,表现其雄浑气势;写水蚀浮雕时则突出动态,表现其神奇莫测。
B.从华夏始祖黄帝,到伟人毛泽东,作者列举这些具有黄河秉性的英雄人物,意在体现黄河对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深远的影响。
C.文中写赶脚人随性唱民歌之事真实反映了晋陕一带特有的风土人情,这是苦中求乐的普通百姓们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的精神享受。
D.文章结尾化用了王之涣《登鹳雀楼》里的相关诗句,描绘了黄河东流入海的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盛赞黄河东流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短句铿锵有力,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桀骜力量。
B.句子②运用侧面描写,空中翱翔的飞禽种类稀少,烘托了峡谷的水湍浪急,波涛汹涌。
C.句子③中的三个“成熟”的含义不同,写出了黄河的成长,也表明其孕育了中华文明。
D.句子④用设问表揣测,紧承渔樵回答,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追问和对北方风貌的赞美。
8.文章要记黄河大峡谷,为什么大量描述了两岸的风土人情?请简要分析。(5分)
9.贾平凹写散文讲求“张扬、大度、力度”,请从选材、风格、情感三个角度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的。(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 ”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时上封①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欲加谯黜。征曰:“古者立谤木②,欲闻己过。封事,其谤木之遗乎!陛下思闻得失,当恣其所陈。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乎,无损于政。”帝悦,皆劳遣之。
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将葬,其妻裴辞曰:“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见许,乃用素车,白布幨帷,无涂车、刍灵③。
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稿,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惟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释】①封:密封的奏章。②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③涂车、刍灵:皆为古人送葬之物。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朕A顾思之B恐C不免D斯过E公卿侍臣F可书之于笏G知H而必谏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厌,文中指厌恶、厌弃,与《论语·述而》中的“学而不厌”的“厌”意思相同。
B.遗,文中指遗留的风尚,与《出师表》中的“深追先帝遗诏”的“遗”意思不同。
C.素,文中指素来,与沈括的《活板》中的“有奇字素无备者”的“素”意思相同。
D.比,文中指近来,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比至陈”的“比”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曾让群臣比较魏征与诸葛亮,岑文本认为诸葛亮“才兼将相”,魏征比不上诸葛亮。
B.上封事有的不切实际,魏征认为虽然这样也不要加以责罚,太宗最终听从他的谏言。
C.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顺从了他的遗嘱,丧事节俭操办,不用“涂车”“刍灵”等冥器。
D.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感叹失去了一面镜子,并要求群臣见到皇帝有过失一定要进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4分)
(2)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乎,无损于政。(4分)
14.魏征遗稿体现了哪些治国之道?(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 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①,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②,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③。三拊④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释】①鞭霆力:鞭挞雷霆的力量。②兵冶处:冶炼兵器之处。这里指冶城(今江苏六合县东),汉代吴王濞在此冶铸钱币兵器;淮阴在此北面。③士雅与刘琨:两人均为东晋爱国将领。④拊(fǔ):击、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该词前两句以提问作为开头,“谁分”二字,问得尖锐,强烈,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情感态度。
B.“却似”三句写长江本如水晶盆那样完美,却因两点孤山白璧有瑕,这里暗指江山有缺失。
C.“鞭霆力”和“昆仑”都借喻抗金力量,表达出词人决心驱逐金人、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D.“隆中一老”运用典故,词人想象与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酌酒细论,表现了对统一的关切。
16.“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一句有何意味 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卖炭翁》中“ , ”两句,展现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
(2)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 , ”两句,通过写傲岸不群的孤鸿形象,表达词人孤独心境和不甘随俗的高洁品格。
(3)在学习交流会上,小刚引用古人的诗句“ , ”阐述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孕育出的“五四”精神,犹如璀璨的星辰,镶嵌在中国近代史的夜空上。今天,让我们共同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缅怀“五四”先驱们。
