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遵循逻辑思维规则关于概念关于判断关于推理含义内涵与外延方法:定义、划分含义和基本特征语言表达方式简单判断复合判断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第二单元 单元结构准确把握第五课第六、七课核心问题:什么样的思维是合乎逻辑的思维第四课正确运用有效进行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4.1 概念的概述课标要求 核心要点提炼1.识记概念的含义,理解概念与属性、概念与语词之间的关系。 2.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3.理解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1.一个含义:概念的含义。2.两个特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3.两个类别:概念外延间的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教学目标例如:“西瓜是绿色的”。其中“绿色”是“西瓜”的性质。“6大于3”,这里“大于”表示的是“6”与“3”的关系。②属性本质属性非本质属性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某事物具有,其它事物也可具有的属性。一、概念的含义1.概念与属性(1)属性①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新论·鄙名第十七》载:“庄里有人,字其长子曰盗,次子曰殴,盗持衣出耨(n u),其母呼之曰:'盗!’吏因缚之。其母呼殴殴喻吏,遽(jù)而声不转。但言:'殴!殴!’吏因殴之。盗几至于殪(yì)。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这是因为母亲与官吏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引起的。同为“盗”,母亲理解为“长子之名”,官吏理解为“盗贼”;同为“殴”,母亲理解为“次子之名”,官吏理解为“殴打”。如果不能明确概念,就有可能引起概念混淆,造成误解。合作探究乡村里有个老人,给自己的大儿子取名为盗,小儿子则叫殴。有一天,大儿子盗外出,老人在事跟在其后追喊:"盗!盗!"一旁的吏使听了,以为老人在追强盗,就把他大儿子捉住捆了起来。老人一看慌了,边呼二儿子殴 出来 对吏使说清缘由。可急得转不过口来,只喊:"殴!殴!"吏使以为老人在叫他打强盗,使狠狠地把盗打得差点丧命。有眼睛、有耳朵、有四肢能直立行走能用肺呼吸能血液循环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 …任何对象都是多种属性的统一体。在动物这一领域中,人的属性是多方面的:√ 揭示“人”的本质属性其他动物也可能具有非本质属性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一、概念的含义①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②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语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非一一对应)。①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多词一义)2. 概念的表达(概念与语词的关系)②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一词多义)。例如:“妈妈”和“娘亲”“mather”是不同的语词,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一、概念的含义“白头翁”有时表示一种鸟,有时表示白发老汉。概念混淆美国人用这个手势表示"OK",是"赞扬"的意思在印度,表示"正确"在日本、缅甸、韩国,表示"金钱"。【易混易错】:概念与语词(1)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语词是概念的体现者,没有语词,概念就不能存在。(2) 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3) 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①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只有……才……”等,虽属虚词,但把它们组合到判断中,却能表达概念。②孤立的助词和叹词则通常不表达概念。如:的、了、着、吧概念语词事物的本质属性思维形式(对事物作出的反映)思维的内容(反映的对象)物质载体(标识这一反映的符号)体现为表达3.概念与词语的关系注意: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①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只有……才……”等,虽属虚词,但把它们组合到判断中,却能表达概念。②孤立的助词和叹词通常不表达概念。如:的、了、着、吧一、概念的含义1.小王同学元旦时给好朋友小李发了一个红包。小李:你这是什么意思。小王: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小李你这就不够意思了。小王:小意思。小李:你这人真有意思。小王:其实也没别的意思。小李:那我就不好意思了。他们的对话体现的道理有( )①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②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③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④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A习题演练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人”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他的错误在于( )A.没有深化认识,发展认识B.没有正确反映人的本质属性C.没有揭示人的全部属性D.没有体现出概念的抽象性B【解析】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柏拉图认为“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没有把握“人”的本质属性,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例题2:一个算命先生和一个理发匠是一对棋友。他们的棋艺不相上下,谁也不服谁。一天,他们在下棋前商定了输赢后的奖惩办法。算命先生说:“要是我输了,我情愿奉送一命。”理发匠说:“好,一言为定,如果我输了,白送你一个头!”结果,算命先生输了,他如实地履行了协定,但算命先生却没有死。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算命先生所说的“情愿奉送一命”意思是不收费,白给对方算一次命,而不是将自己的性命奉上。理发匠所说的“白送你一个头”也是如此,即免费为对方剃个头,而不是把自己的人头送给对方。所以算命先生输棋履行协定,也只是少收一次算命的钱,并无生命危险。习题演练探究:“白马非马”公孙龙:“马”讲的是马的形体;“白”马讲的是“马的颜色”。讲颜色不同于讲形体,所以“白马非马”。【评析】对公孙龙的论证,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①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白马”的内涵大于“马”的内涵,因为“白马”既要具有“马”的一切属性,还要具有“白”颜色这个属性。因此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白马”不是“马”。从内涵与外延两方面看,“白马”与“马”是什么关系?②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是在指“谁”,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白马”的外延小于“马”的外延。“马”的外延可以涵盖“黄马”“黑马”“白马”等所有的马,而“白马”仅反映白色的马。因此从概念的外延来看,“白马”是“马”的一种,二者是种属关系,从外延角度看,“白马”当然是“马”。1.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⑴内涵:①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②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二、概念的基本特征例如:小明在超市中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水果、蔬菜、面粉、服装、家电……到底什么是“商品”呢?他查阅了很多资料,才知道经济学中给商品的定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这一概念的内涵⑵外延:①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是在指“谁”,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②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例如:小明在超市中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水果、蔬菜、面粉、服装、家电……到底什么是“商品”呢?