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第三节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微专题21.我国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耕地质量下降①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②自然灾害频发。(2)对耕地粗放经营、掠夺经营、污染经营使耕地质量下降①非农建设大量占用良田,新补充的耕地质量较差。②耕地负荷重、重用轻养等导致耕地退化严重。③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及其他污染物的随意排放,造成土壤污染和耕地污染。2.提高我国耕地质量的措施措施 作用改良土壤 通过深耕翻土、施肥、掺砂、掺石灰、合理灌溉、回填客土、井排井灌等措施,可以完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调节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土壤肥力,减轻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土地退化问题喷灌、滴灌技术 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和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调节农田小气候,节水节肥省工,降低人工成本;滴灌技术仅湿润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其他区域土壤水分含量较低,可防止田间杂草的生长措施 作用覆盖技术 ①地膜覆盖技术:可以保湿、保温、保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土壤热量损失,提高地温,抑制杂草和减轻病虫害;在果树下覆盖的特殊反光地膜,反射率高,可以增加果树下部光照,提高光合效率,使果品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②压砂技术:砂砾覆盖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农作物有机质的积累;砂砾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地表水下渗,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可以保护土壤,减少侵蚀;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和减轻病虫害。③秸秆覆盖: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利于生产;也是有机肥料,可以就地取材,减少投资成本,经济效益较高措施 作用温室大棚 改善棚内作物生长条件,在不适宜作物生长的季节,提高产量和质量耕作模式 ①间作套种:如采用玉米—大豆间作利于防止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发挥大豆根部固氮作用,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可有效防止病虫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利于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农作物种类,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②轮作:平衡土壤养分,保持土壤肥力;避免作物连作,防止杂草蔓延,减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发挥农田的生产潜力。③休耕:撂荒地种植绿肥作物可增加土壤肥力措施 作用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田间每一块操作单元上的具体条件,更好地利用耕地资源潜力、科学合理利用物资投入,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业活动带来的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3.我国不同区域的耕地质量提升任务区域 主要问题 耕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东北及内 蒙古地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黑土地土壤退化严重 黑土区用养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风沙盐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滴(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华北平 原地区 中、低产田分布较广,耕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地下水超采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改善耕层结构长江中下游 及南方地区 中产田分布较多,土壤酸化日益加剧,污染严重 治酸控污,低产坡耕地改造或退耕恢复植被区域 主要问题 耕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西北和黄土 高原地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干旱缺水,土壤贫瘠,耕地退化和次生盐碱化严重,地膜残留污染严重 发展节水农业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回收残膜青藏高 原地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生态脆弱,不利于农业生产 开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2024·北京东城区月考)近年来,我国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其中东北黑土区中、低产田超过一半。据统计,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从开垦之初的3%~6%下降到了2%~3%,黑土流失严重。东北地区一般春季耕翻土地,许多区域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种植其他作物较少。除此之外,我国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中、低产田,土壤问题众多,严重影响耕地质量。下表示意我国典型区域中、低产田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此完成1~3题。区域 主要问题东北地区 黑土地土壤退化华北平原地区 耕作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南方地区 土壤酸化加剧,污染严重1.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有①过度开垦 ②大水漫灌 ③过度放牧 ④种植结构单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区域 主要问题东北地区 黑土地土壤退化华北平原地区 耕作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南方地区 土壤酸化加剧,污染严重√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发展条件好,过度开垦易导致黑土退化,①正确;东北地区黑土退化与大水漫灌无关,②错误;由材料“东北地区一般春季耕翻土地,许多区域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种植其他作物较少”可知,东北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牧业较少,且种植结构单一,易导致黑土肥力快速下降,③错误,④正确。