回溯历史长河,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_①_,企图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面对这个消息,中国人民无不愤慨。为驱逐黑暗、争取光明,无数青年学子走上街头,振臂呐喊,动人心,鼓壮志,②,声震天地!他们通过实际行动,世界着到了中国青年学子坚守国家主权的决心。
“五四”运动中的中国青年关心国家前途命运,有着③的情怀。他们在实现民族独立的道路上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如今,“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只有青年一代艰苦奋斗,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百年“五四”,千载风骨,青春接力,强国有我!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铭记“五四”精神,乘承先辈的遗志,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为”与文中加点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前期准备很充分,您不用为这件事操心了。
B.好几次了,你为什么又没完成自己的任务
C.相声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
D.他走上战场,是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 ① ,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
作为中国画的种类之一,山水画以其审美的高度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 ② :实地境界,这是画家对自然世界直观反映和写实描绘的阶段;动情境界,画家开始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使画面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象外境界,画家逐渐超越具体物象,转向对更深层次的文化、历史、精神的表达。创作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
古往今来的山水画大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物象写意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在观察客观物象之后,潜移默化地将物象进行取舍与概括,使眼观的物象转化为胸中的图像,而胸中的图像又并非完全是眼中的物象,笔随意走,在创作中变有技巧为无技巧,变有法为无法,在有形中寻找无形,在似与不似之间创造出神妙的意境,达到“心忘乎手、手忘乎笔、物我两忘、心意双通”的境界。这想必就是山水画创作的极高境界吧。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史铁生在《给小水的三封信》中却说“要紧的是果敢地迈出第一步,对与错都先不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2024年9月济南市高一开学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A项,“……,因此……”强加因果。原文“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B项,“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混淆是非。原文说“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D项,“小说中运用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就能……”以偏概全。原文中相关论述是针对《百年孤独》中的个例而言的,不能理解为普遍规律。)
2.B(“就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说法武断。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感兴趣,并不一定能将细节描写得妥当成功,还需要具备艺术的敏感度、对生活的熟悉度和表达的准确度。)
3.D(材料二基本观点是“小说创作中合理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功的关键”。D项,《台阶》中李森祥对父亲头发的描写虽然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但仅呈现了“头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这单一细节,但并未涉及细节的密度和频次问题,不能支持材料二的基本观点。)
4.A(“对胡屠户两次“贺喜”的描写是“中枢”意义的细节”主次颠倒。《范进中举》中具有“中枢”意义的细节是范进得知中举后喜极而疯,整个作品围绕这一细节展开。)
5.①作者对”还欠十九个钱”细节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具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②作者平时非常了解、熟悉周围的生活,所以对“还欠十九个钱”细节能自然呈现。③作者用“还欠十九个钱”细节反映了孔乙己的贫困和窘迫,揭示了社会对底层人物的冷漠和压迫。④作者合理把控“还欠十九个钱”细节呈现的密度和频次,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增强了小说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6.B(A项,“写壶口瀑布时突出静态……写水蚀浮雕时则突出动态”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到壶口去呀,壶口是黄河突然下跌,……那是河东岸的一个缺口,斧劈刀削般危险”“千米长的水蚀浮雕镶嵌于绝壁……每块石头上又布满虫纹,疑为天书”可知,原文对壶口瀑布的描写“突然下跌”“溅起千堆雪”都是动态描写,突出其磅礴的气势;对水蚀浮雕的描写侧重于其形态,是静态描写,突出其鬼斧神工。C项,“反映了晋陕一带特有的风土人情”以偏概全。根据原文“赶脚人都能唱,有苦了有乐了心里有人了,随口编词,任意起调,这就形成了民歌”可知,文中写赶脚人唱民歌,体现的是黄河流域普遍的风土人情,并非晋陕一带特有。D项,“化用……,描绘了黄河东流入海的波澜壮阔的景象”偷换概念、是非颠倒。根据原文“这该是再一次伟大的转折,于是东岸就有了鹳雀楼,历史让王之涣登上楼头,看到了那最壮丽的场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可知,文章引用王之涣诗句,意在表明黄河冲出晋陕大峡谷,奔向更广阔的天地,而非描绘黄河入海的景象。)