就是“商品”这一概念的外延例题1.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下列不是从内涵方面说明概念的是( )A.单身汉是未婚、成年的男性B.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C.鱼是用鳃呼吸、用鳍游水,有脊椎的水生动物D.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家庭等方面的关系D习题演练3.中国人用“三角形”这个词语来表示是三角形,英国人用“Triangle”、德国人用“Dreieck”来表示三角形,这说明( )①概念是通过词语表达出来的 ②不同的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③不同的词语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④同一个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C【解析】题干说的是不同国家用不同词语来表达三角形这一概念,说明三角形这一概念通过词语表达出来,也说明三角形这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①③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不同的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也没有涉及同一个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②④与题意不符。4、有一次,王安石看见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看后不觉发笑,心想:“明月”怎会叫?黄犬怎会卧花心?就提笔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上飞来飞去,这才明白那两句诗是对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同一语词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②同一概念在不同地方可以用不同语词表达③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④在任何场合同一个概念只能用同一个语词表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①正确,④错误。“同一概念在不同地方可以用不同语词表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②排除。根据材料中“明月”“黄犬”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达,这说明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③正确。B5、小王同学元旦时给好朋友小李发了一个红包。小李:你这是什么意思。小王: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小李你这就不够意思了。小王:小意思。小李:你这人真有意思。小王:其实也没别的意思。小李:那我就不好意思了。他们的对话体现的道理有( )①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②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③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④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语段中的“意思"都在不同语境中表达不同的含义,这表明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故①③入选。语段中的“意思"是同一个词语,但都表达不同的含义,并不是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也不是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故②④不选。A6、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下列不是从内涵方面说明概念的是( )A.单身汉是未婚、成年的男性B.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C.鱼是用鳃呼吸、用鳍游水,有脊椎的水生动物D.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关系【解析】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A、B、C三项均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ABC均不符合题意。D项只是反映了社会关系所包含的内容,说的是“社会关系”这一概念的外延,并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D符合题意。D全同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交叉关系(1)相容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类型二、概念的基本特征2. 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指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外延大的概念——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种概念种类 内容 图示 举例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ABABABAB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母亲和妈妈属种关系(包含关系)种属关系(包含于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 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蔬菜和辣椒辣椒和蔬菜交叉关系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小学生和演员7、如下图所示,能正确表示公民与人民在范围上的关系的是( )A. B. C. D.【解析】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公民包含人民,而不是人民包含公民,A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公民与人民并不是交叉关系,B不符合题意。公民与人民并不是全异关系,D不符合题意。A8、甲组同学用图表示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下列组合中符合下图示意的是( )A.S:基层群众自治制度P:基本政治制度B.S:国体P:政体C.S:侵权责任P:违约责任D.S:担保物权P:质权【解析】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概念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相容关系分为全同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交叉关系。根据图显示,S与P为属种关系,即一个概念(S)的外延包含着另一概念(P)的全部外延。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是种属关系,A不符合题意。B:国体与政体共同构成国家制度,属于全异关系中的矛盾关系,B不符合题意。C:民事法律责任分为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两者属于外延关系中交叉关系,D不符合题意。D:担保物权包括抵押权和质权,担保物权与质权是属种关系,D符合题意。D9、假设A、B为两个外延相容的概念,其相容关系可以用图示表示如下。下列选项描述符合图示信息的是( )①A“高一年级全体师生”和B“毕业班全体师生”②A“海南省的城市”和B“海口市”③A“我校的教师队伍”和B“我校全体教职员工”④A“河北省”和B“北京市”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假设A、B为两个外延相容的概念,其相容关系有全同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图①是全同关系,而A"高一年级全体师生”和B"毕业班全体师生",A班的教师和B班的教师可能有交叉关系,也有可能是全异关系,①错误。图②表述的A和B属于属种关系,“海南省的城市”与“海口市”是属种关系,A“海南省的城市”包含B“海口市”,②正确。图③是种属关系,A“我校的教师队伍”包含在B“我校全体教职员工”里面,A和B属于种属关系,③正确。“河北省”“北京市”的外延完全不同,二者是全异关系,而图中表示的A和B是交叉关系,④错误。