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资源简介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每教育工作者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为“读、听、思、悬、记、练“六环节教学方法,从实施情况看效果很好,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关键词:读、听、思、悬、记、练、领悟、
探索、激活、创新能力、整合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着创造人才。理想的创新人才的应有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强烈的创新意识,新颖的思维方式,高超的创造才能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培养创新人才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就数学科而言方法也颇多,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为“读、听、思、悬、记、练”的方法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达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的。
导读:课本是教学的依据,掌握好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本,必须经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才能由“读会”转化为“会读”,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读法指导,不仅要教会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翻译,而且还应重视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用发展的观点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并归纳要点,吸取知识的精华,以形成知识网络,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把握读法步骤,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从本质上掌握读书方法并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让学生在读中领悟知识要点,从领悟中培养创新思维。
导听: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听法的指导,应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活创新思维的动力,从而让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要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去听教师对每节课提出的学习要求,对定理、公理、法则引入与推导过程,对概念、要点的创新和概念体系的串联,对例题关键的提示和处理方法,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本的小结,让学生学会抓住要点,沿着知识的“发展线”来听课。其二,要引导学生听学生讲解例题或习题,因为学生的思维水平基本接近,学生的讲解,听者更易接受,让学生从听中领悟思维方式,提高听课效率。
导思:思维是创新之母,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思维,要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做好:①以学生思维的“最近点”入手来展开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学会联系;②以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的训练,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猜想、综合、推理、归纳,使学生学会转化;③从创设问题的情境来开展探索式教学,引导学生追根究源去思索,使学生学会深思;④以回顾分析过程来开展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对或错的原因,促使学生反思,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暴路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空,让学生学会“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从思中发展思维能力,以思维能力中提高创新能力。
导悬:说评书的演员为了吸引听众,常在紧要关头有意“悬念”卖一个“坎”,以对听众大脑皮层产生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让听众处于“想丢,丢不了”情境之中,可见,悬念可以扣人心弦,激发听者的兴趣和动机,数学教学若能在教学中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设悬念,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探索新知识的心弦,产生“凝而不解,又欲而解之”的强烈愿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讲初中《几何》第七章第五节“圆周角”时,课始首先提问:“如何确定一个圆的圆心?”学生即刻便能答出,再问“在只有直角三角尺的情况下,你如何找到一个圆的圆心呢?”学生思考后众说纷纭,但都不法肯定,此时学生心理上产生了迫切知道“如何找”的渴望,这时再引入一个新的境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悬”进入“探”的状态,在“探”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导记:学生良好的记忆方法的领悟及形成,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记法和指导,一方面必须废止“注入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另一方面还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来传授记忆方法,如用类比去联想记忆,或把知识编成顺口溜,使学生在以形助数中学会数形结合记忆等等,凡此种种都能加强学生的记忆。①简术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比例线段题型的思路是:遇等积,变等比,横找竖找定相似,不相似,别生气,等线,等比来代替;②特征法记忆完全平方式:首末两项“戴”平方,乘积2倍在中央;③图形法记忆:一次函数y=kx+b和二次函数y=ax2+bx+c中,系数“k、a”与函数图象的关系是:
k>0象升调(á),k<0象降调(à)
a>0尾巴翘(︶),a<0戴小帽(︵)
还有很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明确各种记法的价值、效果、适用范围,以便他们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让他们在“记忆”中发展创新思维,增加知识。
导练:学生做数学练习是整个数学思维的综合体现,教师要起到编排或导演的作用,形式不拘一格,一般可分为动手操作练习、动笔练习和口头练习,如对几何体的认识,不是从“长方体有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的角度强制构建“长方体”概念框架,而是从操作实践角度出发,用搭积木、捏橡皮泥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有关概念,在操作中观察、比较,找到“长方体的本质特征”,从而寻求到长方体、面、棱的特征关系,动等练习可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交流练习(即互相出题练习),合作练习,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共同提高,口头练习可是学生思维敏捷快速,及时反馈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多角度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上六个环节应贯穿于数学的整个过程(这个六个环节可以调换顺序),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让学生自己整合所学知识,达到解题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不学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改,充分发掘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