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 教学思路:了解溶解的概念——观察小苏打——根据小苏打特点判断能否溶解——验证小苏打溶解——设计对比实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及数据差异性原因——课外拓展。
(二) 教学准备:搅拌棒(2根/组)、100mL烧杯(2只/组)、食盐20g(8份/组)、小苏打20g(8份/组)、实验记录单。
(三)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认识到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设计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探究实践: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实验和小苏打的质量。
态度责任:在观察实验中,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不一样。
难点:通过规范操作获取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
(五)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今天我带来了一杯50ml的水,你们说,食盐在这杯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会溶解。
二、探究实践
活动一:小苏打的溶解
1. 出示小苏打,观察小苏打
2. 提问:小苏打能够溶解在水中吗?引发认知冲突。
3. 通过小苏打溶解演示实验,达成共识:小苏打能够溶解在水中。
4. 提出问题:在50ml水中食盐和小苏打哪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更多?
5. 学生预测。
活动二:比较溶解能力
1. 设计: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小组根据实验材料讨论实验方案。
2.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根据汇报结果开展交流探讨,解决实验设计中三个关键性问题:①水量一样多;②食盐和小苏打要一份一份加入,每一份质量相同;③完全溶解后加入下一份。
3. 播放微课,明确实验操作要点,
实验要点:①搅拌的过程中水不能溅出来;②搅拌棒尽量不要碰到烧杯的杯壁和杯底;③实验材料禁止进入嘴巴
4. 实验:组长领取材料进行实验。(20min)小组分工合作,实验并记录。
三、汇报交流
一组汇报数据,另一组补充,呈现全班所有小组的数据.
1. 小组数据横向比较——得出结论:①在50ml的水中,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小组数据纵向比较——得出结论②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不能无限溶解。
2. 分析不同小组数据差异的原因
四、拓展提升
在我们生活中,除了食盐和小苏打,还有很多可以溶解的物质,他们的溶解能力又怎么样呢?通过今天的课堂学习,你知道怎么比较了吗?
(六)教学内容思考
①本课内容一开始是小毛驴运盐的情境导入,那时候考虑到上课的金近小学是以童话著名的,但是情境设计存在个问题,我设计不出来情境贯穿整个课堂,只在前半部分情境是自然流畅的,到后面比较溶解能力的时候就有点突兀了。再加上实验环节时间较长,为了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验时间,所以改成了直接导入。
②因为课堂实验时间原因,在设计里把学生自己用定量勺取食盐的环节去掉了,改成我直接提供8份称好的食盐,这里我觉得确实有点削弱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用定量勺取食盐也是学生要掌握的一个技能。
③在上课的汇报交流环节,问学生为什么不同小组的数据会有差异,学生很好的回答出了一些原因(盐没倒完,两杯水不一样多,完全溶解没判断对...),但是在这个处理上,我只是简单倾听了然后就把这个话题过去了。其实这个时候应该让学生对这些可能的原因进行一个验证,比如学生觉得是因为一份食盐中还有部分残留在盒子里,所以导致不同组数据不一样,那我应该借机让学生看一看自己的食盐盒子里是不是真的有残留没倒干净,这样学生如果预测对会很有成就感,而且还能够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七)材料准备中的思考
①学具箱里配备的定量勺虽然写的是2g一勺,但是实际在下水实验中我发现并不是很准,比如我拿矿盐一平勺是2.3g左右,海盐一平勺就是1.7g左右,数据差异还蛮大的。再结合在试教过程中学生使用定量勺取的差异也蛮大的(学生取的空的一勺和实的一勺),所以最后决定我准备好8份2.5g的食盐和小苏打。
②八份食盐和小苏打怎么装呢?一开始想的是用外卖里面那种装醋的调料盒,但是用来装2.5g的实验和小苏打显得有点浪费且占空间,后来选择用了颜料盒,小小的,而且可以8颗连着,我觉得这个非常好。
③因为在最后一次试教的时候发现,学生把小苏打倒入水中,水是浑浊的,浑浊到看不见底下有没有白色颗粒了,他们就觉得小苏打溶解了,所以出现了溶解6份小苏打的情况。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自己不放心又做了一遍实验。不做不知道,一做还真有新发现。我之前去超市买了食用小苏打,然后还拿了仪器室里的碳酸氢钠。两者一对比,发现碳酸氢钠很容易出现水浑浊的情况,因为它太纯了可能,粉末很细腻,但是我在超市买的食用小苏打在水里相对来说没那么细腻,很容易就沉淀下来,浑浊的情况很快就消失了。所以最后的材料选择了矿盐和食用小苏打。事实证明,最后上课的实验效果,确实就是食用小苏打效果好,学生很容易判断有没有完全溶解。
(八)自己还需努力的方向
①自己上课的话还不够精炼,因为第一年教了6个三年级的班,今年第二年也带了几个三年级的班,教三年级总感觉他们太可爱了,总是用那种单纯的眼神看着你,那种眼神就像是没听懂,我就一直忍不住要重复知识点,然后一直问他们听懂没有,久而久之,感觉自己开始变得唠叨了,喜欢把事情给他们讲的很具体很细节,生怕他们不懂,要改!要把课堂交给学生!
②上课还不够有激情,太严肃。觉得自己还不能够带动学生的氛围,要投入!。
③教学过程中,只会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走,一旦学生回答出我预料之外的答案,感觉自己就像是考试考超纲了一样,不会了。对于课堂情况还不能够灵活应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