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复习 课件(共41张PPT) 统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复习 课件(共41张PPT) 统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丰富的社会生活
网络生活新空间




走进社会生活
丰富的社会生活
我与社会
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
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离不开个人)
在社会中成长
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
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的途径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
亲社会行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网络生活新空间
网络改变世界
怎样认识网络是把双刃剑
积极作用(生活方面、社会方面)
消极作用(信息、沉迷、隐私)
合理利用网络
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怎样传播网络正能量
丰富的社会生活
01
知识点1:个人与社会
人们在( )形成社会关系
(1)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是点,人与人的关系是线,社会是网)
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2)A.血缘关系:家庭
B.地缘关系:同乡,邻居
C.业缘关系:同学,同事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P4-P5
(2)三种主要的社会关系
选择题训练
1.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 )
①电脑或手机网络
②电视新闻
③走进农村或工厂
④步入商场或参观博物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A
选择题训练
2. 南昌市志愿者为在酷暑天气下辛勤工作的环卫工人送来解暑饮料,给炎炎夏日带来一缕清凉。他们的行为( )
①是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的表现
②消除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③可以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
④传递了爱心与文明,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①④
D
选择题训练
3.“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这表明( )
①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们要主动认识社会,在社会中茁壮成长
②人的成长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③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可以离开个人
④幸福生活是社会和他人给予个人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A
选择题训练
4.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③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④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会有不同的社会身份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C
选择题训练
5.“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既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也指明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 )
A.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
B.个人远大的理想,是奋斗的动力
C.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D.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C
知识点2:在社会中成长
(1)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 )转化为( )的过程。
人的成长是( )的过程。我们逐步成长为( )。
人的( )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 )和( )。
(1)怎样理解人的社会化?(为什么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P7
选择题训练
1.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这段材料说明了( )
A.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B.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C.人人都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D.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A
知识点3:亲社会行为
(1)是什么: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为什么:①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③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④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亲社会行为(是什么、为什么)P8
知识点3:亲社会行为
(1)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②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④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
(1)亲社会行为(怎么做)P8
大题训练
认真观察下面照片,回答问题。
(1)同学们,经常参加上述活动有什么意义
(2)作为中学生,我应该怎样养成上述行为
大题答案
答:(1) ①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③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④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②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④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
网络生活新空间
02
知识点1:网络的积极作用
(1)A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A2: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A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1)A.网络怎样丰富日常生活P10-P12A1A2A3
选择题训练
1.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只需要动动手指,心仪的商品就会送货上门。这说明( )
①现代社会,网络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②现代社会,只有通过网络人们才能很好地交往
③网络生活很丰富,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和网络密不可分
④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它否定了人们以往的现实交往方式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选择题训练
2."打开网页,就等于与世界握手。"这句话说明( )
A.网络无所不能
B.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促进了人际交往
C.网络是把双刃剑
D.网络是生活的全部
B
选择题训练
3.近年来,我国网络账号混乱现象日益突出,有的冒充党政机关,有的包含淫秽色情内容,有的传播暴恐、聚赌、涉毒信息。《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就账号名称、图像和简介等,对互联网企业、用户的服务和使用行为进行了规范。上述规定旨在( )
A.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净化网络空间
B.完善网络法律体系,保障公民隐私
C.消除网络虚拟特性,根治网络乱象
D.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维护公共秩序
A
知识点1:网络的积极作用
(2)B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B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
B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2)B.网络怎样推动社会进步P12-P13B1B2B3
简单来说,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
选择题训练
1.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人民监督政府机关工作的新渠道。老百姓可以通过网络对政府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这有利于( )
①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②保障公民有序参与社会生活
③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
④促进网络文化的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选择题训练
2.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在乌镇开幕。本届博览会以“国际、创新,未来、领先、融合”为定位,来自全球的政府要员、国际组织,著名企业,技术社群和民间团体的I500多住嘉宾代表受邀参加本次互联网大会。全球各界人广泛关注互联网,是因为( )
①互联网可以满足人们各方面的任何需要
②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③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取代了其消极作用
④互联网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C
选择题训练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人群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
B.互联网促进了科技创新所需的物质与信息资源快速流动
C.互联网加速了各种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
D.互联网推动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D
知识点2:网络的消极作用
(3)C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C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C3: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3)C.网络的弊端P15-P16C1C2C3
选择题训练
4.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网络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荒废学业、浏览模仿不良信息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事件时有发生。作为未成年人,面对网络,我们应该( )
①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学会理性选择
②学会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③拒绝接触网络,以免受到毒害
④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克服盲目猎奇心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1.网络丰富日常生活(p10-p12A1A2A3)2.网络推动社会进步(p12-P13B1B2B3)网络的积极作用有哪些?3.网络的消极作用有哪些?(p15—p16C1C2C3)怎样正确认识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的作用有哪些?)