B正确。2.治理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有效措施是A.客土掺砂,适量施用熟石灰B.调控地下水位,推广灌水洗盐C.大量增施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D.改良耕翻制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区域 主要问题东北地区 黑土地土壤退化华北平原地区 耕作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南方地区 土壤酸化加剧,污染严重√客土掺砂,适量施用熟石灰是为了改善偏酸性黏重土壤,东北地区黑土不是偏酸性的黏重土壤,A错误;调控地下水位,推广灌水洗盐是为了治理盐碱化,东北地区黑土盐碱化程度较轻,B错误;大量增施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C错误;由材料“东北地区一般春季耕翻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翻耕后较为疏松,易发生水土流失;由材料“许多区域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种植其他作物较少”并结合上题和所学知识可知,种植结构单一,易造成肥力下降,故治理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有效措施是改良翻耕制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D正确。故选D。3.华北平原地区为提升农田质量应主要A.灌水洗盐、滴灌节水、秸秆培肥B.改顺坡种植为机械起垄横向种植C.综合治酸、排水治潜、调酸控污D.地下水超采地区改种低耗水作物区域 主要问题东北地区 黑土地土壤退化华北平原地区 耕作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南方地区 土壤酸化加剧,污染严重√华北平原地区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且由表格材料“耕作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可知,华北地区土壤肥力下降,灌水洗盐、滴灌节水、秸秆培肥可治理盐碱化并增加土壤肥力,A正确;华北平原地形平坦,顺坡种植少,B错误;综合治酸、排水治潜、调酸控污是酸雨严重区域治理土壤的措施,华北平原地区酸雨危害少,C错误;地下水超采地区改种低耗水作物是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地区应采取的措施,材料中没有关于华北平原地下水位降低的信息,D错误。故选A。间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的方式;套种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轮种指前后两季种植不同的作物或相邻两年内种植不同的作物的方式。据此回答4~6题。4.间作有利于提高A.光照利用率 B.热量利用率C.土地利用率 D.水分利用率√根据材料“间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的方式”可知,间作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故选C。间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的方式;套种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轮种指前后两季种植不同的作物或相邻两年内种植不同的作物的方式。据此回答4~6题。5.轮种有利于A.提高土壤中的养分的平衡消耗B.避免作物伴生的病虫、杂草的危害C.增强作物抵御寒潮冻害的能力D.提高同一农田农作物的复种指数√“轮种指前后两季种植不同的作物或相邻两年内种植不同的作物的方式”,因此轮种有利于提高土壤中的养分的平衡消耗(不同作物消耗的养分类型不同)。故选A。间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的方式;套种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轮种指前后两季种植不同的作物或相邻两年内种植不同的作物的方式。据此回答4~6题。6.间作、套种技术在海外全面推广,比较适宜的国家是A.俄罗斯 B.加拿大C.印度 D.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国土面积广大,人口相对较少,而印度人多地少,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使土地生产力最大化,最适宜推广间作、套种技术。故选C。(2024·山东济南期末)如图是“我国部分地区耕地质量等级图”。据此完成7~8题。7.图中耕地质量最差的地区是A.黄土高原区 B.江南区C.四川盆地区 D.长江中下游区√读图可知,黄土高原区低等地面积最大,耕地质量平均等别数值最大,因此耕地质量最差。故选A。(2024·山东济南期末)如图是“我国部分地区耕地质量等级图”。据此完成7~8题。8.为提高下列地区的耕地质量,对应措施合理的是A.黄淮海区—治酸控污,退耕还林B.长江中下游区—节水灌溉,全部施用农家肥C.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修建水平梯田D.四川盆地区—大规模更换表土,防治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区耕地的主要问题是土壤盐碱化严重,蓄水保肥能力下降,提升其耕地质量的方式主要有节水灌溉,增施有机肥等,A错误;长江中下游区耕地酸化加剧,污染严重,应注重治酸控污,B错误;四川盆地区耕地次生盐碱化问题较轻,不需要大规模更换表土,D错误;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应退耕还林,修建水平梯田,C正确。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监测,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15年后,表层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52%,农田扬尘减少35%以上,地表径流减少40%~80%,每亩可节省作业成本50元以上。2020年3月国务院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重点地区。据此完成9~11题。9.在东北黑土地实施“农作物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的季节一般在A.冬春季节 B.春夏季节C.夏秋季节 D.秋冬季节√冬春季节风力大,对黑土的侵蚀能力强,且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故选在冬春季节进行秸秆覆盖能减轻土壤风蚀、保墒抗旱,A正确。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监测,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15年后,表层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52%,农田扬尘减少35%以上,地表径流减少40%~80%,每亩可节省作业成本50元以上。2020年3月国务院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重点地区。