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地球的运动(共2课时 课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地球的运动(共2课时 课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地 球 的 运 动
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01
能够解释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02
北京时间7月27日凌晨1点半,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在塞纳河上拉开帷幕,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6800名运动员乘坐船只沿塞纳河巡游,将体育盛会融入城市之中。
开幕式为什么选择在凌晨进行呢?
人民日报笔下的超燃奥运
为什么我们在中国观看直播时,时间会和巴黎当地时间不一样呢?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旋转中心
地 轴
旋转方向
自 西 向 东
自转周期
24小时(一天)
N
S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从极点看地球自转方向
A
B
活动:演示地球自转
1. 在暗室里,用手电筒或蜡烛等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观察地球仪,你会发现A点
和B点有什么现象?
A地处于白昼,B地处于黑夜
活动:演示地球自转
A
B
2. 按逆时针方向匀速、缓慢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观察A、B两地会产生什么现象?
A地由白昼进入黑夜,B地由黑夜进入白昼。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 白天。
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 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交替。
昼夜更替现象
晨昏线
晨昏线(圈)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线是黑夜进入白天的分界线。昏线是白天进入黑夜的分界线。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同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时间的差异
在同一时刻,林林和正在国外出差的妈妈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日晷
当太阳照射到晷针时,晷针会在晷盘上投下影子。 随着地球的自转,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影子的位置也随之改变。 通过观察影子的位置,就可以确定当前的时间。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思与学
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这究竟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 “天转”似乎更符合人类的直觉。古人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日月星辰围绕地球运动,这是曾在欧洲长期盛行的“地心说”的观点。
思与学
16世纪中叶,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多年的观测研究,发表了《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不断围绕太阳公转。
思与学
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当时的统治者视为异端邪说。直到后来,伽利略使用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支持“日心说”的天文现象,“日心说”才逐渐被关注。如今,地球自转与围绕太阳公转已经成为大众所熟知的科学常识。当然,我们今天已经更清楚地认识到,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共15张PPT)
地 球 的 运 动
第一章第三节(第2课时)
一年为什么会有四季?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旋转中心
太 阳
旋转方向
自 西 向 东
自转周期
一 年
昼夜长短的变化
参考以下步骤和右图,演示地球公转。
1. 将房间光线调暗,选用合适光源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
2. 按逆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使地球仪围绕光源缓慢移动,模拟地球公转。在移动地球仪的过程中,要保持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
3. 观察同一纬度地带接受太阳光照射情况的变化。
春分日
66.5°N

23.5°S
23.5°N
太阳直射赤道
昼夜平分
3 月 21日前后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
66.5°N

23.5°S
23.5°N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北有极昼
6 月 22日前后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
夏至日
66.5°N

23.5°S
23.5°N
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
昼夜平分
9 月 23日前后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
66.5°N

