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7张PPT)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1、性质判断的含义、组成、种类;2、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应注意的问题);3、关系判断的含义、组成、性质;4、运用判断的意义。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1、运用性质判断的必要性(P32):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没有”(不是)的判定。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2、性质判断的含义(P32):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例如:①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真的。②凡是领导说的话都是对的。③有的老师不是教授。④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的。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这种判断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所以,又称为直言判断探究与分享◆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小明告诉爷爷:“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思考:材料中引号内的语句,作为判断的表述分别有什么问题 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应该说“中学阶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联项使用不当。仙人掌“也不是植物”,这是把概念间的种属关系误作为全异关系,可以把“也不是植物”改为“也不是裸子植物”或“也不是树木”。量项使用不当。误用了量项“有些”,应该改为“所有”。3、性质判断的结构(P33):性质判断主要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构成。主项谓项量项联项表示断定对象,处于语句主语位置表示断定对象性质,处于语句宾语位置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常用词有:所有、一切、有些、有的、这个等联结主项和谓项4、性质判断的分类(P33):(1)依据判断的质,即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所有的金子都是闪光的。自私不是美德。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肯定判断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否定判断注意:肯定判断的联项是“是”,对日常语言表达中常常被省略或替代。如“这篇文章很好”,“他当校长了”。否定判断的联项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省略,但可以被替代。如“教室里无人”。(2)从判断的量,即以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性质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①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常用的全称量项有:所有、全部、任何、一切、都、凡是、每个、个个等。②特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常用的特称量项有:有些、少数、大部分、并非所有等。③单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一个,常用的单称量项有:“这个”、“那个”、他(它)等。可以省略不可以被省略一般不需要量项所有的冰雪运动员都是勇敢的。有些学生是球迷。李白是诗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3)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性质判断有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所有 商品 是 有价值的。所有 真理 不是 一成不变的。有些 中学生 是 共青团员。有些 中学生 不是 球迷。许海峰 是 运动员。这个人 不是 小学生。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量项主项联项谓项对于性质判断,设主项为S,谓项为P,六种性质判断可以这样表达:(1)全称肯定判断形式为“所有S是P",用人工语言可写为SAP,简写作A。A的含义是“所有......都是……”。(2)全称否定判断形式为“所有S不是P",用人工语言可写为SEP,简写作E。E的含义是“所有……都不是……”。(3)特称肯定判断形式为“有S是P",用人工语言可写为SIP,简写作I。I的含义是“有......是......“。(4)特称否定判断形式为“有S不是P" ,用人工语言可写为SOP,简写作O。O的含义是“有……不是……”。【知识拓展】 性质判断的字母表达形式事 例 性质判断的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所有 商品 是 有价值的 ①所有 真理 不是 一成不变的 ②有些 中学生 是 共青团员 ③有些 中学生 不是 球迷 ④许海峰 是 运动员 ⑤这个人 不是 小学生 ⑥全称肯定判断(SAP)全称否定判断(SEP)特称肯定判断(SIP)特称否定判断(SOP)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相关链接【归纳总结】 性质判断的种类划分标准 种类判断的质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单称判断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质与量的结合六种基本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SAP、全称否定判断SEP,特称肯定判断SIP、特称否定判断S0P,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5.