据此完成9~11题。10.通过该现代耕作技术的连续实施,可以有效提高黑土地A.土壤的温度 B.土壤的含水量C.土壤的矿物质含量 D.土壤的沙土含量√由材料可知,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15年后,表层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农田扬尘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每亩可节省作业成本50元以上,说明该技术可以增加下渗,减少水分蒸发,有效提高黑土地土壤的含水量,B正确。11.相对于我国南方地区,该技术的实施与应用对提高东北地区土壤肥力效果明显,最主要的原因是A.玉米种植面积大,田地秸秆堆积量大B.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弱C.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D.扬尘少,风力侵蚀作用弱√该技术的实施与应用对提高东北地区土壤肥力效果明显,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北地区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南方地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故选C。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贵州省提出要“盯牢守住千亩以上的耕地坝子,特别是保护好五千亩以上优质坝区耕地,并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即农田达到“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与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耕地质量等级提高,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千克以上”的标准。材料二 贵州省威宁县平均海拔2 200米,喀斯特地貌约占60%,年均降水量890毫米左右,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该县逐步将山区中低产田坡耕地建设为石坎梯田高标准农田(石坎梯田就是用石头砌田梗进行农田改造),经济、生态效益显著。材料三 左图为威宁县地形图,右图为石坎梯田景观图。(1)简析威宁县山区多中低产田的主要自然原因。答案 地势起伏大、降水多,易发山洪;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下渗,旱情较为严重;山区土层薄、土壤贫瘠。(2)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角度,分析威宁县建设石坎梯田的主要作用。答案 减小耕地坡度,实现田块平整;有效拦截雨水,缓解旱情;减弱流水侵蚀(减轻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3)简述贵州省牢牢守住优质坝区耕地的重要意义。答案 坚守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有固氮作用。2022年河南省发展了10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原本单独种植玉米的田里,间作种植大豆)。这种种植模式实现了机械化播种和收获,达到玉米产量基本不减、增收一季大豆的效果。右面两图分别示意玉米种植模式的变化及我国大豆产量和进口量的变化。(1)简述玉米—大豆间作对促进玉米生长所起的作用。答案 玉米可以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可以避免种植单一作物引发的病虫害;可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实现养分互补。(2)简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答案 有效保护耕地质量,保障了粮食产量和品质;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了对耕地的污染,切实保障耕地安全;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减少了我国粮食的对外依赖程度,保障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微专题2 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1.我国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耕地质量下降①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②自然灾害频发。(2)对耕地粗放经营、掠夺经营、污染经营使耕地质量下降①非农建设大量占用良田,新补充的耕地质量较差。②耕地负荷重、重用轻养等导致耕地退化严重。③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及其他污染物的随意排放,造成土壤污染和耕地污染。2.提高我国耕地质量的措施措施 作用改良土壤 通过深耕翻土、施肥、掺砂、掺石灰、合理灌溉、回填客土、井排井灌等措施,可以完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调节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土壤肥力,减轻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土地退化问题喷灌、滴灌技术 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和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调节农田小气候,节水节肥省工,降低人工成本;滴灌技术仅湿润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其他区域土壤水分含量较低,可防止田间杂草的生长覆盖技术 ①地膜覆盖技术:可以保湿、保温、保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土壤热量损失,提高地温,抑制杂草和减轻病虫害;在果树下覆盖的特殊反光地膜,反射率高,可以增加果树下部光照,提高光合效率,使果品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②压砂技术:砂砾覆盖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农作物有机质的积累;砂砾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地表水下渗,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可以保护土壤,减少侵蚀;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和减轻病虫害。 ③秸秆覆盖: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利于生产;也是有机肥料,可以就地取材,减少投资成本,经济效益较高温室大棚 改善棚内作物生长条件,在不适宜作物生长的季节,提高产量和质量耕作模式 ①间作套种:如采用玉米—大豆间作利于防止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发挥大豆根部固氮作用,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可有效防止病虫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利于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农作物种类,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②轮作:平衡土壤养分,保持土壤肥力;避免作物连作,防止杂草蔓延,减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发挥农田的生产潜力。 ③休耕:撂荒地种植绿肥作物可增加土壤肥力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田间每一块操作单元上的具体条件,更好地利用耕地资源潜力、科学合理利用物资投入,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业活动带来的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3.我国不同区域的耕地质量提升任务区域 主要问题 耕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东北及内 蒙古地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黑土地土壤退化严重 黑土区用养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风沙盐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滴(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华北平原地区 中、低产田分布较广,耕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地下水超采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改善耕层结构长江中下游 及南方地区 中产田分布较多,土壤酸化日益加剧,污染严重 治酸控污,低产坡耕地改造或退耕恢复植被西北和黄土 高原地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干旱缺水,土壤贫瘠,耕地退化和次生盐碱化严重,地膜残留污染严重 发展节水农业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回收残膜青藏高原地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生态脆弱,不利于农业生产 开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2024·北京东城区月考)近年来,我国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其中东北黑土区中、低产田超过一半。据统计,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从开垦之初的3%~6%下降到了2%~3%,黑土流失严重。东北地区一般春季耕翻土地,许多区域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种植其他作物较少。除此之外,我国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中、低产田,土壤问题众多,严重影响耕地质量。下表示意我国典型区域中、低产田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此完成1~3题。区域 主要问题东北地区 黑土地土壤退化华北平原地区 耕作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南方地区 土壤酸化加剧,污染严重1.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过度开垦 ②大水漫灌 ③过度放牧 ④种植结构单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2.治理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有效措施是( )A.客土掺砂,适量施用熟石灰 B.调控地下水位,推广灌水洗盐C.大量增施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 D.改良耕翻制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3.华北平原地区为提升农田质量应主要( )A.灌水洗盐、滴灌节水、秸秆培肥 B.改顺坡种植为机械起垄横向种植C.综合治酸、排水治潜、调酸控污 D.地下水超采地区改种低耗水作物间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的方式;套种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轮种指前后两季种植不同的作物或相邻两年内种植不同的作物的方式。据此回答4~6题。4.间作有利于提高( )A.光照利用率 B.热量利用率 C.土地利用率 D.水分利用率5.轮种有利于( )A.提高土壤中的养分的平衡消耗 B.避免作物伴生的病虫、杂草的危害C.增强作物抵御寒潮冻害的能力 D.提高同一农田农作物的复种指数6.间作、套种技术在海外全面推广,比较适宜的国家是( )A.俄罗斯 B.加拿大 C.印度 D.澳大利亚(2024·山东济南期末)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耕地质量等级图”。据此完成7~8题。7.图中耕地质量最差的地区是( )A.黄土高原区B.江南区C.四川盆地区D.长江中下游区8.为提高下列地区的耕地质量,对应措施合理的是( )A.黄淮海区—治酸控污,退耕还林B.长江中下游区—节水灌溉,全部施用农家肥C.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修建水平梯田D.四川盆地区—大规模更换表土,防治次生盐碱化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监测,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15年后,表层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52%,农田扬尘减少35%以上,地表径流减少40%~80%,每亩可节省作业成本50元以上。2020年3月国务院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重点地区。据此完成9~11题。9.在东北黑土地实施“农作物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的季节一般在( )A.冬春季节 B.春夏季节 C.夏秋季节 D.秋冬季节10.通过该现代耕作技术的连续实施,可以有效提高黑土地( )A.土壤的温度 B.土壤的含水量C.土壤的矿物质含量 D.土壤的沙土含量11.相对于我国南方地区,该技术的实施与应用对提高东北地区土壤肥力效果明显,最主要的原因是( )A.玉米种植面积大,田地秸秆堆积量大 B.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弱C.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 D.扬尘少,风力侵蚀作用弱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 贵州省提出要“盯牢守住千亩以上的耕地坝子,特别是保护好五千亩以上优质坝区耕地,并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即农田达到“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与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耕地质量等级提高,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千克以上”的标准。