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3.12 富起来到强起来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3.12 富起来到强起来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 精神文明新风尚》 课型 社会认知课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政治方向、家国情怀) 二.课表摘录 1.总目标:对自己负责,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 2.学段目标:国情教育: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能取得的巨大成就,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初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课程内容: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能取得的巨大成就,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引中国繁荣发展的正确道路。 学业质量描述: 能够结合社会生活,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判断是非对错。 二.课标分析 1.学生学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关乎每个中国人,让学生正确理解中国梦,将中国梦与我的梦建立关联,懂得复兴中华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从小树立家国责任意识。 2.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能说出新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知道中国梦的内涵,能理清楚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懂得个人梦想不分大小,只要是在为国家做贡献,都是在努力实现中国梦。 3.学生怎么学:将学生的视野聚焦“我们的国家”,从五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出发,在不断扩展的生活场域中关注国家发展,突出生活性、综合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注重国家认同、社会责任和健全人格相结合,革命传统教育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教育学生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物质文明成就较为容易,但是对深层次的精神文明的关注、认识和体会不够充分。教学活动设计意在帮助学生理解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一.单元角度分析: 从单元逻辑结构分析本课时与本单元的逻辑关系。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包括六课内容,以时间为脉络,以精神为核心,呈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歌颂了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 二.课时角度分析: 第12课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的总结提升课,由四个话题组成,四个话题分别是“改革创新谋发展”、“精神文明新风尚”、“走进新时代”、“做新时代好少年”。把学习目标聚焦到学生自身,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取得的卓越成就,帮助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本课时教材内容为“精神文明新风尚”一个话题内容。 “精神文明新风尚”介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文明道德风气的不断弘扬是社会风气良好的一种表现,感受祖国的发展与强大不止体现在物质文明的发展中,也体现在精神文明领域。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关系,领会中国精神的强大力量。 三.单元结构图
学情分析 在执教本节课之前,对全班43名学生进行前测。 1.你知道什么是精神文明吗? 2.你是怎样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的? 测试分析如下: 项目1.对精神文明的理解2.对精神文明建设意义的理解分析85%的学生将精神文明建设简单理解成文化方面的建设,对于其中更深层次的精神实质不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学生在理解方面普遍存在偏差,尤其在理解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方面含糊不清,缺乏认知。
从结果来看,五年级学生学习本课存在两方面困难: 1.“精神文明”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此概念又远离生活实际,所以在概念理解方面,学生普遍存在困难,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在课堂上转换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具象事例,是本节课的一个挑战。 2.对“精神文明”概念理解的难度,导致学生在探究“精神文明”建设意义时存在困难,较难找出“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我们普通个人之间的关系,无法构建的内在联系, 解决的策略: 1.结合具体情景,教师有意识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精神文明”的内涵。让学生将概念理解透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既然多数学生无法厘清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说明学生在思维认知方面没有建立起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此,教师通过观点大量时政材料,图片等素材,让学生可以更形象生动的理解。让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拓宽学生思维认知,更好理解教材内容。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寿光创建精神文明城市》,结合课前调查,分组讨论,知道什么是文明城市,能说出国家和社会在文明创建中的行动。 学习目标2:通过阅读给定的材料,结合疫情期间的身边人、身边事,能体会中国精神的强大力量。 学习目标3:通过寻找身边的文明行为,讲述身边的文明故事,结合课前调查,能体会普通人为精神文明建设所做的贡献,懂得从自身做起,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评价任务 本课时的大情境大任务: 争当“精神文明建设”宣讲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走进改革开放新时代,去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感悟中国精神中蕴含的中国力量,人人争当“精神文明建设”宣讲员。 针对学习目标1,设计的评价任务是:播放视频《寿光创建精神文明城市》,分组讨论,结合视频向同学解释清楚什么是文明城市,国家和社会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做出的努力。 针对学习目标2,设计的评价任务是:阅读给定的材料,结合疫情期间的身边人、身边事,体会中国精神的强大力量。 针对学习目标3,设计的评价任务是:通过寻找身边的文明行为,讲述身边的文明故事,结合课前调查,说出普通人为精神文明建设所做的贡献,懂得从自身做起,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1.什么是精神文明。 2.国家和社会在文明创建中的行动。