7.C(A项,“运用比喻手法’,手法判断错误。根据原文“它奋斗,呐喊,暴躁,充满戾气,生长和完成着自己的青春”可知,画线句运用的是比拟的手法,将黄河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情感和行为。B项,“烘托了峡谷的水湍浪急,波涛汹涌”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两岸隔绝,竟然是东边岸高耸了,西边岸低落;西边岸高耸了,东边岸低落。川潦泻散,河声充满,只有黑鹳和白琵鹭凭空往来”可知,画线句通过写只有黑鹳和白琵鹭能够飞越峡谷,侧面烘托了峡谷的险峻和两岸的隔绝。D项,“紧承渔樵回答,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追问和对北方风貌的赞美’强加关系和手法判断错误。根据原文“中国历史上有过渔樵问答,那只是探询生命难题。而秦岭是否和黄河在此有过对话呢?如果有,那一定是关于天下格局的大事”可知,画线句用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黄河与秦岭的相遇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引发读者对黄河走向与中华文明格局之间关系的思考。)
8.①文章以大峡谷为中心,按照空间顺序串起对峡谷内外风土人情的描述,结构清晰自然,形散神聚。②文章以大峡谷为依托,不仅赞美了大峡谷壮美的自然风光,更赞美了晋陕大地人民的顽强乐观和文化的辉煌灿烂。
9.①选材上,题材广泛,境界宏大。文章将目光投射到大峡谷,描绘了壮美山河,民俗风情,灿烂历史,选材丰富,视角开阔。②风格上,文风大气,底蕴重。文章语言粗犷豪放、亲近自然,文风质朴大气、张扬有力,充满厚重的文化气息。③情感上,感情充沛,撼人心魄。文章有对大自然的敬畏,有对风土人情的热爱,有对晋陕人民的歌颂,真挚动人。
10.B E G(句意:我反复思考这些话,担心自己不免会犯这样的错误。公卿大臣们可以把这些话记在笏板上,知道我的过失就一定要进谏。)
11.A(A项,词义不同。后者是“满足”的意思。B项,后者是“遗留”的意思。D项,后者是“等到”的意思。)
12.C(“唐太宗顺从了他的遗嘱”错误。根据原文“其妻裴辞曰:‘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见许,乃用素车,白布幨帷,无涂车、刍灵”,是魏征的妻子请求丧事节俭操办,不用“涂车”“刍灵”等冥器,而不是唐太宗顺从了魏征的遗嘱。)
13.(1)魏征实践仁义,以辅佐朕自己,想使朕达到尧、舜的地步,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同他匹敌。(2)话说得对,有益于朝廷;说得不对,无损于国家政治。
14.任贤远佞,公正无私,去邪勿疑,任贤勿猜。
附参考译文:
皇帝曾经问群臣说:“魏征与诸葛亮相比哪一个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备将相的才干,魏征不能同他相比。”皇帝说:“魏征实践仁义,以辅佐朕自己,想使朕达到尧、舜的地步,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同他匹敌。”当时进献密封奏章的人很多,有的不切合世事,皇帝厌烦,想加以贬斥,魏征说:“古时,尧设立诽谤之木,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密封的奏章,就是古时立谤木制度的遗留吧!陛下想知道政事的得失,就当听任人们上言。话说得对,有益于朝廷;说得不对,无损于国家政治。”皇帝很高兴,对进献密封奏章的人都加以抚慰而后才让他们离去。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的住宅原先没有正室,皇帝命令用小殿的材料为魏征修造正室,五天就修成。皇帝还赐给魏征白色褥子、布被,这样做是出于遵从魏征的爱好。魏征去世,皇帝亲临哭吊,极其悲痛,下令朝廷停止办公五天。将要下葬的时候,魏征的妻子裴氏推辞说:“魏征平素节俭,现在让他按一品官的礼节安葬,所需仪仗、器物极多,不符合魏征的心意。”太宗答应她的要求,于是用未经雕饰上漆的车载棺柩,用白布作丧车的帷幔,不用陶车、草人草马等随葬器物。
皇帝后来到朝廷处理政事,叹息道:“人用铜作镜子,可以使衣冠整齐;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亡;用人作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朕曾依靠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征去世,我丧失一面镜子了。朕最近派人到魏征家里,得到他遗表的草稿,只有一页纸,才写了一半,其中可辨认的几行字说:‘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破败。公卿大臣之中,陛下对他们的感情有爱有憎,往往憎的只看到他们的恶,爱的只看到他们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们的恶,憎而知道他们的善,除去恶人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能兴旺发达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征所说的这种过错。公卿侍臣,可把魏征的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这种过错,一定要进谏。”
15.C(“都借喻抗金力量”以偏概全,“鞭霆力”“正须雨”借喻抗金力量,“昆仑”指金人的老家。)
16.①该句意思是说,初夏正需一场及时雨以清洗从北方刮来的尘土。②用了比喻的手法。“雨”比喻宋军,“北尘”比喻金人的统治。③形象地写出了水深火热之中的北国人民,亟待宋军挥师北上,把他们从金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的心情。
17.(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3)示例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示例②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18.示例:①咄咄逼人;②气冲斗牛(气壮山河);③悲天悯人
19.D(文中加点的“为”,意思是“为了”,表目的。A项,“对”,表对象。B项,“因为”,表原因。C项,“被”,表示“被”。D项,“为了”,表目的。)
20.示例:他们用实际行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青年学子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21.示例: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②山水画的创作理念有三个境界
22.古往今来的山水画大家因为能对客观物象观察、取舍与概括,笔随意走而创造出神妙的意境,所以使山水画创作达到了极高境界。
23.立意示例:(1)既要提前计划,也要果敢行动;(2)计划与行动缺一不可;(3)计划明方向,行动圆梦想;(4)预之有道,行之果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