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原因。
【教材分析】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封建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意义非凡,是中国封建社会之始。秦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列国纷争,也代表了唯有真正的变法方能胜利。此外,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深刻影响了汉初的统治政策。同时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被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本课内容也上接第2课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下启《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这三课共同组成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包含早期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内容。本课包含三个子目:秦的统一、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秦的速亡。这三个子目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秦的统治里面暗藏着暴政因素,而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也体现了一个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秦既有统一之伟大,也有弊政一端。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课程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第一课《秦统一中国》、第二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和第三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学习中对于秦开创大一统局面、秦的灭亡以及西汉的建立基本史实有所了解。同时,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历史学习,且正值青春期,此时对历史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教师积极调动课堂氛围。虽然学生拥有一定的初中学习基础,但是本课的高中学习不但新增了一些史实性知识,而且对学生的抽象分析和归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一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这两方面尚存在不足。教师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多使用材料分析法、问题教学法.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意义上,这样既能有效避免与学生已有知识重合,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秦统一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学会运用时空定位分析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
2、认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掌握中央集权制的内容、特点、影响,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
3、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学会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中央集权制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难点:从秦制与秦政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及教训。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图片,提问学生秦始皇陵与长城都是秦朝时期建造的伟大工程,除此之外,秦朝还建造了许多大型工程,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秦朝,秦始皇统治时期的秦朝是靠什么力量来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建造如此之多的大型过程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问答的形式导入,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讲授新课:
一、秦的统一
(一)秦统一的条件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史记》
材料二: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论衡·书解》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大致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教师活动:讲解战争促使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尤以秦朝的变法运动最为彻底,奠定了秦朝统一六国的基础;
教师活动:展示两则材料与图片,让学生了解秦朝的优势及秦始皇个人的所发挥的作用。
材料一:(秦之)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入其国(首都),观其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观其朝廷,其朝(早)间听决,百吏不留,恬然如无治者。
——《荀子·强学篇》
材料二:及至秦王,续六世(孝公及以后五世秦王)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贾谊《过秦论》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听教师的讲解,进一步认识秦朝统一六国背后的原因。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对秦国历史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只有秦国才能过渡到秦朝。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皇帝制度
教师活动:以材料呈现的形式,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秦朝皇帝制度的产生过程。 
材料一:(秦王嬴政)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 ——《资治通鉴》
材料三: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皇帝制度,确保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为后世所沿袭,影响深远。
教师活动:放映如下材料,让学生简单阅读。
材料: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承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
教师活动:与学生共同归纳皇帝制度的知识点。得出如下的内容。皇帝制度既是秦始皇个人意志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开端与体现。
2、三公九卿制度
教师活动:继续放映如下材料
材料:秦朝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一套官僚机构。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承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是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是副承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师活动:向学生讲解三公九卿制度的推行,既是为了维护皇帝制度,也是为了适应全国统一之后的国家政务的处理;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早在秦朝时便已经体现出了分权与相互制衡的特性;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对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度的理解,重在拓展学生的思维。
3、分封制
教师活动:呈现如下材料,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表达如下材料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明白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是必然趋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教师活动:展示如下材料与图片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学生活动:与教师共同总结知识点,了解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有了郡县制的雏形;至秦朝,郡县制完全取代分封制,既有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因素在其中,也体现着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郡县制的推行,是秦朝中央集权制最明显的体现。
教师活动: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其所开创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是秦朝最后却短命而亡,今天我们就找一找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二、秦的暴政
教师活动:放映如下材料与图片,向学生讲解秦始皇统治时期的暴政
材料:史载秦朝北修长城动用40余万人,开拓岭南戍边动用50余万人,修建骊山皇陵则征发了70余万人。除朝廷直接征役外,地方官府杂役也无不征用民力。据估计,秦朝日常从事当兵服役的劳动者达到壮年男子的三分之一,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 ——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出秦朝的政治制度在维持国家运转的同时,也在压迫这底层民众。伟大工程的建造,往往是造福后人,但却给修建者带来痛苦等内容。
教师活动:通过讲述秦二世胡亥的继位,向学生揭示帝制时代下,君主个人命运与帝国之间的一些关联。
材料一:二世:专用天下适己。.....长享天下而无害。李斯: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能穷乐之极,荦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然后可谓能明申韩之术,而修商君之法。 ——节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
材料二:胡亥继皇帝位,史称秦二世。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酷烈。为秦始皇治丧时,他下令将后宫无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将役使修建始皇陵的工匠全部封杀于陵中,以免泄露机关信息。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教师活动:讲述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并请学生思考: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总结本课内容与重难点。
【板书设计】
一、秦的统一
二、秦的暴政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教学反思】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利用历史地图、历史图片、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将知识点落实到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但在问题设置和情境创设时,问题的阶梯性、开放性略显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