教学难点 1.体会中国精神的强大力量。 2.能体会普通人为精神文明建设所做的贡献,懂得从自身做起,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教学用具 1.教师准备:黑板贴、相关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调查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成果,收集能体现中国精神的人物和事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述:同学们,咱们寿光可是全国文明城市呢!看来,大家都因为我们家乡能有这样的成就而感到自豪。其实文明城市的创建需要很多人付出很多努力,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吧。 教师展示:播放视频 教师讲述:同学们,不仅仅是专门的文明城市创建部门在努力,很多志愿者也加入其中,文明城市的建设可以说是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参与,正所谓城市是我家,文明靠大家。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对咱们寿光创建文明城市有哪些印象? 预设学生回答1:我记得当时我爸爸经常去马路上执勤,指挥交通。 预设学生回答2:我妈妈和我周末的时候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活动。 教师过渡:同学们,看来你和你身边的家人、朋友,也都为我们文明城市的创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那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创建文明城市吗?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今天的学习《精神文明新风尚》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以视频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视频选取寿光本地相关新闻报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活动一:创建文明城市 教师讲述: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做了一个小小的社会调查,现在,请把你的调查结果在小组内,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寿光“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 课前调查 你都知道哪些寿光“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
学生小组交流。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这次的课前调查做的非常充分啊。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分享一下你的调查成果? 学生上台分享,教师适当对学生分享进行点评。 教师讲述: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知道什么是文明城市吗? 预设学生回答:我觉得应该是文化建设很好的城市。人们的行为举止都很文明,社会也很和谐。 教师讲述: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反映中国大陆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 教师展示:播放图片组合《文明身影》 教师讲述:文明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身着红衣的志愿者们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志愿者们打扫和清理道路上的垃圾,仔细捡拾角落里的烟头、纸屑、塑料袋等杂物,使清洁区域卫生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开展维护交通秩序志愿服务,对乱闯信号提示灯、横穿马路时低头玩手机或嬉戏打闹等不文明、不安全行为作出提醒。 志愿者们到公共自行车停放点开展义务清洗公共自行车的活动,活动后,80辆公共自行车的面貌焕然一新。 教师讲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的精神文明建设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精神作支撑。而文明的创建需要国家政策的保障和社会的推动。 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国家和社会在文明创建中的行动呢? 教师展示:活动建议、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1.能说出1-2个2.能说出3个以上3.在说出三个以上的基础上,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得星标准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根据评价标准,小组成员完成互评。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班内分享。 预设学生回答1:国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这一精神思想深入人心。 预设学生回答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们思想境界。 预设学生回答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国家积极支持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开展。 教师总结: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生活得更有道德、更有文化、更有价值。 活动二:探秘中国精神 教师讲述:同学们,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一年,在这一年,我们给个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的欢喜和悲伤,夹杂着泪水。在当年感动中国的评选中,央视把“2008感动中国”特别奖颁给全体中国人。 教师展示:颁奖词,请一位同学朗读。 颁奖词:2008,咱们中国人真是同悲同喜,咱们曾经那么深情地互相凝视,曾经那么信赖地彼此温暖。在2008年,中国人不是一个又一个个体,而是一个团结在一起的整体。如果没有你,没有他,没有你们,没有他们,没有我们,没有咱们,就不会有这样的2008,就不会有这样的中国。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自己感到骄傲。所以感动中国特别奖的获得者是中国人。 提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特别奖会颁给全体中国人?