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⑴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⑵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⑶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例如:是一名党员。例如: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例如:所有的高中生都是团员。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例如:张三是......。例如:所有的人都认同。(缺谓项);通过学习进步很快。(缺主项)例如:中学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主谓配合不当)(4)误用多重否定。例如:没有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易错提醒(1)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肯定的思维形式。改错: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2)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改错: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不一定都符合客观实际。(3)判断是通过语词来表达的。改错:判断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概念才是通过语词来表达的。(4)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改错: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下列判断属于性质判断的哪种类型?①所有的学生都是勤奋的。②一切事物都不是静止的。③荀子写的《劝学》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④这个人不是中学生。⑤有些大学生是党员。⑥4/5的任务都不是由他完成的。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某翁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翁傻了“我错在哪儿 探究与分享思考:此翁请客失败,他的判断出了什么问题?你能纠正他的错误吗 1、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性质判断( )①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者“无”(不是)的判定②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正确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③就是直接对认识对象情况有所肯定或者否定的思维形式④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但未必是正确的判断,②说法错误。判断就是直接对认识对象情况有所肯定或者否定的思维形式。该选项不是对性质判断的描述。③与题意不符。B2、有些中学生是共青团员。对这个判断的结构分析正确的是( )①“有些”是量项②“中学生”是主项③“是”是谓项④“共青团员”是主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有些中学生是共青团员”中,“有些”是量项,“中学生”是主项,“是”是联项,“共青团员”是谓项。①②正确,排除③④。A3、小明说:“爸爸到抗震救灾物品分发点领取了大米、猪肉、化肥等物品,今天我们全家可以美美地吃一顿了!”小明这句话的错误在于( )A.缺少主项和谓项B.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C.量项和联项使用不准确D.断定过量【解析】大米、猪肉可以吃,化肥不能吃,小明这句话的错误在于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故B符合题意,选项ACD均与题意不符。B4、下列语句中,属于肯定判断的是(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②古之学者必有师③学不可以已④人之初,性本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属于反问句,不属于肯定判断。一般来说,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能直接表达判断 。故①不符合题意。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句话属于否定判断。故③不符合题意。肯定判断是反映事物有某种性质或者事物之间有某种关系的判断。“古之学者必有师”和“人之初,性本善”都属于肯定判断。D5、从质与量的结合上看,下列性质判断的判断形式相同的是( )①并非所有的物品都是有价值的②有些大学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③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④小潘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中学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并非所有的物品都是有价值的”等值于“有的物品是有价值的“,①②都是特称肯定判断,形式相同,符合题意;③属于全称肯定判断,④属于单称肯定判断。A6、2019年7月19日21时06分,“天宫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这一性质判断( )①依据判断的质,属于肯定判断②依据判断的量,属于全称判断③从质与量的结合上看,为单称肯定判断④从质与量的结合上看,为特称肯定判断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解析】“天宫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依据判断的质,该判断属于肯定判断;依据判断的量,该判断属于单称判断;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该判断为单称肯定判断。故①③正确,②④错误。C7、某市街道办发现有保姆未办暂住证。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可以确定为假的是( )A.某市街道有保姆办了暂住证B.某市街道所有保姆都办了暂住证C.某市街道所有保姆都未办暂住证D.