23.5°S
23.5°N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北有极夜
12 月 22日前后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
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什么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地球仪,可以发现,南北半球分别有两条纬线是虚线,它们被称为回归线或极圈。为什么有的纬线叫回归线,有的纬线叫极圈呢
原来,每年夏至日,太阳垂直照射在23.5°N,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北位置。此后太阳垂直照射位置向南移。每年冬至日,太阳垂直照射在23.5°S,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南位置。此后太阳垂直照射位置北移。这样23.5°N和23.5°S就成了太阳垂直照射位置“回归”的界线,所以把它们称为回归线。
极昼和极夜是南北极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称为极昼;一天24小时都是黑夜,称为极夜。66.5°N、66.5°S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以把这两条纬线称为极圈。
四季变换
季节变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五带的划分
终年炎热
四季变化明显
四季变化明显
终年寒冷
终年寒冷
观察: 选择一个月内,每天在同一时间(如早晨或傍晚)观察并记录当地的日出和日落时间。
分析: 根据观察记录的数据,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尝试用地球公转的知识来解释这些变化。(可以绘制图表来更直观地展示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
实践作业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年级 七年级
课标要求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的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定义和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科学的认识自然现象。 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学生尊重自然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地球公转的定义和特点。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在不同季节下的风景图片。为什么巴黎的风景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地理原理? 观察并感受季节变化带来的不同美感。 与第1课时“巴黎奥运会”进行联系,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新 课 讲 授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展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和动画,让学生结合书本内容,找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师:随着季节的转换,学校可能会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上下学的时间。在冬季,学校可能会提前放学,避免学生在黑暗中回家。而在夏季,可能会延长上课时间或推迟时间放学。这是由于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位置不同,从而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 2.二分至日太阳照射情况 活动: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具,模拟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演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师:欣赏巴黎春季暖阳、夏季绿树成荫、秋季金色落叶和冬季雪景图片,分析每个季节风景特点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3.四季的变化 教师:通过刚刚的讲解,我们其实已经发现,地球的公转还会引发四季的变化。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导致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进而形成四季。 4.极昼极夜现象 图片展示极昼极夜的图片。 5.五带的划分 根据太阳热量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 北寒带和南寒带。 拓展: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被国际气象学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旋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自主描述四幅图片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的变化。 设计自学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寻找学习资源,增强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 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和详细讲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课堂参与感。 与导入新课时的巴黎美景进行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突破教学难点。
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结合二十四节气知识,选择一个你所感兴趣的节气,制作一枚节书签.书签上需要包含节气的名称、日期、特点或相关习俗,并配以相应的色彩或诗词、文字。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别具一格的书签样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反思 本主题教学中要注重使用直观教具和其他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降低知识难度。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年级 七年级
教学目标 掌握地球自转的定义和特点,知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观察地理事物、思考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能够认识到人类生活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关注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通过观察演示、小组合作讨论等实践活动,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特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2024巴黎奥运会: 北京时间7月27日凌晨1点半,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在塞纳河上拉开帷幕,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6800名运动员乘坐船只沿塞纳河巡游,将体育盛会融入城市之中。 那么,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为什么会选择在凌晨进行呢? 思考并回答。 结合最近的热点话题——2024奥运会,介绍巴黎奥运会的举办时间、地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 课 讲 授 一、定义与特点: (过渡)展示人民日报笔下的超燃奥运,为什么我们在中国观看直播时,时间会和巴黎当地时间不一样呢?这一切都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1.定义:解释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2.旋转中心:地轴 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4.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一天)。 活动1: 利用地球仪: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从侧视、北极上空俯视、南极上空俯视三个视角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标注出来。 地球产生的地理现象 昼夜更替现象 活动2:演示地球自转 在暗室里,用手电筒或蜡烛等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观察地球仪,你会发现A点和B点有什么现象? 按逆时针方向匀速、缓慢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观察A、B两地会产生什么现象? 教师: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天。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交替。晨昏线(圈)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线是黑夜进入白天的分界线。昏线是白天进入黑夜的分界线。 2.时间差异 教师:课本P23的活动题2 ,在同一时刻,林林和正在国外出差的妈妈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教师:以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为例,说明当巴黎当地时间(如晚上8点)举行开幕式时,中国观众由于两地经度差异和地球自转的影响,需要在北京时间(如凌晨)观看直播。 进一步分析不同比赛项目在不同时区的举办时间,以及这对全球观众观赛时间的影响。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除了时差外还有哪些方面,并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阅读课本内容,找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观察地球仪,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北逆南顺。 A地处于白昼,B地处于黑夜;A地由白昼进入黑夜,B地由黑夜进入白昼。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同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学生自主学习地球自转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逻辑推理和自主学习能力。 选取几个典型的比赛项目或赛事活动,让学生分析这些活动在巴黎当地时间和中国时间分别是何时举行,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时间差异。
课后小结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是导致巴黎奥运会与中国观众存在时间差异的根本原因。 拓展:课本思与学。引导学生思考“是天转还是地转”,为后续地球的公转的学习打下基础。 先细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再听老师总结。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将巴黎奥运会与地球自转巧妙结合,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
作业设计 观察记录:在连续一周内,选择一个晴朗的早晨和傍晚,观察并记录太阳的位置变化(如日出、日落时间)。 创意作业:设计一个简易的地球自转模型,要求能够直观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可以利用家中常见的物品(如乒乓球、手电筒等)进行制作,并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或视频展示。 通过实际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变化,加深对地球自转影响的理解。
教学反思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演示(地球仪展示)、模拟实验(昼夜交替模拟)、小组讨论等,以此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通过实践作业,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运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