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预设学生回答1:正是因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在这一年克服汶川地震带来的伤害,成功举办奥运会。 预设学生回答2:................... 教师小结:2008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悲怆和喜悦,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无数中国人用平凡而伟大的行动传递着关怀与温暖。这就是激励一代代中国人不断奋进的中国精神。 教师板书:中国精神。 教师讲述:2020年的疫情对世界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然而这一年,每一个中国人都值得我们为之致敬。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的阅读角。 学生自主阅读。 提出问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说一说为打赢这场防疫站,国家、社会和我们每个人都做了哪些努力?你体会到了怎样的中国精神? 小组讨论交流,出示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1.能说出一个角度(国家、社会、个人)2.能说出两个以上角度(国家、社会、个人)3.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得星标准
活动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适时进行点评、总结。也可让学生进行点评,总结“中国精神”的共同特点。 教书板书: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教师总结:他们每个人都在为抗击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他们的担当!这些逆行者就是基辛格所说的那些“最勇敢的人”。这就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活动三:寻文明行为 讲文明故事 教师讲述:“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明同样如此。正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平凡而伟大的付出,才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关怀和爱心。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我们的课前调查,把你收集到的道德模范故事或好人好事讲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把我们的文明奖章颁发给他。 学生上台讲述自己收集到的道德模范故事或好人好事。 教师展示: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故事背后主人公身上的精神,评选出好榜样、好事迹,办法奖章,激励学生向榜样人物学习。 教师小结:文明是一种自觉,其动力来自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憧憬。近年来,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文明道德风气在全社会得到弘扬。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平凡而伟大的人,他们来自各个行业、不同地区,用爱心和善良给我们温暖。 提出问题: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说说打算怎样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请同学们根据评价标准,完成自评。 评价标准1.能简单说出做法2.能结合生活和学习得星标准
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完成自评。 预设学生回答1:学校是我们人生起航的地方,我们要好好学习,为实现中国梦积蓄力量。 预设学生回答2: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疫情期间,我看到了医务人员为守护人民生命安全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要学习他们身上的担当与责任。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要传承中国精神,发扬爱国爱党,脚踏实地的优秀品质,向榜样学习,用创新、立志、奉献、做人这些优秀品质,搭建起个人梦想通往中国梦的桥梁,为实现民族复兴做新时代好少年! 通过观看视频《寿光创建精神文明城市》,结合课前调查,分组讨论,知道什么是文明城市,能说出国家和社会在文明创建中的行动。达成学习目标一的任务。 通过阅读给定的材料,结合疫情期间的身边人、身边事,能体会中国精神的强大力量。达成学习目标二的任务。 通过寻找身边的文明行为,讲述身边的文明故事,结合课前调查,能体会普通人为精神文明建设所做的贡献,懂得从自身做起,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达成学习目标三的任务。
总结收获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一定有所收获,请你来分享一下吧。
课后实践 教师讲述:同学们,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应付诸行动! 课下,请同学们一起完成我们班级的文明公约,我们一起见证行动带来的奇迹。
板书设计 精神文明新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精神 精神文明建设 文明故事 团结 和平 勤劳 自强
创新之处 从课堂学生活动的组织来看,本课的创新之处在于让学生充分结合身边人、身边事,去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取得的变化,讲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的生活化案例,讲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联系起来,实现德育教育的全方位一体化。
定时定量规范化训练 一.选择题 1.我国从哪一年开始能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 A.1999年 B.2006年 C.2010年 2.我国在哪一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 ) A.1978年 B.1979年 C.1992年 3.2020年我国的战略目标是( ) A.总体小康 B.全面小康 C.现代化强国 连线题 将下列名人与其称呼对应连起来。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孙中山 两弹元勋 林则徐 禁烟民族英雄 李四光 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 邓稼先 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邓小平 参考答案: BAB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 ----邓小平 两 弹 元 勋 ------------------ 邓稼先 禁烟民族英雄 ---------------- 林则徐 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 --------孙中山 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 李四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