某市街道保姆陈秀英办了暂住证【解析】“某市街道办发现有保姆未办暂住证”是特称否定判断。A项是特称肯定判断,B项是全称肯定判断,C项是全称否定判断,D项是单称肯定判断。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由题干的特称否定判断为真,只能推出其全称肯定判断为假,故B入选,ACD不选。B8、“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这一判断( )①是单称肯定判断②是特称肯定判断③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④没有准确使用联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这一判断是单称肯定判断,没有准确使用联项,①④符合题意。特称肯定判断指断定一类对象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②不符合题意。“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该句没有体现出主项和谓项配合不当,③错误。B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运用关系判断的必要性(P34):对于客观事物而言,他们除了具有某些性质之外,还与其他事物存在多种关系。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2、关系判断的含义(P34):关系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例如:“3大于2。”这个判断的是对象“3”与对象“2”之间具有“大于”的关系。3.关系判断的构成:有的 被告 反控 某些 原告。量项量项关系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一关系者项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①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的叫做关系者项;按照关系者出现的顺序可以称为第一关系者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三关系者项……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做关系项;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叫做量项;注意: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一.正确运用简单判断请分别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所有的 金属 都是 导电的有些 天鹅 不是 白的量项主项联项谓项对称关系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也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①甲和乙是同学;②一小时等于六十分钟常见词语 “朋友”、“同学”、“交叉”、“对立”等反对称关系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必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①甲比乙大3岁;(则就不可能乙比甲大)常见词语 “大于”、“晚于”、“多于”、“高于”、“在……之上”等非对称关系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①甲认识乙。(当甲认识乙时,乙可能认识甲,也可能不认识。)常见词语 “认识”、“尊重”、“重视”、“喜欢”、“信任”、“帮助”等对称性关系归纳总结 对称性关系对称性关系 公式 举例 常见对称性关系对称关系(反过来也具有) 甲与乙是同学1小时=60分 “同学、同事、朋友”关系、两者的距离关系、“相同关系”“相等关系”“交叉关系”等反对称关系(反过来一定不具有) 甲比乙大三岁地球大于月球 “大于、小于、重于、少于关系”、“侵略”、“剥削”、“在…之上”、“在…之下”、“在…之前”非对称关系(反过来可能具有也可能不具有) 甲认识雷锋张三佩服李四 “佩服”“认识”“尊重”“喜欢”“赞美”“信任”“志愿”“帮助”等关系,ab有某关系abx有某关系ab可能有某关系相同点:都是两个对象的关系。不同点:顺序颠倒结果不同;适应的关系不同。假设以下关系成立。◆小明和小华是同学。◆小明比小华岁数大。◆小明信任小华。探究与分享思考:将上述三个判断中双方的位置互换一下,原来的关系是否还能成立?成立——对称关系(反过来也具有)不成立——反对称关系(反过来一定不具有)不一定成立——非对称关系(反过来可能具有,也可能不具有)传递关系含义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也必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甲比乙长得高,乙比丙长得高。(这里“……比……长的高”关系是传递关系,甲一定比丙长得高。)反传递关系含义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必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这里的“……是……的儿子”关系是反传递关系,甲必不是丙的儿子)非传递关系含义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这里的“认识”关系是非传递关系,甲不一定认识丙。)传递性关系传递性关系 公式 举例 常见传递关系传递关系(a和c也具有) 长江比黄河长,而黄河比黑龙江长,因而,长江比黑龙江长。 “比…长(大、小、多、少、重、轻)”、“小于”、“大于”、“在…之前”、“在…之后”、“早于”“晚于”、“相等”、“平行”、“包含”“全同关系”反传递关系(a和c一定不具有) 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 “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儿子”、“孙子”“矛盾关系”非传递关系(a和c可能具有,可能不具有)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红队战胜了黄队,黄队又战胜了蓝队 “喜欢”、“赞同”、“信任”“朋友”“同事”“同学”“交叉关系”“反对关系”ab有某关系有某关系c也有某关系ab有某关系有某关系cab有某关系有某关系c可能x归纳总结 传递性关系相同点:都涉及三个对象;都存在传递顺序;前两者与后两者有相同关系。不同点:推出结论不一样;分别适用不同的关系。(2)传递性关系的三种表现形式:传递关系 、 反传递关系 、 非传递关系甲的岁数比乙大,乙的岁数比丙大。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甲是乙的同学,乙是丙的同学。