B 第1组:“《道德经》的作者”与“老子” 第2组:“动物”与“马” 第3组:“马”与“动物”第4组:“中学生”与“球迷”上述每组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外延大:属概念外延小:种概念合作探究易混淆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有效合同”和“无效合同”“输”和“赢”表示为:A+B=C表示为:A+B < C二、概念的基本特征2. 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⑵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又称全异关系)【特别提醒】对两概念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还是反对关系的判断,关键是看它们对于属概念是否具有排中的性质。若有,即为矛盾关系;若没有,则为反对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又称全异关系)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不相容的概念,其不相容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AB思考:“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黑”和“白”两组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全异关系二、概念的基本特征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⑵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2)不相容关系(P25):不相容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又称全异关系)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即A+B =C。其中一个概念为另一个概念的补概念。如:“有效合同”和“无效合同”、“白马和非白马”。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即A+B<C。如:“输”和“赢”、“白马和黑马”。ABAB反对关系:AB不相容关系可以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①矛盾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②反对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二、概念的基本特征矛盾关系反对关系ABAB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不相容的概念,C为A、B共同的属概念,其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有效合同”和“无效合同”之间是什么关系?“输”和“赢”之间是什么关系?CC表示为:A+B=C表示为:A+B < C二、概念的基本特征第一组:“《道德经》的作者”与“老子”第二组:“动物”与“马”第三组:“马”与“动物”第四组:“中学生”与“球迷”第五组: “中国人”和“非中国人”第六组: “中国人”和“美国人”第七组: “好人”和“坏人”【判一判】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全异关系10、在“概念的概述”的学习中,老师让同学们探究“概念间的关系”这一知识内容时,下面是几位同学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①甲同学:学生包括小学生、初中生等,所以“小学生”与“初中生”是反对关系。②乙同学:属种关系是相容关系的一种,“白马”和“马”两个概念就是属种关系。③丙同学:矛盾关系属于全异关系的一种,比赛结果“输”和“赢”就属于矛盾关系。④丁同学:外延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是全同关系,例如,“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反对关系是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学生包括小学生、初中生等,所以“小学生”与“初中生”是反对关系,①正确。属概念是指外延大的概念,种概念是指外延小的概念,所以,“白马”和“马”是种属关系,②错误。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比赛可能会出现“输”“赢”和“平”三种结果,因此“输”和“赢”是反对关系,③错误。外延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是全同关系,例如,“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④正确。D11、某学习小组学习了“概念”的相关知识后,联系学习实际分析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分析正确的是( )① 全同关系,例:S:市场机制与P:“看得见的手”② 属种关系,例:S:社会救助与P:社会保险③ 矛盾关系,例:S:实体经济与P:虚拟经济④ 反对关系,例:S:劳动性收入与P:转移性收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全同关系又称同一关系、重合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全部重合的关系。市场机制强调市场,“看得见的手”指的是宏观调控,二者不是全同关系,故①不选。属种关系指一个概念的外延真包含或真包含于另一概念的外延这种关系,外延大的那个概念是属概念,外延小的那个概念是种概念。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二者不是属种关系,故②不选。矛盾关系是指对立的两种情况,没有第三种情况存在,非此即彼,非彼即此。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属于矛盾关系,故③入选。反对关系是指在对立的两种情况之外,还存在其他情况,非此不一定彼,非彼不一定此。劳动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属于反对关系,故④入选。D10、某次交通整治民意代表座谈会的代表中,一个是黑龙江人,两个是北方人,一个是广东人,两个只负责客运业务,三个只从事货物运输。如果以上的介绍涉及了该次座谈会的所有代表,则参加这次座谈会的代表( )A.最少可能是3人,最多可能是8人B.最少可能是5人,最多可能是8人C.最少可能是5人,最多可能是9人D.最少可能是3人,最多可能是9人【解析】2个北方人包含1个黑龙江人,与1个广东人是全异关系;只负责客运业务的2人,与只从事货物运输的3人构成全异关系。因此最少的人数就是让2个北方人(包含1个黑龙江人)和1个广东人都真包含于从事客运业务或货物运输业务的5人之中,即最少人数为5人;最多的是只有2个北方人中包含1个黑龙江人,其他的均不相互包含,因此最多为8人,故B入选。B例题1. 从概念的外延来看,“笔"与“毛笔”、“福建的省会"与“福州”的关系分别是( )A.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B.属种关系 全同关系C.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D.交叉关系 种属关系习题演练B例题2. 在“《屈原》的作者不是老舍”这个命题中,“《屈原》的作者”和“老舍”这两个概念是( )A.全同关系B.属种关系C.全异关系D.交叉关系习题演练C例题3.“工厂”和“工人”两个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是( )A.全同关系 B.属种关系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D例题4. 从概念的外延看,下列属于反对关系的是 ( )①"玉米"与“水稻"②“政治学"与“生物学”③"骆驼祥子的作者”与”老舍”④"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特别提醒】对两概念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还是反对关系的判断,关键是看它们对于属概念是否具有排中的性质。若有,即为矛盾关系;若没有,则为反对关系。习题演练1.不忘初心、好嗨哟、断舍离、996、硬核....成为2019年的网络热词,其中“硬核”的概念为很厉害、很彪悍、很刚硬。下列关于"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概念是抽象思维的唯一形式B.同一个语词只能表达同一个概念C.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D.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D2.概念就是通过揭示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它在思维中所起的作用是( )①借助概念,人们可以把不同对象区分开来②概念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③概念比感性认识更能深刻地反映客观现实④借助概念,人们可以把语词抽象地表达出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3.“刑法"与“法律"两个概念的关系是( )A.属种关系B.种属关系C.交叉关系D.全同关系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