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师说》教学设计【文本内容分析】《师说》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是历史上讲述师道的文言名篇,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梳理作者说理结构,体悟作何的思想精神是关键点。【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有过一定的积累了,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文言阅读有一定的提高,但对于文言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还不够掌握,鉴赏文言还有待提高。针对以上情况,《师说》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古文运动”及“说”的文体知识。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与特殊句式。3、教师引导,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与特殊句式。2、梳理文章论证思路,学习借鉴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正确把握韩愈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文本的思想意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荀子的《劝学》,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学问和修养。今天我们将走入韩愈的《师说》,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探究学习之道。(二)作者简介与解题1、韩愈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主张“以文为诗”,作诗力求新奇,且多议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故也称“韩文公”。作其品收录于诗文合编《昌黎先生文集》。2、古文运动唐代中期由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文学革新运动。其主要主张“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提倡学习先秦、两汉的言之有物的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骈文。韩愈还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经过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章从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3、“说”文体“说”,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等就属这一文体。(三)走进文本1、请一位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进行朗读,师生集体纠正字音与断句2、老师点明朗读过程中的字音和断句具体事项。(1)字音:句读(dòu) 或否焉(fǒu) 官盛则近谀(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李氏子蟠(pán) 经传(zhuàn) 作《师说》以贻之(yí) 择师而教之(jiāo)(2)断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学生集体朗读,并思考韩愈为何作《师说》。(四)深入文本1、文章须有写作的由头。韩愈为何作《师说》?在文中最能直接体现的是哪一句?明确: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此环节让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第四自然段,有疑问的词句自由提出,课堂上大家一起就决。老师补充重要字词句式。2、文中末尾“余嘉其能行古道”的古道是指什么?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古人从师之道。具体体现在第一、三自然段,可总结核心观点为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3、从文中来看,最能体现的古道主要是在第一自然段。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第一自然段韩愈所讲的古道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在此环节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第一自然段,有疑问的词句自由提出,课堂上大家一起就决。老师补充重要字词句式。明确:(1)中心观点;(2)师的本质;(3)从师的必要性;(4)择时的标准。(2)是后两点的基础,(3)(4)是在(2)的基础上的深化,承接了上文的“解惑”、“传道”,层层推进。4、在第一段末尾韩愈得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结论,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参考:。从内容上:从师是为了学道、解惑,因此,知道“道”的人,能够解惑的人,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以做老师。不要一知半解,要虚心学习老师的长处,以人之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要不耻下问,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择师态度。从结构上,孙绍振:“从年龄:‘无长无少’,推演向‘无贵无贱’”,不但不受年龄,而且不受社会地位贵贱的限制,这不但是论题的涵盖广度地扩大了,而且论题的深度(不论贵贱)大大增强。”5、行古道重要意义可见一斑,韩愈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推崇古文,我们能就明白了他要为何嘉许李蟠了。但好古文,行古道也许少,一定还有其他,韩愈为何只选择了李蟠此作《师说》明确:因为除了行古道的重要因素,还有是“不拘于时”,而且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立意不止于理论,更有是现实的针对,针砭时弊。6、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如何的呢?明确:(知人论世)耻学于师,。因此,韩愈发出“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悲愤之言。7、韩愈又是如何来批评这种社会风气的?从中能不能发现他的情感又是怎样变化的?此环节让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第二自然段,有疑问的词句自由提出,课堂上大家一起解决。老师补充重要字词句式。明确:(小组合作研究)正反对比论证。对象 从师态度 结果 作者情感1、纵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其皆出于此乎 (推测)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2、自比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吾未见其明也 (陈述,有所加强)于其身 则耻师焉 大遗3、横比 百工 不耻相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反问,激烈)士大夫 群聚而笑之。(五)作业1、背诵第一自然段。2、小组合作探究第二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有何关联?下节课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各小组讨论成果。3、 选择你感兴趣的某一社会教育现象,学习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论述。(六)板书设计传道 择师标准嘉古道 受业解惑 从师的必要性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愤时俗 于其子—于其身百工—士大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