(1)相同点:都涉及三个对象;都存在传递顺序;前两者与后两者有相同关系。(2)不同点:推出结论不一样;分别适用不同的关系。甲的岁数肯定比丙大。“……岁数比……大”关系是传递关系。甲肯定不是丙的父亲。“......是……的父亲”关系是反传递关系甲可能是丙的同学,也可能不是丙的同学。“同学”关系是非传递关系。易错提醒(1)“老王与老李是战友”属于性质判断。改错:“老王与老李是战友”属于关系判断。(2)在关系判断“小王比小李岁数大”中,小王和小李都是第一关系者项。改错:小王是第一关系者项,小李是第二关系者项。(3)“甲认识乙。”从对称性角度看,这个判断属于对称关系。改错:甲认识乙,但是乙有可能认识甲,也有可能不认识甲,这个判断属于非对称关系。小试牛刀对称关系非传递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甲比乙长得高,乙比丙长得高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甲认识乙,乙认识丙一小时等于六十分钟小王喜欢小李张三比李四高辨一辨:从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的角度,分别分析下列关系判断各属何种关系。(1)陈爽与周玉是同龄人,周玉与李倩是同龄人。(2)王芳比周玉大两岁,周玉比王艳大两岁。(3)陈爽与周玉是朋友,周玉与李倩是朋友。一间房子里,有一位祖父,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一个孙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位叔叔,还有一个是侄子。探究与分享思考:这间房子里至少有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位老人与一个猎人是朋友。一天,猎人送给他一只野兔,老人当即将兔子做成美味,招待猎人。几天后,有五六个人找上门来,自称是猎人的朋友。老人便拿出剩下的兔子汤招待了他们。没过几天,又来了八九个人,自称是猎人朋友的朋友。面对一帮无赖,老人端上一盆洗碗水让他们喝,说:“既然是送兔子的朋友的朋友,就应该喝兔子汤的汤!”一帮无赖只好悻悻地走了。探究与分享思考:从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角度看,那些无赖使用的是什么关系?老人的智慧表现在哪儿?4、弄清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P36):(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含义课堂小结简单判断性质判断关系判断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构成构成依据判断的量分:依据判断的质分:依据判断的质和量结合上分:类型含义构成类型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简单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构成对称关系(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传递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1、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下列属于关系判断的( )①姚明和刘翔是好朋友②有些中学生是共青团员③有些被告反控某些原告④姚明并非足球运动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姚明和刘翔是好朋友、有些被告反控某些原告等,是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①③符合题意。有些中学生是共青团员、姚明并非足球运动员等,是对认识对象性质的断定,②④不符合题意。A2、在某校高二年级男篮对抗赛中,红队战胜了黄队,黄队又战胜了蓝队。小明高兴地说:“红队必然会战胜蓝队。““小新摇摇头说:“不一定。“下列对两人的对话分析正确的是A.小明说的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传递关系B.小明说的不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反传递关系C.小新说的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非传递关系D.小新说的不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传递关系【解析】题中“战胜”关系是非传递关系。红队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战胜蓝队,因此小新说的是对的。C3、下列关于关系判断“有的被告反控某些原告”的逻辑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该判断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②该判断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③“原告”“被告”分别为第一、第二关系者项④“反控”是关系项,“有的”“某些”都是量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有的被告反控某些原告”这一关系判断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其中“反控”是关系项,“有的”“某些”都是量项。①④正确。该判断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②与题意不符。该判断中,“被告”为第一关系者项、 “原告”为第二关系者项 。③错误。B4、假设以下关系成立。将下列四个判断中的关系者项的位置互换一下,原来的关系还能成立的有( )①小明与小华是同学②小明比小华岁数大③小明信任小华④小明与小华住在同一个宿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对称关系。在“小明与小华是同学”、“小明与小华住在同一个宿舍”这两个判断中,“小明”与“小华”互换﹐原来的“关系”还能成立;①④符合题意。在“小明比小华岁数大”,“小明信任小华 ”这两个判断中,“小明”与“小华”互换﹐原来的“关系”则不能成立。②③与题意不符。B5、李梅与王芳是朋友,王芳与林伟是朋友。李梅与林伟是不是朋友?为什么?( )A.是,“朋友”关系是对称关系B.是,“朋友”关系是传递关系C.不是,“朋友”关系是非对称关系D.不能确定,“朋友”关系是非传递关系【解析】题中涉及李梅、王芳、林伟三个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对称关系与非对称关系只适用于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故AC不选。