材料二 贵州省威宁县平均海拔2 200米,喀斯特地貌约占60%,年均降水量890毫米左右,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该县逐步将山区中低产田坡耕地建设为石坎梯田高标准农田(石坎梯田就是用石头砌田梗进行农田改造),经济、生态效益显著。材料三 左图为威宁县地形图,右图为石坎梯田景观图。 (1)简析威宁县山区多中低产田的主要自然原因。(6分)(2)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角度,分析威宁县建设石坎梯田的主要作用。(6分)(3)简述贵州省牢牢守住优质坝区耕地的重要意义。(6分)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有固氮作用。2022年河南省发展了10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原本单独种植玉米的田里,间作种植大豆)。这种种植模式实现了机械化播种和收获,达到玉米产量基本不减、增收一季大豆的效果。下面两图分别示意玉米种植模式的变化及我国大豆产量和进口量的变化。 (1)简述玉米—大豆间作对促进玉米生长所起的作用。(6分)(2)简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8分)答案精析落实思维方法1.B 2.D 3.A [第1题,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发展条件好,过度开垦易导致黑土退化,①正确;东北地区黑土退化与大水漫灌无关,②错误;由材料“东北地区一般春季耕翻土地,许多区域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种植其他作物较少”可知,东北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牧业较少,且种植结构单一,易导致黑土肥力快速下降,③错误,④正确。B正确。第2题,客土掺砂,适量施用熟石灰是为了改善偏酸性黏重土壤,东北地区黑土不是偏酸性的黏重土壤,A错误;调控地下水位,推广灌水洗盐是为了治理盐碱化,东北地区黑土盐碱化程度较轻,B错误;大量增施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C错误;由材料“东北地区一般春季耕翻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翻耕后较为疏松,易发生水土流失;由材料“许多区域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种植其他作物较少”并结合上题和所学知识可知,种植结构单一,易造成肥力下降,故治理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有效措施是改良翻耕制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D正确。故选D。第3题,华北平原地区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且由表格材料“耕作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可知,华北地区土壤肥力下降,灌水洗盐、滴灌节水、秸秆培肥可治理盐碱化并增加土壤肥力,A正确;华北平原地形平坦,顺坡种植少,B错误;综合治酸、排水治潜、调酸控污是酸雨严重区域治理土壤的措施,华北平原地区酸雨危害少,C错误;地下水超采地区改种低耗水作物是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地区应采取的措施,材料中没有关于华北平原地下水位降低的信息,D错误。故选A。]4.C 5.A 6.C [第4题,根据材料“间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的方式”可知,间作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故选C。第5题,“轮种指前后两季种植不同的作物或相邻两年内种植不同的作物的方式”,因此轮种有利于提高土壤中的养分的平衡消耗(不同作物消耗的养分类型不同)。故选A。第6题,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国土面积广大,人口相对较少,而印度人多地少,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使土地生产力最大化,最适宜推广间作、套种技术。故选C。]7.A 8.C [第7题,读图可知,黄土高原区低等地面积最大,耕地质量平均等别数值最大,因此耕地质量最差。故选A。第8题,黄淮海区耕地的主要问题是土壤盐碱化严重,蓄水保肥能力下降,提升其耕地质量的方式主要有节水灌溉,增施有机肥等,A错误;长江中下游区耕地酸化加剧,污染严重,应注重治酸控污,B错误;四川盆地区耕地次生盐碱化问题较轻,不需要大规模更换表土,D错误;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应退耕还林,修建水平梯田,C正确。]9.A 10.B 11.C [第9题,冬春季节风力大,对黑土的侵蚀能力强,且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故选在冬春季节进行秸秆覆盖能减轻土壤风蚀、保墒抗旱,A正确。第10题,由材料可知,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15年后,表层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农田扬尘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每亩可节省作业成本50元以上,说明该技术可以增加下渗,减少水分蒸发,有效提高黑土地土壤的含水量,B正确。第11题,该技术的实施与应用对提高东北地区土壤肥力效果明显,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北地区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南方地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故选C。]12.(1)地势起伏大、降水多,易发山洪;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下渗,旱情较为严重;山区土层薄、土壤贫瘠。(2)减小耕地坡度,实现田块平整;有效拦截雨水,缓解旱情;减弱流水侵蚀(减轻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3)坚守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13.(1)玉米可以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可以避免种植单一作物引发的病虫害;可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实现养分互补。(2)有效保护耕地质量,保障了粮食产量和品质;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了对耕地的污染,切实保障耕地安全;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减少了我国粮食的对外依赖程度,保障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章 第三节 微专题2 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 学案(含答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 第二章 第三节 微专题2 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 课件(共40张ppt)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