知识点3:合理利用网络
(1)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
②要学会“信息节食”,不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
③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
④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
(1)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P17-P19①②③④
知识点3:合理利用网络
(2)A.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B.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
(2)怎样传播网络正能量?P19-P20AB
知识点3:合理利用网络
(3)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
②要学会“信息节食”,不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
③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
④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
⑤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
⑥利用网络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3)如何合理利用网络?P17-P20①②③④⑤⑥
选择题训练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抢险救灾过程中,27名消防人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献出生命。陕西省佳县籍张某于4月1日在新浪微博发表不当言论,侮辱因救火牺牲的英雄烈士,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人民法院近日做出判决,判处有期徒刑二年。这警示我们( )
A.平等待人,尊重他人 B.宽容大度,友善为本
C.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D.欣赏他人,悦纳自己
C
选择题训练
"扫扫二维码,共享新生活”。共享商品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遭到一些人为损毁;使用者也有可能陷入扫码陷阱,造成财产损失。"共享新生活”要求我们( )
①远离网络,小心陷阱
②学会"慎独”注意修养
③加强防范,谨防网骗
④拒绝共享,自我约束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A
选择题训练
“阳光跟帖”行动启动。聚焦文明理性发帖、防范网络暴力、识别网络谣言、举报有害信息、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和公德意识等内容,改善跟帖评论生态,形成人人争做"中国好网民”的良好评论氛围。要做一一个合格的"中国好网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坚持理性发言,不信谣、不传谣,抵制、举报有害信息
B.坚持言论自由,不需要监管网络发言
C.对一些事和人,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公民应该依法行使自己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
B
大题训练
网络泄密的事件每年都有所上升。根据调查报告显示,很多人的身份信息和手机号等信息只要2元钱就可以从黑市上购买到。还有很多同学逃课去网吧打游戏,甚至为了凑齐网费去偷窃和抢劫,最后被警方抓获。
(1)请你从网络的角度谈谈上述材料印证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2)网络沟通无限极,青少年应该如何理性对待网络生活?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我们要学会趋利避害,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合理利用网络,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大题答案
(1)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上充斥着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
②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③网络中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个人信息容易被泄露。
(2)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
②要学会“信息节食”,不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
③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
④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
大题训练
从借助大数据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远程课堂帮助山村孩
子迈过"数字鸿沟”;从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到"互联
网+”催生创新创业热潮;从2000年提出建设" 数字福建”的构
想,到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布局。信事业蓬勃发展给亿万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201 8年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6分)
一定看清楚本题考查互联网“两个方面”的作用
大题答案
答:(1)A.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A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A2: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A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B.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B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B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
B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大题训练
特别注意:考察的主体是什么
(2)为了使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安全感” 国家应该如何做 (3分)
(2)①修改和完善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法规。
②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
③建立健全网络监管、预警机制等
大题训练
特别注意:考察的主体是中学生
(3)为了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中学生该怎么做(6分)
(3) 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
②要学会“信息节食”,不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
③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
④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
⑤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
⑥利用网络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判断正误
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民生问题都可以在网上解决。
在开放的网络世界里,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所以我们要远离网络。
(远离网络、杜绝上网这样的说法均错误)
只要我们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注意:只有……才和只要……就,需要区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