李梅与王芳是朋友,王芳与林伟是朋友,未必就能得出李梅与林伟是朋友,李梅与林伟可能是朋友,也可能不是朋友,这里的“朋友”关系是非传递关系,故B不选,D入选。D6、下列表示关系的概念中,属于传递关系的有( )①上下关系②认识关系③大于关系④喜欢关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传递关系是指:如果一对象与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上下关系和大于关系都属于传递关系,故①③符合题意。认识关系和喜欢关系属于非传递关系,排除②④。A2.“没有一种金属不是导电的。”这一判断属于A.全称肯定判断 B.全称否定判断C.特称肯定判断 D.特称否定判断A解析:题中性质判断的特色句式“没有……不是……”可视为“所有的……是……”,即全称肯定判断。3."这个班的同学不都是北方人。”这一判断属于( )A.全称肯定判断 B.全称否定判断C.特称肯定判断 D.特称否定判断D解析:题中性质判断的特色句式“……不都是……”可视为“有的……不是……”,即特称否定判断。4.小梁说:“爸爸到救灾物品分发点领取了大米、猪肉,化肥等物品,今天我们全家可以美美地吃一顿了!”小梁这句话的错误在于( )。A: 缺少主项和谓项B: 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C: 量项和联项使用不准确D: 判断的“量”和“质”不统一B5.下列判断中哪句是特称判断( )A.凡人皆有死B.每一事物都是有矛盾的C.一切事物都不是没有矛盾的D.有的矛盾是对抗性的,有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D6.下列关系判断中属于非对称关系的有( )①小明与小华是同学②小明比小华大2岁③小明信任小华④小明借小华10元钱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练一练2.2019年7月19日21时06分,“天宫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这一性质判断( )①依据判断的质,属于肯定判断②依据判断的量,属于全称判断③从质与量的结合上看,为单称肯定判断④从质与量的结合上看,为特称肯定判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练一练3.下列判断属于特称肯定判断的是( )A.所有的人都希望做老张的生意伙伴B.老子写的《道德经》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C.在昨天的誓师大会中,有些同学因病缺席D.杜甫不是商人C练一练4.关系判断也是一种简单判断,它是断定对象之间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下列属于关系判断的是( )①路遥和路远是朋友②小王和小李不是同乡③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④苏轼是伟大的诗人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A4、月亮绕着地球转,月亮与地球相距约三十八万千米。这是( )A.一个性质判断B.一个关系判断C.两个性质判断D.两个关系判断D解析:“月亮绕着地球转”断定月亮和地球之间是“围绕”关系,是关系判断;”月亮与地球相距约三十八万千米“断定月亮与地球的距离关系,是关系判断。【典型例题】3.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任何性质判断都是( )①肯定与否定的统一②真与假的统一③量和质的统一④对事物的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详解】①:对事物的认识的断定,要么是肯定,要么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因此,判断不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①错误。②:对事物的认识的断定,要么是真,要么是假,不存在某个判断既是真,也是假。“真与假的统一”这样的判断是不存在的,②错误。③④: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因此,任何性质判断都是量和质的统一,都是对事物的反映,③④正确。4.小李是四川人,他喜欢吃酸泡菜:小王也是四川人,她也喜欢吃酸泡菜;小陈也是四川人,她也喜欢吃酸泡菜。我所认识的四川人都喜欢吃酸泡菜。因此,可以得出( )A.所有四川人都喜欢吃酸泡菜B.有的四川人喜欢吃酸泡菜C.并非有的四川人喜欢吃酸泡菜D.并非所有四川人都喜欢吃酸泡菜B解析:单称肯定判断与特称肯定判断具有从属关系,即某个S是P,课推出有些S是P,同理,根据我认识的四川人的个体喜欢吃酸泡菜,可以推出部分即有的四川人喜欢吃酸泡菜。5.下列对判断认识正确的有( )①直言判断是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②判断在概念、质、量、关系的把握上必须明确、准确③依据判断的量,将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④有所断定和有真有假是判断的逻辑特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详解】②④:判断就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有所断定和有真有假是判断的逻辑特征,判断在概念、质、量、关系的把握上必须明确、准确。②④正确。①:直言判断是指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①说法错误。③: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的标准,将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③说法错误。C6.李梅与王芳是朋友,王芳与林伟是朋友。李梅与林伟是不是朋友 为什么 ( )A.是,“朋友"关系是对称关系B.是,“朋友"关系是传递关系C.不是,“朋友"关系是非对称关系D.不能确定,“朋友”关系是非传递关系D解析:题中涉及李梅、王芳 、林伟三个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对称关系与非对称关系只适用于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排除A、C。李梅与王芳是朋友,王芳与林伟是朋友,未必就能得出李梅与林伟是朋友,李梅与林伟可能是朋友,也可能不是朋友,这里的“朋友”关系是非传递关系,由此排除B,正确答案为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