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地球和地球仪 年级 七年级教学目标 能够认识经线、经度的概念,知道纬线、纬度的定义,掌握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坐标的能力,可以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于空间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的概念及其特点。 难点:利用经纬网进行地理位置的准确定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一张世界地图的局部,提问:“如果我们想要在这张地图上快速地找到一个城市,但不能直接提及城市名字,却要准确的向别人描述出这个城市的精确地理位置,应该怎么表述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经纬网的概念。 思考并回答。 将问题与课本相结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并发挥想象。新 课 讲 授 经线和经度 1.经线 阅读课本P15-P16内容,找出经线的形状、数量、长度和方向等特点。 教师讲解: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线,所有经线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过渡)通过刚刚的自学,我们知道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那这些经线如何进行区分呢? 2.经度 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起点,向东为东经(E),向西为西经(W),各分180°,合起来为360°。 活动展示: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要求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并标记出几条主要的经线和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本初子午线等) 东西半球的划分: 解说本初子午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平时在地图上,我们看到的东西半球图都是以20°W与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 而不是以本初子午线呢? 二、纬线和纬度 1.纬线 阅读课本P16-P17内容,找出纬线的形状、数量、长度和方向等特点。 教师讲解:纬线是垂直于经线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划分:以赤道(0°纬线)为起点,向北为北纬(N),向南为南纬(S),各分90°。 3.特殊纬线:介绍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特殊纬线的意义。 示例展示:同样在地球仪上找到并标记几条重要的纬线,并让学生比较其与经线的不同。 4.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中低高纬度: 南北半球的分界是赤道; 0°~30°为低纬度地区, 30°~60°为中纬度地区, 60°~90°为高纬度地区。 三、利用经纬网定位 (过渡)展示一张包含多个著名城市或地标的地图,提问:“如果我们想要在这张地图上快速找到伦敦或悉尼的位置,应该怎么做呢?” 经纬网概念: 经纬网是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的网格系统,用于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强调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度和纬度分别用于描述某一点在经线和纬线上的具体位置。 经纬网的作用: 分组活动:将全班分为四小组,每组发放一张经纬网图示和一组城市的经纬度坐标(如北京:116°E, 40°N;纽约:74°W, 40°43'N等)。 各组成员需合作在经纬网图示上标出这些城市的位置,并讨论如何根据经纬度快速定位的方法。 阅读课本,尝试总结经线的特点。 通过直观展示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经线和纬线的概念。 观察手中的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找到特殊的经纬线位置,加深对经纬网的理解和应用。 小组合作探究,上台展示成果,并讲解定位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和理解,让学生快速的掌握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及其特点。 通过动手实践,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可直观。课后小结 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建立本节课的思维导图。最后师生在学生构图的基础上修改完整。 先细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再听老师总结。 让学生既对整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又能灵活的运用经纬线定位,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作业设计 在地图上,查找并标记自己家乡或感兴趣地点的经纬度坐标,并尝试在地图上找到它们的位置。 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才是学而有用的,让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数字观。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直观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于经纬度的理解和记忆可能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巩固和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